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身识悟入法门
---修行法门25之16
一、身识圆通法门经文《楞严经》曰:「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逾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叁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持身,身得自在,次第持心,心得通达,然後身心引起通利,斯为第一。」二、经文大意
1.述说往昔因缘
优波离(意即严持净戒)某世时生剃发世家,早年父即亡逝,其母将他托负母舅,嘱咐教其父业---剃发。其母舅本来为国王治理发须,因国王宠爱,故赐其大象,且许其自由出入王宫,因此而生骄慢心。时有一辟支佛前往其母舅处,请他为此辟支佛理发。然而此理发师百般刁难,若此辟支佛早上来,就叫此辟支佛至下午再来理发;但下午辟支佛再前来时,却又不予理发,又叫他明早再来。如是,往复无数次,总之,因其母舅骄慢故不为辟支佛理发。
此辟支佛有次向优波离述说此事,优波离即为此仙人理发。理发後,此辟支佛嘱咐优波离说,保留其发丝容後有用处。此辟支佛更在空中飞腾踊跃,然後乘空而去。此时优波离见此辟支佛神足通智力,随即发愿,愿未来世再值此辟支佛,或能遇更胜者,更愿了知一切佛法,生生不堕恶道,且若生人世间愿恒作剃发师,供养诸圣者。
当时国王与诸臣众,亦见此辟支佛在腾空飞跃,心生欢喜。王问此仙人发须是谁所剃。此时,国王之理发师(优波离母舅)谎称是他所理,优波离挺身而出,且出示仙人发丝,称是我为仙人理发。国王知事实後大为生气,即将此理发师赶出城,并收回赐与的大象,同时并委任优波离为其理发师。
再後世时,优波离更值迦叶佛出世弘化,优波离亦出生理发之家,当理发师乃其愿力故。当世优波离随其父为诸比丘理发,常出入修行者场所,虽有所闻佛法,却不能知其意。有比丘告诉他说,这是比丘秘密之事,若不受具足戒,悉不得听。後优波离真出家後并受具足戒,然依诸比丘诵持戒律,依法而行,但还是不得证出世间之智。
优波离临命终时,观知迦叶佛授记护明菩萨,将来人寿百年时,将成佛道,号释迦牟尼。优波离乃发愿来世值释迦佛时,能随出家,并发愿在那时,所持的戒律,当为第一。
2.追随佛出家概况
优波离译云近执、近取,意即严持净戒。优波离即从其座位中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而白佛说:我为童子时,即常在宫中服侍王室,当理发师,当然亦为悉达多太子理发。待悉达多太子出家,我亦亲自随佛出城而去。我虽未出家,但亲自观看如来,六年间辛苦勤快修行之情形,亦亲自看到如来成道前,降伏诸魔及制诸外道情形,并亲自看到世尊证得解脱世间一切贪欲与烦恼等事。
待世尊成道後,长者优陀夷说服净饭王,不要再气世尊私自出家事,并欲前往探视世尊。在净饭王来探视世尊前,优波离母亲先带领优波离去看世尊,并为世尊理发。在优波离为世尊理发中,其母四问世尊言:优波离理发时如何?世尊四答不同语,一为身太低,二为身太仰,叁为入息稍复太多,四为出息稍复太多。其母乃分别告诉优波离童子,身不要太低,时优波离即证得初禅;当其母告诉优波离童子,身不要太仰,时优波离即证得二禅;当其母告诉优波离童子,出息不要太多以致乱心,时优波离即证得叁禅;当其母告诉优波离童子,入息不要太多以致乱心,时优波离即证得四禅。当入四禅时,世尊马上叫人拿下他手中之剃刀,以免伤到人。
後净饭王探视世尊後,发现世尊周围徒弟均是外道婆罗门种归顺者,无一释迦种姓比丘,非常不以为然。即回国中徵召五百释迦族比丘,这些被徵召人乃将值钱的金银珠宝,托付出身低贱的首陀罗种姓优波离,但优波离却抛弃此珠宝,在此五百人成比丘前,先到世尊处求出家,以平等心故,世尊接收优波离出家,此乃优波离前世之愿力故。
3.佛示身戒修行
待我出家後,承佛教导我各种戒律,初如二百五十条比丘戒,次如大乘菩萨戒,再如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各开显二百五十威仪,成一千种威仪。再以一千威仪对上叁聚净戒(自性戒、受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成叁千威仪。又以叁千威仪配对七支(身叁口四合七,身叁者杀、盗、淫,口四者妄、绮、恶口、两舌),则成二万一千种威仪。另贪、 、痴等叁,复配成六万叁千种威仪,故七支配叁毒等,总合成八万四千微细威仪。
另外,世尊又教我如何不违犯性戒(主戒),性戒者体性即恶,犯则成业,如杀、盗、淫、妄等,是为性业。又教我如何不违犯遮戒(客戒),遮戒者体性本非恶,但能引令作恶,故应遮止,如饮酒乱性、食荤生欲、垦土伤生等,是为遮业。如此,我依教而修,致性业、遮业,悉皆清净不犯。身与心皆能得寂然无依,泯灭不住,而终成阿罗汉果。
4.如来印我众中纲纪
在如来所有徒众中,我因守戒律严峻不苟,在大众中慢慢形成以我的行为做为准则,以我为中心,上下成为纲,纵横成为纪,以我之行为维系着僧团之纪律。因此,如来亲自印证我心,以持戒修身,修身而得心净,在大众中我当首推第一。
5.结酬所问
