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修行法門
            
大圓滿法


我們常聽到大圓滿法,尤其修密法之師徒門,說有個「大圓滿法」,一修即能今生成佛。如此殊勝之法,難怪大家一聽有這種法都非常嚮往,但到底什麼是大圓滿法?什麼境界是屬圓滿?大圓滿要圓滿什麼法?什麼法圓滿才能稱為大?…。圓滿梵文是paripur5apari是周遍,周遍就是圓,英文解釋為round , around , about , round about ; fully , abundantlypur5a是完成,完成就是滿,或是滿足,如英文解釋為filled, full; full of, rich in (instr., gen.,or ---),complete, abundant; fulfilled, accomplished, satisfied

 

一、諸聖之圓滿功德相

佛如來的大圓滿境界─

(1)薄伽梵最清淨覺,

(2)不二現行趣無相法,

(3)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

(4)不可轉法所行無礙,

(5)其所成立不可思議,

(6)遊於三世平等法性,

(7)其身流布一切世界,

(8)於一切法智無疑滯,

(9)於一切行成就大覺,

(10)於諸法智無有疑惑,

(11)凡所現身不可分別,

(12)一切菩薩正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

(13)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

(14)地平等極於法界,

(15)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16)無量大聲聞眾俱,

(17)一切調順皆是佛子,

(18)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19)戒善清淨趣求法樂,

(20)多聞聞持其聞積集,

(21)善思所思善說所說,

(22)善作所作捷慧速慧,

(23)利慧出慧勝決擇慧,大慧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具足三明。

(24)逮得第一現法樂住大淨福田,威儀寂靜無不圓滿。

 

菩薩摩訶薩所圓滿之功德:

(1)皆住大乘遊大乘法,

(2)於諸眾生其心平等,

(3)離諸分別及不分別種種分別,

(4)摧伏一切眾魔怨敵,

(5)遠離一切聲聞獨覺所有作意,

(6)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7)超五怖畏一向趣入不退轉地,

(8)息一切眾生一切苦惱所逼迫地。

 

二、佛三身之圓滿功德相

若依佛的法身、報身、應身等三身來說圓滿功德,分述如下:

()佛的法身圓滿有七相,是謂法身佛之德所具備之七種圓滿(圓德)─即屬自心圓滿、具常住圓滿、具清淨圓滿、無功用圓滿、能施有情大法樂圓滿、遍行無依止圓滿、平等利多生圓滿。若依《攝大乘論本》果智分,惟以偈頌示其名稱。廣義釋為:(1)一切法皆隨屬佛之自心,自在無礙之德圓滿。(2)如來身者,圓滿具足常住之德。(3)既已永斷煩惱垢習,即圓具清淨之德。(4)於一切佛事,圓具無功用之德。(5)法身自住清淨佛土,不惟受用大法樂,復能施與一切有情大法樂,自在之德圓滿具足。(6)佛既已離諸垢染,故遍行世間而垢染亦無所依止,轉為清淨無礙。(7)佛以萬德能平等利樂諸多眾生於圓滿。

()報身五種相─具有說法、可見、諸業不休息、休息隱沒、示現不實體等五相。(1)說法相,謂報身為眾生而說法。(2)可見相,謂報身有可被他人得見之相好。(3)諸業不休息相,謂報身攝化利物等之業不滅。(4)休息隱沒相,謂報身隨機感而示現入滅之相。(5)示現不實體相,謂如應化身,示現不實之報身之體。

()應化法身圓滿能化千百意化身,係自法身佛應現之佛、菩薩、人、天、鬼、畜生等無量身。又稱他受用報身、應身、化身。《菩薩瓔珞本業經》載,自初地至佛地,各有二種法身,即法性身與應化法身。謂於第一義諦之法中,由實性生智(般若),故為實智之法身;法名自體,集藏為身,一切眾生之善根,感此實智之法身,故法身能應現無量之法身。一切世界國土身、一切眾生身、一切佛身、一切菩薩身,皆悉能現不可思議之身。同經卷下言,其應化法身如影之隨形,以果身為常之故,應身亦為常。故他受用報身及應身、化身等總稱為法身。

