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介绍
六字大明咒法门 (88.09.25)
你知道吗?六字大明咒除了咒语之外,还有手印,就是大莲花手印。不用上师灌顶,可以自修,由心中心法三祖元音老上师传法。
金刚念佛法门要诀 (88.11.10)
提供给禅净双修者的一种法门,且修持者需有相当的打坐基础,修起来才能体其殊胜奥妙处。
观音法门修行要诀
---耳根圆通法门(88.12.25)
耳根圆通法门,最能适应于一切上、中、下根基者,故在《楞严经》教中,由观世音菩萨宣说,并由文殊师利菩萨加以总结并印证。
如何带领大众经行 (89.01.10)
「经行」是南传小乘佛教修行法门,在经行中,随时用自心观照自己的身体变化。让经行者对外界所发出的声音,仅在于了知,但不加思虑,不为一切尘相所动。
简捷放下法门 (89.02.25)
这个法门只要花一分钟,即可练习禅定功夫。一分钟怎么来修禅定?心密二祖王骧陆上师将告诉大家这个简捷禅定法。
调理「风大」柔和「地大」 (89.04.25)
禅七中「风大」如何调理,才能使「地大」柔和,腿不发生疼痛?
大乘禅修--心地法门要诀 (89.07.10)
以《楞严经》经教中,诸菩萨所述修行圆通法门,次第略为介绍大乘禅修之心地法门。
依声尘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1 (89.07.25)
声尘系有为法,本有生灭,而闻性所闻动、静二尘不异,因本非生灭法故。
依色尘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2 (89.08.10)
烦恼障重,性多贪欲,喜爱此色身,佛陀教以四念处或五停心观中之观身不净法门,来观他身或自身不净。
依香尘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3 (89.08.25)
所闻香气,非凭空而出,定有因缘透虚空而来。谛观此香,来无所从来,去无所黏着,均归于空寂。如此,思惟观缘起缘灭有为诸法相。
参话头 (89.08.25)
在参话头时,初步的境界,念头很滑溜;再来,念头会字字慢慢出现;到最后,也许会念头不起,住一空寂之中。
依味尘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4 (89.09.10)
贪欲酸、甜、苦、辣味尘之行者,可选择从味尘悟入圆通法门来修习
依触尘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5 (89.09.25)
以水为因缘,触及身体,当思惟触尘与真如体性之主客关系,由理地、事相之辨别,始能悟入佛性。
佛子不应修「无想定」 (89.09.25)
外道所修的无想定,虽知心起幻化,却讨厌它起生灭,只知心虚幻不实在,不知如何来对付它,干脆压制它,故只获得无想定,非佛子所应修。
依法尘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6 (89.10.10)
由法尘悟入,以能了知真如本心之相,始能起观一切法尘境,一切尘境本因缘法所现,缘起则现法尘境,缘灭则法尘灭,是为因缘法。
依眼根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7 (89.10.25)
一般人依光缘、距离等而见,是动尘境,所见为世间实体物相;而不依光等诸缘而见者,是静尘相,所见者为一片黑暗。行者用功时,当体会能见之元体,本在心性而不在眼与眼根。
依鼻根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8 (89.11.10)
静坐中,观呼吸时空气之出入,渐渐体会息相产生时,吸入之气微细,且入气再转成内气,而再化为乌有之道理,,即如住无相中。
依舌根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9 (89.11.25)
修证时,反观舌根根性,观照舌头知其味,非生于舌根自体;又观照舌头知味,亦非出于酸甜苦辣之物。如此反复思维修证,由舌根悟入远离诸外尘,趋入根体自性。尘离后进而根销,终至识心不起分别。
依身根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10 (89.12.10)
修证时,专心一念观照身根能觉疼痛之觉知,以可觉知真心,内观头顶部内可觉知疼痛之真如觉性。如此,转身根触痛觉知,悟入纯觉之自性。如是反复观照,若机缘成熟,通达身心皆空之境,得入道位。
依意根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11 (89.12.25)
初修习时,起心动念,均是妄识所支配故,念念皆假,应以制心止对治之。功夫纯熟后妄识少起、偶起,此时开始以真心自性观照识的起灭。如此反复观照,色身将起诸多变化,终至自心现妄想之相,入散位不定境界。
