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之4)


三、經典文章解說(續)

「菩提根本者從一心生。」

根本者根本智,梵語 mūlajñāna,是謂真如,又作根本無分別智、如理智、實智、真智,是無分別智之一。相對於後得智。乃諸智之根本,以其能契證真如之妙理,平等如實,無有差別,故亦稱無分別智。於《攝大乘論釋》卷八中,稱此智乃為正證之慧;蓋以此智遠離各種推求考察之行解,亦無分別之智用,然此智之任運可燭照法體,契會真理,故為正證之智慧。又以此智為智之正體,而非化用,故又稱之為正體智,乃十波羅蜜中之般若波羅蜜。

菩提者菩提心是,也就是一心生菩提,菩提者梵語 bodhi-citta,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即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求往生淨土者,亦須發菩提心。《無量壽經》卷下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

又一心,梵語 eka-citta,指真如、如來藏心。(1)即宇宙萬有之根本原理,絕對無二之心性。如《入楞伽經》卷一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為如來藏。」又宗密之《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卷二云,以一心配列五教來說明,即:

(1)假說一心:小乘行者承認心外另有一外境存在,故心係有名無實者。

(2)事一心:乃大乘權教所謂異熟之阿賴耶識。

(3)理事無礙一心:即大乘實教之如來藏藏識。

(4)絕對一心:指大乘頓教中超越染淨者。

(5)總賅萬有一心:別教一乘已盡捨萬有者,別教稱一心為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亦即一心不外宇宙本體之意。

行者一發菩提心後,此菩提一心,即需經五種菩提熏習,是為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詳述如下:

(1)發心菩提:於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或由聲聞乘發菩提心,由小向大而修習菩薩道,是為發菩提心。

(2)伏心菩提: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指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4)出到菩提:指聲聞證阿羅漢果位之菩提,或菩薩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繫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5)無上菩提:指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證如來佛果位之覺智。以上合稱五種菩提。

所以要修,菩的根發起、從一心生起。此一心有真心與妄心,這一心是從真的真心裏的,不心、不的心、不是七情六慾的心、或者是二十個隨煩、六大根的那心,那些不真心,要從真悟知此一心,這起要修到初禪以的境,才能夠心是什麼?開的人就懂得第八意的真心是怎麼樣?今講這,以機會再說真心與妄心之的關

 

「從一法生。」

整句應是菩提根本者從一法生,一法者指唯一無二之絕對法,是空寂無住、無執之法,是真實法、是般若智,是人人本具之真如法性,是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之法,這是終極目標。惟過程中是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法,是用忍辱一法、是用各種般若蜜法、…。《六十華嚴》卷五云:「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即是一法,一法是離相法,[1]所以唯是一法出生佛,惟是菩提心出生佛。你現的這心法,能菩提心咒之咒,也就心真言(佛心咒),能學多,你現在還不可能去學:「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以後也、片地這去教學,然去學而後持誦。

 

「從異見生。」

菩提根本者從異見生,是指因煩惱而起之惡見解。四分律卷三十二:「依於異見,樂於樔窟眾生。以是樂於樔窟故,於緣起法甚深難解。」佛弟子應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見、異執、異學所迷而有所退失傾動。[1]學佛從正異兩見都能學到佛法,世尊所教導者是正知正見者,正知正見當直下思惟,依教奉行。異見者當遠離,做反面的教學。什是異見呢?這你看了覺會起煩的,就產不正當之知見,對、耳、鼻、舌、身,所面對的五塵境,都不去執法,所聽、所看的、所聞的味、所嘗到的酸甜苦辣、所接觸到的軟堅實,都不會有煩心起,我從妄所產的,這的,第個要先修六根面六塵境,不起自的見,境就是境不去起煩。當異見生起時即能知,不執一法即能看破,看破後即放下,放下即自在,所以古德云:看破、放下、自在。

 

