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耳根悟入法門
---修行法門25之25
一、前言
上述各種修行圓通法門,由心識修行入門者,行者應較具足慧力;而由觀塵境修入者,較利於次機者;另由根性而修入門者,慧、定兩者均可兼具。然六根中以耳根圓通最能適應於一切上、中、下根基者。因耳根圓通法門有其特殊性,因其在修證過程中能定、慧兼顧。故在《楞嚴》經教中,世尊屢暗示「耳根圓通法門」之殊勝,最後更由觀世音菩薩來宣說,並由文殊師利菩薩加以總結並印證。觀世音菩薩在無數恆沙劫前,有一佛名觀世音如來,教其由聞、思、修,悟入三摩地,教以耳根圓通法門悟入體性。觀世音菩薩即以耳根循聲,再迴入聞性,終悟入聞性不住聲塵,進而悟入聞性不生,聞、所聞盡,覺、所覺亦空,終悟入寂滅現前,體性一顯,得無量神通變化。故耳根(根大)圓通法門,由觀世音菩薩所宣說。
二、耳根圓通法門經文
《楞嚴經》曰:「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寂,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另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佛土。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為第一。彼佛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三、經文大意
1.觀世音菩薩授記
《悲華經》卷三云:「爾時寶海梵志復白聖王第一太子言:善男子!持此寶物並及先所於三月中供養如來及比丘僧種種珍寶,如是福德和合集聚,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言,善男子!以此所施不應求於忉利天王、大梵天王。何以故?今者所有福報之物,皆是無常無決定相,猶如疾風。是故應當以布施所得果報,令心自在,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度脫無量無邊眾生,令入涅槃。
是時太子聞是語已,答梵志言:我今觀於地獄眾生多諸苦惱,人天之中或有垢心,以垢心故數數墮於三惡道中。復作是念,是諸眾生以坐親近惡知識故,退失正法墮大闇處,盡諸善根攝取種種諸邪見等,以覆其心行於邪道。世尊!今我以大音聲告諸眾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闇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捨。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白佛言:世尊!我今復當為眾生故,發上勝願。世尊!我今若能逮得己利者,願令轉輪聖王過第一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已,始入第二恆沙等阿僧祇劫,是時世界名曰安樂,大王成佛號無量壽,世界莊嚴,眾生清淨,作正法王。是佛世尊於無量劫,作佛事已,所作已辦,入無餘涅槃,乃至正法住時。我於其中修菩薩道,即於是時能作佛事,是佛正法於初夜滅,即其後夜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白佛言,惟願世尊為我授記,今我一心請於十方如恆河沙等現在諸佛,惟願各各為我授記。
爾時寶藏佛尋為授記,佛言:善男子!汝觀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善男子!汝行菩薩道時,已有百千無量億那由他眾生得離苦惱。汝為菩薩時,已能大作佛事。善男子!無量壽佛般涅槃已,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初夜分中正法滅盡,夜後分中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所有種種莊嚴無量無邊安樂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於後夜種種莊嚴,在菩提樹下坐金剛座,於一念中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遍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九十六億那由他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住世六十三億劫。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若我所願得成就者,我今頭面敬禮佛時,當令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世界中現在諸佛,亦復各各為我授記,亦令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大地及諸山河六種震動,出種種音樂,一切眾生心得離欲。善男子!爾時觀世音菩薩尋禮寶藏如來頭面著地,爾時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六種震動。一切山林悉出種種無量音樂,眾生聞已,即得離欲。其中諸佛皆與授記,作如是言:散提嵐界善持劫中人壽八萬歲,時有佛出世,號曰寶藏,有轉輪聖王名無量淨,主四天下,其王太子名觀世音,三月供養寶藏如來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於第二恆河沙等阿僧祇劫後分之中,當得作佛,號遍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世界名曰一切珍寶所成就也。」
