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依香塵悟入法門
           ---修行法門25之3


一、香塵圓通法門經文

《楞嚴經》曰:「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諦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二、經文大意

(一)、佛示觀諸有為相法

童真證道的香嚴童子即從其座位中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說:我未悟道前,承聽如來教我,應利用智慧,仔細審慎諦觀諸世間一切有為相,來證實世間一切法,均是因緣法所生之有為境相,亦非真實常住法。

(二)、承教觀境

我就辭別如來,宴然安息於清心齋室住處,養晦韜光,不再往外去遊參請益。在清心齋室中,我忽然見許多比丘,在焚燒斫香樹所製的沉水香木。此遇水即沉的香木所飄起的香氣,寂然凝住,不往上飄去,而平入我鼻中。突然間,我想起如來教我觀一切有為相,我即開始觀此香氣。

(三)、陳述悟旨

我思惟此香氣,非是原來香木之香,因我與焚香處,有一段距離。另我所聞到的香氣,亦非憑空而出,定有因緣透虛空而來。現在雖然了知香氣,是由香木及焚火燒著而起,但此香非依附在煙,亦非由火種而起。我審細諦觀此香,來無所從來,去無所黏著,即所謂「來無所黏,過無縱跡」,均歸於空寂。如此,思惟觀緣起、緣滅有為諸法相,更深一層了知如來藏真如清淨本性,本不住一法,一切有為法相,均由阿賴耶所執而現起。我又何必在鼻根對香氣境相時,起識心相應而執著它呢?由是一切心意全銷亡,終於發明生起無漏智慧。

(四)、佛印證果位

佛陀慈悲,印證我得無漏果位,並賜我香嚴名號。我因能悟知香塵本是如來藏自性清淨體中,因緣起而生起的萬有之相。此世間一切有為相,本由無明惡習所熏,再由阿賴耶所變現。現了知此道理後,所觀香塵在短時間內突然消滅,而真如體性本無所執,所觀的妙香與密實圓性,本無二致。我從香氣悟得莊嚴相,證得阿羅漢果位。

(五)、結酬所問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大等四,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所證得者,是因由香氣起莊嚴而得道,故我說依香嚴而修者為最殊勝無上。

 

三、修習方法

(一)、備置道具場所

行者若欲修習香塵圓通法門,則應備一淨室及一香爐,以便焚檀香或沉水香木。行者取一坐處以便靜坐思惟,此坐處香氣應能透至,使行者能聞到香氣。

(二)、從因緣法起觀

行者上坐後入禪定中,聞香氣時,思惟此香氣,非從香木而來,因我與焚香處尚有一段距離。再思惟所聞香氣,亦非由虛空自出,因虛空不自出香氣。現在了知香氣是由香木及焚火燒著而起,但此香非依附在煙,亦非由火種而起。應有某種因緣,使此香達我鼻根,故知是因緣法之有為相。

(三)、了悟真如不著香塵

我審細諦觀此香,雖因緣法使我聞到香氣,但它來無所從來,去無所黏著,終究均歸於空。如此,思惟觀緣起、緣滅有為諸法相,更了知如來藏真如清淨本性,本是不住任何有為法相上。而一切有為法相,均由阿賴耶遍執而現起的。我何必在鼻根對香氣塵境時,起分別識心相應而執著它呢?如是用功,最後一切心意不起,管它香或無香,心自如如。如此,真如體性顯現,塵境歸塵境,心常住而不動,是謂如如,此香塵是由真如本體而出者,終歸境性一如。

 

四、修習優劣

修習者在禪定中,恆將香塵當外境,與本真二處地看待。行者面對香塵時,起心意識思惟而修。因心動故,定恆失卻,易入妄想思索之境。若心在思惟中散逸,應知攝受心回思惟香塵緣起、緣滅之因緣觀,久而久之,亦能證入圓通。

(   法爾禪修講義  ---  參證篇  )


[ 法門介紹 ] [ 修行法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