 

三、如來之大圓滿境界

如來的圓滿境界始能稱為大,而能修入如來的境界之法,就是大圓滿法。故《大般若經》云如來境界為:「能圓滿真如,亦能圓滿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則能圓滿五眼,亦能圓滿六神通;則能圓滿佛十力,亦能圓滿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佛不共法;則能圓滿大慈,亦能圓滿大悲、大喜、大捨;則能圓滿無忘失法,亦能圓滿恒住捨性;則能圓滿一切智,亦能圓滿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

 

四、如來如何修入大圓滿法

修得如來境界的大圓滿法,是要斷除種種習氣與心地之毛病,這就是修行,修心養性。如《方廣大莊嚴經》云:「三毒煩惱及我慢,此等皆能損眾生,一切煩惱有漏因,我於是處皆除斷。無漏智火從斯起,焚燒三毒悉無餘。我於此處以智力,決除生死堅牢網。正知蘊體皆不實,秪由無始妄惑生,我我所執二無明,并及邪見皆銷滅。諸障稠林四顛倒,善根智火咸燒盡,妄覺為鬘從想生,獲得菩提悉捐棄。六十五種無明險,四十不善三十垢,十六放逸十八界,二十五有悉無餘,二十重塵皆遠離,二十八種世間怖,我於此處以精進,如是一切悉超過。證獲如來五百吼,并得百千圓滿法,九十八使諸隨眠,罪樹枝葉將根本,我以智慧而為火,於此焚燒悉無餘。愛疑積集如瀑河,諸見之水常盈滿,我於此處以智日,威光曝之使空竭。邪偽諂曲慳嫉等,如是過患煩惱林,我今於此以智火,焚燒一切悉令滅。誹謗梵聖生諸罪,根本能令墮惡趣,我以智藥而投之,令彼吐盡無有餘。

 

五、佛的十八種圓滿

十八圓滿又稱十八具足─謂諸佛(報身佛)所受用之國土,具足十八種功德事,即:(1)顯色圓滿、(2)形色圓滿、(3)分量圓滿、(4)方所圓滿、(5)因圓滿、(6)果圓滿、(7)主圓滿、(8)輔翼圓滿、(9)眷屬圓滿、(10)住持圓滿、(11)事業圓滿、(12)攝益圓滿、(13)無畏圓滿、(14)住處圓滿、(15)路圓滿、(16)乘圓滿、(17)門圓滿、(18)依持圓滿等。

 

六、要依何經修入圓滿?

有一部經叫「圓滿修多羅」,係指華嚴經。修多羅(sūtra),意譯作經。此係華嚴經中自稱之語。《舊華嚴經》卷五十五:「爾時,如來知諸眾生應受化者,而為演說圓滿因緣修多羅。」又曰:「顯現自在力,演說圓滿經,無量諸眾生,悉受菩提記。」故華嚴經別稱圓滿經。華嚴、天台判教中,所立圓教之名,皆依此文。

 

七、奢摩他與毘鉢舍那是修大圓滿法基礎

一切修持離不開奢摩他(止)、毘鉢舍那(觀)者。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名應修法,奢摩他、毘鉢舍那是名寂靜行。問!何故說此名寂靜行?答:以於此行,若習若修,若多所作,能令已生貪欲、瞋恚、愚癡、慢等,寂靜、等寂靜、最極寂靜,是故說此名寂靜行。論云:奢摩他云何?答:善心一境性是謂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答奢摩他相應,於法揀擇、極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機黠通達審察聰叡,覺明慧行毘鉢舍那,是謂毘鉢舍那。世尊言:「非有定無慧,非有慧無定。要有定有慧,方證於涅槃。」

