法門介紹
六字大明咒法門 (88.09.25)
你知道嗎?六字大明咒除了咒語之外,還有手印,就是大蓮花手印。不用上師灌頂,可以自修,由心中心法三祖元音老上師傳法。
金剛念佛法門要訣 (88.11.10)
提供給禪淨雙修者的一種法門,且修持者需有相當的打坐基礎,修起來才能體其殊勝奧妙處。
觀音法門修行要訣
---耳根圓通法門(88.12.25)
耳根圓通法門,最能適應於一切上、中、下根基者,故在《楞嚴經》教中,由觀世音菩薩宣說,並由文殊師利菩薩加以總結並印證。
如何帶領大眾經行 (89.01.10)
「經行」是南傳小乘佛教修行法門,在經行中,隨時用自心觀照自己的身體變化。讓經行者對外界所發出的聲音,僅在於了知,但不加思慮,不為一切塵相所動。
簡捷放下法門 (89.02.25)
這個法門只要花一分鐘,即可練習禪定功夫。一分鐘怎麼來修禪定?心密二祖王驤陸上師將告訴大家這個簡捷禪定法。
調理「風大」柔和「地大」 (89.04.25)
禪七中「風大」如何調理,才能使「地大」柔和,腿不發生疼痛?
大乘禪修--心地法門要訣 (89.07.10)
以《楞嚴經》經教中,諸菩薩所述修行圓通法門,次第略為介紹大乘禪修之心地法門。
依聲塵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1 (89.07.25)
聲塵係有為法,本有生滅,而聞性所聞動、靜二塵不異,因本非生滅法故。
依色塵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2 (89.08.10)
煩惱障重,性多貪慾,喜愛此色身,佛陀教以四念處或五停心觀中之觀身不淨法門,來觀他身或自身不淨。
依香塵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3 (89.08.25)
所聞香氣,非憑空而出,定有因緣透虛空而來。諦觀此香,來無所從來,去無所黏著,均歸於空寂。如此,思惟觀緣起緣滅有為諸法相。
參話頭 (89.08.25)
在參話頭時,初步的境界,念頭很滑溜;再來,念頭會字字慢慢出現;到最後,也許會念頭不起,住一空寂之中。
依味塵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4 (89.09.10)
貪欲酸、甜、苦、辣味塵之行者,可選擇從味塵悟入圓通法門來修習
依觸塵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5 (89.09.25)
以水為因緣,觸及身體,當思惟觸塵與真如體性之主客關係,由理地、事相之辨別,始能悟入佛性。
佛子不應修「無想定」 (89.09.25)
外道所修的無想定,雖知心起幻化,卻討厭它起生滅,只知心虛幻不實在,不知如何來對付它,乾脆壓制它,故只獲得無想定,非佛子所應修。
依法塵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6 (89.10.10)
由法塵悟入,以能了知真如本心之相,始能起觀一切法塵境,一切塵境本因緣法所現,緣起則現法塵境,緣滅則法塵滅,是為因緣法。
依眼根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7 (89.10.25)
一般人依光緣、距離等而見,是動塵境,所見為世間實體物相;而不依光等諸緣而見者,是靜塵相,所見者為一片黑暗。行者用功時,當體會能見之元體,本在心性而不在眼與眼根。
依鼻根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8 (89.11.10)
靜坐中,觀呼吸時空氣之出入,漸漸體會息相產生時,吸入之氣微細,且入氣再轉成內氣,而再化為烏有之道理,,即如住無相中。
依舌根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9 (89.11.25)
修證時,反觀舌根根性,觀照舌頭知其味,非生於舌根自體;又觀照舌頭知味,亦非出於酸甜苦辣之物。如此反覆思維修證,由舌根悟入遠離諸外塵,趨入根體自性。塵離後進而根銷,終至識心不起分別。
依身根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10 (89.12.10)
修證時,專心一念觀照身根能覺疼痛之覺知,以可覺知真心,內觀頭頂部內可覺知疼痛之真如覺性。如此,轉身根觸痛覺知,悟入純覺之自性。如是反覆觀照,若機緣成熟,通達身心皆空之境,得入道位。
依意根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11 (89.12.25)
初修習時,起心動念,均是妄識所支配故,念念皆假,應以制心止對治之。功夫純熟後妄識少起、偶起,此時開始以真心自性觀照識的起滅。如此反覆觀照,色身將起諸多變化,終至自心現妄想之相,入散位不定境界。
依眼識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12 (90.01.10)
