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隨求即得大陀羅尼明王懺悔法(之6)
三、經典文章解說(續)
「從難苦生。」
菩提根本者從難苦生,難者障礙,有一世因果延下來的障礙,有今生要修行發生的障礙,此處是說以出生為人,幸聞佛法,正要修行中所遇到的障礙;難者也說要能生來人間修行上之困難,人身難得今已得,現在剩下來的是修行中遇到的障難,就要能克服,才能生出菩提根本,定力是由境界來磨,成就是由苦難中建立,所以說菩提根本從難苦中生起。苦者是體悟人生之苦,能離家修行,或有居家修行,兩者修行中要能吃得苦中苦,即能生出菩提根本來。
此處難者特指障礙佛道修行者,修佛法從來就是在顛顛簸簸中過,在種種不如意之間成就的,沒有一位修佛法者,要成就菩提者,不是自自在在就能成佛的,沒有這樣子的,因為無始劫以來我們的業有多少?修行初階段先從懺悔起,身體沉重者打坐不能如意,也是障礙重重。身體有點樣子了,就進入心的靈通範圍,受外界人事物之影響更大,練習心的定力也有夠暫礙的。
而生在富貴家庭裏面,也很難成佛,除了真的是補處佛,該成佛的像釋迦牟尼佛這樣,祂可以選擇要生在哪一家,然後出生後修行就能成佛。而一般的菩薩、羅漢再來的修行人,隨便出生何家,都能繼續修行而成就。若是小菩薩或地前菩薩,因根基不雄厚,都會選那種投胎以後,父母親馬上會死掉的,才能感召人生無常、看破紅塵出家修行,大概都是這樣子開始修行。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之間,沒有歷經苦難心就不會轉心地,在苦難之間,心才會慢慢的磨練,一次磨、兩次磨、千萬次的磨,把你那個菱角磨得平平的,心就能質直柔順了。若有一個人還有自己的意見,這樣永遠自修都修不好,自修時要什麼都好。在座的有出家眾,以後若要當個當家、執事、住持,做事與修行就很難配合,當了當家若智慧不足,般若智不足,就不適合修行,因這個也要管、那個也要管,因為要讓它有板、有眼,遇事不講怎麼行?但最好講歸講、心不要有煩惱,人家怪你也不要有煩惱、人家批評你也不要有煩惱,要修到那個境界才是自在。
若談到苦,契經云約有八苦。(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愛別離苦,(6)怨憎會苦,(7)求不得苦,(8)五陰熾盛苦等八。這只是人生認知上的苦,有的人有此種苦的認知,才會想要修行出離苦海,證入涅槃,離苦得樂。或有人能體會人生十八苦,即:老、死、憂、悲、苦、惱、大苦聚等七苦,與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等十一苦,合為十八苦。[1]
若是真的要能成就聲聞果,契經云要能受十一苦法,行者若能於十一年間行此法,今身即能成就阿那含果(不還果),來生必能成就阿羅漢果。這些聖人於十一年間如何修苦行?(1)居阿練若處(ara5ya無諍聲,適合修行之閑靜處),(2)乞食,(3)一處坐,(4)一時食,(5)正中食,(6)不擇家食,(7)守三衣(僧伽梨Sajghāti為正裝衣,鬱多羅僧uttar2sa{ga為上衣,安陀會antarv2sa為內衣),(8)坐樹下,(9)露坐閑靜處,(10)著補衲衣,(11)在塚間。古代印度出家修行,若無佛的教導,自己專心辦道,於十一年間,即能證得阿那含不還果。若是遇釋迦牟尼佛,即能於當生證得阿羅漢果,或成就大阿羅漢道。
而末法時期,要修大乘成佛之難障則有五,即:(1)外道之相善難障─執外相之有相善,或似善而非善之相似善,(2)聲聞之自利難障,(3)不思反省者之惡人難障,(4)顛倒善果(人、天等果報)難障,(5)自力難障,自力有限。所以我們要修大乘佛法,就要求諸佛菩薩的護持,在發菩提心後,能修此懺悔法,得菩提根本心生起,努力以赴地修持,就能成就菩提智慧。
「從不捨眾生生。」