2.觀世音古佛提示從聞思修入定
觀世音菩薩即從其座位中起,行五體投地禮,頂佛之足,而白佛說:世尊!我憶念往昔如恆河沙劫以前,有一佛名觀世音如來出現於世間。我於是在觀世音古佛前發菩提心,願行菩薩道自利、利他。因之故,觀世音如來教我應從聞、思、修入道。此聞思慧,非聞經思意之聞思,亦非依所聞之聲教奉行修習。而是在修習前,探討聞性、聞根與聲塵若何,確定能聞與所聞之從屬關係;進而思考如何不聞所聞之聲,但見能聞可聞之聞性,最後依此思考所得而修習,終能證入正慧定者。
3.述說耳根修證中動結使滅
世尊告訴我等,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中,選任一根而修入時,均有六結使待用功突破,即動、靜、根、覺、空、滅等六結使。此六結使是眾生顛倒迷妄之本源,行者欲離迷還悟,得使此六結生滅法回復到不生滅法。
我開始修習耳根圓通法門時,讓聲塵自然流入耳根,而不應讓耳根逐源外尋音聲。久而久之,聲源所發聲音與根性可聞之自性不相留礙。當聲塵還流匯入可聞根性中後,原發聲塵之所即亡謝,實移入根性中起聲響,此即謂「初於聞中,入流亡所。」之動結滅之境界。
4.耳根修證中靜結使生
此時能聞之根性,對入流之聲塵現寂然不生之境,而其聲塵之源所亦亡其所,故外在聲塵之動相,與根性之聞性寂然,此動靜二種相,了無罣礙。動相者聲塵,靜相者無聲之相,行者能以聞性聞知動相(有聲)及靜相(靜聲),若自性初顯時,即能了知此境界(此行者一定要體會),行者但聞靜聲確有一靜聲可聞到。如此行者聞動聲塵無礙,亦能聞靜聲塵更無礙,是謂動靜二相了無罫礙。
而耳根聞性現對諸塵相不生之境,此即動結滅而靜結生,靜結生時能不住靜結,不偏愛靜塵,是謂「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5.耳根修證中靜結滅
自性入靜結使,會偏執靜塵為定。如是動靜不黏用功後,能聞之根性對所聞之入流聲塵,起不相應法。此不相應境界若能繼續增加,最後行者能聞的根性與所聞的聲塵相均入滅盡。此即是靜結滅,是謂「如是漸增,聞所聞盡」之境界,能聞及所聞均滅盡,此時行者已破色陰區宇矣。
6.耳根修證中根結使生滅
如是再繼續用功後,功力漸增,可聞的根性對所聞聲塵之能力漸漸消失,即聞、所聞盡,如此可聞的根性是所能黏聲塵之根本相,即所謂的根結使,在此境界中同時具現。行者至此境界,再繼續用功,已可解根脫黏,不再以耳根聞聲塵,故根聞功能盡失後,體性中可聞自性生起。此時行者以聞性去聞聲塵,且此聲塵卻已無黏住聞性自性之能力,此過程是謂根結生起又滅卻,可聞之體能脫離所聞之聲塵,是謂「盡聞不住」之境界,可謂根結滅矣。根結一滅,無有能受及所受者,即可謂受陰破矣,佛云:「此根初解,即得人空。」行者能證得此境界,我執相即能去除。
7.耳根修證中覺結使生滅
塵亡根滅後,則耳識分別不起作用,分別識泯則色陰、五根破,靈覺心現起。靈覺對外、內萬種因緣猶有法執,乃屬幻智覺知,非如來性本覺。故對諸多事端覺知歷歷,是為根滅覺生。惟行者覺知諸緣而不能解脫不受,是謂覺結使。
妙明靈覺本具無漏智慧,對所覺知之境,最後皆能化入空、轉其境,終至覺而不住覺知。行者至此境界,要修習者為使「空」生,將能覺之自性,對所有一切覺知之事相,均能導入空相。行者至此境界即謂「覺、所覺空。」
8.耳根修證中空結使生滅
行者空掉一切所覺,導入體性本空之境後,一切煩惱境界不生,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至此境界,則覺結滅矣。一切覺知入空,是為想陰破,則本藉以空一切覺知之般若法空智,至此已可不用,是為空結滅,空性圓明時,即能得解脫知見,即佛云:「空性圓明,成法解脫」。此時行者不必再怕法塵黏自性,故要將證空之空相滅去,此時行者即要證入「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之境界。
9.耳根修證中滅結使生滅
行者面對諸法能理事無礙,上等解脫般若慧具足,離一分妄覺,顯一分真空覺性,最後本覺、始覺現前,是謂見性、見法身,是為「空覺極圓」。行者所作已辦,原修習我、法空智已得,解脫智已具,此時宜將能空一切相的般若慧與所空的一切相,均給於解除滅掉,是為「空所空滅。」空所空滅時,滅結使即生起,此時行者能面對一切因緣境界,不必空一切相,能坦然地對法如如,如此生滅法盡矣。
10.生滅法盡寂滅體性現前
