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3LogoB/SUNFLO.JPG (7767 bytes) 修行法門                                                 

        無魔業之修習始得菩提心!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輯


菩提本是不執、不黏、不住一切法之心性,即是謂淨菩提心,此心與菩提自性無別。所以菩提心之體性,即為菩提真如性,性空無黏即是菩提自性,因此本有自性清淨心,即為菩提心,無事可成,無境可證,無佛可成,如是認知,如是修習,即不入魔業。

欲得證菩提心,當先斷諸煩惱,並斷諸結使,至降伏一切魔性。魔性除淫欲外,即是天性之不思議變之能力,此等世間法於佛道上,以諸煩惱害善法,故說名為魔業。如《大般涅槃經》云:「此經如是,降伏一切諸結、煩惱及諸魔性,然後要於大般涅槃,放捨身命,是故名曰大般涅槃。」

《楞嚴經》云:「設汝不斷淫心,以淫身而求佛妙果,如彼蒸砂,欲其成飯相似。縱得妙悟,縱經多劫修習,得妙開悟,皆為魔業。如彼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不能成飯相似。」淫慾心是魔業根本,修行者魔業不去,魔性亦不能遠離。

釋云:不云魔業而云淫根者,以魔能成就淫事,即是淫根故。根本成淫等者,謂既是淫欲根本,自能展轉成淫。由此惡業日積,必至輪轉三途,不能出離。人身尚難可得,況欲脩證佛果。故斥以如來涅槃,何路修證?涅槃如如理也,菩提如如智也。理既不證,智則不圓,故云菩提壞耳,斷淫後菩提乃成。

已斷淫習,云魔業者,是兼影取菩提心也。華嚴說,忘失菩提心修行,皆被魔攝。忘失菩提心者,是指見光、見影行者,不能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是已離菩提心者,不能得究竟涅槃也。

次而當破解魔性境界,魔性生魔相,魔相皆為五陰妄想顛倒所現也。故破諸魔菩薩言:「若菩薩不起我見,即離諸見;諸見不生,能離魔業,即能了悟諸蘊;諸蘊皆空,我相永滅;我相滅已,魔無能為;魔業既滅,諸障解脫;遠離諸障即得菩提,是名趣證佛一切智。」是故業行清淨,出魔境界,不動不出,等行佛行,身口意業,皆悉清淨。

是故《楞嚴經》云:色陰中堅固妄想、受陰中虛明妄想、想陰中融通妄想、行陰中幽隱妄想、識陰中虛無顛倒妄想。經中所云:五陰皆是顛倒妄想是也,乃因由妄想生起,故種種「邪見」產生,使行者得不到正受、正知和聖解。

故《楞嚴經寶鏡疏》云:「蓋魔事者,或汝陰魔,然有通別,通則五十重境,皆名陰魔,並依五陰起故;別則色陰中十種,但是陰中自現,止名陰體,尚非外來者也。」

內魔降伏得證菩提,當有外魔來擾,菩提心堅固與否,魔考後始得知。魔境者魔障之境地,《西方合論》云:「是故當知,心外見佛,即成魔境。何以故?以心外無一法可得故。」

《大智度論》云:「若菩薩心未定,未能動魔;若大菩薩其心已定,魔亦不來。薩陀波崙今欲定心出魔境界,是故魔來。譬如負債人,未欲遠去,債主不遮;欲出他界,則不聽去。」

魔羅māra是外國語,此方言殺者,若通途為論,一切惡知識盡皆是魔,教人不用修空觀,來培養慧命者皆是惡知識,也可稱是魔也,因是殺人慧命也。今言魔者為第六天魔。

薩陀波崙者即常啼菩薩(Sadā-prarudita-bodhisattva),一位勤求般若波羅蜜多的在家菩薩也。此菩薩菩提離相心已初定,感召魔來擾亂也。魔考通不通過?堅固不動菩提離相心若不足,可以戒定慧補足,度過魔障之亂,終於證無上菩提心。

問曰:「魔有大力,何以不殺此菩薩,而但破壞?」答曰:「魔本不嫉其壽命,但憎其作佛心,是故欲壞。」所以修行人不會因修行而致死人,而會是因魔擾而心意迷亂失心也。

所以禪修者應學習內心等至、等持,至達正受,正受梵語 samāpatti,音譯作三摩鉢底、三摩拔提、三摩𨁟。意譯等至、正定現前。遠離邪想而領受正所緣之境的狀態。亦即入定時,以定之力使身、心領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離邪亂稱為「正」,無念無想而納法在心稱為「受」,猶如明鏡之無心現物。《觀經玄義分傳通記》亦云:「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 


[ 法門介紹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