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之5)
三、經典文章解說(續)
「菩提根本者,從柔和善忍生。」
菩提根本者從柔和善忍生。修行主在修柔順心、隨和心、無諍三昧心,偶柔軟心,就能不與緣起法相違誤,有此等心即能產生菩提智,菩提根本心生就能成佛道。心地柔和者應該什麼都好,不要有主觀意念,不要有這個好、那個不好,要什麼都覺得很好,順逆緣都能安住此心,你懂得佛法一切都是因果關係,這個人跟你好、是善因緣,這個人跟你不好,那是惡因緣,哪一世一定有結過惡因緣,所以你要忍耐、要忍受、要謙讓他,不要再跟他再一般見識,你要修自己,不是叫他不要怪你、不要怒您、不要害你,要從你內心裏面坦然去承受這些,這樣讓你的心能夠變得柔和、能夠善於忍耐一切境界,這樣才能生起菩提根本。
談到柔順法忍anulomika-dharma-ksānti,anulomika是愉悅、柔順之意,dharma是法,k=ānti是忍之意,合稱柔順法忍,又作思惟柔順忍,意指心地柔軟,般若心生,能隨順真空理地不執一法,是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修行人心能柔和,就能質直,而菩提根本是從心地柔軟者生、順一切法緣無黏者生。柔順,指其心性柔軟,其智慧成時,即能順一切法而生忍功,於實相、中道之理上不會乖違;忍,是指能安住其地位,慧心安住於空無法體中。古德慧遠大師之《無量壽經義疏》:「三地已還,捨詮趣實,名柔順忍。」這是指三地菩薩以上,心已大明,能安住於空真如自性中,祂能離言說相、能離文字相,趣入於實相無黏、無著中,是為三地菩薩─又稱明地菩薩。所以地前菩薩須修柔和善忍法,入地菩薩更應修柔和善忍法,到三地菩薩是正修柔和善忍法。到達三地菩薩道者,於此以後,般若智慧會即急速增長,般若智有如火燄般能滅無量煩惱。
若修行者不能安住柔和善忍,就祇有求諸佛相助,求佛光加注,緣自於何佛,都無所謂,如阿彌陀佛第第三十三願觸光柔軟願所云:即願佛之光明照觸十方世界眾生,令得遠離罪惡、身心柔軟。修行者心常憶念佛,即能得佛光觸照而慧生、煩惱斷、得菩提。甚至於我們持懺悔印、誦《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也是能得諸佛佛光加持,如毘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十方三世一切佛所佛光所加持,這樣能早日得心地柔和,讓菩提根本生起。
「從勇猛精勤生。」
菩提根本者從勇猛精勤生,大家都知道菩薩要修第三精進波羅蜜,蓋精進為修道之根本,能生根本菩提。精進即勇猛修善斷惡之心理及行為,不是只有精進於打坐、誦經、唸佛而已,主要還是在於除掉心識中之惡習、微習、妄執、…等等。精進有精進與精進波羅蜜之別,諸經論中說法不一,據《優婆塞戒經》卷七毘梨耶波羅蜜品、《大智度論》卷十六等所舉,精進乃指世間及三十七道品中之精進,勤修攝心、禪定;精進波羅蜜則指菩薩為證佛道之精進,精進中不執精進,隨緣管住此心識,不造惡業,又於度眾生中無度眾生想。
菩薩之精進還是依三十七道品中之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之一。另再緊修習精進婆羅蜜法,亦為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精進吃搏 vīrya,音譯作毘梨耶、毘離耶,又作精勤、勤精進,簡稱進、勤。或謂勇猛勤策進修諸善法,向無上如來菩提前進;精進亦即依佛教教義,於修善斷惡、去染轉淨之修行過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進,上求佛果、下化眾生。
此處要生菩提根本,要怎麼精進?《大乘莊嚴經論》卷一歸依品所舉,修習佛道之三種勝勇猛精進:
(1)願勝勇猛:謂初修行之時,發菩提心時,當要發願度一切眾生,然後自修自利,最後能利他,也就是發四弘誓願,即:
➀眾生無邊誓願度,謂菩薩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➁煩惱無盡誓願斷,謂菩薩誓願斷除一切煩惱。
➂法門無量誓願學,謂菩薩誓願學知一切佛法。
➃佛道無上誓願成,謂菩薩誓願證得最高菩提。此四弘誓願可配於苦、集、滅、道四諦,前一誓願為利他,後三誓願為自利。發大勇猛,成佛菩提,廣化有情。
(2)行勝勇猛:謂至心學道,能行妙行,發大勇猛,決趣菩提。發菩提心者,先學四聖諦、十二因緣關、卅七道品,六波羅蜜、十波羅蜜、…,最後入無學道
aśaiksa-mārga,śaiksa者正道、正法之學習,aśaiksa是無學之意,mārga是道。無學道、無學位、無學地,為佛教修行階位之一,與見道、修道合稱為三道,修行者入無學道,所作已辦,能守住空寂,得真解脫道者,此人即盡證真諦之空理、實相觀,解脫一切煩惱,學道圓滿,而不更修學勝果之道,也是即指阿羅漢果。但大乘佛法得無學道後,當轉修菩薩道,學習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所以大小乘無學道內容是有所不同的。小乘以阿羅漢果位為無學道,以其餘四向三果為有學道。大乘則以菩薩修行階位之第八地不動地為無學道,再繼續修學十波羅蜜法、一切陀羅尼法,得十地菩薩位滿後,再轉入金剛菩薩道、如來十地中修習,直到累劫行菩薩道後成就如來果位為止。(3)果勝勇猛:是謂一心精進,修諸妙行,發大勇猛心,決求成佛,故修因而感果,與佛平等無二。
另據《成唯識論》卷六舉出五種精進:
(1)被甲精進:是最初發勇猛強烈之誓願心,如先著盔甲而後見賊,不怖種種難行,修諸勝行。
(2)加行精進:謂生起堅固勇悍之方便,以策勵其心,決定勇行,從事於修一法前之前加行法(parayoga)。如修心中心法,可修前加行法─六字大明王咒,我們還加以懺悔印,做為心中心法前加行。
(3)無下精進:謂不自輕蔑,亦不畏懼修法之困難,能更生勇猛勵行而無怯下之心,別人能做到,我也可以做到,別人可以坐到兩小時,我也可以坐到。
(4)無根精進:從無善根產生精進心,要讓自己成就有善根之精進。要如何來做到,努力從無根信開始,本來自己開始之初,不知皈依三寶,不知恭敬佛、法、僧三寶之無根(無善根)者。後因皈依三寶蒙佛力而生起信心,稱為無根信,也就是無根而起信根,再進而獲得無根精進心。若有造五逆極重罪,無善根可以解救,命終必趣無間地獄者,要能殷重懺悔,更不重造,然並淨信三寶成就信根,亦稱為無根信。如此無根信具足,即能產生無根精進,當然是因善根發起,得能有精進心來精進修菩提道。
(5)無足精進,謂於下劣之善無厭足,欣求最上之勝功德。或修行中不要以得少為滿足,以求無上菩提為依歸。或知轉煩惱依菩提、轉生死依涅槃極其難證,菩薩聞而生退屈之心;當此之時,須思劣善因即得妙果以磨練自心,希取無足心作先導,善到一切智城。
諸經論中就精進之種類而論,亦有多種說法,玆列舉如下:
(1)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八舉出六種精進,即:增減、增上、捨障、入真、轉依、大利。偈曰:增減及增上,捨障亦入真,轉依與大利,六說精進種。此偈說精進種差別種差別有六種。一增減精進,謂四正勤,二惡法減、二善法增故。二增上精進,謂五根,由於解脫法為增上義故。三捨障精進,謂五力,由彼障礙不能礙故。四入真精進,謂七覺分,由見道建立故。五轉依精進,謂八聖道分,由修道是究竟轉依因故。六大利精進,謂六波羅蜜,由自利利他故。同論另將三乘之精進配以上、中、下三品,即:聲聞之精進為下品,緣覺之精進為中品,菩薩之精進則屬上品;又以聲聞、緣覺二乘小利之精進為下覺,菩薩大利之精進為上覺。本論又談到:彼人有七品精進:一學戒精進,二學定精進,三學慧精進,四身精進,五心精進,六無間精進,七尊重精進。
(2)上述身精進與心精進,有如《大智度論》卷十六所述,將菩薩之精進分為身精進與心精進二種:
➀精進雖為心數法,然由身力而出,故稱身精進,如行布施、持戒是為身精進,而修忍辱、禪定、智慧是為心精進;