世尊现问藉用根、尘、识、大等四,以何法修入圆通,如我本修因缘,乃因身识了知一切律仪而悟入。今佛问我圆通修证方法,就我所修证者,乃因以戒律,获得叁千威仪,八万微细,无不清净,因执此身戒律威仪,身识不起,於触知一切尘境时,得身自在,无违顺是非等相。再由外在自在而修入内心,使内心对我所守之戒律,能达守戒而不住戒之境界,亦即不因守戒而造成身心之痛苦。如此,心得通达无碍,进而悟入身心互相融通,无有 碍,终致获得身心一如,心物合一,一切法无不通达发利,销灭诸结使,诸漏得能清净。此是身识本修因缘,对我而言,最为殊胜第一。
叁、修习方法
1.认识以戒为师
初机学佛行者,身、口、意叁业不清净故,常有违犯禁戒。世尊示灭前,阿难问世尊,佛灭度後,吾等人无所依附,当以谁为师?佛告阿难言:当以戒为师。师者叮咛提醒我等不得犯错,造一切恶业者。戒者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等趋入善行者,特指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规,有防非止恶之功用。戒为实践佛道之基础,故与定、慧共称叁学。
2.认识各种戒律
叁皈依戒─皈依佛、法、僧等叁宝。皈依佛,两足(福德)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
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八关斋戒─一日中守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卧高床、不涂香 饰、不非时食戒,此斋戒以非时食戒为中心。
优婆塞菩萨戒─六重廿八轻戒(六重者远离杀、盗、妄语、邪淫、说四众过、酤酒;廿八轻戒者不供养父母师长、耽乐饮酒、不瞻病苦、见乞不与、见四众尊长不承礼拜、见四众毁戒心生 慢、不持六斋戒、不往听法、受僧用物、饮 水、险难独行、独宿尼寺、为财打人、残食施四众、蓄猫 、蓄养畜兽不净施、不蓄叁衣钵杖、作田不求净水路种处、市易贩卖斗秤不平、非时非处行欲、商贾不输官税、犯国制、得新食不先供叁宝、僧不听说法辄自作、在五众前行、僧食不公分、养蚕、行路见病舍去等)。
沙弥、沙弥尼十戒─未满廿岁出家众应守十戒,谓沙弥、沙弥尼戒,即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 、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宝。
六法戒─沙弥、沙弥尼受具足戒前两年间所守之戒,即染心相触戒、盗人四钱戒、断畜生命戒、小妄语戒、非时食戒、饮酒戒。
具足戒─乃比丘、比丘尼所受守之戒,比丘戒共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共叁八四戒,概举谓五百戒。
3.从他受戒
戒师授予戒法,称为授戒;行者接受戒法,称为受戒;受戒後持守戒法,称为持戒。初机在家行者,应乞受叁皈五戒,受一分或受全五分,随其本愿。若行者德行趋於高超,道业精进,应乞受优婆塞菩萨戒。
受戒应从他受戒,授戒之际,以戒和尚或传戒师为戒师,依佛教仪轨受戒,始能得清净戒体。戒体有二,凡身、语经过受戒之仪式行为者,称表业。初受戒时,称为作戒或教戒。作戒并无永续性,一旦由受戒者之身上发得戒体时,此戒体则恒常相续,能保持戒之作用,此称为无作戒或无表业。行者若得戒体,始称为得戒,若舍离戒体,称为舍戒或失戒,失戒後宜再乞戒,称为复受戒。
4.受戒执身修行
初机行者受戒後,以戒来规 自己的行为,时时或处处会活得很辛苦,奈行者粗心粗习甚多,贪、 、痴、慢、疑等恶心坚强,随时有违犯之时。若行者不配合以静坐、念佛、拜忏等功课,来淡薄自己的习气,硬要以戒律来框正自己之行为,当然是事倍功半。当行者已对戒规不再存有束缚行为之际,显示行者心已柔和几许,此时行者宜转入守大乘菩萨心戒之次第。
5.行者执心修行
执身戒修行後,行者粗心粗习已淡薄微细,且有能力观自己心起心灭之境界,此时行者可行观心法门。观心法门者即行、住、坐、卧中,起心动念均宜观之、照之,若起一害心、贪心、邪心,一不光明念头、违背戒律之种种念头,即应呵责它,压制它。如此,似执杖牧牛,天天用功,久而久之,心即能得清净。行者达既无所持之戒,亦无能持之心,即是守戒最高境界,八万四千威仪具足。行者心清净後,面对诸境界,事事都能自在,无有烦恼心。进而能体会一切法皆系因缘法、生灭法,本无自性,体性本空,不生不灭,是谓无生灭法。
四、修习优劣
行者要开始修行或行小乘法,均宜从身识守戒开始。行者不用说一大堆道理,不用说如法不如法,守住身、语戒不犯。行者执此身面对或触知种种尘境时,无违顺分别心时,身即能得自在。身既自在,往後再由外而内,次第执心修心,行大乘戒法,使性业、遮业悉皆清净。小乘制身,能得身识寂然;大乘制心,能得心、意、识灭。行者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身心寂灭,成就阿罗汉果。
( 法尔禅修讲义 --- 参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