修一切法離不開止觀,妙奢 摩他止觀,止為śamatha(奢摩他),觀為 vipaśyanā(毘婆舍那)之譯;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於特定之對象(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為止觀,即指定、慧二法。止與觀相輔相成以完成佛道,大圓滿覺,彼此有不可互離之關係,一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在《摩訶止觀》,有關於止觀名義之解說,將止觀各立三義,稱為三止三觀。

止之三義,即:

(1)止息義,謂煩惱妄想寂然而停息。

(2)停止義,謂緣心諦理,繫念現前而停住不動。

(3)對不止止義,即對不止而明止之義。謂無明與法性不二,然稱無明為不止,稱法性為止,此乃就相待(相對)而論,為以不止而明止。

觀之三義,即:

(1)貫穿義,謂利用智慧以穿滅煩惱。

(2)觀達義,謂觀智通達以契會真如。

(3)對不觀觀義,即對不觀而明觀之義。謂無明與法性不二,然稱無明為不觀,稱法性為觀,此乃就相待而論,為以不觀而明觀。同書又舉出,止觀具有相待(相對)與絕待(絕對)之義。

 

相待止觀包括上述之三止三觀,即:

(1)止息義與貫穿義乃就修門(實踐門)上之斷德(斷煩惱德)而言。

(2)停止義及觀達義乃就智德(斷煩惱後所生之智德)而言。

(3)對不止止義及對不觀觀義乃就性德(本來的智、斷二德為不二之法性之德)而言。絕待止觀,又稱不思議止觀、無生止觀、一大事止觀。其非言說之道,非心識之境,滅絕絕滅之故,稱為絕待止;顛倒妄想斷除之故,稱為絕待觀。即超越對待之域,止觀皆不可得,為言亡慮絕之境界;然若有四悉檀之因緣,則可有種種之說法。
 

八、解深密經所言之止觀法

《解深密經》云: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那,能攝幾種勝三摩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如我所說無量聲聞菩薩如來,有無量種勝三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那以何為因?善男子!清淨尸羅清淨聞思所成正見,以為其因。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那以何為果?善男子!善清淨戒清淨心善清淨慧以為其果。

復次,善男子!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鉢舍那所得之果。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那能作何業?善男子!此能解脫二縛為業,所謂相縛及重縛。世尊!如佛所說五種繫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毘舍那障?幾是俱障?

善男子!顧戀身財是奢摩他障;於諸聖教不得隨欲,是毘舍那障;樂相雜住、於少喜足,當知俱障。由第一故,不能造修;由第二故,所修加行不到究竟。

世尊!於五蓋中,幾是奢摩他障?幾是毘舍那障?幾是俱障?善男子!掉舉、惡作是奢摩他障,惛沈、睡眠、疑是毘舍那障,貪欲、瞋恚當知俱障。

世尊!齊何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善男子!乃至所有惛沈、睡眠,正善除遣,齊是名得奢摩他道圓滿清淨。

世尊!齊何名得毘舍那道圓滿清淨?善男子!乃至所有掉舉、惡作,正善除遣,齊是名得毘舍那道圓滿清淨。

世尊!若諸菩薩於奢摩他、毘鉢舍那現在前時,應知幾種心散動法?善男子!應知五種:一者作意散動、二者外心散動、三者內心散動、四者相散動、五者重散動。

善男子!若諸菩薩捨於大乘相應作意,墮在聲聞獨覺相應諸作意中,當知是名作意散動。若於其外五種妙欲諸雜亂相,所有尋思隨煩惱中,及於其外所緣境中縱心流散,當知是名外心散動。若由惛沈及以睡眠,或由沈沒或由愛味三摩底,或由隨一三摩(samāpatti正受),諸隨煩惱之所染污,當知是名內心散動。若依外相,於內等持所行諸相,作意思惟名相散動。若內作意,為緣生起所有諸受,由重身計我起慢,當知是名重散動。