菩提根本者從不捨眾生生。佛如來是不捨一切眾生,如《増一阿含經》云:「諸佛世尊終無二言,諸佛終不捨衆生,説法亦無懈倦,説法亦復無盡。」菩薩學習到般若波羅蜜法門,亦要能不捨眾生,如《放光般若經》云:「若聞諸説般若波羅蜜不疑不懼,當知是菩薩能行菩薩道不捨衆生,能爲一切衆生作護。」《大明度經》云:「等行者不捨衆生,疾取本淨也,忍生死苦,而以大道導利之,令佛道不絶也。」所以諸多契經所云,佛如來、菩薩等聖眾都是不捨眾生。我們要學菩薩道,當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首要當是要度盡一切眾生,因如來不能自修而成就如來智慧,菩薩不能自修而成佛,所以說菩提根本從不捨眾生生。而成了佛如來更是要度眾生,更不會捨棄眾生。
一般人會以為眾生是與您分別的個體,沒有很大的關係,其實眾生是您阿賴耶識中之各別因緣,世尊說一切眾生嘗為六親,緣疏緣親總是有因緣的,《楞伽經》云:「謂一切衆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縁嘗爲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切男女我父母,是說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於多生中互為父母。因此,就多生多劫以來之關係而言,一切男子皆可能是自己之父,一切女子亦可能是自己之母。」
我們發願要度眾生,不過是要度我們的累劫諸親人而已,這樣建立正知見後,就會把眾生觀成自己累劫親人,當然此等親人有恩、有怨,但總是我們的親人,我們要能成佛,當發願要度盡這些親人,他門沒有離苦得樂,我們也成不了佛道。
所以您一定聽過:「自性眾生誓願度」這一句話?自性眾生也是無量,我們腦筋裏面所有業力的牽引,都跟眾生有關係,你到行陰區宇有宿命通可以進去觀,所有眾生哪一個人,今生所碰過的、還沒有碰過的,都是一個跟著一個之間,恩恩怨怨的結緣在一起,常常都處在一起。而還沒有進入宿命通也沒有關係,進入夢中也可以夢到,想陰魔相有時候會進入夢中,夢到今生的誰、你所認識的,在哪一個朝代?做了什麼?這些眾生其實跟你有很親的因緣,要捨掉他們成佛是不可能的,若他們解脫、清淨了,你才有辦法成佛,這牽扯有多大?不知道就不會相信,他是他、我是我,跟我有什麼關係?只知自己認真用功說我可以成佛,這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累劫修菩薩道,度眾生然後自利得般若智增長。
「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這是四無量心更進一步的修證方法,您已要成就菩薩道,求得如來無上菩提,所以就要從自性切入,不能祇用當初發願的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修持《大隨求大明王陀羅尼》就是要發願度盡一切眾生,我們腦筋裡阿賴耶識裏有很多的眾生,你要去釐清與他們間關係,但不能捨棄他們,有因緣就要度他們,有因緣就要幫他們解決一切問題。
「從敬養父母、孝順師長生。」
菩提根本者從敬養父母、孝順師長生。《大無量壽經》序分云:「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菩薩慈悲是不捨一切眾生,恰如孝子之愛敬慈親。又菩薩之慈悲不待請而愛護眾生,亦如孝子之不待命而愛敬父母竭盡孝養一般。《觀無量壽經》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梵網經》亦云:「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阿含經多處云「子當以增益財物、備辦眾事、所欲則奉、自恣不違、所有私物盡以奉上等五事來奉敬供養父母。現在提一重要概念,五事敬養父母還不夠,最大孝順應是能讓父母親學佛得度,這事比五事敬養還要重要。
