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鼻识悟入法门
---修行法门25之14
一、鼻识圆通法门经文二、经文大意《楞严经》曰:「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於叁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 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叁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1.解说本名大意
孙陀罗难陀名译为 喜,孙陀罗者云 ,为其妻之名。难陀者是其本名,云喜。因佛陀座下甚多名为难陀者,冠妻名以为别。 喜者是净饭王第二子,为佛陀异母胞弟,身长一丈五尺四寸,矮佛陀四指而已,且容姿端正,具叁十种相,与佛比较时,仅差二相,一为白毫相,一为耳垂肩相。若不识佛陀者,一见 喜,以为见佛陀。
2.先述修行困境
孙陀罗难陀,即从其座位中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而白佛说:我最初出家时,即跟随佛陀修出世佛道,虽然身守具足戒律,常能不违犯禁戒。但在修禅定中,心未能住入一定境,故在叁摩地,心常散乱妄动,摄受不得,未能获得无漏智慧。
3.佛示观鼻端白
世尊 於我与舍利弗母舅拘 罗,在修禅定方面,皆属散乱之机,乃教我两人心系缘於鼻端,观鼻尖端之白光影。如此用功,即能摄受散乱之心。
4.述修证间鼻识变化
我初次以此法门,谛观鼻端白光影,历经叁七共廿一天时,鼻识生起分别识觉,突见鼻中出入息之气,化成灰色烟,在鼻道中进出。久而久之,鼻息气化成内气分布全身,心更能凝住内在发明,周遍圆满洞澈世界,心明所见此世界无有障碍,更成虚凝净尽,犹如净琉璃剔透无碍。至此境界分别意识所觉知之烟相,渐渐销失,所观见之鼻息却变成纯白。
5.世尊印证得阿罗汉果
鼻息由灰色转成白色,显示行者心已开,并弃除一切垢、习气,故能得漏尽。此时,行者诸出入息,即化为智慧光明,此光明遍照十方界,而成就阿罗汉果。世尊印证我得此境界,将来当得证无上菩提。
6.结酬所问
世尊现问藉用根、尘、识、大等四,以何法修入圆通,如我本修因缘,乃因鼻识了知一切息相而悟入。今佛问我圆通修证方法,就我所修证者,乃因以观鼻销息,观息观久後,息气发明,产生智慧光明,尽除一切过、习气,心发光明,圆明不黏馀漏,更灭除诸漏得漏尽,成就阿罗汉道。此是鼻识本修因缘,对我而言,最为殊胜第一。
叁、修习方法
1.先认识身、意、息之关系
行者初习禅定时,色身气源不具足,当行正精进呼吸,使气源成就,呼吸时始能入息相。在身有成就而不能入定意时,息相即不得现。故如何摄受此心使其不起乱意,是行者必需要了解与去证悟者。息相得现,则行者能入深、远之禅定,始能销除原始无明诸漏。故行者修证中,身、意、息叁,缺一不成就,即不能有所证悟。
2.观鼻尖白影
行者若散乱心重者,应由鼻识修入。先将心系缘在鼻端,此时眼 垂闭七、八分,并以眼根馀光睹鼻尖白影。次当行正精进呼吸,一口气有多长,即应吸满;吸多少气应在呼气时,全部呼尽。初时,行者鼻识觉知出入气,有冷、暖、粗、细之分。次知,摄受此心守住上盘,气达头部时,将诱发妄想烦恼垢。初见性现时,因息由风而来,风起火热,在息进出动静中,起风火动烦恼浊见故,息相色成灰暗。
3.次观鼻息变色状
行者初诱发妄想心後,鼻识不经分别识心,见性能观见此灰色息气,乃因烦恼未退尽故。鼻识妄觉心不起,心渐渐清净无垢,如来藏识显现,则行者本真现起,能观澈十方虚空界,真如与虚空一体不二,成净琉璃样。若行者达此境界,则鼻息将转成白或谓无色,乃因业识清净故。
4.心明漏尽证阿罗汉果
行者因如来藏心显现,烦恼已净尽无馀,故能化息成光明,此心所发光明,能照见十方虚空,无有阻碍。
四、修习优劣
经言:散乱众生数息观,故知心乱不能摄受住者,以修数息入门为利。此处佛陀所示观鼻尖白,并以鼻识体知息之变化,让心不散乱,有异曲同工之妙。行者在观息之变化间,亦要了知心起幻相之境界,待心开时,不着一法、不应一法,则能证入无漏清净境界。总之,行者在修习鼻识入门时,当熟悉身、心变化过程,则谓身、心同时成就。若身成就早於心,终有难处之境,宜有善知识指导为要。
( 法尔禅修讲义 --- 参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