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四念处禅修法要(2) 


五、四念处实修法

四念处的修习是禅修者的必修课程,世尊在《大安般守意经》言,用安般数息法三个月中即证十六种殊胜境界。契经云:「身虽安祥,内有种种恶觉观破乱其心,以是故说安那般那十六分(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等十六殊胜),以防觉观。安那般那为数入出息,身既安 祥心无错乱。然后行不净观安稳牢固。若先行不净观狂心错乱。」经中所提身心的变化,其实就是十六种殊胜的境界。

 

1.先观呼吸长短

禅修者刚上坐时,以南传的单侧腿坐法,坐好后应先练习将「觉知」注意在小腹的「上、下;上、下」、呼吸的进出、呼吸的长短等三个项目依次进行。当小腹上起动作发生时,用「觉知」专注在「起」;下伏时,则「觉知」专注在「伏」,用「觉知」专注地观照起伏,不应用口或心念反复这些字或名称。在四念处禅修法中,用「觉知」认识目标的真相,比以文字或名称来读出它更为重要。所以初学禅修者须下功夫,用「觉知」来觉察小腹的上起动作的始与终,和小腹下伏动作的始与终,「觉知」要紧跟随着动作,一直到整个过程完毕永不分离。呼吸要顺其自然,禅修者不应该尝试 改变自然呼吸,以减缓、加快或深入呼吸等方式进行。如果改变自然的呼吸,不久禅修者将觉得疲倦。所以,禅修者必须保持自然的呼吸,而以「觉知」继续省察上起下伏的呼吸过程。

(1)观照呼吸起伏

坐的姿态是南传的偏腿坐法,上半身要能挺直的,若脊柱不能挺直,就要把内弯的腿往外扩张一点,如此就能使脊柱挺直。身体要能维持这种姿态,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心识的驱使,说坐直挺起,另一个因素是气的作用,「气」祇有中国人在讲的,在佛经中或南传佛教说是「风」,风也好,气也好,总之是身体诱发出来的可以体知,但难以说明的一种东西。当身体里有它时,身体就好像颗吹涨了的气球,气球能保持圆形形状是靠球内空气的压力。禅修者当气机旺盛时,坐姿即能保持身体正直不弯曲,也是靠体内能量及气或风的产生。

(2)妄心散乱起时

当没有特别的目标时,禅修者应练习将「觉知」专注在小腹的「上,下;上,下;上,下」。初步这样练习时,有时妄心起而形成散乱,若初习禅修者定力较微弱时,要控制「觉知」专注于某项目是非常困难的。虽然将「觉知」导向于腹部的上和下的动作,但「觉知」不会停留在这动作上太久,即会被妄心所取代。当妄心起进入散乱时不能置之不理,要即用此「觉知」立刻专注于「散乱,散乱」之现象。当我们反复一两次提起「觉知」的注意力,散乱的妄心又会回复平和,然后「觉知」又会继续专注小腹的「上,下」的练习。

(3)觉知心目标物时

当「觉知」在观照呼吸起伏时,此「觉知」又体知某一目标时,「觉知」应起觉照为「移至、移至」的状态。当「觉知」对新目标的注意力达平静而清楚时,此「觉知」立刻回复专注于「上,下」的练习上。千万不能住境生心,起意识心去认知,或起一些念头去相应,这样禅修者即进入散乱的境界中,也就是失去了「觉知」,故时时刻刻把握住「觉知」的存在,不要被外境及妄心所取代,而迷失掉「觉知」。

(4)观呼吸长短

修者经数周的练习,用「觉知」观照小腹起伏后,呼吸将会增长或变短。当禅修者呼吸增长时,显示小腹丹田已经成形,可以容纳更多的空气。此时禅修者应弃除观小腹起伏,而转用「觉知」来观照呼吸的增长程度,吸时「觉知」沿着鼻子、喉咙、胸胃至丹田处。当呼气时「觉知」反沿着丹田、胃胸、喉咙、鼻尖的方向去观照。有时禅修者气旺布满全身时,吸气量反会减少,此时「觉知」可以观照到进气较短。此「觉知」观照呼吸时,有时会有吸气长、呼气短,或呼气长、吸气短现象发生,此「觉知」能如实地观照它的变化,观照也祇专注于呼吸的长、短,不在于起分别心意想等,不起心动念说长息或短息