「從斷愛憎生。」

菩提根本者從斷愛憎生,若愛不、憎心不,沒生起菩心,由這簡的幾句話可以去思,應?要從心去轉!離愛、離增則能生菩提。

愛超出聖情即成見,愛者意為貪戀執著於一切事物。若愛與見之並稱,即指對事、對理所起之煩惱,分別言之,愛係屬情意上之煩惱,由於執著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見則指執著於錯誤之理論導致謬見,並妨礙悟道,為理知上之煩惱。

經云「愛見大悲」,係指不離於愛見之大悲。當行者未證實相之理,承認有能愛、所愛二相而起大悲之謂。有此愛見大悲,即生對眾生之憐愛,有時就忘記證入實相中,被愛見執。愛見大悲於《注維摩詰經》卷五,曾舉諸家之釋,鳩摩羅什大師云:「未能深入實相,見有眾生,心生愛著,因此生悲,名為愛見大悲。愛見大悲虛妄不淨,能令人起疲厭想,故應捨離。」

基督教向來被視為愛的宗教,佛教中則以「慈悲」為中心,而不直言「愛」字。佛陀曾喻示有關愛者,謂:「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故佛教言愛言憎,恰若手心、手背,為一體之兩面。愛之愈深,則憎怨之可能愈大。人類不僅能感受自己之痛苦,亦能感受他人之苦惱,若對所有苦惱之人,皆以親切、友情待之,則可稱為慈(maitreya),而慈乃由「友」(mitra)演變而來者,其意即含深刻之友情,故慈悲實為愛之代名詞,惟不能落入愛見而執著。
     《法句經》偈中有言:「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繼於同偈之中,又從「愛」轉變,而依次列出親愛、欲樂、愛欲、渴愛等四種。所謂愛,乃指對與自己有親族血緣關係之情愛而言;所謂親愛,乃對他人之友情;所謂欲樂,則是對某一特定人物之愛情;所謂愛欲,專指建立於性關係之情愛;所謂渴愛,指因過份執著以致於癡病之愛情。此五階段皆屬人類之愛,其本質皆以自愛為前提,由自愛出發而至性愛,更甚者,以自愛為主而形成變態情愛乃至於渴愛,此中層次逐漸加深,而未曾更變其型態。渴愛乃人類之愛的本體,由此種愛乃產生苦惱,更由此苦惱而生悲,悲者原意即為痛苦。

憎往往由怨而起,怨憎會苦可謂眾生不由自主,不得不與憎惡者會合之苦惱。又作非愛會苦、怨憎惡苦、不相哀相逢會苦。據《中阿含》分別聖諦經:「謂眾生實有內六處,不愛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同會一,有攝和集,共合為苦。如是,外處、更樂、覺、想、思、愛,亦復如是。」此皆因不愛之境與身心會合而引發之痛苦,稱為怨憎會苦。又《五王經》載,世人薄俗,共居愛欲之中,共爭不急之事,更相殺害,遂成大怨,各自相避,隱藏無處,各磨刀、錯箭、挾弓、持杖,恐忽相見;會遇狹道,各自張弓注箭,兩刀相向,不知勝負是誰,怖畏無量。

能怨親平等即生菩提以大慈悲為本,對於怨敵,心無憎恨;對於所愛,亦無執著,而以平等、愛憐之心接待眾人。依《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二云:「先於一親一怨一中庸所,發起勝解,於此三品,由平等利益安樂增上意樂俱行作意,欲與其樂。」又《俱舍論》卷二十九云:「諸有情類平等,平等無有親怨。」

中國禪德六祖慧能大師入寂後,有盜墓者欲奪六祖之首作為供養,後來被官府捕得,未即加刑,先至曹溪問六祖之上足令韜大德,說應如何處置,令韜大師答云:「若以國法論,理須誅夷;但以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況彼求欲供養,罪可恕矣!」此公案載於景德傳燈錄中,是為冤親平等之偉範,實已悟得菩提心者之明證。 

 

「從離殺業生。」

菩提根本者從離殺業生,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於人中,則得二種果報,一為短命,二為多病。離殺業這的,你去受個就不殺戒,凡親自下手殺害人命,或持刀予人而勸人自殺,皆屬犯波羅夷(極重罪)。要離殺生當從戒修,如依不殺生戒而修。不殺生戒又稱斷人命學處、殺人戒、殺戒,指針對殺害人命一事,所制定之戒,為四波羅夷(淫盜殺妄)之一。

