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之1)


一、前言

2005年1月9日初級打坐班學員已結業了,經本人方便灌頂後,今天要授您們心中心法「懺悔印」與「一切如來心真言」,您們打坐上不能達到2小時,讓您們修持心中心法前加行(prayoga),因懺悔印不受修持時間限制。

現在來講修持前行懺悔印的由來,此法也是修心中心法的前加行法,因為要修心中法,要先行懺也是必的。為什麼每一個人都要懺?每一個道對於初學者也都是要修懺。菩的每世也都在懺,但每世懺悔為什麼都沒實質效?在這段經就告,釋迦牟尼佛麼會這一個「懺悔印」?我先瞭經題:「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一看到「大隨求即得」,大家心裡一定就很高興了,好像要求什就可以得到什麼一,你們不了。

這「大隨求」是要求成,不是要用來求財、哪一個麼樣的,也不某些人要看風、求發這一類的,是要學如真正密教,真正密法是要求成的,所可以說是「大隨求即得成大陀羅尼」。你來這是要學覺的、要學成的,我們先清楚了!不看到「大隨求即得」心裡就很高興,好像有很求、有感應的人,就會這個樣子。佛的修的,佛修行過程中都學習無求、無所,若是了眾,為自都不做,要修習無法,在後的會講:「無為而生」之至高佛理。

 

二、懺悔印經文

佛告諸大眾:「如是懺悔者,從菩提生一切諸佛。發菩提心時,自取不劣不覆諸罪,即菩提心故。善男子!當知此菩提心契不思議。何以故?我念往昔修菩薩行,經無量劫積功累德,亦過無量劫,如是苦行修學。經千恒河沙劫,了無一記,何以故?為心劣故,為有餘罪,劫懺謝皆不得盡。為懺不盡,致殃宿昝,皆悉引前作諸障難,致使如是不得成佛。我於自心諦求諸佛,發若干誓願,發願以訖,須臾淨信便得此契,稱為「一切諸佛大菩提心」。我結此契便即懺悔,所有障難一時蕩盡,十方諸佛受記號吾,當來得名釋迦牟尼,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善男子!假使眾生,出十佛身血、百佛身血、千佛身血、萬佛身血、百千億佛身血,乃至無量恒河沙數佛身血,不可數、不可數佛身血者,結我此契,誦我隨求即得陀羅尼三遍等一遍一句、一稱名字。若有殘罪露及眾生,無有是處。何以故?若有殘罪於眾生者,一切諸佛便失菩提。」

「善男子!若有一人起慈悲心,結我此契,普為大千稱說,眾生舉印指於十方界,所有眾生一切罪障病苦惱等,一時消滅無有遺餘,便得初地,一切眾生亦所不覺。若入魔宮結持此契,魔王順伏追捨魔業,若入王宮結持此印,即起慈忍正法治人。若遭王難等,入州縣等在枷鎖,結持此印,枷鎖解脫,官自開恩兩得和可。若人能日日作此者,一切世間無不調順,龍王歡喜以能降雨,一切世間所有蠱毒害心皆和悅。若入鬥戰,以印指之,兩軍和解一無所損。善男子!我以此印不可為比,以一喻知。善男子!十方諸天共為萬,不及一那羅延力(金剛力),十方世界那羅延共為萬,不及菩薩一節之力,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共為萬,不及如來一毛端力。善男子!假使一佛能作種種不思議力,猶亦不如無量諸佛之力。何以故?一切如來共住持故、共隨喜故、共印可故。十方如來從此生故、菩薩金剛常祐助故、等至菩提無二見故。善男子!若說此契功用,窮劫不盡不可思議,若有眾生欲至佛位,始得此契小小初地,亦未聞知,不可具說。菩提根本者從一心生,從一法生,從異見生,從斷愛憎生,從離殺業生,從無始淨土生,從決定生,從質直無為生,從柔和善忍生,從勇猛精勤生從怜愍一切眾生生,從大慈悲生,從無畏生,從難苦生,從不捨眾生生,從敬養父母、孝順師長生,從心不跳躁生,從不下劣生,從淨三業生。」

 

三、經典文章解說

經題:「大隨求即得(成佛)大陀羅尼」不的咒,是明之王、咒中之王。明是智慧,明王是智慧之王,明梵語 vidyā音譯作費陀、苾馱,即灼照透視,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慧。明即咒,明咒又作神咒、禁咒,乃真言、陀羅尼之別稱,指修行密法時所念誦之章句。而真言亦含如下數義:(1)明,梵語 vidyā,學問、知識之意。(2)陀羅尼dhāranī(總持),口說者為真言陀羅尼,表現於身者謂明。(3)若以真言之長句者,稱為陀羅尼;僅數句而成者,稱為真言;有時一字二字等者則稱種子。