《尸迦羅越六方禮經》是佛陀講居士於家中如何做修身齊家之事業,有如儒家之行法,被收急在《歸元直指集》卷下。本經有經題有翻為《佛說善生經》或《佛說善生子經》。《尸迦羅越六方禮經》云:子事父母當有五事,一者孝敬定省,常令父母歡喜;二者早起勑令奴婢作其飯食,勤儉治家;三者代其父母劬勞;四者當念父母恩德;五者父母疾病,當懷憂慼,求醫治之。
《歸元直指集》者係萬民望大德逤集,名表,號鹿園居士,寧波衛人也。世襲指揮僉事。正德十七年登武科進士(詳居士傳)。鹿園居士所集《歸元直指集》上下二卷,此聖德謂佛法,種種法門若無正知見,則增長邪見。渠嘗謂教門之利害有四:一曰師授不明,邪法增熾,而喪其真。二曰戒法不行,綱常紊亂,而犯其禁。三曰教理未彰,謬談非義,而惑其眾。四曰行願不修,迷入邪歧,而墮於魔,由是亂名改作,聾瞽後學非止一端,可傷乎哉?噫!祖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者難矣,吾雖不敏而實悲焉,是則詢求大教,參考玄文,楷定正宗,破諸異說,故此一卷謂之辨明真偽,普勸修持。
再來看佛教中所謂師徒關係,一般師徒稱謂於佛法中講為「師資」,「師資」有師弟(師父與弟子)、師徒(師父與徒弟)之意。師者,教訓徒弟者;資,為師所施教之資材,亦即弟子之意。佛門中師資之關係極其重要,師者傳法脈予弟子,稱師資相承、血脈。
從經典中我們可以略知師徒間各自應為之事,《南海寄歸內法傳》師資之道條云:「西國(印度)相承事師之禮,初夜、後夜到其師所,師乃先遣弟子安坐,三藏之中隨時教授,若事若理,不令空過。察其戒行,勿使虧違,知有所犯,即令治懺。弟子方乃為師按摩身體,襞疊衣裳,或時掃拭房庭,觀蟲進水,片有所作,咸皆代為,斯則敬上之禮也。」
《尸迦羅越六方禮經》記載,弟子事師當有五事,即:
(1)當敬畏之,當敬歎之;
(2)當依其訓導,當念其恩;
(3)所有浣濯修治當力為之,所教隨之;
(4)勤學不厭,思念不厭;
(5)過後當以仰望讚德切勿談其過失,當從後稱譽之。
師教弟子亦有五事,即:
(1)誨人不倦,當令疾知;
(2)要勝他人弟子;
(3)欲令知見不忘;
(4)有疑難處,當為說明;
(5)欲令弟子智慧超過於師。
孝順師長者,是敬養加上順從師長教導,如不順師教,光敬養無益。師長者有師僧、師父、師家,名稱不同都是指有學、有德者。出家眾於律中分有:成得戒師、受業師二種。居士者師長指皈依師、所依受教師。《釋氏要覽》則謂,師有親教師、依止師兩種;前者親教師指依之出家者,後者依止師則指依之稟受三藏者,所以皈依某師不見得必受其教導,所依止學習者可另有其師。
據《長阿含經》載,師長不是只受其弟子孝順,而是能以五事敬視弟子,即:(1)順法調御。
(2)誨其未聞。
(3)隨其所問,令善解義。
(4)示其善友。
(5)盡以所知誨授不吝。
以上是為師長者要該教導其弟子者。師長自己也應具有學德,如《大比丘三千威儀》載,和尚當有十五德,即:
(1)當知戒。
(2)當持戒。
(3)當不犯戒。
(4)當知經。
(5)當自守。
(6)當教經。
(7)當教誡。
(8)當教習意。
(9)當教稍稍受。
(10)當教法則。
(11)當自有隱德。
(12)能致檀越。
(13)不得有獨匿心。
(14)人持物來,當言皆為眾人物。
(15)占視病瘦,當令均等。
而師長若再細分述之,師是師,長是長輩。長輩雖不是師字輩,也要能敬重他,不要有貢高我慢心,有我慢心是不能成佛的,因為本身心就不淨了。而那些聲聞阿那含果者雖有五神通,自己會錯認境界,以為都已經成佛了,有時候對世尊都有不恭敬,這種人是沒有辦法成佛,恭敬長輩是做人的道理,何況您是想學佛,所以心更要柔和。敬養父母、孝順師長,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做到了才能產生菩提根本心,若是連這個恭敬心都沒有,怎麼成就菩提道?