➁勤修外事為身精進,內自專精為心精進;粗之精進為身精進,細之精進為心精進;
➂為福德之精進為身精進,為智慧之精進為心精進等。
(4) 據《大方廣十輪經》卷八精進相品舉出世間、出世間二種精進。世間精進乃勤修布施、持戒等諸有漏業;出世間精進則勤修滅一切煩惱、惑障等諸無漏業。此外,《成唯識論》卷九舉出被甲(被甲則勇)、攝善(修行善法)、利樂(利益眾生)等三種精進。梁譯攝大乘論卷中舉出勤勇、加行、不下難壞無足等三種精進。
(5) 次就精進之功德利益而論,《大乘莊嚴經論》卷八舉出七種,即:➀得現法樂住,➁得世間法,➂得出世間法,➃得資財,➄得動靜,➅得解脫,➆得菩提。
又一般慎身心、斷酒肉之精進,稱為精進潔齋。有的人一聽聞到佛法就很積極的用功,我知道最近有兩位,一聽到佛法以後就過午不食,過午不食一段時間以後,你的身體就會改變、氣機就會旺盛,打坐的時間就會加長,當然要注意微量維他命、礦物質的補給,因為我們不希望過午不食,造成營養失衡,到最後把身體搞壞了,很多出家師父都是這樣,大道場的師父也是一樣。有位比丘尼認識我,有次請我去宜蘭某一寺廟,她們在結夏安居,我去後看到他們共修出家眾,裏面的百分之九十八都是生病的,因不懂得去調理色身,所以她發慈悲心,請我花一天的時間去跟他們講營養課,講:「如何保健?如何把營養調理好?」修行的第一關──養生,雖然是世間的智慧,但是你要懂得,懂得才不會造成修行上的一種副作用,因為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難免都是在還債的,冤親債主一大堆、牽扯一大堆,這邊不舒服、那邊不舒服。
身體不好在經文上講的有兩種,一種是沒有好好的保重自己,是因為不懂,第二種就是業力,業力是沒有話講,是以前無明與人家造業的,它現在出生在非人、鬼神道,要找你算帳很簡單;不知道自己好好保養的,不要說我不是學生化、不是學營養的、不是學醫學的,所以我什麼都不懂,不要有這種觀念,既然要有菩提智慧,拿什麼書來看都應該會看的懂,要有這種信心,拿來看你就會吸收,慢慢的你就會懂了,這是般若智慧裏面的世間智,般若智包括有世間智、出世間智、出出世間智三部分,若是缺少了哪一部分?就不是真的般若智慧,光會有解脫知見、光會什麼都無所謂,卻沒有世間智慧,般若智並非僅如此!釋迦牟尼佛可以講世間智慧講了一大堆,雖然沒有學,祂照樣會講如何治病!
我認識一位師父,是廣欽老師父的徒弟,上傳下暢師父,他也不認識字,但是他對世間一件物,可以講一大堆的道理,譬如說種竹子,他可以講筍子怎麼栽培?關於筍子種種的一大堆道理,這種智慧不是你去學的,應該是從內心裏面碰到什麼事情,就會激發智慧而講出一大堆道理出來。所以你不要害怕,既然要求得如來菩提,什麼都要學,世間法也要學,要把這個身體照顧好,照顧好以後才能夠去發心精進、去長期打坐修行。
「從怜愍一切眾生生。」
菩提根本者從怜愍一切眾生生。先說憐愍性具足,憐愍性者有二種,一者至心,二者如法。至心者,施眾生以安隱,是名為性。如法者,菩薩摩訶薩如己樂事以施眾生,是名如法。菩薩當有柔軟性者,先意語、歡喜語,遠惡語、利益語,是名柔軟性。菩薩要憐憫眾生要有勇健性者,心無所畏、猛健、果敢,就能破眾生畏懼之想,是名健性。菩薩亦應有不貪性,不貪性者,一切施一切,施一切施要清淨施,即施已無悔,是名不貪性。
又菩薩要生憐愍心者有五因緣:一者受苦眾生,二者行惡眾生,三者放逸眾生,四者邪見眾生,五者樂煩惱眾生。所謂受苦眾生者,常受苦惱乃至無有一念之樂,是名受苦。又有眾生雖不受苦,卻是造身口意十惡業道,如十六惡律儀,是名行惡眾生。十六惡律儀者,如涅槃經云,一者為利餧養羔羊,肥已轉賣。二者為利買已屠殺。三者為利餧養豬豚,肥已轉賣。四者為利買已屠殺。五者為利餧養牛犢,肥已轉賣。六者為利買已屠殺。七者為利養雞令肥,肥已轉賣。八者為利買已屠殺。九者釣魚。十者獵師。十一者劫奪。十二者魁膾。十三者網捕飛
