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佛子不应修「无想定」


一、经文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云:「有诸外道,深厌有为,及心识生灭,却求涅盘,寂静常乐。既无智慧,不知真实。得四禅时,不见细色之过错,但觉心识生灭虚诳,则厌患其心。既不知破色,断色系 。直以邪智灭却其心,邪法相应,心无忆想,谓证涅盘。既未断色系 ,若舍命时,即生无想天中,犹是色界生死,不得解脱,亦名客天。」

 

二、前言

由这段经文可知:无想定是邪法,非佛子所应修。我们修禅时,虽然禅宗行者开始修的时候,可用个「制心止」的方法,起心动念时觉後,促使心不要动念,这是真心与妄心可分别的境界,故已有性踪。并不是佛禅行者讨厌心的起动,而是观心令其不好意思动。故这制心止跟无想心止是不一样的,无想定是世间禅者色身未破,不知色身束缚下,很厌恶心的起灭,认为心起是不好的。

那禅宗的制心止呢?我观着心,让心不要乱动、不好意思动,只在等待机会要打破色身。外道所修的无想定,他是知心起幻化,也很讨厌它起生灭,只知道心虚幻不实在的,不知道如何来对付它,故乾脆压制它。故一开头即以压抑的方法,让心不起念,或内气压住脑部让脑细胞不能起念,认为这就是空、无念。无想定行者真心未开发出来,依附的妄习不去,怎能悟到空?故只是获得无想定,感应无想天果报,寿长如广果天众五百劫。

而禅宗的制心止,在打破色身以後呢?心起而能灭止後,有朝一日打破黑漆桶後,心入散位不定。何谓「散位不定」?心就像大海波浪一样,心念如瀑流般地 出,初行者没经训练,不知境界时,眼、耳、鼻、舌、身一接触外界,心里面念起多多,故是心如波浪澎湃,起心动念的弧度很大。经过行者慢慢任运调伏後,慢慢的心如小波浪,只会起一点小念头相应;到最後波浪没了,剩下如水了无痕,这样才是真正的心清净、不黏。到这境界,心就大死一番,对境不会起心动念,就清净了,这时就可以见空性了,当然,往後修的还要入「有」,并进展到「空有不二」。

而在这阶段,心如波浪那麽高,眼有所住,看到什麽,马上生心,眼睛看到佛像,心就马上开始第一个念,第二个念..,为什麽马上就一个念一个念的出来,就是说对面来了一个小姐,本来是交错而过,过了就过了,现在不是,因为这时你的心很敏感,所以感知以後,又有你的看法,我们要练到看只是看到那个脸,那个身,看完就好了,不要起心念去批评人家,小姐长得很好看,鼻子高高,眼睛大大,一动念就已经好几个念了,而且动念很快,为什麽?因为一个把心打开後,其灵知灵觉非常强,对事情很敏感,我们要抓的毛病是这个,只是会用这个敏感性,不会空掉它而执一切境的话,就没有解脱。

所以,我们常讲的「动、静、根、觉、空、灭」这六结使!你的根突破了以後,进入心的觉知,没有把它空掉,就会喜欢去玩这些。对一切境的执着,怎麽能解脱?要练习到能够不随便动心,能够不攀缘。若心太浮动,心就像波浪一样,要练到碰到什麽都像没有感应一样,不是不知,是知但是不会执取而起你的第二念,只是以体性去感受到的,但没有第二念,有第二念就有我的看法,有我的看法,就有第二念、第叁念、...,一直出来,那就是在打妄想。

有人刚开始面对境界时,不警觉而动了两、叁念以後,才马上觉得不对!我为什麽要攀这个缘?赶快摄受心回来空境,行者慢慢练的话,就可做到眼睛看这个,不起心动念;耳朵听到一句话,不起内心的感受;这样慢慢的磨练,就是禅宗所谓的「实修」。

外道无想定不是这样,外道行者很怕心虚诳,所以要压抑心,它不知道我们的色身挡住、束缚我们心里微细的过错。虽然说心是虚诳不实在,压抑它就没有了吗?不是!我们的色身是一个微细障碍来压抑它,其实它还在,等於是说杂草还很多,你不拔掉杂草,而是用石头把它压住;石头压住了,你看不到它有没有再长出来,你就说:我证悟到空了、解脱了、悟道了。这哪里有悟道?这些种子都还在,你也没有办法看开它。

刚刚我们也讲了禅宗的修法,打破色身以後,就等於拿掉这块石头,然後长了几根的草,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贪心」草、这是「 心」草、这是「欲心」草、这是「妒心」草、这是什麽心草,...,一根一根草看得很清楚,光看不行,还是要把它拔掉,也不是这样一次就可以拔掉,要千万次用心才能把 心拔掉。所以说修行要境界来磨,没有境界来磨怎麽修?你说你脾气很好,住在山里面当然脾气很好,没有人跟你吵架,没有人跟你瞪眼睛,看那些花花草草、听那些鸟叫声都很舒服。在凡间,如果有个冤家今天瞪你一眼,你心里不舒服,也瞪他一眼,如此才知道我还有 心在,为什麽他这样瞪我,我这样回报他呢?所以说修行要境界来磨,那境界来磨时,不是光这样受磨?要有定力,没有定力怎麽耐磨?一磨就垮了。