大乘菩薩以大悲為本,且殺為體性罪,故於五戒或十波羅夷中列為首位。故
菩薩以大悲為本,大乘以殺戒為第一,能戒殺使能生菩提根本心。而聲聞戒不以殺戒為先,而以淫戒為第一,亦即出家人犯殺戒者甚少,且聲聞戒為隨犯隨結之戒,而淫欲易起,故諸律中以其次第為淫、盜、殺、妄。

梵網經卷下載: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賣酒)、說四眾過戒(談論出家、在家男女佛教徒之過失)、自讚毀他戒、慳惜加毀戒(慳惜財、法,毀謗布施財、法之事)、瞋心不受悔戒(起瞋心亦不接受對方之追悔)、謗三寶戒(謗佛法僧),不論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為其所禁,五十重戒還是以戒殺為第一戒

在家人多求福德,殺戒之犯相,各經論所說略異,然約可分為五相,即:起殺心、有眾生、作眾生想、用方便加行、斷其命。依所殺眾生之不同,而分:殺人者為波羅夷罪(意為極惡、重禁、斷頭、無餘),殺畜生者為波逸提罪(意令墮、應懺悔);或大別為三品:殺害諸佛、聖人、父母等上品眾生為五逆罪,殺害人及天等中品眾生為波羅夷罪,殺害畜生等下品眾生為輕垢罪。

 

「從無始淨土生。」

菩提根本者從從無始淨土生。無始anādikālaana是無,ādi開端、門戶,kāla始時間,合成為anādikāla無始。無始者謂一切世間如眾生、諸法等皆無有始,如今生乃從前世之因緣而有,前世亦從前前世而有,如是輾轉推究,故眾生及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稱無始。萬法均從因緣生,亦由因緣滅,言無始即是顯因,若有始則無因,以有始則有初,有初則無因。以其無始,則是有因,所以明有因者,即顯佛法是因緣之義。《華嚴經》卷四十云:「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癡。」

無始淨土是為佛所居之所,即是清淨土、清淨國土、清淨佛剎。無始淨土係指無有時間之開端,當知吾人自性本自清淨,是清淨國土,故經云,心淨則國土淨,此淨土自無始即存在的淨土,非因修而有,非因迷而失。能知去除無始無明,無明盡則無始淨土生。認知此事實,則無始無明當真要斷除,此菩提根本心發,即累劫即能修成,恢復自己清淨國土處所,

關於無始淨土,能產生自性、受用、變化之三身,佛之變化身示現八相居穢土,受用身住於十八圓淨之蓮華藏世界,即隨佛之報化有淨穢之別。《唯識論》卷十有四身四土之說;《大乘義章》卷十九,分別淨土為事淨土、相淨土、真淨土三種;《維摩經略疏》卷一,則立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無障礙土、常寂光土四種;《華嚴經探玄記》卷三,依三乘一乘之別而說不同之淨土。

對此無始淨土而言,眾生居住之所,有煩惱污穢,故稱穢土、穢國。淨土,係專於大乘經中所宣說,以灰身滅智無餘涅槃為理想之小乘教無此說。故大乘佛教認為涅槃有積極之作用,而得涅槃之諸佛,各在其淨土教化眾生,故凡有佛所住之處即為淨土。因此用菩提根本心,即能度化眾生,此乃諸佛於因位行菩薩道,起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誓願,為無量永劫積功累德以建立之莊嚴清淨世界。

進一步言,菩提根本心生前,要斷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是無始以來即恆常存在之無明,為生死流轉之根本惑體。眾生有無始無明,平等法界之理不達,妄隔平等之理性;如是闇惑之心,隔離理性,故無始無明又作間隔講。依此無明之間隔而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果報,故無始無明,則稱為無始間隔。

