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之3)
三、經典文章解說(續)
「若入魔宮結持此契,魔王順伏追捨魔業。」
結了這個手印進入魔宮,如果你有神通進到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那邊有一個魔宮,魔王馬上順伏追隨捨棄魔業,反過來跟隨你了,他捨棄掉他害人的心,捨掉行善惡業等魔業,不再控制眾生在欲界之間,不能捨離愛慾與情慾。
一般無知修行人當有點體驗與境界後,不知行離魔業,很多無意中墮入魔道,現在我們要先來了解何為魔業。依據《大方廣佛華嚴經》云,魔業者有如下之項目:
(1)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爲魔業。
(2)惡心布施、瞋心持戒者是爲魔業。棄捨惡性懈怠衆生,輕慢厭惡亂心無智衆生,是爲魔業。
(3)慳惜正法,訶責法器衆生,貪求利養爲人説法,爲非器人説深妙法,是爲魔業。
(4)不聞波羅蜜,雖聞不修行,生懈怠心,不求深妙無上菩提,是爲魔業。
(5)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樂求二乘,於受生處,起離欲寂靜除滅之心,是爲魔業。
(6)於菩薩所起瞋恚心,説其過惡斷彼利養,常求罪釁惡眼視之,是爲魔業。
(7)誹謗正法,不聞契經,聞不讃歎。若有法師説法,不能恭敬下意自謙,我説是義、彼説非義,是爲魔業。
(8)學世間論,巧於文字,善於句味,手筆文誦樂説二乘,隱覆深法開演雜語,於非器所説甚深法,遠離菩提安住邪道,是爲魔業。
(9)已度已安者,親近恭敬而供養之。未度未安者,永不親近恭敬供養,亦不教化,是爲魔業。
(10)墮増上慢、増長諸慢,輕蔑衆生。不求正法眞實智慧,諸根散亂難可化度,是爲魔業。佛子!是爲菩薩摩訶薩十種魔業,菩薩摩訶薩,應速遠離正求佛業。」
《大方廣佛華嚴經》又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捨離魔業。何等爲十?
(1)所謂親近善知識捨離魔業。
(2)不自尊擧不自讃歎,捨離魔業。
(3)信佛深法不生誹謗,捨離魔業。
(4)未曾忘失一切智心,捨離魔業。
(5)安住不放逸,修習甚深法,捨離魔業。
(6)安住菩薩藏正求一切法,捨離魔業。
(7)常欲聽法樂聞深義心無疲倦,捨離魔業。
(8)歸依十方一切諸佛,捨離魔業。
(9)信心正念一切諸佛菩提樹,捨離魔業。
(10)一切菩薩出生善根皆悉不二,捨離魔業。
佛子!是爲菩薩摩訶薩十種捨離魔業。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業,則離一切諸魔業道。」
「若入王宮結持此印,即起慈忍正法治人。」
結了這個手印進入王宮,即能讓統治的國王產生慈悲心,所以哪一位統治者非常的霸道,用一些嚴酷、嚴行在統治這些人民。菩薩慈悲心起,結了這個手印,也可以讓國王或者是獨裁者產生慈悲心,即起慈忍正法治人。
何謂慈忍?慈忍是慈悲與忍辱之合稱。永嘉真覺禪師證道歌云:「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法華經》文句以慈悲、忍辱、法空三者為弘通《法華經》之三種法規,稱為弘經三軌。據《月燈三昧經》所舉,修菩薩行者為利益眾生,於一切違順等境皆能慈忍,故獲得下列十種利益,即:
(1)火不能燒,指修行者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違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而無所惱,故瞋恚之火不能燒之。
(2)刀不能割,指修行者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橫逆之境,了知自身體性空寂而無所畏,故瞋恚利刀不能割之。
(3)毒不能中,指修行者常懷慈忍之心,於人加害時,了知身心本空而不以為意,故貪瞋毒藥不能中傷之。
(4)水不能漂,指修行者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順情之境,了知諸法本空而無所染,故貪愛之水不能漂之。
(5)為非人護,指修行者常懷慈忍之心,於一切時處,為鬼神之類所護衛。
(6)身相莊嚴,指修行者常懷慈忍之心,愛念於人,故招感色身相好莊嚴之果報。