依眼识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12 (90.01.10)
眼根观外在一境,境现在眼中,是真如如来藏识起映照功能所现,眼识昧略取此映照之像,若不起任何第六了别意识心,则行者仅是视而不见,因不具分别意识故。外境缘起为因,行者内心起一切法相;外境物移去即此因而灭,行者真如识心之一切法相亦随之而灭。
赞佛三昧殊胜法门 (90.01.25)
以恭敬心、慈悲心、忏悔心来赞佛、念佛。行者唱念佛号时,全身自然放松、,要轻声、用微力,摄气入优陀那(丹田)中。此点功夫与一般称名念佛法门不同,亦即能使行者内气充满全身,入深禅定中者。
依耳识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13 (90.01.25)
由耳识生起心闻之功夫,此以心根闻知众生声音时,即相应起心闻而能知其意,也可说直接由心识闻知其意。
依鼻识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14 (90.02.10)
行者在观息之变化间,亦要了知心起幻相之境界,待心开时,不着一法、不应一法,则能证入无漏清净境界。
依舌识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15 (90.02.25)
舌识圆通不从舌识对诸味分别性处悟入,而诠释鼓动广长舌,助佛代转大法轮,转法轮中,因深入教理故,秉承佛助,融通佛法,是自利成就。所宣说佛法,向大众作狮子吼,降伏众魔怨,下化众生,是利他行。 依身识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16 (90.03.10)
以戒律,获得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无不清净,因执此身戒律威仪,身识不起,于触知一切尘境时,得身自在,无违顺是非等相。再由外在自在而修入内心,使内心对我所守之戒律,能达守戒而不住戒之境界,亦即不因守戒而造成身心之痛苦。如此,心得通达无碍,进而悟入身心互相融通,无有罣碍,终致获得身心一如,心物合一,一切法无不通达发利,销灭诸结使,诸漏得能清净。
依意识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17 (90.03.25)
以意识修习入门者,行者似较应具智慧,若智慧犀利而无有定者,容易形成散乱。妄识洪流一发放,一切种子如瀑流,一泻千里,实难羁辔。若行者循序先悟入空性再起识用,然后定慧等持,则心意灵通清明,自是神通变化无量。
依火大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18 (90.04.10)
待久坐后,内气诱发,触及欲源,欲念萌生,暖气遍布全身,产生热恼之淫欲心。热恼心起,此时我即摄受精神与心光,使心意志力内凝住不动,不再演化成淫欲续相。如此用功,久而久之,终能化多淫之心火,成为智慧之火焰。
依地大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19 (90.04.25)
行者当知无数微尘为一微尘所聚,一微尘系因缘法所生,故属生灭法,微尘法性或本性亦属空,属不生灭。行者身具无数微尘,器世界所有微尘更是不可说,然色身微尘与器世界微尘本无二致,其体自性本空。
依水大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20 (90.05.10)
了知心水一味流通,心观水时,全心是水;水应心时,全水是心。如此,心水本空寂,若能了知水性诸缘,灭一切尘缘,得无生法忍,证入圆通,圆满无上菩提。
依风大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21 (90.05.25)
行者能以风大之力起来无所从,去不知何处,用此来观风起之源头,全是自心攀缘妄执之开始,慢慢去除对外境之执着,不起心动想,进入根对诸尘境,能以静止观之。终至解根脱黏,证入我空理。再了知风大动性,依空而立,故知风大无体,当体性空。
依空大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22 (90.06.10)
行者以空大修入法门,起初甚易得禅定力,不易入散乱。惟以空大悟入时,均以心意识观身或外器世界为空性。空本是昏钝晦冥之境,自体先住空而非灵明觉知之用。无觉之空本异菩提,既无灵明觉知之用,自与菩提不同。故由空大入道者,让其本性显其功,也不住入空寂,始能悟圆通。
依识大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23 (90.06.25)
行者先由观外尘境而体知如何起识心相应,了知色相于外,心缘色相而生识,系属依他起自见性。若能不执一切境相,则能去除遍计所执性。识心所缘为心之所变现者,故识均无所实,是谓识心皆妄。