「從心不跳躁生。」
菩提根本者從心不跳躁生。跳躁者漢詞原指暴躁發脾氣之意,但用於佛學較不恰當。跳躁者可指身不定、亂動是謂跳,心煩不安是謂躁,所以跳躁是指身心不寧。心不安令人躁動,餘習不定讓身亂動,修行人要能身止心靜,才能產生菩提根本。所以打坐禪修是去除跳躁毛病者,先有適度的身止心安才能來修此大隨求陀羅尼懺悔法門。
一般世間人心不能煩躁,不然會得憂鬱。修行人心可能不躁動,但身體也不能太過勞累,不然人沉伏不住,身體就會發病。若是身心做不到不跳躁,剛開始可以用一些維他命生物素(biotin)、B12、B6,來幫你穩定住神經系統,或者是加用菸鹼酸(pantothenic acid),這與神經傳導系統有關的,可以避免產生躁鬱症,心比較不會浮動、不會沈不住氣,不會顯得暴躁,這些都是心還不柔軟、沒有質直,這樣還是要用世間法來處理,用中藥也可以來對治它。當然打坐禪修得人就較不會有這種情形,都應可以保持一個心平氣和狀態,哪怕哪一個人做了多大錯誤的事情,也都能講歸講,罵歸罵,心地自性仍然心平氣和的。
「從不下劣生。」
菩提根本者從不下劣生。下劣生大意為處低處就滿足,這講來就有很多狀況,對於人間福報滿足者,而不知求天報者是為下劣。能生六欲下劣天就滿足,而不知求生色界十三天(加無想天)或無色界定者,是為下劣。如能四禪八定就滿足,而不知求聲聞菩提解脫道者是為下劣。能得聲聞解脫知見,不知求如來無上菩提者是下劣。所以發菩提心者,不能有滿足想,一有滿足想就不能成如來佛,要以般若智度過層層關卡,跳越過種種魔境。
若以修行過程間,有人產生下劣心者,就要由師長、善知識加以誘導,讓他知到轉進。如《瑜伽師地論》云:「下劣生,處中生,勝妙生。又爲於下劣生喜足者,勸令漸漸修學増進,爲樂追求隨順世間文章呪術。於戒慢緩者,説學勝利。爲守尸羅捨多聞者,説慧爲上首。爲唯於聞思生喜足者,説解脱堅固。爲於戒慧解脱起増上慢者,説念爲増上。如是等類皆名等起。」
再以世間各宗教講,什麼是下劣生呢?佛法是由如來講解脫道,那麼好的法,但有一些人號稱是在修行、信佛教,但都是行些下劣之行,這講起來也是他的因緣果報,也是沒有辦法的。還有佛教是很好的,但你偏偏去信別的教派!若不求解脫、或往生西方極樂,那您可能生下劣天,下劣天就是指六欲天,上等天界就是指色界天、無色界定。
下劣天就是世間的宗教,都是求下劣天,這些人不講打坐、禪修、苦行者,是有善行但都是生於欲界六天。你要發大心、要超出三界,不要在這三界裏面,這三界裏面都是要輪迴的,色界天的天壽是很長,無色界定行者境界更高、壽命更長,那麼長久的時間沒事做、就在定中,但是天命死了以後照樣再去輪迴!所以我們修習佛法,雖然當生不能成佛也沒有關係,我行菩薩道,生生世世不怕生死、不愛涅槃,這樣到最後、最後,還是能夠成就佛道,可以成如來佛。
「從淨三業生。」
菩提根本者從淨三業生。修行就是在清淨三業,如來佛得最清淨覺,具足卅二相、八十隨好莊嚴身。菩薩也在做清淨三業,累劫度眾生間也在做此工作,地前菩薩與初發心者更是要清淨三業。三業者身語意業,要修大隨求大陀羅尼懺悔法,最好還是有三皈、五戒,最後能受菩薩戒再來修,修行者最初與最後的,都當要持戒而修,持戒而行菩薩道,心不淨者很容易著魔,被魔所趁,魔給與大神力,無知者、不懂般若智慧者可能就會執取其境而迷失,以為修行是找心通力、神通力,不知修行就是在斷除貪瞋癡三毒,去除五上分結(色界結、無色界結、掉舉、我慢、根本無明)。