眼根觀外在一境,境現在眼中,是真如如來藏識起映照功能所現,眼識昧略取此映照之像,若不起任何第六了別意識心,則行者僅是視而不見,因不具分別意識故。外境緣起為因,行者內心起一切法相;外境物移去即此因而滅,行者真如識心之一切法相亦隨之而滅。
讚佛三昧殊勝法門 (90.01.25)
以恭敬心、慈悲心、懺悔心來讚佛、念佛。行者唱念佛號時,全身自然放鬆、,要輕聲、用微力,攝氣入優陀那(丹田)中。此點功夫與一般稱名念佛法門不同,亦即能使行者內氣充滿全身,入深禪定中者。
依耳識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13 (90.01.25)
由耳識生起心聞之功夫,此以心根聞知眾生聲音時,即相應起心聞而能知其意,也可說直接由心識聞知其意。
依鼻識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14 (90.02.10)
行者在觀息之變化間,亦要了知心起幻相之境界,待心開時,不著一法、不應一法,則能證入無漏清淨境界。
依舌識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15 (90.02.25)
舌識圓通不從舌識對諸味分別性處悟入,而詮釋鼓動廣長舌,助佛代轉大法輪,轉法輪中,因深入教理故,秉承佛助,融通佛法,是自利成就。所宣說佛法,向大眾作獅子吼,降伏眾魔怨,下化眾生,是利他行。
依身識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16 (90.03.10)
以戒律,獲得三千威儀,八萬微細,無不清淨,因執此身戒律威儀,身識不起,於觸知一切塵境時,得身自在,無違順是非等相。再由外在自在而修入內心,使內心對我所守之戒律,能達守戒而不住戒之境界,亦即不因守戒而造成身心之痛苦。如此,心得通達無礙,進而悟入身心互相融通,無有罣礙,終致獲得身心一如,心物合一,一切法無不通達發利,銷滅諸結使,諸漏得能清淨。
依意識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17 (90.03.25)
以意識修習入門者,行者似較應具智慧,若智慧犀利而無有定者,容易形成散亂。妄識洪流一發放,一切種子如瀑流,一瀉千里,實難羈轡。若行者循序先悟入空性再起識用,然後定慧等持,則心意靈通清明,自是神通變化無量。
依火大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18 (90.04.10)
待久坐後,內氣誘發,觸及欲源,欲念萌生,暖氣遍佈全身,產生熱惱之淫欲心。熱惱心起,此時我即攝受精神與心光,使心意志力內凝住不動,不再演化成淫欲續相。如此用功,久而久之,終能化多淫之心火,成為智慧之火燄。
依地大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19 (90.04.25)
行者當知無數微塵為一微塵所聚,一微塵係因緣法所生,故屬生滅法,微塵法性或本性亦屬空,屬不生滅。行者身具無數微塵,器世界所有微塵更是不可說,然色身微塵與器世界微塵本無二致,其體自性本空。
依水大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20 (90.05.10)
了知心水一味流通,心觀水時,全心是水;水應心時,全水是心。如此,心水本空寂,若能了知水性諸緣,滅一切塵緣,得無生法忍,證入圓通,圓滿無上菩提。
依風大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21 (90.05.25)
行者能以風大之力起來無所從,去不知何處,用此來觀風起之源頭,全是自心攀緣妄執之開始,慢慢去除對外境之執著,不起心動想,進入根對諸塵境,能以靜止觀之。終至解根脫黏,證入我空理。再了知風大動性,依空而立,故知風大無體,當體性空。
依空大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22 (90.06.10)
行者以空大修入法門,起初甚易得禪定力,不易入散亂。惟以空大悟入時,均以心意識觀身或外器世界為空性。空本是昏鈍晦冥之境,自體先住空而非靈明覺知之用。無覺之空本異菩提,既無靈明覺知之用,自與菩提不同。故由空大入道者,讓其本性顯其功,也不住入空寂,始能悟圓通。
依識大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23 (90.06.25)
行者先由觀外塵境而體知如何起識心相應,了知色相於外,心緣色相而生識,係屬依他起自見性。若能不執一切境相,則能去除遍計所執性。識心所緣為心之所變現者,故識均無所實,是謂識心皆妄。
依根大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24 (90.07.10)