世尊!此奢摩他、毘鉢舍那,從初菩薩地乃至如來地,能對治何障?善男子!此奢摩他、毘鉢舍那,於初地中對治惡趣煩惱業生雜染障;第二地中對治微細誤犯現行障;第三地中對治欲貪障;第四地中對治定愛及法愛障;第五地中對治生死涅槃一向背趣障;第六地中對治相多現行障;第七地中對治細相現行障;第八地中對治於無相作功用,及於有相不得自在障;第九地中對治於一切種善巧言辭不得自在障;第十地中對治不得圓滿法身證得障。

善男子!此奢摩他、毘鉢舍那,於如來地對治極微細、最極微細煩惱障及所知障。由能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證得無著無礙一切智見,依於所作成滿所緣,建立最極清淨法身。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依奢摩他、毘鉢舍那勤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毘鉢舍那,依七真如,於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彼於真如正思惟故,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何相!

【註:七真如─sapta vidhāh tathatāh約能詮而立真如有七種之別。即:

(1)流轉真如(pravrtti-tathatā),又作生真如、生如如、輪轉如如、生起真實,若隨相而言,生死流轉非以自在等為因,即由分別、依他之因緣而起,此乃真實不虛。

(2)實相真如(laksana-tathatā),又作相真如、相如如、空相如,指於一切法上之人法二無我所顯之實相。

(3)唯識真如(vijñapti-tathatā),又作了別真如、識真如、識如如唯識如,若隨相而言,指無漏唯識之觀智。

(4)安立真如(sajniveśa-tathatā),又作依止真如、依止如、安立真實,即苦聖諦,若隨相而言,乃我、我所之所執處,指器世間、眾生世間。

(5)邪行真如(mithyā-pratipatti-tathatā),又作邪行如、邪行如如、邪行真實,即集聖諦,若隨相而言,為苦因之渴愛。

(6)清淨真如,又作清淨如、清淨如如、清淨真實,即滅聖諦,乃煩惱、所知二障永滅之畢竟清淨。

(7)正行真如(梵 samyak-pratipatti-tathatā),又作正行如、正行如如、正行真實,即道聖諦,謂苦滅之道,如八正道等。】

善男子!言細相者,謂心所執受相,或領納相,或了別相,或雜染清淨相,或內相,或外相,或內外相,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或正智相,或真如相,或苦集滅道相,或有為相,或無為相,或有常相,或無常相,或苦有變異性相,或苦無變異性相,或有為異相相,或有為同相相,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或補特伽羅無我相,或法無我相。於彼現行心能棄捨,彼既多住如是行故,於時時間從其一切繫蓋散動善修治心。

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彼於先時由得奢摩他、毘鉢舍那故,已得二種所緣,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彼於今時得見道故,更證得事邊際所緣。復於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即於如是三種所緣作意思惟,譬如有人以其細楔出於楔,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內相故,一切隨順雜染分相皆悉除遣,相除遣故重亦遣,永害一切相重故。漸次於彼後後地中,如煉金法陶煉其心,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得所作成滿所緣。善男子!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故,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修行引發菩薩廣大威德?善男子!若諸菩薩善知六處,便能引發菩薩所有廣大威德。一者善知心生,二者善知心住,三者善知心出,四者善知心增,五者善知心減,六者善知方便。