(7)閉諸惡道,指修行者常懷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故惡道之門自然閉而不開。
(8)隨樂梵天,指修行者慈行具足,梵行無虧,故命終後,隨其意樂而生於梵天。
(9)晝夜常安,指修行者常行慈忍,利益有情,而不加惱害,故得身心寂靜,晝夜常安。
(10)不離喜樂,指修行者常行慈忍,利益眾生,使其皆獲安穩,故自己之身心亦不離於喜樂。
又何謂正法?正法sad-dharma,指真正之法,又作白法(śukla-dharma)、淨法,或稱妙法,亦即佛陀所說之教法,無非含容戒律、威儀。故正法者是轉輪聖王治世間之基石,能使百姓民安,勞利無窮。《仁王般若經》菩薩教化品,《菩薩瓔珞本業經》賢聖學觀品等,說轉輪聖王所轉正法,配於菩薩行位,以鐵輪王為十信位,銅輪王為十住位,銀輪王為十行位,金輪王為十迴向位。
又經云凡契當於佛法正理之法,皆稱正法,如不取不著之法門、大菩薩之法,是為解脫大法,是為轉大法輪。據《大毘婆沙論》載,如來正法有世俗、勝義之別,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經律論;勝義正法則指聖道,即無漏之根、力、覺支、道支。前者為戒律成規,後者為解脫之道。
「若遭王難等,入州縣等在枷鎖,結持此印,枷鎖解脫,官自開恩兩得和可。」
若是犯了罪被判刑、關在監牢裏面,自己能結此契印,枷鎖解脫,引得官人慈心起而特別開恩,官人與犯人兩情和悅,不再看不順眼而要關人。古代犯人都是用枷鎖鎖住了,東西鎖在頸部者,稱為枷;連身者,稱為鎖。用在在手者,稱為杻;綁住在腳者,稱為械。此處以枷鎖作為譬喻者,是謂犯了國法、王法,要被關起來了。
若有犯人被枷鎖所困,結持此手印,枷鎖自然解脫。這跟很多經咒裏面所講的一樣,大菩薩都有這種能力,只是顯示結這個懺悔印、菩提心印的威力;官自開恩,兩得和可,本來是有罪的,當官者突然心念轉了,就開恩於你、不再加罪於你了。
「若人能日日作此者,一切世間無不調順。」
若有人能結了這個懺悔印,也能讀誦:「大隨求即得陀羅尼」,能日日作此者,每一天都這麼做,一切世間事無不調順,國事都風調雨順,或者是沒有戰爭、疾惡、、等等的。於自己能調五事,五事者即調節飲食、睡眠(外調)、身、息、心(內調)等五事。能調和五事,即能使生三昧,繼而達其生慧之目的。
仔細來談調五法事。即:
(1)調節飲食,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坐念不安;食若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食穢濁之物,則心識惛迷;食不宜於身之物,則引發宿疾,故飲食當慎,不饑、不飽,調和適當。
(2)調節睡眠,眠若不全,則心神虛恍;眠若過多,則廢修行,空喪功夫,沈沒善根,故戒眠當慎,不節不恣。
(3)調身,謂身之姿勢要正,無論半跏趺坐、全跏趺坐,必順坐法之規定調身,使之不寬、不急。
(4)調息,謂調和氣息,遠離風、氣、喘三種不調之相,綿綿而若存若亡,使之不澀不滑。
(5)調心,指調伏亂念,若心沈,念應止鼻端;若心浮,則安心向下,使其不沈不浮。調和此五事,一如世間陶師之製造眾器,首先調和陶土,使其不強不軟,再取造器物。有志於十乘觀法之修行者亦然,首先調和五事,使生三昧,繼而達其生慧之目的。
「龍王歡喜以能降雨,一切世間所有蠱毒害心皆和悅。」
若有人能結了這個懺悔印,也能讀誦:「大隨求即得陀羅尼」,龍王歡喜時能能降雨,諸龍王能興雲布雨,令諸眾生之熱惱消滅,沒有旱災,農產豐富。一切世間眾生善不善皆能無有害心。一切世間所有蠱毒害心皆產生和悅,不會再有戰鬥、不會再害人。害心為心所之一,指欲損害他人之心,屬有部小煩惱地法之一,法相宗隨煩惱之一。
「若入鬥戰,以印指之,兩軍和解一無所損。」
若有人結了菩提心印(懺悔印),入兩軍交戰之陣中,兩軍的將帥突然會心軟,起了慈悲心就不會再打下去了,兩軍和解一無所損。
「善男子!我以此印不可為比,以一喻知。」
世尊告訴聽法的這些善男子,說結了菩提心印(懺悔印),其功能之大,是不能說清楚、解明白,不能用什麼來加以比擬,因這菩提心印是萬印之王,你要做什麼法,第一個一定要結這個手印,然後再變化其它的手印,無所不成!現在欲明此契印之威德力,世尊則用一來比喻說明如下。
「善男子!十方諸天共為萬,不及一那羅延力(金剛力)。」