(5)当昏沈发生时

禅修者若头颈支摆得不正确,应稍为收敛下颚,于禅修中会发生昏昏欲睡的样子,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体内的「风」、「气」被用完了,身体就无法保持挺直而会弯倒下来。当一个人昏昏欲睡时,神智是半昏迷的,因此一切的心识活动也停止。所以禅修者在此时仅以「觉知」来观照昏昏欲睡的样子,专注于「昏睡、昏睡」的现象。若在气旺清醒中时,此「觉知」非常清楚敏捷,但能对身、受、心、法等事相觉知而不住,体内「风大」调理得好,则气旺遍体,故此身躯就得以挺直不弯曲。明白这些道理后,呼吸调理及「风大」调理是很重要的课程。但「风大」要能调理至发挥其功能,一定要在丹田成形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叫调理「风大」。

 

2.次观坐姿

禅修者专注呼吸,调理风大顺利后,此「觉知」灵敏,就必须观注身体「坐、坐、坐」的样子,不一定要特别探寻和注意身躯坚挺的感触,但要将心专注整个坐的姿态,那就是下半身双脚内外弯曲成圆形,而上半身挺直不坠。禅修者将会发现只观察坐姿的练习,是太过于简单而无需费力,此时「觉知」可能会松懈,故还是要一心精进地观照。如此禅修者会感觉代谢降低,另方面却资神安稳。

若禅修者在反复专注「坐、坐、坐」的姿势后,会渐渐地感觉到「觉知」懒散失焦,这便会产生「觉知」迟钝的现象。在这时候,禅修者就有必要再专注呼吸,调理风大,诱发丹田的气机。当禅修者在观自己「坐、坐、坐」的姿势时,「觉知」可能会涵盖整个色身,久而久之,当风大具足、气机饱满时,也可能会觉得身体要膨涨起来,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好现象,故「觉知」要能安祥地去感觉身体扩大、扩大,不要有惊恐的感觉。

 

3.再观触觉

如此重复呼吸长短观照、坐姿观照,久而久之,色身上将会起种种不同的触觉反应。负面不好的反应是色身将起热、胀、麻、痛、酸等相,正面良好的反应是气在色身上依经络行走。此时禅修者可以将「觉知」转向色身上触觉发生比较明显的地方,比如手、脚、臀部或身体其它部份起反应较强烈的地方,然后「觉知」专注于「触觉、触觉」现象中。当「觉知」移转到触觉时,不再专心去注意呼吸,而将「觉知」专注在触觉的部位。如此,「觉知」在色身上的热、胀、麻、痛、酸等触觉相时,这些触觉现象可能在短期间或一段较长时间后消失。消失之后,「觉知」又要回复到观照呼吸长短或小腹起伏间。

(1)受念处的修证

受念处的观法,当热、胀、麻、痛、酸等现起时,「觉知」就要省察它。觉受可能会引发心念,想要改变自己姿势或移动身体。「觉知」应省察此心意,并要能将此欲改变姿势的心征服下来。禅修者「觉知」每个正现起的心识是很重要的,心识被注意到时,它就会消失掉。譬如说脚痛得受不了了,心起要移动或换姿势,此时禅修者要用「觉知」观注在「想要、想要」的心念,则此意念马上 就会消失掉。当禅修者起初忍受此觉受时,会感觉此觉受是苦的,「觉知」省察这些感受就是所谓的「受念处」,观受是苦。当修禅者能以「觉知」成功地征服他的心,他将能获得五蕴非我之证明,觉得此觉受所生的疼痛似与真觉无关,而最后得解脱生死的束缚。