云何善知心生?謂如實知十六行心生起差別,是名善知心生。十六行心生起差別者:一者不可覺知堅住器識生,謂阿陀那識;二者種種行相所緣識生,謂頓取一切色等境界分別意識,及頓取內外境界覺受,或頓於一念瞬息須臾,現入多定見多佛土,見多如來分別意識;三者小相所緣識生,謂欲界繫識;四者大相所緣識生,謂色界繫識;五者無量相所緣識生,謂空識無邊處繫識;六者微細相所緣識生,謂無所有處繫識;七者邊際相所緣識生,謂非想非非想處繫識;八者無相識生,謂出世識及緣滅識;九者苦俱行識生,謂地獄識;十者雜受俱行識生,謂欲行識;十一喜俱行識生,謂初二靜慮識;十二樂俱行識生,謂第三靜慮識;十三不苦不樂俱行識生,謂從第四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識;十四染污俱行識生,謂諸煩惱及隨煩惱相應識;十五善俱行識生,謂信等相應識;十六無記俱行識生,謂彼俱不相應識。

云何善知心住?謂如實知了別真如。

云何善知心出?謂如實知出二種縛,所謂相縛及縛,此能善知應令其心從如是出。

云何善知心增?謂如實知能治相縛重縛心,彼增長時彼積集時,亦得增長亦得積集,名善知增。

云何善知心減?謂如實知彼所對治相,重所雜染心,彼衰退時彼損減時,此亦衰退此亦損減,名善知減。

云何善知方便?謂如實知解脫勝處及與遍處,或修或遣。

善男子!如是菩薩於諸菩薩廣大威德,或已引發或當引發或現引發。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何等諸受於此永滅?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餘永滅。何等為二?一者所依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

所依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無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滿重受,四者果未成滿重受。

果已成滿受者,謂現在受;果未成滿受者,謂未來因受彼果境界。

受亦有四種:一者依持受,二者資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顧戀受。於有餘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滿受,一切已滅領彼對治,明觸生受領受共有。

或復彼果已成滿受,又二種受一切已滅,唯現領受明觸生受,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此亦永滅。是故說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復告慈氏菩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依止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請問如來,汝於瑜伽已得決定最極善巧,吾已為汝宣說圓滿最極清淨妙瑜伽道,所有一切過去未來正等覺者,已說當說皆亦如是。諸善男子若善女人,皆應依此勇猛精進當正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於法假立瑜伽中  若行放逸失大義
 依止此法及瑜伽  若正修行得大覺
 見有所得求免離  若謂此見為得法
 慈氏彼去瑜伽遠  譬如大地與虛空
 利生堅固而不作  悟已勤修利有情
 智者作此窮劫量  便得最上離染喜
 若人為欲而說法  彼名捨欲還取欲
 愚癡得法無價寶  反更遊行而乞

 於諍諠雜戲論著  應捨發起上精進
 為度諸天及世間  於此瑜伽汝當學

爾時,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於是解深密法門中,當何名此教?我當云何奉持?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義之教,於此瑜伽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說此瑜伽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六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聲聞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一百五十千聲聞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七十五千菩薩獲得廣大瑜伽作意。

九、奢摩他、毘鉢舍那何者先修?

諸定唯是奢摩他,要毘鉢舍那方能盡漏。故說依定應須起慧。有說,諸定多是曾得,勿有戀著,不欲進修。故說依之進求勝道,不應生著。

若奢摩他熏修心者,依毘鉢舍那而得解脫;若毘鉢舍那熏修心者,依奢摩他而得解脫。若奢摩他、毘鉢舍那熏修心者,依三種界而得解脫。云何三界?所謂斷界、離界、滅界。

問依對法義於一心中有奢摩他、毘鉢舍那,云何建立如是二種行者差別?答由加行故二種差別,謂加行時或多修習奢摩他資糧,或多修習毘鉢舍那資糧。多修習奢摩他資糧者,謂加行時恒樂獨處,閑居寂靜,怖畏憒鬧,見誼雜過,恒居靜室,入聖道時,名奢摩他行者。