十方的各個天加起來,以萬的單位來講,不及一那羅延力道。諸田天者即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禪有十八天,無色界之四處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韋馱天等諸天神,總稱為諸天。
那羅延力就是金剛力士,有的經典講那羅延就是欲界第四天的忉利天,忉利天的一位大力士,常常跟阿修羅戰鬥的力士,在十方的諸天合起來有一萬的力量,也都不及一那羅延力(金剛力)的那種神力,此金剛以其大悲心之強盛,故以那羅延天之大力喻之,而稱為那羅延力。
那羅延天Nārā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譯為堅固力士、金剛力士、鉤鎖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據《慧琳音義》記載,那羅延係欲界中之天名,又稱毘紐天(Visnu),欲求多力者,如精誠祈禱、供養此天,則多獲神力;此天多力,身為綠金色,有八臂,乘金翅鳥,手持鬥輪及種種器杖,常與阿修羅王戰爭。
「十方世界那羅延共為萬,不及菩薩一節之力。」
十方世界的各個那羅延加起來,以萬的單位來講,不及菩薩一節指頭的力量那麼大,這都是在比喻。這裡所指是何種菩薩,當然有大神通、大力士之菩薩,不是指所有菩薩,是指法身菩薩,已斷煩惱、得六神通者,智增與悲增等者。
略分菩薩有十種,為種性(gotra-stha)、入(avatīrna)、未淨(a-śuddhāśaya)、淨(śuddhāśaya)、未熟(a-paripakva)、熟(paripakva)、未定(a-niyati-patita)、定(niyati-patita)、一生(eka-jāti-pratibaddha)、最後身(carama-bhavika)。其中,未得淨心,稱為種性;發心修學,稱為入;已入而未達淨心地,稱為未淨;入淨心地,稱為淨;淨者未入畢竟地,稱為未熟;入畢竟地,稱為熟;熟者未入定地,稱為未定;已入定地,則稱為定;一生,乃次第得無上菩提。最後身,乃此生得無上菩提。
又菩薩為化益眾生,而生於三界,福慧深利,深觀真俗二諦,進而更斷除習氣、色法、心法等諸煩惱,得「法眼道種智」,乃至學佛十力、四無畏等法,於此之時,殘習將盡,恰如餘燼。於三乘之中,唯有菩薩能進至此位,故稱菩薩地。
「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共為萬,不及如來一毛端力。」
十方世界的各個菩薩加起來,以萬的單位來講,不及如來一毛端的力量。表示一萬位菩薩的力量,也不及十方如來每一位佛一根寒毛端的力量。《楞嚴經》記載,如來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即正報中現依報。因佛具足不思議神通之力,故能依中現正,正中現依,依正融通,事理無礙,大小相含,一多平等,故於一毛之端能現寶王剎。[1]
「善男子!假使一佛能作種種不思議力,猶亦不如無量諸佛之力。」
若是一佛剎土現有一佛,此佛有種種不可思議的神變力量,但是不如十方如來所共有的力量。佛佛平等無有差別,但一佛所作種種不思議力,是不如多佛、無量佛所作之種種不思議力。
《俱舍論》記載,薩婆多(有部宗)師以無邊世界中,唯有一佛出世,無二佛同時出世者;餘師則以為一三千大千世界雖無二佛同時出世,然其他三千大千世界亦有佛之出世,故亦謂之多佛,故說有無量諸佛之力。
所以你要能夠禮拜所有虛空十方一切過去、現在、未來無量諸佛,一切如來都是要禮敬、供養,剛剛上面也講了,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結這個手印,是由十方如來一起所授記的,所以十方如來若贊同你心地清淨,也夠資格成佛,祂就跟你授記,表示一位如來的力量,當然不夠無數如來之力。
「何以故?一切如來共住持故、共隨喜故、共印可故。」
為什麼無量如來作種種不思議事,不如無量如來共合之力,何以故?因此懺悔契印、菩提心契,為一切如來所共同住持故、共同隨喜故、共同印可故。住持為久住護持佛法之意,現為能觀為久住護持之意,因為是一切如來所共同住持的、所共同隨喜的、所共同印可的,這是在講菩提心印,是十方虛空一切如來所共同護持的,不是只有一位佛、或者是哪一位佛,所以這個菩提心印是通十方虛空一切如來,是大家所認可的一個不可思議的手印。
談到隨喜anumodana,是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此處隨喜一詞,亦引申為參與佛教儀式,諸如來見有如是持懺悔印者,誦大隨求陀羅尼者,有此因緣即生隨喜加持、隨喜授記等。