(2)观照触觉觉受

禅修者端坐一段时间,身体将会产生热、胀、麻、痛、酸等等觉受。这些觉受发生时应用「觉知」观注它,将「觉知」专注于那位置。感觉到热时「觉知」则观注在「热、热」;感觉到胀时,「觉知」则观注在「胀、胀」;感觉到麻木时,「觉知」则观注在「麻木、麻木」;感觉到痛时,「觉知」则观注在「痛、痛」。感觉到刺痛时,「觉知」则观注在「刺痛、刺痛」。若感觉到疲倦时,觉知则观注在「疲倦、疲倦」。如此,禅修者「觉知」能在打坐久一点时,体知身体觉受的反应。当「觉知」观照到身体的觉受时,应能客观清楚地观照着它,暂时离开观照呼吸起伏、长短,仅要能如实地、客观地觉知「疼、痛」。不久此觉受就会渐渐消失,之后就要将「觉知」再拉回到观照自己呼吸起伏、长短上。

(3)受蕴非我证明

当禅修者以「觉知」观照此热、胀、麻、痛、酸等等觉受,发觉色身的热、胀、麻、痛、酸等等觉受,实与「觉知」无关,到某一境界时,也能同时不改变姿势或身体不移位,而让热、胀、麻、痛、酸等等觉受化为无形。如此,禅修者在观受是苦中,并无有苦想,即能证得受蕴非我之道理,同理证得五蕴非我之道理。若禅修者没体会受念处的知识,通常会执着觉受为我的邪见,那就会认为:「我感觉到热,我感觉到胀,我感觉到麻木、我感觉到酸、我感觉到痛等。」禅修者以往感觉到好的觉受,舒服、适意、清凉等,现在感觉到不好的觉受。事实上,这些是与「觉知」或真我没关系的。

 

4.观照心念

禅修者当「觉知」认真地观照呼吸或觉受时,妄想心的活动会因「觉知」昏昧而起,或因气旺入脑而起,此时「觉知」要做到专注于每个正在发生的心理活动现象。「觉知」依每个发生的心念动作而定,观察正在发生的每一个妄想心的活动,这就叫做「心念处」。心念处可念及自心妄想、前尘影事、周遭事物所感应心念等,当「觉知」面对这些心念时,马上能清楚地观照着它,不能让「觉知」昏昧不明,而入散乱、迷失之境况中。

(1)起思想时

禅修者要如何做好心念处,譬喻妄想念会起思、想,当「觉知」观照到思、想时,应专注于「思想、思想」,或心起反省、计划、知识、注意、庆幸等现象时,此「觉知」都要能清楚地观照到这些心意念;甚至于观照到感觉懒惰、感觉快乐、感觉讨厌等等的现象,当然此「觉知」也要能清楚地观照到,而各专注于这些现象,即体知甚么自心妄想、前尘影事、周遭事物所起心念等,以及「懒惰、懒惰」、「快乐、快乐」、「讨厌、讨厌」等等的现象。

(2)幻想人事时

当禅修者有时此「觉知」会体会到幻想起,有如遇见某个人、某些影相,那时「觉知」应专注于「遇见、遇见」的状况,然后待缘灭时,「觉知」又继续回复到平时的呼吸观照。有时「觉知」较昏昧时,觉得幻想中与人谈话,当「觉知」恢复时才发觉到原来只是幻觉,此时即应让「觉知」专注于「谈话、谈话」之现象,但不要让「觉知」失去,而真的进入虚幻的 妄想对话中,有些人以为有菩萨与他对话,若真让其发展下去,会失去禅定力而乱心,甚至的禅病、失心。故禅修者「觉知」有对话之样时,就要用「觉知」好好观照它,不久对话即会消失