多修習毘鉢舍那資糧者,謂加行時恒樂讀誦,思惟三藏,於一切法自相、共相、數數觀察,入聖道時,名毘鉢舍那行者。

復次,或有繫心一緣不分別法相,或有分別法相不繫心一緣。若繫心一緣不分別法相者入聖道時,名奢摩他行者。若分別法相不繫心一緣者入聖道時,名毘鉢舍那行者。

復次若利根者,名毘鉢舍那行者;若鈍根者,名奢摩他行者。如利根、鈍根如是,因力、緣力,內分、力外、分力,內正思惟力、外聞他音力,應知亦爾。

問:斷離滅界體是無為無、因無果,云何乃說若奢摩他、毘舍那熏修心者依三種界而得解脫?答:彼契經於緣涅槃勝解以界聲說,謂修行者雖加行時精進勇猛修習止觀二種資糧,若於涅槃不起勝解決定趣證,畢竟不能斷諸煩惱心得解脫,故緣涅槃勝解名界。依此界故心得解脫。如彼經說:爾時阿難問名上座:何等斷故名為斷界?何等離故名為離界?何等滅故名為滅界?名上座言:一切行斷故名斷界,一切行離故名離界,一切行滅故名滅界。

(註: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對治道。(1)斷界,即斷除九結(九種煩惱)中除貪以外之其餘八種煩惱,或斷除無明結。(2)離界,謂斷離貪煩惱或斷除愛結。(3)滅界,謂斷滅有漏善及諸有為、無覆無記等煩惱。即除九種煩惱外之其餘有漏法。《大毘婆沙論》云:「一切行斷,故名斷界;一切行離,故名離界;一切行滅,故名滅界。」斷離滅三界即斷界、離界、滅界。此三界皆以無為解脫(擇滅無為)為體。即於九結(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之中,離貪結而得擇滅,稱為離界;斷除貪以外之八結而得擇滅,稱為斷界;滅貪等所隨增之事而得擇滅,稱為滅界。此係依據世俗之理而有三界之異,若約實義而言,則其體並無差別。其中斷、離二界由斷煩惱而得,滅界係依滅惑所緣之境事而得。以上為小乘之說。此外,三界名義之解釋有數種說法,據大毘婆沙論卷二十九載,有謂一切行斷故名斷界,一切行離故名離界,一切行滅故名滅界;或謂愛結斷者稱為離界,無明結斷者稱為斷界,諸餘結斷者稱為滅界;亦有說若八結及此相應並生等斷稱為斷界,若愛結及此相應並生等斷稱為離界,若諸餘順結法及此相應並生等斷稱為滅界等。又大乘唯識宗則謂斷界乃斷見道所斷之諸行,離界乃離修道所斷之諸行,滅界乃滅所依所攝之諸行。)

 

十、修止觀有成得繼續修八解脫

行者入四空處定時,得空無邊處二萬劫壽,識無邊處四萬劫壽,無所有處六萬劫壽,非想非非想處八萬劫壽。問何故無色壽量有倍增者,有增半者,有增少分者耶?答如異熟因有爾所力,還受爾所異熟果故。復次,空識無邊處有無邊行相亦有餘行相,謂空無邊處無邊行相招萬劫壽,餘行相亦招萬劫壽;識無邊處無邊行相招二萬劫壽,餘行相亦招二萬劫壽;此上更無無邊行相,唯有餘行相,故彼壽量不倍增下,然無所有處別有摧伏我我所等,勝善觀行異於餘地,由彼善招二萬劫壽,故餘行相所招壽量亦倍倍增。復次空識無邊處有奢摩他、毘鉢舍那,謂空無邊處奢摩他招萬劫壽,毘鉢舍那亦招萬劫壽;識無邊處奢摩他招二萬劫壽,毘鉢舍那亦招二萬劫壽;此上無勝毘鉢舍那,唯有奢摩他,故彼壽量不倍增下。復次四無色地皆無多種功德法故,一一等有二萬劫壽,上三無色離下地染,有少多故倍倍增壽,謂識無邊處已離下一無色地染招二萬劫壽并本二萬為四萬劫;無所有處已離下二無色地染,招四萬劫壽并本二萬為六萬劫;非想非非想處已離下三無色地染,招六萬劫壽并本二萬為八萬劫。