鳥。十四者兩舌。十五者獄卒。十六者咒龍。菩薩當能為眾生永斷如是十六惡業。眾生不行惡業、不受苦惱,貪著五欲(色、聲、香、味、觸等五境)耽樂嬉戲,貪愛已身不修善法,是名放逸。眾生不受苦惱、不行惡業、亦不放逸,為求解脫非因見因、非果見果,是名邪見,如外道等。眾生不受苦惱、不行惡業、亦不放逸、亦不邪見,具煩惱繫,煩惱障故不修善法,是名憐愍因緣,以是因緣憐愍之心遂得增長。
又菩薩生憐愍心有七相,據《菩薩善戒經》卷八如法住定心品載,菩薩於諸有情起七相憐愍,即:
(1)無畏憐愍:指菩薩於諸有情,以無畏力,起憐愍心,隨順眾生身、語、意三業,利益安樂。
(2)真實憐愍:非煩惱愛故,菩薩於諸有情,如法憐愍,利益一切,而終不以非法、非律、非賢善行勸化有情,乖違於理。
(3)不愁憐愍:指菩薩於諸有情,慇懃憐愍,隨其所宜,發起一切饒益事業,而心無憂悔。
(4)不求憐愍:指菩薩於諸有情,不待求請,而自起憐愍,為作利益。
(5)不愛憐愍,指菩薩於諸有情,無愛染心而起憐愍,廣饒益於他,不祈恩報,亦不希望當來之果。
(6)廣大憐愍:指菩薩於諸有情,起憐愍心,至廣至大,雖遭遇一切不饒益事,寧可自身受苦,終不棄捨,令其安樂。
(7)平等憐愍:指菩薩以如上種種憐愍眾生功德相狀,普於一切平等饒益,無有分限。
若修行者發菩提心而沒有慈悲心,對眾生就沒有一種好像感同身受的親切感,就不會發起救度心,也就沒有辦法得到如來菩提,真正的行者都是對比較下級的、貧窮的、受苦的,抱著一種感同身受的心,反而不會去巴結高官顯貴,對高官顯要他們要保持一個距離,因為他們的福報已經很好了,不必去照顧他,如果有緣他要修學佛法,你是可以度他,無緣的也是沒有辦法,佛不度無緣人,而能夠對一般的這些中、下的眾生要憐愍他。若是高官顯貴本有善心,是有錢、有勢的但迷糊掉了,菩薩是要憐愍他這一點,若有能力與因緣去轉他是最好的,若是沒有、你是你、他是他,是沒有辦法的,出非是大菩薩。有的祖師大德不攀顯貴,當帝王要召見祂,祂就不去想入滅,就是死掉、死給你看,就是不去!因為祂可以馬上入滅,修到一個境界者是生死自如,帝王的召見,若是祂沒有道德高超,祖師大德寧願入滅也不願去見他,就是這樣子。
要求得菩提,要從怜愍一切眾生生,當然眾生是包括全部,不是只有人,連鬼神、畜生、地獄眾生也一樣的。不要去學道家符咒那一套,或者是學密教裡的黑咒那一套。我們這裏也是在學密教,我常常在講密教,是在講初級的密教,有的是學一些咒語,然後趨鬼神去害人、趨鬼神去怎麼樣的,那是學黑咒、惡咒,世尊說這是不好的,死後要下地獄的。我們修習佛法要有慈悲心、要有忍耐心,鬼神欺負我沒有關係,我不要用一個法去趨鬼神,跟前面的:「從質直無為生」這一句很有關係,所以不要去學一些比較初淺的密法,去趨鬼神、更不能去害人,幹什麼要害人的?這都是不好、亂了自己因果。
「從大慈悲生。」
菩提根本者從大慈悲生。慈悲與智慧可說同為最高之德性,如來心即以大慈悲表現之,才能度盡一切眾生。慈與悲均以無瞋善根為本性,無瞋者apratigha,又作不瞋、不瞋恚,修行者逢違緣而心不瞋恨之謂,又能於有情、非情,無恚害之意,修行者用此法能對治瞋煩惱之精神作用。慈悲恆與諸善心相應,以其能生善法,故與無貪、無癡共稱三善根,成就斷三毒。
慈悲一語,就是菩薩給予眾生喜樂而言,稱為慈(maitrī);就拔除眾生苦而言,稱為悲(karuna)。慈悲係以無量之眾生為對象,而能愛念憐愍無量之眾生,進而根本救度之,此種慈悲則為佛、菩薩所獨具之德性,我們要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就要有具足慈悲心的培養。
凡夫是無慈悲心,凡夫雖有慈悲之對象,然即使行慈悲亦不完全,故謂其無慈悲心。天趣之眾生,也有天性之愛心,為有漏善之異熟果,僅享受樂淨之境界,缺乏利他之行,故亦無慈悲心。又地獄、餓鬼、畜生等三趣之眾生,為苦所逼迫,談不上慈悲,故亦無慈悲心。
而二乘修行有學之聖者,則側重自利之行,這樣也被稱為無慈悲心者。但《大毘婆沙論》卷一四○卻謂,有學之聖者,不論現在修與未來修,皆無法成就無量之慈悲。然二乘至阿羅漢位,因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四無礙智而得利他之口業力;因修願智,而知眾生之一切念願希望;因修無諍智,而能消弭一切眾生心中之諍執以及眾生間之鬥爭;故不可謂阿羅漢們為無慈悲心。