(3)境况消失时

当禅修者于妄想心现起,以「觉知」清楚地观照到后,当此等境况消失时,即要再回来以「觉知」省察呼吸起伏、上下,禅修者应再将「觉知」专注呼吸中,此觉知还是以专注于向上的动作为「上」,向下动作为「下」。或以此「觉知」专 注于腹部吸时的起涨,呼时的伏缩,当吸时小腹起,此时「觉知」专注为「起」;下伏时,则此「觉知」专注于「伏」。当然还是与前一样,不应该用口反复这些字或名称,而是仅止于「觉知」而已。

 

5.勤于修习当有所成

一个初学禅者来说,「觉知」不能跟住身、受、心、法等诸法而观,因为其觉知力、定力和般若智慧还是很薄弱的。比如说眼根观看、耳根聆听等的发生过程非常快,发生过程好像和观看、聆听同时发生。有时却三、四个观看动作、聆听动作和思想动作能一齐发生,有如五俱缘意识同时起

「觉知」要分别哪一个先和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发生得太快了。初学者当 他观看时,是无法同时专注也能听到的音声,观看和聆听不可能同时进行。初习修禅者还未能培养足够的「觉知」、定力和般若智慧,所以不可能一一观察到这一连串发生的事情。哪一个先,哪一个后,初学者不须跟随太多所发生的事件团团转,祇须选几项比较显着的事做为「觉知」的起点,一般观身体的变化是最好做的,当然先观呼吸时小腹起伏。境界高了一点,再观想呼吸的长短;有觉受起当观觉受,有妄想观妄想。

如此,将此「觉知」永系在身、受、心、法上,到达丝毫永不分离的境界时,此时禅修者的禅定力就很强了,也能体知诸法无我,而确实证到我空观而达解脱知见。

 

六、身体的移位

在禅修过程间不可能都一坐不起,当身体极度疲劳或真气耗尽时,此「觉知」再观觉受等境况时,酸疼得不能安住了,这时也祇有改变身体姿势。在改变身体姿势中,此「觉知」也应专注于每一细微的心念与动作。每当身体欲要移动时,「觉知」当专注于「移动、移动」或「换姿、换姿」等现象。

当身体开始要弯曲、挺直时、伸直左、右脚或四肢时,等等动作「觉知」都要能完全感受到触觉。这些动作之所以会产生是受到妄心欲望的指使。在妄心欲望指使下,一连串的动作将产生。当妄心想要弯曲时,一连续的手或脚朝向要动作的方向,此时「觉知」当要明明了了地体知。每一次弯曲、伸张或其它的动作,妄心先浮现起欲念,随之手和脚会产生一连续的色法活动。

譬如说:移位、弯曲、伸张或前后动作,这些动作接触到神经组织,而每当色法动作,会接触到敏感的神经组织,就会产生触觉。由此可知,这一连串的变动移位,主要的是色法在变动。我们必须要清楚认识这一点,也要让「觉知」保持察照这些动作的样子,随着身体的移位,让「觉知」与身体触觉的移位动作联系不断绝。

不要认为身体意欲移位是「觉知」要做的,不是的,是妄心被疼痛所驱使,祇是此时「觉知」定力不足,不能控制妄心欲念来移位的欲望。若不是这样认知,邪见就会产生,以为这些活动是「我或我在弯曲,或我在伸张我的手或脚」,如此触觉中有我,这是不对的。所以为了排除这种邪见,当移位动作要产生时,就要以「觉知」专注并认清身体弯曲、伸张、移动等的动作,把真我与假我能同时显现在知觉中。

 

七、步行禅定法(走香)

禅修者除非入世间禅定中,不然在久坐后,当要起身做运动,以活动色身血气,一般较常见的有跑香、走香或就地运动法等,只要是让身体能重新培养气机。配合四念处禅修法,我们要介绍步行禅定法。此法在步行中可以蕴发气机,也可以专注于步行中,达到禅定功夫的增进。

