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之2)


三、經典文章解說(續)

「善男子!假使眾生,出十佛身血、百佛身血、千佛身血、萬佛身血、百千億佛身血。」

出佛身血是中文翻譯的,其實依梵文是「出如來身血」,出佛身血梵文為tathāgatasyāntike dusta- citta-rudhirotpādana,又稱惡心、惡意出佛身血,其時梵文是言出如來身血,Tathāgatasyāntiketathāgata +sā+ antike組成,有殺害之意,antike有當面、臨近之意。Rudhirotpādanarudhirautpādana組成連詞,rudhira是出血,utpādana是生命之意。

一個殺父、殺母、殺阿羅、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是五大逆罪,是五無間地獄業。那本處經文「出佛身血」在這裏所講的,已經是大罪了,是要下無的,若一世大無起了,出十佛身血、出百佛身血、出千佛身血、出萬佛身血、出百千億佛身血,乃至出無量恒河沙數佛身血,出不可數、不可數佛身血者,真的是造無間地獄業無量無邊了。

出佛身血要講個典故,調達尊者出佛身血要講個典故,調達尊者出佛身血傷世尊祂了。調達尊者(原名提婆達多Devadatta)一樣是釋迦牟尼佛的堂,調達尊者,全名提婆達多Devadatta,又作提婆達兜、揥婆達多、地婆達多,略稱提婆、達多。意譯作天熱、天授、天與。為釋尊叔父斛飯王之子,阿難之兄弟(另有為甘露飯王、白飯王或善覺長者之子等異說)。幼時與釋尊、難陀共習諸藝,其技優異,常與釋尊競爭。佛陀成道後,隨佛陀出家,於十二年間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後因未能得聖果而退轉其心,漸生惡念,欲學神通而得利養,佛陀不許,遂至十力迦葉處習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國阿闍世太子之供養。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領導僧團,亦未得佛陀允許。此後提婆率五百徒眾脫離僧團,自稱大師,制定五法,以此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後因為佛世時犯五逆罪,破壞僧團,與佛陀敵對之惡比丘。

在好、好,為打擂台,爭一位富的女,用智辯論比,擂台打三、五天了,最像我所講的員,要把女祂了。

一天都沒有人贏過一位較老的梵志,梵志就的修人,這一位老修行是有很的智,員女兒嫁給較老,是心有不甘!於是把這擂台再延了一天,剛再延這一天時,有一位年的梵志,年很輕、長又莊,來上講在打文擂台,他對辯論打擂台很有興趣,對娶太,但就慫他去參,結他也就去,與這一位醜的老梵志的結,年的梵志贏了,當就得了這一位美嬌娘

年紀較老的這一位修人,從內了瞋恨心,就詛了這一位梵志:「今生今世以後,跟你沒完沒了,哪一世就!也因這一個毒惡心起,就結惡緣!之各世,釋迦牟尼佛做動,他也出做動,然祂吃了;釋迦牟尼佛做國,他也出做國,就把祂的國滅掉。經無始劫這在輪,到釋迦牟尼佛這一世,他還不甘地出生在祂的家成為世尊的堂,起初還好,後來業力關係,私心又在作怪,每找喳、毀謗釋迦牟尼佛,他也有在修,到最要用石砸死世尊、又毀謗佛、分裂僧團等等罪業,也無間地獄。你看經有看這一的典,調達尊者生生世世一直都跟佛在作,為什麼?都是有緣的!