菩薩應有慈悲心,當然慈悲有大有小,菩薩只有小慈悲心,世間禪定的行者根本沒有慈悲心,他自修都來不及了。而談到大慈悲心就是要量力而為,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所講的,要為眾生離苦得樂來修佛道,就要發大慈悲心;有的人很有願力,上一次(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時,那是在九月份,當年元月份我收到南部一位女孩的mail ,她說預感會有大地震,然後她就發了大慈悲心:「我願此共業之業力由我來承擔!」這個願力一發起,她天天就在生病,寫mail 來問:「我要怎麼辦?」我說是你發大慈悲心,要怎麼辦?你還是要去承受!這種人未來比較會早成佛,有幾個人可以發這種大慈悲心?不怕自己受苦難,眾生的業由我來承擔,也有人因為發了這個大願,馬上捨報的也都有,這些都可說是大菩薩,未來要成佛的。我們雖然起不了這個大慈悲心,可能成不了佛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學習發大慈悲心。
「從無畏生。」
菩提根本者從無畏生。無畏vaiśāradya或abhaya無恐怖,又作無所畏。係無所怖畏之意。謂佛、菩薩說法時,降伏魔外時,具有無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穩。修持密法真言行者有六種無畏,其菩提心一念之功德有六種位別,稱為六無畏。即:
(1)善無畏:行十善業,止十不善業,常生於人天,遠離三途之苦,為第一蘇息處。十善業者:➀殺生。➁偷盜。➂邪淫。➃妄語。➄兩舌。破語。➅惡口。➆綺語。➇貪欲。➈瞋恚。➉邪見。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稱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稱為七支業(口四亦稱語四)。
(3)無我無畏:了知我乃取蘊之積集,求之不可得,離我之扼縛,為第三蘇息處。
(4)法無畏:觀察諸蘊即空,遠離諸蘊之扼縛,為第四蘇息處。
(5)法無我無畏:觀察法無我性,覺了本不生之理,遠離法之扼縛,為第五蘇息處。
(6)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觀自心畢竟空性,我、蘊、法及無緣等皆同一性,即了知自性無性而生空智,遠離有為無為界之二種扼縛,為第六蘇息處。
無畏有時面對逆境時起,甚至於造成菩提心退轉,修行盡量不要害怕逆境,很多人稍微一生病就害怕,或者家人有發生一點問題就害怕,或者是有錢也怕、沒有錢也怕,什麼都怕!不必要這樣,抱著坦蕩蕩的心,該怎麼樣就怎麼樣,若是有害怕的心,我常常給大家的建議,就是心裡以最壞的打算就不會害怕了,如果是生病,頂多死了以後還你解脫了,你就不用再害怕生病了。若是人家要怪你,我頂多辭掉這份工作,我不幹算了!你有這種心理準備,就不會戰戰兢兢的,天天造成神經緊張,看到老闆就一直害怕,這是心理與智慧的問題,只要抱著最壞的打算,就沒有什麼可怕的!
對於生命而言,就是今生死了,可以還有再來受生,所以不必去害怕死亡。至於打坐痛苦,腳痛也不怕更痛,當然不必造成負作用發生,要量力而慢慢增加分秒數,天天增加一點點,一個月就可以增加20、30分鐘,半年所增加的時間就無量,這樣慢慢有恆心去做,不要害怕這個身體做不到,只怕沒有心去做,有心的話就能成就。
我們這個肉體要多動、多用功,我們已經找兩位同學教你們動功,台中的徐師兄、台北這邊的吳師兄,講他的修行過程,他們的腳以前也是很僵硬的,也是坐不來的,有的已經是七十出頭了,你們在座的年紀都還很輕,沒有什麼可怕的,要抱著這個心去學習、去坐,才能夠成就佛道。(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