依照《四念处经》中的教导,一个人应以「觉知」觉察、观照到行走时所发生的变动,有如站、坐和卧时的各种所发生的变动等动作一样。除此以外,其它的身躯动作发生时,也应觉察。关于此,论典有说,在这四大元素中,首先应「觉知」风的变动,也就是气的变动。事实上,浊色化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都涉及每一身躯的动作,不过主要是体会到其中之一的风大为主。

先说走香者如何体会或诱发风大(气机),当左脚先提起往前 平放下时,记住身体不要顺势往前移,身体不能有丝毫移动,而要待右脚脚跟提起之时,要能让风大从足底、脚跟后端、膝盖后方的委中穴处有真气发起,此风大发出力量始将身体顺势往前推进,注意右脚这时是伸得直直的样子,这样就是算一步;重复的动作,当右脚先提起往前平放下时,记住身体不要顺势往前移,而要待左脚脚跟提起之时,从足底、脚跟后端、膝盖后方的委中穴处有股风大发起,此风大发出力量始将身体顺势往前推进,这样就是第二步。如此走香者缓慢地进行第三、四、…,无量的步数。当然禅坐时间也许一小时或更长些,但走香原则以一小时为宜,看禅修者的时间而定,可以增长或缩短,但不宜短到四十分钟以下。

再来说明禅修者在走香时,「觉知」还是要观照一切色身的动作。首先禅修者将左掌心(女生右掌心)放于丹田处,另只手(右手,女左手)放在左手(女右手)上并抓住手腕。当禅修者缓慢步行时,颈项和背部必须挺直,脚底必须与地板平行,双眼视线投在两公尺前的地板上,以「觉知」来细观每一步脚底的感觉。当脚底接触地板时,不要想着要移动右脚还是左脚。不必担心是要提起、移动或接触脚底,而只用「觉知」观照脚趾或脚底的感觉,及要使脚底与地面平行地步行。

走了一阵子之后,禅修者会「觉知」到感觉生起了。当你提起你的脚时,你会感到脚底有粘粘的感觉。细心地用「觉知」观察,不要用眼睛东张西望,而只注意你所走的道路方向就好。当你在步行你会发觉从脚底、腿部,膝盖、身体甚至头部生起许多感觉,这些都是风大所引起,尽量用「觉知」专注体察每一步提起脚底所产生的感觉。

走香结束后,禅修者当要再回坐位上,进行四念处的禅修法,如果专修者一天发十六至十八小时的禅坐与走香,几个月下来定会有十六种殊胜境界的体验。当然也可以体会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的佛法。

 

八、结语

《金刚经》云:「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为忍辱波罗蜜」,故忍辱是可以导致涅盘的。修四念处首当要修的是忍痛的功夫,能用「觉知」观照觉受是苦,最后能不认为觉受是苦,就已经是成就了一半了,观照功夫须要很多的忍辱。如果禅修者不能忍受苦受,而在「觉知」观照时常要更换姿势,这样他是难有定力的。没有定力就不能有获得般若智慧的机会。没有般若智慧,圣道、圣果和涅盘就无法证得。

故知忍辱他人转成自我忍受苦受,这也是修持忍辱的功夫。当感觉到苦受时,禅修者不该立刻要更换姿势,他应该继续以「觉知」专注于「麻木、麻木;酸痛、酸痛」等等,这些平常的苦痛感觉将会自然消失。若禅修者有强大的定力时,将会发觉到就是多大的酸痛,在忍耐的「觉知」观注下,也是会消失的。

修解脱道虽不离般若智慧,但般若智慧的获得却需要突破色身的束缚,若一个禅修者不能忍受色尘的痛苦,就不可能进入修心的状态,不入修心的状态,他怎样地修行、用功,是没有办法证得心法的解脱的。

写这个四念处的修持法,主要是专为长期禅修,并用各种法门而无法开悟的行者,让他回过头来从卅七道品的四念处开始。不要小看小乘的修持法,既然花了那么久的时间在大乘法上,都不能在修行上有所成就,那何妨从四念处起修,也许能让您也有个入处。(完结)


[ 法门介绍 ] [ 修行法门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