修根大圓通者,行者應攝住耳、鼻、舌、身等四根,使耳根住音聲不著,鼻根主氣入出綿綿不斷,舌根出唸佛音聲、身根靜止至生內氣而不動。然後眼、意根交互運用,作憶佛念佛想,終至見蓮花、見佛之境。
依耳根悟入法門--修行法門25之25 (90.07.25)
以耳根循聲,再迴入聞性,終悟入聞性不住聲塵,進而悟入聞性不生,聞、所聞盡,覺、所覺亦空,終悟入寂滅現前,體性一顯,得無量神通變化。
四念處禪修法要(1) (92.07.10)
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四念處修證,即能得自性真如現起。
四念處禪修法要(2) (92.07.25)
先觀呼吸長短、次觀坐姿、再觀觸覺、觀照心念,勤於修習當有所成
與冤親債主溝通懺悔法門 (96.04.25)
想往生淨土,必須先要懺悔。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只有懺悔自己的業障,誓不再造,才能得以往生。
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
(之1)(98.04.01)
(之2)(98.04.15)
(之3)(98.05.01)
(之4)(98.05.15)
(之5)(98.06.01)
(之6)(98.06.15)
(之7)(98.07.01)
佛告諸大眾:「如是懺悔者,從菩提生一切諸佛。發菩提心時,自取不劣不覆諸罪,即菩提心故。善男子!當知此菩提心契不思議。何以故?.....」
(99.12.31)
毘婆尸佛未出家前是一太子,像悉達多太子一樣,有天出門見人世間生老病死事,即發心出家修道。出家後靜坐思維生老病死源由,即開悟解脫之道,這就是十二因緣法。
(100.3.26)
世尊告曰:「此覺支,言顯七覺支(sapta bodhyavgāni)。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如是覺支,漸次而起,漸次而得,脩令圓滿。」
(100.5.18)
佛陀教導學戒而後知慚愧,知慚愧後能不二過,即能安樂。佛弟子若離慚愧,則失諸功德,欲升天、入聖道、成菩提道不成,反而淪墜墮三途苦。
(100.5.21)
如來的圓滿境界始能稱為大,而能修入如來的境界之法,就是大圓滿法。故《大般若經》云如來境界為:「能圓滿真如,亦能圓滿法界、法性、不虛妄性、...;則能圓滿大慈,亦能圓滿大悲、大喜、大捨;則能圓滿無忘失法,亦能圓滿恒住捨性;則能圓滿一切智,亦能圓滿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
(100.6.3)
佛陀於《大方等大集經》中已預言佛法將先分裂成五部--
(1)「曇摩毱多Dharma-guptaka法正、法護部」
(2)「薩婆帝婆Sarvāsti-vāda一切有部」
(3)「迦葉毘部Kāśyapīya重空觀,即以空亦空為觀」
(4)「彌沙塞部Mahīśāsaka不著有無觀部」
(5)「婆嗟富羅Vātsī-putrīyāh犢子部─不可說部」
五部依之而修無有差別,都能成就道業。(100.7.25)
《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第六
(100.11.30)
現今未來佛尊崇往生無量壽佛土
(100.11.30)
談到打坐一次就靈魂出竅,能於天花板看自己身體,這就是還有一中陰之身……
(101.09.10)
時見網路上諸多學佛人,不受上師受三昧耶戒,不按部就班學習密法,而是自己隨便取一咒就亂持誦,這樣容易招來鬼神附身,氣機旺盛後說有效,或是顯現一異象說有靈,到最後著魔結尾……
(102.10.28)(102.11.27更新)
般舟三昧(pratyutpanna-samādhi),是一種定行之法門,即是常行不坐三昧、諸佛現前立三昧、佛立三昧。
【附】影片示範:「般舟三昧」前加行:蹔腳步--大眾實修篇(102.10.26於台中墩南)
(103.02.20更新)
念佛三昧見佛時如何分辨佛魔?
(103.01.21)念佛法門有三種,一者一心觀佛之相好,二者一心觀法身之實相(無相),三者為一心稱念佛名,即為稱名念佛。前二者皆為觀想念佛,後一者是持名念佛。念佛法門最易感招佛現應化身像,若是不知如何分辨佛魔,即易為魔所欺騙,認魔為佛。 (103.06.29)
般舟三昧的踏(蹔)步念佛,是在一特定的一期時間內,常行不坐、不臥,以腳踏步念佛,以身口意的融和力量,專注在踏與念中的一種修行方法。故知般舟三昧行法的基本項目是:
壹:身-行步 貳:口-念佛 叄:意-觀佛、一心專注無有他想(105.07.29)
菩提本是不執、不黏、不住一切法之心性,即是謂淨菩提心,此心與菩提自性無別。所以菩提心之體性,即為菩提真如性,性空無黏即是菩提自性,因此本有自性清淨心,即為菩提心,無事可成,無境可證,無佛可成,如是認知,如是修習,即不入魔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