據《佛地經論》載,由於明能除闇,故以慧為自性;由於明為無明之相對者,故以無癡之善根為自性。據原始佛教經典《三轉法輪經》載,修八聖道,解四諦理,成就眼、智、明、覺(皆表智慧之語),即得趣入涅槃。此處持此「明」來得無上智慧,所以「明王」也經題裏之一,是不可思議、普的,咒。「懺悔法」在《大隨求陀羅尼經》裏講是講,但能懂的人不。現在從另外有一個「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裏,你也可以去看此懺悔法,佛不授給你、菩不授給你,你就看不懂、學不會!早也領了懺悔印,懺悔印是怎麼?這一在說來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這懺悔印的經

 

(一)業障深重懺悔無利

佛告諸大眾:「如是懺悔者,從菩提生一切諸佛。」

是觀一法無有、不可的這,天天講菩,搞了半天卻不知道菩提是什麼意思?尤其是般若波羅蜜講以菩提得度,用菩提度到彼,不是般若、菩,有個正的智慧名,是觀一法、一切境是無所有、不可得,若觀一法有有就,觀一有所,就受感天上、會仙道裡去,甚於會到魔裡去。所以可謂修菩道就是用:「無所有、不可得」這六個字而,這也就是般若的智

你要打,對的變、心的變,以及真所現的一境,都不能夠去執,是為觀其無所有、不可得,這生出諸佛,諸佛是這修出的,不在那一個法、在那邊練一個什心法的,這對於成佛是沒有用的!所要直趨菩,正如禪所講的,對一法能「不即不離」,其意也。你在法爾所的,不在過會感?有什?也要放、不去執。如解不了,可來問我。若自己可放得下的,那放就沒事了!不身心上怎?都不、不、不、不去到講,否法的執。所生一諸佛,要懂是甚意思?簡:能做到「無所有、不可得」這六個字,或者是禪宗行者所講的,對一切法「不即不離」,當要成,就要發菩心,要上求佛果、下化眾。一個要成佛者,有兩大助力,一者來自諸佛之力,二者來自助眾生之利,所以離開度眾是不能成佛的。

 

「發菩提心時,自取不劣不覆諸罪,即菩提心故。」

一發菩心,自有一個心,不再去的事,不的作,還把做錯的它掩覆起,要坦地承,有錯誤絕不再犯。上一次「唯識五位百法」裏的十小煩一個「覆」,就罪過、或過錯,難啟口去,這在戒會授戒時,你要發露懺,以做的哪一件不、不的事,傷了誰?怎麼樣?這發露。當你發了菩心時,自然能取不作低劣錯事,有錯誤行為也不覆諸罪,這即發菩提心故。這樣就是我的菩心已了,若是還對哪一件重的罪掩覆著,不在諸佛菩,那菩心是會發不起,所發菩心就要成的第關鍵。

 

「善男子!當知此菩提心契不思議。」

善男子如《雜阿含經》中即對比丘亦稱善男子。又大乘經典中,對菩薩稱「善男子」,對比丘則稱其名,其例甚多,但有時亦以「善男子」稱呼比丘。一般言善男子kula-putra、善女人kula-duhitri,kula-dhītā即指良家之男子、女子。經典中稱呼在家眾常用此稱,「善」係對信佛聞法而行善業者之美稱。《勝鬘經》中強調善男子、善女人之條件為捨離我執、我意,至心歸命於佛;窺基大師之《阿彌陀經通贊》謂,善男子、善女人乃梵語之優婆塞、優婆夷,即持五戒之在家男女。

善男子!當知此菩提心契不思議,菩提心契就是在講這「懺印」,在心心法裏「菩心契」,契也就是印,在這有受灌頂修,所僅能稱「懺印」,不是菩心契、懺印,都印契的意思,手結法都的,只一樣,你現要修前加行(prayoga),密教裏面的加行要行大禮拜,做持某些咒語、…。法爾也以這為前加行,或修六字大明王咒,以作為前加行。教你坐兩就會很受不了了,比那西的喇去印修加行,一上這仆下,然,這行大禮,第一加行要十一萬遍,第二段加行要三十萬遍,總共要這拜四十一萬遍,把身練得有契機,成金身,這的修加行。我修如地的,先從心是最重要的,所身痛、要觀身不痛,痛跟你是沒直接關的,不太愛你的肉、你的腳。