六結使是生滅法,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故最後之滅結亦當解除,若不解除,恆住俱空之境,生滅不盡,如何得究竟法解脫,何證得圓通之道?此禪門所謂末後牢關,此結一解,則可親見本來面目矣。滅結一開,再入流照性,返窮流根,深入阿賴耶識,滅相迴脫,離斷異熟識諸種子,至諸生滅法全不起生滅。當一切生滅法悉皆滅已,則自性顯露,寂滅就現前矣!此時行者體性顯露,圓滿佛性現起,即能住行陰境界,觀照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因緣,無所不知,無所不照。且行者面對諸法,具足事事無礙境界,是謂「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之境界。
11.無量變化神通及結酬所問
用功至此寂滅現前境界,觀世音菩薩忽然間心超越了世間、出世間生滅、不生滅之凡聖境界,自性光明圓照十方法界,遍滿十方虛空,且獲二種殊勝法。一者入不生滅門,上合十方諸佛,顯現本來妙覺真心,與諸佛如來一樣,獲得一種慈悲廣利眾生心力。二者入生滅門,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心業力,與一切眾生同一體,感受苦痛悲傷,仰望如來慈力加被。
世尊!我因供養觀世音如來之因緣故,承蒙觀音如來傳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我因修習聞外源聲塵熏習不住,再進而聞內塵修成清淨自種子,而終得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諸佛如來所具有慈悲力等同故,另我成就無量神通,具足三十二種應化身,隨眾生聲入一切國土。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大等四,以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本修因緣,乃因從耳門悟入如來藏真性,反聞自性,性周法界,獲得圓照三昧。以圓明心地功夫照見諸多三昧,故能緣種種心而得自在。且因入流照性,獲得三摩地正定,終究成就菩提果。今佛問我圓通修證方法,我知妙耳門,即是圓通根。故耳根本修因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古觀世音如來歎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名號。因為我能觀聽十方界眾生心且能妙圓照明不差。也因此觀音名號,遍滿十方界,無所不知。
四、修習方法
1.觀聞聲如幻
行者修習觀音法門時,初以錄音帶錄製自然界中種種聲音,然後以聞根性聽一切外塵。行者耳根面對諸聲塵,均不起分別識相應,斷行者對外塵攀緣之執著境界。
2.學觀入流照性
行者聞自然界聲音,或各種錄音帶聲音,以入流照性方法,讓聲塵直入耳根,不假耳根逐外塵境,漸而悟知聲塵亡去來源之所,體會聲塵與耳根同源,行者當知聲音與根性合一,聲音即能由頭部腦內產生,非由外源聲塵流入者。
3.學觀靜塵
行者在氣機良好狀況下,選無任何聲塵或有吵雜聲塵之時間,各別以耳根專聽靜塵,以能知動塵、靜塵中均有靜聲體會出來為止。行者聽時,注意耳根基部,返觀自性,提起耳根聞性專聽外在靜塵,始能悟知靜塵亦存在之道理。有如眼借光源觀見物質色相,又如眼在無光源之狀況下,亦可觀黑暗色相,並非無所見。耳根聞性亦然,有聲、無聲均有一靜聲的存在,聞性自當能聞知不誤。
4.學觀解根脫黏
行者再準備某些特別錄音帶,可使耳根聞性隨音聲內容流轉者,例如念佛號錄音帶,當行者隨佛號起心念唸佛,至外聲源佛號不滅,內心唸佛號心不能起念相應。此時行者體知聞根已脫塵源,是謂盡聞不住,是為聞性不住聲塵之道理。行者至此境界,已達根結初解,證得人空之境界。
5.破受想陰諸魔相
行者往後心身起諸多變化,覺知一切聲塵境或法塵境,三度空間一切事均能了知。此時行者應使能覺之心與所覺之境盡空卻。修習至空覺極圓,至要空的心與所空的境亦滅。如此,行者體知一切生滅法已,悟知不生滅之道理,再回凡入聖,毫無罣礙,不住生滅或不生滅,至圓滿菩提自性。依上述聖教量言,當可證至法空智果。此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惟行者應發菩提心,圓滿福德,開發自我佛性。
6.入行識陰區宇觀照十方界
想陰滅時,行者佛心清明,即能觀照十方世界、十二類眾生因緣,現起天眼、天耳、宿命等神通,有如觀世音菩薩所言,成就無量神通。識陰區宇間即能學無量神變,具足三十二種應化身,隨眾生聲入一切國土。但現值末法時期,眾生根劣,至行陰區宇境界者絕無有吧!更遑論識陰區宇之修證矣!
五、修習優劣
因耳根能周聽,十方皆達無遺,動若邇遙,靜聽無邊際,因此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十方如來於六塵、六根與六識等十八界,種種法門修習,本無優劣之分,一一修習皆得圓滿無上菩提。奈眾生根基有別,萬門差別乃現,文殊師利菩薩承佛威德力,總結諸修行法門好壞,文師殊利菩薩分析各種法門均非初心方便,惟有耳根圓通最真實。故文師殊利菩薩言:「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是故,觀音法門機被諸眾生,中下根基者,以觀音法門修習,更易有所成就,故知耳根圓通法門最適合大眾修習。(全部完結)
(法爾禪修講義---參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