據《菩薩瓔珞經》記載,佛指三業清淨是:(1)身業清淨,謂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不善之法。(2)口業清淨,謂凡所言說者,皆為真實誠信,永離邪妄之語。(三)意業清淨,謂收攝身心,常居寂定而別無異念。[1]其實這一句話可以概括上面所有的,三業是身、口、意,三業要清淨,要清淨第一個當然是要守戒,在小乘的以行戒為主,菩薩戒以心戒為主,一切「身、口」所造的業,都是從「意」來的,意三業是以貪、瞋、癡這三個為基本,然後衍生出慢、疑、惡見,意控制口、嘴巴就亂講,口四業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身三業是殺、盜、淫;這殺、盜、淫、妄是四重罪,其它的就比較小罪過,都是從意業來的,在一般的佛法都會講到這些。將契經所言三業概說如下:
(1)身業:指身所作及無作之業,有善有惡,若殺生、不與取、欲邪行等為身惡業;若不殺、不盜、不淫,即為身善業。另作有漏善業要能無取福報,也就是以般若波羅蜜法觀之,如行布施無有布施想,如行諸善無有作善事想,遇緣則作,作完放下,不再回想。
(2)口業:又作語業,指口所作及無作之業,有善有惡,若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等為口惡業;若不妄語、不兩舌、不惡語、不綺語則為口善業。善道業與妙行不同,大乘佛法當以妙行為之,清淨無執善惡是為妙行,惡不違犯,行善亦無執取,該軟語、愛語、同事語、…,為之而不執取。
(3)意業:指意所起之業,有善有惡,若貪欲、瞋恚、邪見等為意惡業;若不貪、不瞋、不邪見則為意善業。貪瞋癡三毒欲斷,意業清淨亦無清淨想,無犯、無執是為真清淨。
另外,修行中還有過程中的境界,尤其在覺受感情上,憂喜苦樂都要能捨,以不取不捨之心態觀之、為之。在身方面是苦、樂、捨三受,分業為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都能無順逆想就是捨業。(1)順樂受業,又作樂報業,指福業及順第三靜慮而受之善業。(2)順苦受業,又作苦報業,指非福業。(3)順不苦不樂受業,又作不苦不樂報業,指能感一切處阿賴耶識之異熟業及第四靜慮以上之善業。
另外,修行就有果報,在果報上依不同境界,就有三時業、三報業,即現、次、後等三生之報,分業為順現法受業、順次生受業、順後次受業,又作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若不能修般若智,就會感召這三時報:(1)順現法受業,即此生所造,於此生成熟之業。(2)順次生受業,即此生所造,於第二生成熟之業。未來業,謂未生未滅之業。(3)順後次受業,即此生所造,於第三生以後次第成熟之業。