依根大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24 (90.07.10)
修根大圆通者,行者应摄住耳、鼻、舌、身等四根,使耳根住音声不着,鼻根主气入出绵绵不断,舌根出念佛音声、身根静止至生内气而不动。然后眼、意根交互运用,作忆佛念佛想,终至见莲花、见佛之境。
依耳根悟入法门--修行法门25之25 (90.07.25)
以耳根循声,再回入闻性,终悟入闻性不住声尘,进而悟入闻性不生,闻、所闻尽,觉、所觉亦空,终悟入寂灭现前,体性一显,得无量神通变化。
四念处禅修法要(1) (92.07.10)
以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修证,即能得自性真如现起。
四念处禅修法要(2) (92.07.25)
先观呼吸长短、次观坐姿、再观触觉、观照心念,勤于修习当有所成
与冤亲债主沟通忏悔法门 (96.04.25)
想往生净土,必须先要忏悔。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只有忏悔自己的业障,誓不再造,才能得以往生。
大随求即得大陀罗尼明王忏悔法
(之1)(98.04.01)
(之2)(98.04.15)
(之3)(98.05.01)
(之4)(98.05.15)
(之5)(98.06.01)
(之6)(98.06.15)
(之7)(98.07.01)
佛告诸大众:「如是忏悔者,从菩提生一切诸佛。发菩提心时,自取不劣不覆诸罪,即菩提心故。善男子!当知此菩提心契不思议。何以故?.....」
(99.12.31)
毘婆尸佛未出家前是一太子,像悉达多太子一样,有天出门见人世间生老病死事,即发心出家修道。出家后静坐思维生老病死源由,即开悟解脱之道,这就是十二因缘法。
(100.3.26)
世尊告曰:「此觉支,言显七觉支(sapta bodhyavgāni)。何等为七,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如是觉支,渐次而起,渐次而得,修令圆满。」
(100.5.18)
佛陀教导学戒而后知惭愧,知惭愧后能不二过,即能安乐。佛弟子若离惭愧,则失诸功德,欲升天、入圣道、成菩提道不成,反而沦坠堕三途苦。
(100.5.21)
如来的圆满境界始能称为大,而能修入如来的境界之法,就是大圆满法。故《大般若经》云如来境界为:「能圆满真如,亦能圆满法界、法性、不虚妄性、...;则能圆满大慈,亦能圆满大悲、大喜、大舍;则能圆满无忘失法,亦能圆满恒住舍性;则能圆满一切智,亦能圆满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此证得一切智智。」
(100.6.3)
佛陀于《大方等大集经》中已预言佛法将先分裂成五部--
(1)「昙摩毱多Dharma-guptaka法正、法护部」
(2)「萨婆帝婆Sarvāsti-vāda一切有部」
(3)「迦叶毘部Kāśyapīya重空观,即以空亦空为观」
(4)「弥沙塞部Mahīśāsaka不着有无观部」
(5)「婆嗟富罗Vātsī-putrīyāh犊子部─不可说部」
五部依之而修无有差别,都能成就道业。(100.7.25)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第六
(100.11.30)
现今未来佛尊崇往生无量寿佛土
(100.11.30)
谈到打坐一次就灵魂出窍,能于天花板看自己身体,这就是还有一中阴之身……
(101.09.10)
时见网络上诸多学佛人,不受上师受三昧耶戒,不按部就班学习密法,而是自己随便取一咒就乱持诵,这样容易招来鬼神附身,气机旺盛后说有效,或是显现一异象说有灵,到最后着魔结尾……
(102.10.28)(102.11.27更新)
般舟三昧(pratyutpanna-samādhi),是一种定行之法门,即是常行不坐三昧、诸佛现前立三昧、佛立三昧。
【附】影片示范:「般舟三昧」前加行:蹔脚步--大众实修篇(102.10.26于台中墩南)
(103.02.20更新)
念佛三昧见佛时如何分辨佛魔?
(103.01.21)念佛法门有三种,一者一心观佛之相好,二者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无相),三者为一心称念佛名,即为称名念佛。前二者皆为观想念佛,后一者是持名念佛。念佛法门最易感招佛现应化身像,若是不知如何分辨佛魔,即易为魔所欺骗,认魔为佛。 (103.06.29)
般舟三昧的踏(蹔)步念佛,是在一特定的一期时间内,常行不坐、不卧,以脚踏步念佛,以身口意的融和力量,专注在踏与念中的一种修行方法。故知般舟三昧行法的基本项目是:
壹:身-行步 贰:口-念佛 叄:意-观佛、一心专注无有他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