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色塵悟入法門
---修行法門25之2
一、色塵圓通法門經文
《楞嚴經》曰:「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不二,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二、經文大意
(一)、佛示不淨觀法
優波尼沙陀(極微,近空)者,其人的根器銳利,惟煩惱障重,性多貪慾。優波即從其座位中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說:我也在佛最初成道時即能觀見佛,也知佛曾修不淨觀的法門。也因我淫慾心熾然,喜愛此色身,佛陀就教我以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心無常)或五停心觀(淫欲者不淨觀,瞋恚者慈悲觀,愚癡者因緣觀,多思者念息觀,多等分者念佛觀)中之觀身不淨法門,來觀他身或自身不淨。我作自身不淨九想觀:作死相想、作膨脹想、作青瘀想、作膿爛想、作壞想、作血塗想、作蟲噉想、作骨鎖想、作離壞想或作燒毀想。做如此觀時,確能從心地中現起此九種相。
(二)、陳述悟旨
如此用功後,對此不淨身生起大厭離,悟得諸有色性之本質,了知色塵本如來藏。我從不淨觀中,觀到腐爛色身被燒毀成白骨,又由白骨化成為微塵之骨灰,微塵隨風飄散,致成空無有。故因此悟知色、空本來是不二的,色相是因種種因緣聚會而形成的暫時有相,若諸緣盡滅時,此色相還歸於空無。而空中卻也會和合因緣而成就世間有相。此色身就是緣聚而成的人身,故此身是假有的,不應該再執取此假相而行淫欲法。有此認知後,看破此色身,悟得空有不二法,如此我成就了無學果位。
(三)、佛印證果位
佛陀慈悲,印證我是尼沙陀(悟色性空)。我因為了悟微塵、色相本是如來藏自性清淨體中,因緣和起而幻生的萬有之相。此萬有之相本由無明惡習所熏,再由阿賴耶所變現。現了知此道理後,觀微塵、色相皆盡,則此色相又為真如本體如來藏所起,色亦是由性空而起,故全色是性,全性是色,悟道者不必再析色歸空,色色皆由如來藏所起,此妙色與密實圓性本無二致。我從色相上,證得阿羅漢果位。
(四)、結酬所問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大等四,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所證得者,是由色相為因地而得道,故我說依色相而修者最為殊勝無上。
三、修習方法
(一)、先作不淨觀想
最初境界,依《禪密要法經》所言先修不淨觀想最初境界,修時即先用心識觀自己的皮,能去皮,再去肉而見骨。次觀見身內臟腑諸蟲,次再觀想身皮往外拋棄,是屬不淨,行者能達此觀想力,也都能如實現其幻化境時,始稱能行不淨觀。
(二)、不淨觀思惟
《禪法要解》曰:「習不淨有二種,一者觀死屍臭爛不淨,我身不淨死屍一等無異也。如是觀已,心生惡厭。取是相已,至閑靜處,若樹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觀不淨,處處遍察心身不令外出。若心馳散還攝緣中。二者雖不眼見,從師受法憶想分別。自觀身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髮、毛、爪、齒、涕淚、涎唾、汗垢、肪穢、皮膜、肌肉、筋脈、髓腦、心、肝、脾、腎、胃腸、肚胞、膽、痰、生臟、濃血、屎尿諸虫,如是種種不淨聚,假名為身。自觀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觀。若心厭惡淫欲,心息則已。若心不息當勤精進。呵責其心,作是念言:老病死苦,甚為至近,命如電逝,人身難得,善師難遇,佛法欲滅,如曉時燈。有破定法眾患甚多,內諸煩惱,外有魔民,國土饑荒,內外老病死賊,其力甚大,壞習禪定。我身何畏,於諸煩惱中,未有微損。於禪定法中,未有得,雖服法衣,內實空虛,俗人無異。諸惡趣門一切皆開,諸善法中,未入正定。於諸惡法,未必能不為惡。
我今云何則是,屎囊而生懈怠,不能精進制伏其心。如此,蔽身賢聖所呵,不淨可惡九孔流出,而貪著此身,與畜生同死,俱投黑闇其所不應。如是鞭心,思惟自責,還攝本處。」
(三)、不淨觀法門
《坐禪三昧經》曰:「淫欲多人,習不淨觀,從足至髮不淨充滿。髮、毛、爪、齒、薄皮、厚皮、血肉、筋脈、骨髓、肝、肺、心、脾、腎、胃、大腸、小腸、屎尿、洟唾、污淚、垢坋、膿腦、胞膽、痰水、微膚、脂肪、腦膜,身中如是種種不淨。復次不淨漸者,觀青瘀、膨脹、破爛、血流、塗漫、臭膿、噉食不盡、骨散燒焦,是謂不淨觀。復次,多淫之人有七種愛,或著好色,或著端正,或著儀容,或著音聲,或著細滑,或著眾生,或都愛著。若著好色,當習青瘀觀法,黃赤不淨色等亦復如是。若著端正,當習膨脹、身散觀法。若著儀容,當觀新死血流塗骨觀法。若著音聲,當習咽塞命斷觀法。若著細滑,當習骨見觀及乾枯病觀法。若愛眾生,當習六種觀。若都愛著,一切遍觀,或時作種種更作異觀,是名不淨觀。」
四、修習優劣
《坐禪三昧經》曰:「若多淫欲人不淨法門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門治,若多愚癡人思惟觀因緣法門治,若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諸如如是種種病,種種法門治。」故知色塵圓通法門,利於貪欲多之在家行者。
淫欲多者,礙優陀那(丹田)契機誘發,障礙色身成就,故經云:淫欲多人不淨觀。在家行者較易患此過失,在習定中,有時契機發動,時時心守下盤,心生淫欲,速宜滅之。
( 法爾禪修講義 --- 參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