種種法門無正知見,則增長邪見。古德嘗謂教門之利害有四:一曰師授不明,邪法增熾,而喪其真。二曰戒法不行,綱常紊亂,而犯其禁。三曰教理未彰,謬談非義,而惑其眾。四曰行願不修,迷入邪歧,而墮於魔,由是亂名改作,聾瞽後學非止一端,可傷乎哉?噫!祖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者難矣,吾雖不敏而實悲焉,是則詢求大教,參考玄文,楷定正宗,破諸異說,故此一卷謂之辨明真偽,普勸修持。
四、懺悔印結法
第一懺悔印:亦名菩提心印。仰兩手,以右手無名指,繞於中指後,以頭指句無名指頭。左手如之。以左右手大指,各捻小指甲上。中指頭相柱,仰掌向上稍當心,誦呪。
據經文所述,此懺悔印即與修心中心法之第一印相同─菩提心印,上經文所述是為懺悔契印之最後契印形狀,結此密印當從十二極密印結起,從蓮花諸印化起,一氣呵成,最後結成此契印。最好不要用一隻手抓另一隻手結印,如此經過數個步驟的極密印演化,始結得成此懺悔契印形狀,若不知怎麼結當請教您灌頂的上師。此印要持《大隨求大陀羅尼》之根本咒語,待後才來介紹根本咒語。
五、結語
花了很多時間,把今天所得到懺悔印的由來講出來,然後你請了懺悔印,目標就要把它定出來,就是要學得無上如來菩提,在後面這一段就是告訴你,它有多大的威力?在這之間要怎麼修?要從內心裏面去改善你自己,一切菩提都是從上列經文所闡述的而生,就是要修心!好像結手印、念咒語很簡單,而要做到經文所闡述的心清淨就不簡單,在每一天隨時都要觀照你自己,心地上是不是被外面的人、事、物所迷糊了?常常要加以反省!以修行來講,氣已經進到腦筋裏面去,就可以有兩個心好修行,可以觀照你的起心動念,是在動什麼念?平時是不動的,但是,你還是習氣不斷,人家講了一句話瞋心就會冒起,警覺的看著它、它就會下去,到這時候才能修行!
現在已經上了三個多月了,有的人還在腳不聽話,在法爾聽課都是要用坐著,有的這邊敲敲、那邊敲敲,似乎很痛苦!新生學法都是這樣,老生就不會,我講兩小時、他們就坐兩小時,講三小時、就坐三小時,星期三的課是一個半小時,就坐在那裏不動!所以這個腿部要練,連身覺都空不了了,還要空心?空身、空心、空性、空法,這是修行的次第的,要好好地用功、好好的去熬雙腿、好好的把丹田的氣練起來,每一個禮拜來都是重複的在練習這些動功,你在家裏也是要用功,回去以後要一座兩小時。
台中那一班過了五個月以後,我說:「一天有坐兩小時的舉手看一看!」有三分之一的人舉手,沒有坐兩小時的三分之一舉手,我說:「你們根本都不用功!」這裡講一個禮拜來一次好像很用功,回去就不用功,來這裏只是教你一些方法、學一些東西,其它的六天就是要在家裏用功的,不要初一、十五拜一下,其它日子懶散散的,不知在幹什麼?那怎麼會成就呢?在這裏因為要聽課,要專心地吸收,回去就專心的控制你這個心、這個腳,好好的打坐、要用功,不要再虛耗時間了。
我常常跟這些老生講,再給你二十年、或者是兩個二十年,時間很快的就過去了,不好好的去把握,你也不會有所成就的,一旦今生迷糊掉了,又跑到天上、又是幾十億年,甚至於幾千萬億年、幾兆年,不曉得錯失了多少位佛下生來講經說法,你都沒有機緣碰到,還是要趕快用功!希望能夠有一個基礎,要去受菩薩戒,菩薩戒是生生世世都是菩薩,是再來的菩薩,不是受五戒,五戒是今生完了,再去出生做人或者是天神,果報完了就完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