大小二乘學人之隨喜不同,大乘之隨喜廣通三世十方諸佛及弟子,小乘僅局限於三世佛;大乘隨喜法身之功德,小乘僅隨喜滛身之功德;大乘之隨喜通於漏、無漏,小乘之隨喜唯限有漏心。
我們若是見人作功德隨喜讚嘆,次次累積,功德至大,如《法華經》隨喜功德品載,聽聞經典而隨喜,功德至大。《大智度論》則謂,隨喜者之功德,勝於行善者本人。據《法華玄論》記載,隨喜有二種:(1)通隨喜,謂若見、若聞、若覺、若知他人造福,皆隨而歡喜。(2)別隨喜,依五十功德(即謂展轉得聞法華經第五十人之隨喜功德廣大無邊)之說,特指聞法華經,隨而歡喜。
印可是指印證認可,即弟子修道成就時,為師者加以印證過後,承認、許可其所悟境界之意。此處即說有人持懺悔印契,誦大隨求陀羅尼,即能承十方如來共同印可,未來必當成佛。
禪宗、密教亦常用之,例如密教修法中之「印可灌頂」、「印可加行」等即是。所謂印可灌頂,即受阿闍梨之印可並灌頂之義;又作許可灌頂。印可加行,乃印可灌頂之前行;又作許可加行。
「十方如來從此生故。」
一切如來要成佛,都一定要用到這個菩提心印,心為精要,印為決定,即能於自身上實現一切佛心之作用,或指一切佛心之活動,故說十方如來從此而生。菩提心印是般若波羅蜜,即能生出一切佛者,故禪宗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為摩訶佛母。此印契表法印,佛以法為師,由法而成佛,故謂法印為佛母,能生十方一切如來故。
「菩薩金剛常祐助故。」
結這個菩提心印(懺悔印),金剛菩薩常常會保護你、幫助你,只要專心去修行,其它的事情不足以去罣礙,好像什麼都很順利,因為有金剛菩薩在護持。
「等至菩提無二見故。」
持懺悔印契行者,這麼一路修上來,歷經諸次地,證到了如來菩提,這中間沒有什麼聲聞、緣覺、菩薩的見解,到最後一定只有成就如來的見解,是為無二見故也。此人更是沒有天道的見解,要求什麼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或者是四空處定,這些念頭都不會有,已經是連聲聞、緣覺、菩薩的智慧與定力,都不去想執持,已能夠解脫了,更何況是世間的色界四禪、或者是無色界的四空處定,更不會去想執著了,所以一心所想的是要直接成就如來菩提。
「善男子!若說此契功用,窮劫不盡不可思議。」
若是要說明這菩提心印的功用,窮劫不能說盡,真是不可思議,要講了多少劫也講不盡。一小劫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窮劫有多少劫要講?要講得沒完沒了!以佛的智慧是無量無邊,也不必去講!講得太多以我們眾生的心也不能了解、承受。像《華嚴經》一樣,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九牛一毛之內容還看不到,因為上冊、中冊都不傳,是因根劣,看不懂!下冊我們勉強還可以看懂一點,看的懂也做不到,華嚴境界含欲界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的境界,其真實內涵我們都搞不清楚!其實現翻譯的《華嚴經》只是在這六個地方(天上、人間)講的而已,再上去的色界天、到無色界天、五淨居天、…,聲文、菩薩境界都沒有翻譯過來。世尊要是講了,我們更是要抓瞎了!聽不懂!
所以龍樹菩薩是靠著記憶回來的是《華嚴經》下冊裏面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大概百分之四十翻成中文,還有百分之六十我們還看不到,在梵文裡頭才看得到,而我們以為《華嚴經》已經很不得了了,但還是僅說了九牛一毛之佛理,在今生我們能夠聽聞到如來的心地法門,要好好的去抓住這個機會精進用功!
「若有眾生欲至佛位,始得此契。小小初地,亦未聞知,不可具說。」
若有眾生想成佛,才能得到了這個菩提心契。若只是得到小小的菩薩初地時,他還是未聞、未知此印契,故此印契不可具說,對他還不能講,要到差不多有一點菩薩、或者是中菩薩的味道,才能得到這一菩提心印。為什麼心中心法在《佛心經》裏面有這些契印,而知者都不能夠隨便去傳?因為有一些根基淺薄、心地不正的,得到了這個法有時候會去造業,所以不能夠隨便去傳,也是這樣的!(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