定力是在坐中修。为什麽要学打坐?这把刀要磨得很锐利,刚刚讲的智慧之剑要磨,要怎麽磨?就是坐中磨,一天打坐一小时,练定力。练好一点後,再遇到他瞪你,你没有起厌恶心、 心跟他相应,这定力就来了。

今天情绪较不好,打坐气不通,若遇到有人瞪我,我还是不爽,虽然我没瞪你,但我觉得很不舒服,表示这把刀磨得不利。当然到最後修得悟道的话,修到非空非有的境界的话,你瞪我没关系,反之,好像我很喜欢你瞪我的样子,不是说讨厌而是很有韵味--你生气的样子很可爱哦!

 

叁、释解经文

「有诸外道,深厌有为,及心识生灭。」

无想定有什麽过错呢?《释禅波罗蜜》中说,有些外道深深厌恶有为之法,以及心识生灭之现象,因认识不清楚修行的真实状况,胡乱修持,所得则为无想定,死後生无想客天。「识」是我们第六意识面对外在的境界,它有生起心意念;或者是我们的本心(阿赖耶识),虽然没有接触到外界,但是它会起现行,生生灭灭。外道人认为这心识虚诳不实在,很害怕它,就很厌恶它。

「却求涅盘,寂静常乐。既无智慧,不知真实。」

却欲求涅盘,厌恶这些有为心识生灭法,也不知道如何求入涅盘,也不知道什麽叫真正涅盘。他虽知道“寂灭为乐”的道理,但是没有智慧,不知真实,没有智慧来超越现实诸法。什麽叫“真实”呢?在四禅时的行者,没有看到微细色身束缚心的过错。刚刚讲禅宗行者要打破色身,因它压住我们的脑筋。色身破,心就可以出离;真心现,就可以看到我的妄心到底有什麽心病?是 心、是贪心、还是..,所以有这样的境界时,就可一个一个把它拿掉。

但外道不是这样,外道很喜欢即刻灭掉妄心,也知道寂灭为乐,也知道要入涅盘。什麽叫「涅盘」?涅盘就是心的永 ,心空不动才能有永恒,即是空相。外道行者是不知道微细色身的过错,但觉心识生灭虚诳,开始厌恶它,讨厌它,就慢慢不想用它。若行者气充满着头,也不能起心动念,就认为这样就是证入空相,其实这不是空相。

真正的「空」,就像划在白板上的一条水平直线,心对一切境都保持一个水无波痕,水不起波就没有痕迹,永远是平的。如果稍为有一点水波,你能不能见底?见不到底,因为它一直在动,水虽是透明的,但有水波就看不清楚底面了,那水没有波就没有痕,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底,也就看到一切因缘是什麽。

以前有一个人写说:「清水见底,明镜照心,学善叁年,举恶一朝。」清水才能见底,镜子要明无垢才能照性。可惜学善叁年,要做坏事,一念间就完了。我们要练到清水见底,明镜照心,学善是好好的把内心不清净除去,学善很难,要做坏事很快。故人说「学善叁年,举恶一朝」,代表修行很不容易。学善叁年,一下子控制不了就完了,以前所修的都完了。

我们要有正知见,不是像外道无想定怕生心,喜欢打妄念是不对,或者是内心喜欢打妄想的,可以说也不对。但行者面对境界时能保持水波无痕的境界,才是真正悟道,这是要有智慧的。但外道没有这个知见,也不知道头颅压着你的心,没有让心出离,就没有办法修它,认为打坐练气把心压住了,念头都不起就是空了。那不是真的定,是邪定,也不是真正空。我们讲所谓的「空」,就是面对一切法,不对那个境执着而受影响,那才是真正「空」,像这个黑板也是有空,敲它,它反应完後就没有了。

佛禅是以般若智度到彼岸的,以前庞大士在跟梁武帝讲《金刚经》,(庞大士跟宝志禅师是从兜率天下来护持梁武帝的),他一上台拿了一个戒尺,“啪”一下就下来了,一部《金刚经》讲完了。这个动作搞得梁武帝一愣一愣的,望着宝志禅师,宝志禅师说他已将《金刚经》讲完了,看着我干什麽?讲完,他就回去了。《金刚经》是在讲「空」的,面对业识的时候,金刚是无所不摧,是要用来断业的。所以整部经真正完整的名字是叫《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能断什麽?是断我们的业障。

般若智慧就像金刚一样能断我们的业,不是业不来,是用智慧面对业,业来不被它左右。不是把业压得死死的,如此它的种子还在,我们脑筋里面,业起现行的时候,怨亲债主会制造一个机会来让你受报。

「得四禅时,不见细色之过错,但觉心识生灭虚诳,则厌患其心。」

行者修到四禅境界时,心入一境性中,亦即是由自性能映一切境也能不动。四禅天境界行者要学五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等无所不办,但是未能打开本来,还受微细色身束缚而不自知,以为已有神通,心亦能映照外境,是世间最殊胜的禅定。可惜色身未破,无从断无始劫来之妄习,要学解脱智慧还得有佛法始能成就。

