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触尘悟入法门
---修行法门25之5
一、触尘圆通法门经文
《楞严经》曰:「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闻法出家,於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二、经文大意
(一)、
先述出家因缘药王跋陀婆罗(贤守、贤护、贤首之意)与其同行道伴们,菩萨与菩萨同行,受常不轻菩萨(世尊因地修时的某一世)神力感化,得闻佛遗教法,发心出俗家修行。
(二)、由水因触身体悟入
佛制七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为七众)净浴律仪,半月僧众用浴一次。我等有一天於浴僧时间,随往例进入浴室中淋浴。正浴身体之时,水触及身,有冷暖滑涩之别。忽然发奇想,探讨水对身体起触觉之因缘法。
我如是思惟:我本用水来洗身体,水触及身时,并不是要去尘垢,为何尘垢自落?我用水冲洗身体,水在外为触身之因缘,我身体与水触後,觉知能起冷暖之意觉,但身体并无真被洗涤之感。若浴水触身时,真如觉知不起分别识心,尘垢、肤净之妄想境,不会加以觉知,则垢、净中得安然,是无碍心,能悟入无所有执着之境界。
(叁)、
宿习待今证果以前水因所证得之境界宿习,至後世尚无或忘,虽因前世 恚慢心,经二百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然此宿习犹能无忘。乃至今生现世,昔缘复遇,从释迦佛世尊出家,承佛教导悟得真如体性,断一切见、思惑及烦恼,得出离叁界,悟得无学位。
(四)、陈述悟旨
世尊以我之贤德能自守,以贤德护持诸众生,使得诸利,故赐我名为跋陀婆罗。我因观水因,悟知水为触之外因缘,当触及我肤时,我身识起冷暖妄触之分别觉知。此能觉之真如如来藏性,对所觉之冷暖水触之尘境,所起之触觉虽属於妄相,若真如体性不加了知妄执,行者得悟知此妄相,确起於如来藏真如性,故称为妙触真如性。如果行者能悟知真如体性与水尘境触及身体所起之觉知,能分别宣说明白而不落於颠倒执着,是为住入金刚佛地之知见。
(五)、结酬所问
世尊现问藉用根、尘、识、大等四,何法修入圆通,如我所证得者,是以触觉因缘,证得妙触宣明,故我说依触因而修者,最为殊胜无上。
叁、修习方法
行者欲以水为因缘,触及身体,当来思惟触尘与真如体性之主客关系,理地、事相之辨别,始能悟入佛性者,可如是用功。
(一)、观水为因缘
行者入浴时,勤於思惟水触及身体皮肤时,观水仅是扮演因缘法之物相缘。用容器盛起水,往身体灌注时,身体之身识与分别识心起分别,觉知水性之冷暖、滑涩等不同之触觉。
(二)、妄相本是真如性起者
此时行者因水温所起之觉知,属於妄尘之境界,真如妙性所现之水温滑涩性,本是妄有,如来藏真如体性面对此妄相,不住一法,不执一法,亦即不会喜欢或讨厌此冷暖、滑涩等尘境所现之现象。若行者由此觉知而能悟入,触尘与真如如来藏性之关系,终究即能见性也。
四、修习优劣
修习者使用触尘悟入时,因身体与触物本属分离,俟两者触
及始能生法相,故思惟感知有间断,有时某些行者以此方法用功,较为费心力。若行者面对触尘时,由身识与分别识所起心意识,思惟而修时,触觉之生灭与思惟之心意识不常一致,惟长久思惟後,行者应知真如、觉知、妄相、妙真如性等关系,久而久之,即能证入圆通。( 法尔禅修讲义 --- 参证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