 

「乃至無量恒河沙數佛身血,不可數、不可數佛身血者。」

本段經文主在講不管造多重的業,如出百千億佛的身血,這是無的,乃至無量恒河沙數佛身血,不可數、不可數佛身血者,能得《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印咒,依法修持即能除罪,甚至於能承諸如來授記。此處言恆河沙,梵文為ga{gā-nadī-vālukaga{gā即恆河,nadī是水流中的,vāluka是沙之意。又作恆邊沙、恆水邊流沙、江河沙、兢伽沙、恆沙、恆河沙數等。恆河沙粒至細,且金光閃爍,其量無法計算。諸經中凡形容無法計算之數,多以「恆河沙」一詞為喻,例如《大品般若經》序品:「遍照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阿彌陀經》:「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無量壽經》:「無量大聖,數如恒沙。」

 恒河沙可以作成金剛沙,先至恆河取其沙後,在恆河邊對此沙持大光明真言。取回後經水洗沙,水洗中要加些香精類之香味,再用紗布巾濾過後陰乾,於陰乾中亦要再加些香精味道。待實乾後裝於玻璃瓶中,置於佛堂上,每天再對此恆河沙持大光明真言,數月或經年成為金剛沙。然後金剛沙裝於小袋或小瓶中與您結緣。金剛沙可以用於護身,可以用於往生者入殮時撒入棺木裡,可以撒於墓園中,都可以依佛威德力往生善趣。

 

「結我此契,誦我隨求即得陀羅尼三遍等,一遍、一句、一稱名字。」

過去世我們有出佛身血之罪,乃至出了無量恒河沙數佛身血,不可數、不可數佛身血者,!只要結如來此「印契」,誦如來「隨求即得陀羅尼」三遍等,一遍、一句、一稱名字,大家罪就會消了。若有那重的罪,你要結懺印,要誦:「大隨求即得陀羅尼」這根,問題是還沒有人會傳,只的在傳,我跟你講了有二百五十句,當我們有時,會把這分組研究、考證、校正,用的把它整

你要讀三遍:「大隨求即得陀羅尼」,其的「一心真言」只是裏的一,心中法的大隨求陀羅尼咒,也是的一,還段是依各人根基而獲得,其它的咒語就更了,總起來有二百五十句,讀誦了三遍,所造的那的業,都可以消掉

有心結這印,也得了此咒之某些片段咒語,然力而為去學這,問題是是很人傳了。咒流傳最的是楞嚴咒,楞嚴咒是開的人不著魔的咒。現「大隨求即得陀羅尼」咒是可、能積德成、清諸佛授記的,在末法時這種法更難了,所要讀誦三遍、或者是一遍、一句、或者是一個名,多,是要量力而為

為何有的人僅能唸一遍、唸一句、稱一名字?佛如來都懂千萬億恆河沙咒語,福德不足者連一句一句咒也沒聽過,不要說能唸了。有的人可唸三千佛名,有的人連一聲佛號都沒聽過,如耳聾者,如三餐不繼窮困者,光為生計忙都沒有時間哪有機緣聞一聲佛號。這些現象都是因緣果報的關係。我們有緣得聞此法,就要學好印契、咒語,然後發大願心、利益眾生心,再持此「隨求即得陀羅尼」,最好要一遍或三遍,能唸無數次更好,最好能背起來咒語更好。

 

「若有殘罪露及眾生,無有是處。」

若你能上述這,結如來「懺悔印契」,誦如來「隨求即得陀羅尼」三遍等,還有殘現,還去掉、或者是殃及所的眾對他造業,這是講不去的、無是處。為什麼呢?因諸佛給你這懺悔印,你念了這些咒定是心清的,不有這剩下來的尾巴,業力不

現在問題來了,有的人真的唸了,他是唸藏經裡漢字「隨求即得陀羅尼」咒語,唸時也是用不對的音唸,唸的字也不知所云,咒字、咒音都不對,這樣怎麼能確實得其利。所以現階段,經典裡的咒語考證是很重要的,而讀正確的悉曇音聲是很重要的,您是否學過了悉曇持咒法,有麁顯軟密二類,二類各有四種持咒法:十五章大空音、加他摩多母音、他音成自聲、自音成他聲等悉曇持咒法,有此等觀念,然後再依喉處聲、舌處聲、唇處聲等處來發音,再依字母的男聲音、女聲音、非男非女聲發聲,共有七十二種悉曇持咒法。要學好了,再修《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印咒,佛說若無有效者,無有是處。所以大家要注意此點,未入悉曇陀羅尼門,沒有真實工夫來持咒,怎能修好《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