從無始劫以,本就有很多的淨土,淨很多,喜往生哪?有方便土,世間,每個聖地、每個道,其一個淨,在台的佛寺廟就,在大的四大名,山西五臺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這大菩所住的地。有的人死時就到那裏去,是方便,要往生天上的兜率天也,要往生各個佛淨,是依你的願,也是可的,但重要的要從心淨起,心淨自性淨就生了,若,淨你心。古僧大所常講的:「心淨則國淨」,若現心淨了,你要?當心就,這人都、沒的,故菩提根本者從無始淨土生。

 

「從決定生。」

菩提根本者從決定生。什是決?為何菩提一心從此決定生,不我要成可以成佛的,是要這去修證,修到最心清與所的佛心相。所以決有兩,不要成就能成,是要先修行六波羅蜜法,若要修菩行,菩的行相是怎麼樣?決定有六,做到了即能生菩提根本心,六決定梵語 sad-vidha-niyati-pāta=a7六,vidha創作、產出,niyati必需,pāta到達,依梵文知作六種決定、六事決定。此乃菩薩依修六波羅蜜之力量所獲得之六種功德。即:

(1)財成決定,由布施力必定常得大財成就。

(2)生勝決定,由持戒力而得隨欲生於殊勝之所。

(3)不退決定,由忍辱力而使所修善法,必定常不退失。

(4)修習決定,由精進力,常時修善,無有間息。

(5)定業決定,由禪定力成就眾生正定之業,永不退失。

(6)無功用決定,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得無生忍、無分別智而自然住理。

如此發菩提根本一心之後,即能開悟自性,生起六種決定善相,即能得佛心決定相。故知六種善決定為地上(登地位以上)菩薩,依聖智證真順理有六種善決定,即:

(1)觀相善決定,係指菩薩之正智,決定觀照真如之理,契同一味無雜之相。

(2)真實善決定,係指菩薩之實智出世間,決定離顛倒迷惑之過,證理不虛。

(3)勝善決定,係指菩薩之行廣大如法界,為一切佛之根本,決定具足勝德。

(4)因善決定,係指菩薩之行因,決定能有成果之功能。

(5)大善決定,係指菩薩利他之行,決定覆護一切眾生界,而無局限。

(6)不怯弱善決定,係指菩薩證果德,入一切諸佛智地,決定而無法懼。

在《佛心經》裏所講的,一個開悟行者要先有佛心決定相應相,有此佛心決相,才能成就佛心,裡面十二種佛心決定相,這在網路上我已把它列上去,老上師還沒有這裡,也就是一位行修到心地差不多時,就十二種佛心決定相,因你要地,所以要有此十二種佛心決定相;有興趣的可網路去看一看,佛心的十二種相是甚?第個就為眾的苦,你有這心就佛心第相,第二、第三、第四、、、總有十二個佛心決定相,這都不是由得你去決要成,是從心去修,修到與十二種佛心決了,在未就一定會,是從決定生。

 

「從質直無為生。」

菩提根本者從質直無為生。質直無為能生菩提一心,此質直指正直之心。佛道在悟達諸法實相,古德云直心即是道場,故質直心為修行者必具之心行。據《維摩經》佛國品載,即謂直心者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意思是說直心乃菩薩之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質直之心直若如是。《法華經》壽量品亦云:「眾生既信伏,質直意柔軟;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法華經》壽量品云:「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質直者又指意柔而隨順於道,心正而無偽曲者,若基本上講,修行中執杖牧牛、斷諸於習,無不是做質直之工作,讓自心意柔和、隨順。

要修到佛的這無為相貌,要從哪去成?從質直菩提根本中生,在十持心裏,在心的質地要清、不質直,也就是心柔了,心不柔、瞋心、貪就重,是成不了佛的,質直也是心柔軟,能,好照收、順逆都無所謂,也

至於菩提根本從無為中生,無為梵文為asa3sk4ta,又作無為法 asa3sk4ta- dharma無造作之意,心質直即入無為境,無為是空體之相,是諸法之本。無為非由因緣所造作,離生滅變化而絕對常住之法。無為原係涅槃之異名,後世更於涅槃以外立種種無為,是修行過成中階段入無為,於是產生三無為、六無為、九無為等諸說,最後當證入真如無為之境界,始是究竟,我們無力分辨,可能就誤認境界,不知去取得真如無為境。