有一位同很用,幾個禮雙盤從十分、十五分鐘、三十分、五十分鐘,很速度的前,但這樣就腿的肌肉拉傷。你什麼、師講,或是跟我講,不那裡受了就不了,幸三個禮他打電話了:「腳受了怎麼辦?」,腳受傷了就拿一個磁能環讓他去用,他已一半,再加以調也。所有一些方便法、世法,是很容易去調的部,不要有者是來了,然你就不、就斷了,好不容易進到法爾,結果因為身體不好、不心不,就放棄了。有的是心不,像有個人第一來上,第一節課完就到樓下去抽,這人來修心中心這法怎修的下?第二個禮不能來了,不我教他不來,大概是護法菩薩禁止他再來了,所以第二星期就不見了。所心不正、、喝、又要求無的人,要真正學佛法,那就免肖想了。哪好康的事?有些道場也許真是這樣,那不是真正的佛教道場,偏偏那種道場就是最興旺。像我們這一班蠻多的,四、五十人已經是很多了,台那一班進進出出,總是維在三十七、八人而

都希,但要問一問你的心,有點清?對該改的就改進,發心是很的,但時候發心是三分,久了就忘了!有時候該的不去,像有一些已經吃素了、受菩戒的,就比較。有一位大德,他不吃素還可講了一大堆的理,我說:「這似是而非的理,都沒個是對的!」發菩心以,還是有煩,但要懺,懺是很受用的,這裏就講此道理了,能獲得「菩心契」的人,真是不可思議

 

「何以故?我念往昔修菩薩行,經無量劫積功累德,亦過無量劫,如是苦行修學,經千恒河沙劫,了無一記。」

世尊說是何原因?世尊說:祂念往昔修菩薩行,經歷無量劫積功累德,無量劫所的好知道多少?時間亦過無量劫,如是苦行修學,菩薩行也做、苦行也修了,經千恒河沙數之劫,還是了無一記,就是沒有被諸佛授記,預說未來何時會成佛。這時間已蠻久的,恒河沙本的多,恒河裏的沙更,修那麼久的時,卻是得不到諸佛一記,就被諸佛授過記,沒被授記,表一個基的標準,所十方如不會給你授記。

 

「何以故?為心劣故。」

為什麼會這樣呢?為心劣故,於一切事不勤求了解,故稱劣慧。有時菩薩於化他之法不能堪任,也稱心劣。據《佛地經論》所舉,下劣之智慧,稱為劣智。做菩薩的人心還足夠智,沒大菩薩的智慧,更沒有像諸佛那無量無邊的智慧。當不能同日而語,釋迦牟尼佛有五百世做仙人、累劫修菩薩行,無量劫也修苦行,心智還這樣不很聰,習氣還是很,更何況是呢?

 

「為有餘罪,劫懺謝皆不得盡。為懺不盡,致殃宿昝。」

因為還有一些罪障沒有消除掉,還有餘業還未除盡,也就是舊的未去完,行菩薩道中新的業緣又加上。雖每一劫都有做懺,希望能把罪消掉,但都消掉那麼多的罪業。然後舊業不消,又感招新的業障,所以沒完沒了。我講,念一句會消無的業,為什麼念了幾千億遍了,業還麼多?要比迦牟尼佛行菩道、修苦,經過千恒河沙劫,還一個究,這都是了,懺悔的心是有,但方法不,沒有用最銳的懺,當成為「致殃宿昝」,宿業未除常的這,以所留下來的這,永都沒斷掉,就見得貪、瞋、癡、慢、疑都能斷掉,六大根是淡了,但還,這些會再感招新業障。

 

「皆悉引前作諸障難,致使如是不得成佛。」

皆悉因有一餘習、惡業,然招引當世又引的魔,在行菩行中,幫這一個人,會引一個人的不高,此人或非人會你的修,而心又沒的清,以至於糾葛障難、越滾越。我們可以看到現在行菩道的人,大都奄奄,你可看到每一位號的,有的很可的,一上看他的精是很的,一下台就要;一做法會好龍活虎,法會完他可就躺要休息。這是沒的心、沒身、金心,這法。所以在座的今所了,釋迦牟尼佛怎麼得法?你能「懺悔法」,要回的、好好的懺、好好去。因至於完沒了,也

 