世间禅行者觉得心生灭虚诳,又知是不真实,所以很讨厌它,故要压抑它,他们不知道微细色身束缚着心,虽然说心是虚诳不实在,压抑它就没有了吗?不是,杂草还很多,且用石头把它压住并不能去除。

「既不知破色,断色系 。直以邪智灭却其心。」

不认识色身微细的过错,直以邪智来压它,用不正当的智慧来灭却他的心,不要让它动想,用压抑它来灭却心的起灭,因为压它,故有邪法相应,到最後念也不起了。不要说打坐时一个念都不来,果如是,在那里坐下去也没有用。不起念就没有可挂碍的心,但这非究竟,没有打开本来的话都不算,因心被色身绑住了,或者是气太旺压住它也不会起心动念。

开悟行者在还没有修到解脱以前,用内在的气来压心,心会有一些不正常的烦恼,常常会看不开,压它让它不起,这过程之间就是在修,慢慢看得开,慢慢什麽事情都无所谓,一天一天过去了,到最後真的什麽事情都无所谓,那就不必靠气了,气一拿掉就回复到正常人的境界。因为练到真正面对境时,已经没有烦恼起相应,这才是真正解脱,这也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到最後能悟得五蕴皆空。悟了以後再回凡来,终归无所得,有所得就走错路了,没有什麽通,恢复到我们体性清净无为而已,这是另一门课程。

「邪法相应,心无忆想,谓证涅盘。」

错认心不忆想,不再去用心想的话,带有杂草似的空会现,这是邪法相应使然,观起来就好像空一样,行者就认为这样就是涅盘、寂静。涅盘就是空有不二、永 ,一个永 (空才能永恒)、一个不二(真心不黏妄法),两者就祗有真空才能说明此境界。如果没悟到自性本心与习气之间的关系,再把习气控制,与自心不黏,就说是悟到空,因悟不真实就会有邪法相应。

谈到现象界,不管那一个有相,都是短暂的,不只是一,都是二、叁、无量的变化,所以这不能叫永 ,只有因果现象里才有的现象。如果一个人悟入空,住在空境之间,他的心是涅盘,是永 的境界,外道错认这种境界,把气压到脑筋里面後说没有忆想,错认这样就是涅盘。

「既未断色系 ,若舍命时,即生无想天中,犹是色界生死,不得解脱,亦名客天。」

既然未断掉细色的系缚,心被色身绑住,因没有断掉色缚,也就是没有打破色身。若此行者舍命、死掉的话,修到这个境界,纵然生到无想天中,也还是色界果报,还是色界天的生死轮回,没真的悟得解脱。此行者虽然没有悟道,但是他果报也不错了,就升到无想天,无想天因无自己的天报处所,仅寄居四禅天中,故叫客天。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等各有叁天,加上一客天,共有十叁天界而已。

为什麽说初、二、叁及四禅共有十八天呢?四禅里面叁天是正确的,里面最高的一天叫广果天。另修佛法的人,修到天上天下都不再来回,须陀洹要天上天下来回七次,才能证到阿罗汉果。证到二果的话还要天上人间来回一次,才能证得阿罗汉果。证到叁果是不还果----不再回人间来,证到四果是无生。

不还果是叁果位,那不返人间居住在那里?就居住在四禅九天里的後五净居天,这五净居天是修法的人在居住的,声闻、缘觉圣人等不返果的佛教圣人居住於此。那12+5=17天,怎麽会有18天呢?另一天是客天,就是无想天。这五净居天圣人勉强可说住在四禅天,而无想天本来没有这一天,但无想天的果报跟广果天的寿命一样,所以舍命时即生无想天中,还是属於色界的生死。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的境界不得解脱,没有解脱的境界,色界的生死就是还有轮回,就是证得无色界也是一样还有轮回,只是他没有色身。

所以如果行者打开本来後能够修佛法,求心意识解脱的话就能解脱。如果是突破了色身,但是还没有证得佛法解脱的境界的话,那也还是世间禅定,像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还有非想非非想处,在这四空处境界如果不懂佛法的话,那还是世间的一种禅定,当然还有生死轮回。

故知无想定即是邪法,所以外道无想定是不对的,我们佛弟子不应该去学这个。所以学打坐就有一种概念:打坐时不是一念不起,就很高兴地说我证到空了。不是!

而学佛禅的正确认知是:行者定要突破色身的束缚,让心能得觉知历历,再慢慢超越万法,而以绝对的空来空一切境。那个绝对的空是六亲不认的空,为什麽要六亲不认?因为你没有禅定力,所以要以六亲不认的态度来度过。等到慢慢练到对於诸法都无所谓了,我看到不喜欢看的,没有所谓不喜欢,看就看了,也不升起喜欢不喜欢的心,有这种禅定力的话,是脚跟站稳了,就有禅定力,那就放开你的心怀去接纳外境,这时候再慢慢进入相对的空,而相对的空即是有法无主,有境无心相应,亦即空有不二的圆融境界。

( 85 8 23 日 讲於 法尔 )


[ 法门介绍 ] [ 修行法门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