八解脫者,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五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解脫;六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七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問此八解脫自性是何?答初三解脫以無貪善根為自性,皆對治貪。故若兼取相應隨轉,則欲界者以四蘊為自性,色界者以五蘊為自性,四無色處解脫皆以四蘊為自性。想受滅解脫,以不相應行蘊為自性,如是名為解脫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解脫?解脫是何義?答棄背義是解脫義。問若棄背故名解脫者,何等解脫棄背何心?答初二解脫棄背色貪心,第三解脫棄背不淨觀心,四無色處解脫各自棄背次下地心,想受滅解脫棄背一切有所緣心。故棄背義是解脫義,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心於煩惱解脫清淨,故名解脫。大德說曰:由勝解力而得解脫,故名解脫。尊者言:有所背捨故名解脫。

 

十一、得住入三三昧利益眾生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無漏法?」佛告善現:「謂出世間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三解脫門、六到彼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善現!此等名無漏法。」

須菩提言:「世尊!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作是念:『我當壞諸法相。』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未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十八不共法,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於諸法亦不取相亦不壞相。何以故?世尊!是菩薩摩訶薩知一切諸法自相空故。菩薩摩訶薩住是自相空中,為眾生故,入三三昧,用是三三昧成就眾生。」

十二、大圓滿法當圓滿共不共法全部佛法

共法者又作共功德,指佛所具有之無量功德中,與其他聖者、異生所共通之功德法,稱為共法。如佛無量功德中之無諍、願智、四無礙解三法,阿羅漢等亦可得之;而五通、四靜慮等法,凡夫亦可得之。然此等功德法,雖與其他聖者等所共通,但以佛之功德最為殊勝自在。此外,一般共通之法則,亦稱共法。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共法?」佛告善現:「謂世間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五神通。善現!此等名共法。何以故?共異生故。」

不共法āvenika-buddha-dharma又作不共佛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薩所具足,而凡夫與二乘所無之殊勝特質。在大小乘諸經論中,於此不共法頗有異同之說,一般係將佛之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稱為「十八不共法」。佛之十八不共法 (自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

(a)諸佛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來,持戒清淨,以此功德滿足之故,一切煩惱皆盡,故於身無失。

(b)口無失,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眾機宜而使皆得證悟之謂。

(c)念無失,佛修諸甚深禪定,心不散亂,心於諸法無所著,得第一義之安穩。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

(d)無異想,佛於一切眾生平等普度,心無簡擇。

(e)無不定心,佛之行住坐臥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攝心住善法中,於諸法實相中不退失。

(f)無不知己捨心,於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覺知其生住滅等相,而住於寂靜平等。

(g)欲無減,佛具眾善,常欲度諸眾生,心無厭足。

(h)精進無減,佛之身心精進滿足,為度眾生恆行種種方便,無有休息。

(i)念無減,三世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應滿足,無有退轉。

(j)慧無減,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無礙故,於慧無缺減。

(k)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為、無為二種解脫,一切煩惱之習悉盡無餘,即於解脫無缺減。

(l)解脫知見無減,佛知見諸解脫相,了了無闇障。

(m)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n)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o)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以上三項,乃佛造作身、口、意三業時,先觀察得失,後隨智慧而行,故無過失,皆能利益眾生。

(p)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

(q)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

(r)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

上三者謂佛之智慧照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達無礙。

《大般若經》云: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不共法?」佛告善現:「謂無漏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三解脫門、六到彼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善現!此等名不共法。何以故?不共異生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如是等自相空法不應執著。何以故?以諸法自相不可分別故。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以無二而為方便覺一切法。何以故?以一切法無動相故。善現!於一切法無二無動是菩薩句義。以是故,無句義是菩薩句義。」(完結)

 


[ 法門介紹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