(二)發大菩提心如來授懺悔印

「我於自心諦求諸佛。發若干誓願。」

在這時候祂自己反省自己,因為祂起碼有宿通了,觀過恒河沙劫,為什麼經無量劫積功累德、行菩薩道、修苦行,都不諸佛授記?祂就自,反的結,能思考清楚當下,於自心確實地諦求諸佛,也同時發若干誓願、發大誓願,在別的經也講,當一天祂成了,要度盡無的所

誓願pra5idh2na,是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約制自心以達到某目標之意,亦即發願起誓完成一件某大事。關於誓願可分開解,《法界次第初門》謂,自制其心稱為「誓」,志求滿足稱為「願」。又據吉藏大德之《勝鬘寶窟》載,誓、願二者有同亦有異,同者猶如智與慧、眼與目;異者在即事以行為「誓」,要期未得為「願」。如是當知誓願必伴以「邀制」,即志求、約制─自制其心以達到之義,而非僅發願希求而已。

一般無知修行人,不知量力一開始修行,有時就亂發起誓願來,尤其一些著魔者更是於亂心中而亂發誓願。其實初期低階菩薩有共通之總願,即指四弘誓願:(1)眾生無邊誓願度,(2)煩惱無盡誓願斷,(3)法門無量誓願學,(4)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四弘誓願可配於苦、集、滅、道四諦,前一誓願為利他,後三誓願為自利。

若行者能達到空、無相、無願之證,或已達八地菩薩不動地(以上即是大菩薩),就應該發廣大誓願,此則稱為別願,如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藥師如來之十二願、普賢菩薩之十大願等,即屬別願。那世尊發何願呢?《法華經》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蓋菩薩自最初發起菩提心,至完遂為止,未成佛前不止此誓,成佛時才完成此願,即是由其所發之誓願。大菩薩發願時,有志求、約制等,即誓願必伴以「邀制」,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個,每一願之願文皆有「設我得佛」與「不取正覺」二語,其中之「設我得佛」即是發願希求之義,「不取正覺」則為「邀制」之義。又如阿彌陀佛在因位為法藏菩薩時,除立四十八願外,復立誓,自謂其願如不滿足即不成佛。《無量壽經》云:「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靡所聞,誓不成正覺。」此稱三誓不成等正覺偈。[1]

 

下舉藥師佛於過去世修菩薩行時,所發利導眾生之十二大願:

(1)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2)願身如琉璃,內外清淨無垢,光明過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

(3)願以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受用無盡。

(4)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5)於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減。

(6)諸根不具、白癩顛狂,乃至種種病苦者,聞我名皆諸根具足,無諸疾苦。

(7)眾病逼切,無護無依者,聞我名,眾患悉除。

(8)若有女人願捨女形者,聞我名,成丈夫相。

(9)令眾生皆脫魔網,置於正見,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10)若為王法所縛,身心受無量災難煎迫之苦,此等眾生若聞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11)為饑渴所惱而造諸惡業者,若聞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

(12)貧無衣服者,聞我名,我當施彼隨用衣服,乃至莊嚴之具,皆令滿足。

 

「發願以訖,須臾淨信便得此契,稱為「一切諸佛大菩提心」。我結此契便即懺悔,所有障難一時蕩盡。」

釋迦牟尼佛於因位菩薩地時,發了若干種誓願,有了此自力大菩提心,為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心;又有別願之四弘誓願。自力大菩提心廣大周遍法界,長遠而達於未來際,一旦發此心,能傾覆無始以來生死流轉之輪。所以世尊發大誓願以後不久,從內心中湧出清淨信心,即得此懺悔印契,此印契稱為「一切諸佛大菩提心」之印契,持此契印能入「一切諸佛大菩提心」中,這時世尊也能持「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所以就開始結印,持誦咒語三遍而已,世尊所有障難一時間都蕩然無存,這是藉靠諸佛加持之威德力,也靠此陀羅尼明王之威德力。所以菩薩發大誓願於先,因有這對眾生的大慈,得佛力加持,所有障難一時蕩盡。

世尊於當時是持「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此咒明約近300句,非一般末法時期眾生能學得,所以世尊於另經典中指出,能持「一切如來心咒」再結此懺悔印契,即能行懺悔業障。您們於灌頂後,我授與您們此咒與印契,方便修此懺悔門。

 

「十方諸佛受記號吾,當來得名釋迦牟尼。」

所有障難蕩盡後,心空即能通達諸如來心,所以能得十方諸佛受記給祂名號,當來成佛時得名為釋迦牟尼;因要成,十方諸佛都來給你授記,當在《金剛經》裏所講的,是然燈佛為世尊授記,但更早時在這時候,十方諸佛每位都悉知悉見,一位佛是弘化三千大千世界,虛有無的佛,這宇是無的大,但佛與佛心都的,所以十方如等同時為釋迦牟尼佛授記,當來成佛當得名:「釋迦牟尼」。