 

「何以故?若有殘罪於眾生者,一切諸佛便失菩提。」

為何如來如此說呢?若如實依《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懺悔者,還留有殘罪於眾生者,一切諸佛便失菩提,一諸佛所講的這些話都不算話了,這問就大了!諸佛的力是無的,當然如來也是真語者、實語者、如實者、不狂語者、不異語者,若真有殘罪遺留,問題不在於祂,而在於我們。

題是悉曇持至咒法七十二種方法學好了麼?咒語考證正確了麼?要結的手無誤了麼?所唸的咒不是真的很虔、準音?不是唸普通話的咒音?是不是起真懺心?所犯過錯是否永不再犯?若一個人持此《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都是沒缺失,手了,就應該能如實懺悔,修行都能如實得利。

什麼我一直再從在做這工作,老上師傳心中法都沒機會講這,所幾十萬人灌頂,只七、八位是有開,有開悟的又沒有真正走到解脫路上。為什麼?回歸到本經文原,就力、沒工夫,沒把基的懺。我現就改,幫大的功,以修心中法時,今會有了。當這是跟每的業力有關係,若的菩法,好就有一位年朋友,現修懺印,以一個「根心印」,就已經有某了,這他以累劫有修的,不才開修的,所以進,什法只觸到,有的基,就出它的境

 

「善男子!若有一人起慈悲心,結我此契,普為大千稱說。」

大眾中度是善男子、福德不錯的!若有一人起了慈悲心,結如來我的這個懺悔印契,並普遍為大千世界中眾生稱說,讓他們懂的為何累劫修行無利?為何無受諸佛如來授記?越修菩薩道所遇障礙越多,就是懺悔不得利,方法不對是主因,未發最大之利益眾生願是次因。

─個人發菩提心後,不是即能起慈悲心,要修證到空、無相、無願等三昧,再能入陀羅尼門,才能得四無礙辯才,四無所畏能力,此時才能發起大慈大悲的新。修行是有次第的,菩薩慈悲心也是達一定修證水準,才能夠真正發起。若有一人起慈悲心,這一句話是最重要的,你也知結手了,但發了菩心,不見得會起慈心,菩心只是要往,慈心是已悟到菩的人,他是有一種悲心,悲憫眾什麼會這?在六道裏,每都生活在這不如的環,身、心,都受了無的痛,希在有後能度化他,讓眾離苦得樂,這才發大慈心。 

你現要成?我也教你結這了,要從自發這大慈心,要度一,有去受的人,戒師或者是、羯摩之的都會教你,在吃飯時供,內要自夾兩、三粒米,放嘴裏時唸:「願修善」,第二口飯:「斷一惡」,第三口飯:「願度一」,這唸、天念,一天吃三餐,念了三次提你自,雖你還沒有大慈心的種,到菩,修世的都修自,修小乘的聲聞、緣覺,也修自,有修菩行的就發大慈心,大慈心是要學成的。好了,善男子!若有一人起慈悲心,這慈心起了以,結,然為十方一千大千世界,好昭告一,未要如去行菩道,要如何去度眾生。

 

「眾生舉印指於十方界,所有眾生一切罪障病苦惱等,一時消滅,無有遺餘。便得初地,一切眾生亦所不覺

有眾生心清後起了大慈心,結了菩心印,然後指向十方一千大千世界,或者是十方界,如此所有眾生一切罪障、病、苦惱等,一時消滅無有遺餘。更妙者還可以讓有修行的眾生,便證得修行初地,然一切眾生亦不可能覺知,他已再要修行的階段。此處的初地,不是說菩薩十地的初地,可以看成地前菩薩位的初信位,此等眾生定能發心修菩提道,不會在外道、邪道中排迴。

消除罪障者是指罪惡障礙聖道,為得善果之障,故稱罪障。《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云:「此比丘承此咒力,罪障消滅,即得生於三十三天。」故知有大悲心者舉此懺悔印(菩提心印)向十方眾生,則能除滅眾生[1]罪障,使他能入修行初位。