三無為者小乘各部派中,說一切有部者即立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合為三無為。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於三無為之外,又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無色處,及緣起支性(十二緣起之理)、聖道支性(八聖道之理)等,總為九無為。化地部則以不動、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取代四無色處,亦作九無為之說。

大乘唯識家於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等三無為外,別立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合為六無為;或開立真如無為為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而為八無為。然無論開立為六無為或八無為,非謂無為有多種別體,而係斷除我、法二執所顯之一種法性,只是修行階段不同所現的一種解脫知見;復以此一法性從所顯之諸緣而稱種種之名。而究竟果地之真如,除名真如無為外,亦有名真如、法性、法界、實相、平等性、虛空性、…,等亦皆為無為法。又以涅槃而言,上記三無為中之擇滅無為、六無為中之真如無為即涅槃;而涅槃乃一切無為法中之最殊勝者。
   關於無為法之體,說一切有部主張其為有體,經量部及大乘唯識家以其為無體,不承認其實相。其中,唯識家依「識變」與「法性」假立六種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即說明如下:

(1)虛空無為:指遠離煩惱所知障之真如,以其無有障礙,恰如虛空。

(2)擇滅無為:指遠離一切有漏之繫縛而顯之真理。

(3)非擇滅無為:指本來自性清淨之真如,以其非由無漏智之簡擇力而來。

(4)不動無為:指顯現於第四靜慮(第四禪)之真如,以第四靜慮已滅苦、樂二受,寂靜不動。

(5)想受滅無為:指顯現於滅盡定之真如,以滅盡定已滅六識心想與苦、樂二受。

(6)真如無為:指真實如常,無有絲毫虛妄變異之法性真如。

所以從無生者,無觀一法無所、不可,不用有法去事,是讓心回復到最原的空性,這就是無為,無為以能力去承的逆,有能力去承冤親債討回的那,要能的去面它,它要怎麼樣?你就怎麼樣!到最了無為法,所要成修無法無成佛的。

而我在修心中法,心中法也半有法,因不用觀想,是用佛的手、唸佛的心咒,這有一法,讓氣能通,到最有一天你開了,還是要修無法,開的人一要修無法,才能夠,若不修無法,在中卡到一個法,你認玩法,在五陰魔相裏的這,你都會去它,就了,沒斷五陰魔相就沒一個修佛的基

五陰魔相的境,有幸今過五蘊魔相,那?是六十四位階的十信位滿位而,在座很學佛的,知道十信位是多高?是連賢人的位都還不如,不入賢位,要從十住才算是賢位,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這是四十四位階,加上十地菩薩是五十四位階,四十四位階都是賢位而已。以得五陰滅盡終無所,才十信位住,這還會退轉的,要十住位不會退轉,是阿毘跋致是不退轉位,所要懂,不高騖遠,懂點點、或者是一點點外的天、或者是,就覺自己怎麼樣了!這與求解、求如都根址不上,連一點點果位都沒,這地前菩 

賢位就地前菩,地是開的,在這之前的,沒用眼看、耳聽,開的人只行六根之用;你一個觀,有小開,心開是可外界,但第八意開沒有用!四十四位階都是地前菩薩,開了就沒色身,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也一樣的這麼通,到最無所,就可以證得無餘依涅,因他身沒有了,無餘依是身見沒有了,地前菩縱使是能證到聲聞乘、緣覺乘,是有餘依還有餘依身,有身但心沒,是住有依的涅

登地以,用來感境,地前菩薩還用種性用,如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來發他的真,而懂不會,以為有多了不起了!人是越修越覺得渺、越修是越謙卑的,看這一張講,想一想我到老幾?今到佛把方向找對,現又看這一大懺法的懺印,經咒是量去唸、要背。今還會發C片給你們,要把咒語背起,背了以你結這,就要修懺悔印、去唸咒語,好好的懺業障!(待續)

 


[ 法門介紹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