 

「具足十力。」

此時世尊即得菩薩之十力daśa balāni。,《首楞嚴三昧經》、《大智度論》等亦各曾列舉十力。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願力、行力、乘力、神變力(遊戲神通力)、菩提力、轉法輪力等。《雜阿含經》舉出十力:自在王者力、斷事大臣力、機關工巧力、刀劍賊盜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毀呰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與計數多聞力等世間十力。

此十力與如來不共法之十力不同,如來十力是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種,謂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稱為力。如來十力即十種智力:

(1)處非處智力,又作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不是力、是處非處力。處,謂道理。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稱為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

(2)業異熟智力,又作知業報智力、知三世業智力、業報集智力、業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

(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發起雜染清淨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定力。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

(4)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

(5)種種勝解智力,又作知種種解智力、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欲力。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

(6)種種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

(7)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道力。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

(8)宿住隨念智力,又作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

(9)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無礙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謂如來藉天眼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

(10)漏盡智力,又作知永斷習氣智力、結盡力、漏盡力。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

 

「四無所畏。」

四無所畏有兩,一種是佛的四無所畏、一種是菩的四無所畏,先說明菩薩四無所畏bodhisattvānāj catvāri vaiśāradyāni。菩薩之四無所畏,據《大智度論》、《大乘義章》等載,即:

(1)聞陀羅尼受持演說其義得無所畏,又作能持無所畏、總持無所畏、總持不忘說法無畏、聞法不忘失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一切聞能持故得諸陀羅尼故常憶念不忘故眾中說法無所畏。此即說菩薩能憶念教法,持之不忘,故於眾中說法時對所說之義理,具有無所怖畏之自信。

(2)由證無我惱亂他相現行俱生不通達威儀路三業清淨大守護成就無畏,又作知根無所畏、盡知法藥及知眾生根欲性心說法無所畏、一切眾生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知一切眾生欲解脫因緣諸根利鈍隨其所應而為說法故菩薩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此即說了知眾生根性之利鈍,施與相應之說法,於此具有無所怖畏之自信。

(3)常持法而不忘失畢竟通達慧方便救度有情見歡喜淨諸障難無畏,又作答報無所畏、善能問答說法無畏、答法無所畏、以言詞應答酬報其所問世無所畏、居一切眾生聽受問難應能隨意如法而答故於眾中諸法無所畏、不見若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有來難問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見如是少許相故於眾中說法無所畏。此即說對一切所問,能作如法便巧之答覆,更無所怖畏。

(4)不忘失一切智心不於餘乘而求出離能得圓滿自在一切種利益有情無畏,又作決疑無所畏、能斷物疑說法無畏、決一切不退無上心不雜於他乘度諸有情遂得真實無畏、一切眾生聽受問難隨意如法答能巧斷一切眾生疑故菩薩在大眾中說法無所畏。此即說聽受有情之問難,能如法為彼等分別解說,以開解物心及斷除疑網,說法教導而無所怖畏

 

另外佛所俱足之四無所畏(catvāri tathāgatasya vaiśāradyāni),亦為十八不共法之一科。據《增一阿含經》等載,即:

(1)諸法現等覺無畏(sarva-dharmābhisajbodhi-vaiśāradya),又作一切智無所畏、正等覺無畏、等覺無畏。謂對於諸法皆覺知,住於正見無所屈伏,具無所怖畏之自信。

(2)一切漏盡智無畏(sarvāsrava-ksaya-jñāna-vaiśāradya),又作漏永盡無畏、漏盡無所畏、漏盡無畏。謂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

(3)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antarāyika-dharmānanyathātva-niścita- vyākarana- vaiśāradya),又作說障法無畏、說障道無所畏、障法無畏。謂闡示修行障礙之法,並對任何非難皆無所怖畏。

(4)為證一切具足出道如性無畏(sarva-sajpad-adhigamāya nairyānika- pratipat-tathātva-vaiśāradya),又作說出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出苦道無畏。即宣說出離之道而無所怖畏。

佛的十力、四無所畏,都佛十八不共法裏的功德相,佛有十八不共法,與誰不共法呢?是與菩、聲聞、支佛等不共,佛陀有的功德相是包括祂們所有的,還有具足菩薩、聲聞、辟支佛等所沒有的,這種不一樣的這,是謂:「佛十八不共法」。(待續)

 


[ 法門介紹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