另外還可以去除眾生病苦,病苦梵語 vyādhi-duhkha,此眾生病時身心所受之苦惱,即能去除。依《大毘婆沙論》說,病能損壞可愛安適,故稱病苦,故知病苦亦是能障道,很多修行人一得病苦,連修行也修不下去了。病苦離不開四大不調,四大不調就能四百四病。據《五王經》所言:地大不調,則舉身沈重;水大不調,則舉身膖腫;火大不調,則舉身蒸熱;風大不調,則舉身僵硬。諸此百節苦痛,猶被鞭笞,氣力虛竭,坐起須人,目不見色,耳不聞聲,心懷苦惱,言輒悲哀,甘饍美食,入口皆苦;凡此皆為大苦。

《瑜伽師地論》亦說病苦有五相,即:(1)身性變壞,(2)憂苦增長多倍,(3)於可意境不喜受用,(4)非其所欲之不可意境而強受用,(5)能令命根速離壞。在者病苦還可分身心,《北本大般涅槃經》指出身病則有因水、因風、因熱引起之病及雜病四種;心病則有踴躍、恐怖、憂愁、愚癡四種。

至於煩惱法,簡單講有六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化成二十種煩惱現行。據《瑜伽師地論》記載,即指:

(1)隨所欲纏現行,指在家之人未離諸欲,而於所欲之境,起種種纏縛之業,相續不捨。

(2)不隨所欲纏現行,指出家之人不隨世間欲樂之境,而生厭離之心,相續不捨。

(3)無所了知現行,指住惡說法之人,於善惡法,不生分別,於一切境界無所了知,此癡惑之心,相續不捨。

(4)有所了知現行,指住善說法之人,於一切法而生分別,令向善法,而捨惡法,此了知之心,相續不捨。

(5)粗煩惱現行,指貪、瞋、癡諸煩惱,各有增上粗重,或於順境貪惑粗重,或於逆境瞋惑粗重,各起不同。

(6)等煩惱現行,指貪、瞋、癡等諸煩惱惑,一齊現起,無輕重分別。

(7)微煩惱現行,指修行求離欲界之人,雖未證果,而於三界煩惱,微細輕薄。

(8)內門煩惱現行,指修行求離欲界之人,雖不著於色等外塵之境,而內心所起習氣,相續不捨。

(9)外門煩惱現行,指未離欲界之人,隨緣色等外塵諸欲境界,而起種種煩惱,相續不捨。

(10)失念煩惱現行,指見聖道得果之人,忽遇餘緣,聞不正法,習氣發現而失正念。

(11)猛利煩惱現行,指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進,起不正作意,發勇猛心,相續不捨。

(12)分別所起煩惱現行,指人不信正法,於諸邪見而起分別,妄生種種執著,相續不捨。

(13)任運所起煩惱現行,指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於五欲(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之境,自然而起諸惑,相續不捨。

(14)尋思煩惱現行,指人於禪定觀法,常自思念覺察,妄起分別,相續不捨。

(15)不自在煩惱現行,指人睡眠,夢境散亂,意識所緣,相續不捨。

(16)自在煩惱現行,指人醒時所起邪慧之念,遍緣諸境,相續不捨。

(17)非所依位煩惱現行,指如幼少之人,於一切境,不知好惡,起諸放逸,相續不捨。

(20)所依位煩惱現行,指修行根熟之人,依於正行之位,斷諸煩惱,而能斷之心,相續不捨。

(19)可救療煩惱現行,指人勤修道行,斷生死惑業,如救療眾病,唯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療,不知樂著涅槃之心,相續不捨。

(20)不可救療煩惱現行,指人不能修諸正行,以救療生死惑業眾病,而諸煩惱相續不捨。

總之,若有起大慈悲心者,結了懺悔印、菩提心印,然後指向十方世界,如此所有眾生一切罪障、病痛、苦惱等等,一時消滅無有遺餘,然後能安心於修道。更妙者還可以讓眾生,得入修行初地。(待續)

 


[ 法門介紹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