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FLO.JPG (7767 bytes) 依味尘悟入法门
           ---修行法门25之4


一、味尘圆通法门经文

《楞严经》曰:「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并在会中,五百梵天,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异。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遍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别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於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二、经文大意

(一)先述宿世因缘

药王、药上两兄弟列为法会中之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梵天众,参与本法会中。此时两法王子即从其座位中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而白佛说:在我未宣述我修证圆通法门前,我要先述说我等宿世因缘。在过去无量劫前,有佛琉璃光照如来住世时,其国名悬胜幡,彼佛涅盘後,於像法中有日藏比丘,代佛宣示大乘如来无上清净等正法,我时名星宿光,闻佛法喜悦,将诸特等药材,奉承法师等大众,并发愿来世能医治众生身心病苦,因此得名药王。我弟名电光明,亦以醍醐良药,供养佛僧等,因此得名药上。

(二)、遍尝药味为因地种

我无始劫来,即为世间良医,且以口遍尝此娑婆世界中,所生长的种种草木、金石等药材,其数大约有十万种左右。因遍尝诸药材故,我等由舌根完全了知各种药材之苦、酢、咸、淡、甜、辛等诸味性。并进而了知数种药材和合在一起时,会产生种种变化,改变其原来之药性。此和合的不同药材,会产生冷、热不同反应,亦有些产生有毒物质,而有些并不会产生毒性。如此种种药材之配赋禁忌,我均能了然遍知。

(叁)、如来示从味尘悟入

在奉承释迦如来时,如来示我认识味尘入道之佛理。如来阐述了知味性法门,如来示我要了知味性,即要悟知能觉知味尘的真如本非属於空,有因缘即起,而所觉知味尘的法相、法体亦非属於空,故说非空。反而观之,如来藏真如体性本属於空,依他因缘而起自性,故说非有;如来藏真如体性依外在味尘缘,所觉知的酸、甜、苦、辣、冷、热诸味尘,其法相、法体从理地观之,无常属空,了其无体,故说非有。

另诸草木金石等味尘之味性,本不待舌头触及而生起分别识心,觉知有其特殊味性,才会有味性的存在,亦即本来就存在。故知种种草木金石等味尘之味性,本自具足其味性,非舌头触及起分别识心才有。然舌头若不触及一切药材,即不能觉知其特殊味性,也无从起分别识心,故其味性如何,更无所知。故知一切味尘若不接触到舌头,则因无所缘故,心识亦无从起味性之觉知。所以,尘境非触及舌头,起分别心识,现不出其味性,故说非离身心。

(四)、陈述悟旨

经如来示知观味性之道理後,我等即开始观一切药材之味性,所有味性先起自药材触及我等舌头之因缘,然後舌识与分别意识起分别後,始了知药材所具有的味性,而各种药材也才有可能显示其味性。如此,我等悟知了一切皆是因缘法,一切味尘皆因真如体性而显其性,若一切味尘不触及真如体性,纵有诸味性亦不能显。而味尘与真如体性间所起的境,系因缘而起的幻有现象,其相虽妄,其味性恒真。从此悟知:味尘所起之味性,本如来藏所现,即是妙真如性所起,味性、真如不二。

(五)、佛印证果位

佛陀慈悲,印证我兄弟得菩萨果位,并赐我等药王、药上菩萨名号。蒙佛慈悲器重,认为吾等堪承大乘法王家业,今於此法会中,号命为法王真子,不属权乘、二乘法子。我因从味尘觉明味性,了知舌识、分别识,始现各别味性,此味性乃起於真如,依他因缘而起自性,所示味性即真如妙性,故能圆悟本觉妙明之真性,位登菩萨果位。

(六)、结酬所问

世尊现问藉用根、尘、识、大等四,何法修入圆通,如我所证得者,是以味尘为因,观味性而得道,故我说依味尘而修者为最殊胜无上。

 

叁、修习方法

贪欲酸、甜、苦、辣味尘之行者,可选择从味尘悟入圆通法门来修习。行者初修习味尘圆通法门时,应先了知味性及真如如来藏之关系。

(一)、认知尘境与真如之关系

真如体性本非属於空,有因缘即起,而所觉知味尘的法相、法体亦非属於空,故说非空。反而观之,如来藏真如体性本属於空,依他因缘而起自性,故说非有;如来藏真如体性依外在味尘缘,所觉知的酸、甜、苦、辣诸味尘,其法相、法体从理地观之,无常属空,了其无体,故说非有。

(二)、味性与觉知之因缘观

诸草木金石等味尘之味性本自存在,不待舌头触及而生起分别识心,始觉知有其味性在。然舌头若不触及一切味尘,即不能觉知其特殊味性,故其味性如何,更无所知。故知一切味尘若不接触到舌头,则因无所缘故,心识亦无从起味性之觉知。故味性之生起,是因缘法,味尘触及舌根起分别识心,始能了知何种味性。

(叁)、观一切味性为真如妙性所起

行者口触及食物或药材後,起酸、甜、苦、辣之现象时,即开始思惟:此酸、甜、苦、辣之味道,从何而起?若味尘本自具有,即不待合舌,即应显其味性。若我真如觉知本自能生起,那不待尘缘来就,即应能起味性。故能觉知之真如与所觉知之尘境,若无缘凑在一起,即不能生起味性。

现今我以舌触及,始生起其特殊味性之觉知,但真如如来藏本空,所生起之法为妄,其相虽妄,其性由真如所现说恒为真,故味尘本如来藏真如所现,味性为妙真如性。

(四)、真如不住一法

真如妙性所现之味性,本是妄有,真如面对此妄相,不执一法,不住一法,亦即不会喜欢或讨厌此酸、甜、苦、辣之味道,若有此喜、厌之心态,是行者所熏习之习气使然。若行者有所觉知,而能如此悟入,终究即能见性也。

 

四、修习优劣

修习者在接触味尘时,因舌头与药物或食物触及,均在体内做功夫,心识较不易外逸。行者面对味尘时,由舌识与分别识所起之心意识思惟而修。味觉之生灭与思惟之心意识常相一致,常久思惟後,行者应知真如、觉知、妄相、妙真如性等关系,久而久之,即能证入圆通。

(   法尔禅修讲义  ---  参证篇  )


[ 法门介绍 ] [ 修行法门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