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一)《八識規矩頌》
--第六意識(3之2)(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頌文
頌一曰:「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頌二曰:「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頌三曰:「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二、頌二相關名相說明
(一)三性---善、惡、無記性。(參閱三性)
(二)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參閱三界)
(三)五受
五受為憂、喜、苦、樂、捨等,受者感情領納作用謂之,在心受方面有憂、喜、捨等受相應。與五識相應而起的苦、樂二受是屬於身受,色身體知苦痛、快樂之覺受。而捨受又可分兩種,一為行捨,一為心捨,前者對物的不吝而能捨,即是布施,謂之行捨;後者對內心的念頭能分離、不黏、無住,可謂內心捨念清淨,證到此境界時,是聖人境界,即得諸法平等無執,也就是憂、喜、苦、樂同是一法,無執而平等,無執而解脫也。(參閱前之五受)
(四)業力
業的梵語叫做羯磨(karman),譯為中文是造作,可分為三:善、惡、無記等三業。善業者就是吾人的身、口、意等所造作之種種善行,利己益他者始能稱為善業。惡業者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者,均是屬於惡業。無記業者因招引果之力道微弱,而不能成為真實果者,不能成就業道者,如舉個手不礙人家,行走不碰到別人等,雖有動作、念頭,但無危害到眾生者,不能招感業報,都稱為無記業。而善、惡二性中,能成就業道的均以尋、伺的推度力,幾經審慮思、決定思的方便所作之思業,故能招感業道。
善、惡思業又有定、不定業兩種,定業是能增長種子熏習,使其招感一定的異熟果的業。不定業則是善惡業中,受果與否尚未決定,或決定受果而未決定其時間,稱為不定業。不定業與定業相較,不定業概屬於輕業,而定業則是較重的業。定與不定業又分為招感的果之定與不定,時間定與不定,及時、果之定與不定。
果之定與不定:由以下三因緣而成就的業是重業、定業:
由意樂而成就的業,因為有強烈的煩惱因作為動力,深思而行的業必為重惡業。
由加行而成就的業,即是行為無間斷的造業,屢次不止的造善、惡業。
由功德田而成者,造業的對象是父母、三寶等,此即是重業,也有善、惡等定業。
時之定與不定:時之定有四種,稱為四時業、四時報業。
順現業:又稱順現法受業,乃現世報之業,今生作業今生受業,在業報中最為猛烈。如入四色定、四無色定及受滅盡定等,由其功德出定時身具備無量功德。或對僧眾作善惡業,或以猛利心方便作善惡業,都能成就現世報。
順次生受業:即是此生所作之業,於次生感招果報,如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惡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於次生中受果。
順次後受業:指此生所造之業,於次次生(第三世)後才受感招業果。
順不定受業:今生所造之業,何生受報得看業緣成熟,故叫做異熟果。
時與果之定與不定業:上述的四業,由其感招果報的時間,又分(1)為異熟定,即是說受果已定而時未定,(2)時分定,謂受果之時間已定,但所受之果未定,(3)時、果具定,謂受果及受時皆定,(4)時、果具不定,謂受果、受時皆未定。
依業的性質又可分為福業、非福業及不動業,福業是感欲界人天善趣者總報,以及五趣中感善的別報業。非福業是感欲界三惡趣的總報,以及五趣中感惡的別業報。不動業是感色、無色界的總別二報之業。上述業的種類及分類列如下表:
(五)引業、滿業及總報、別報:
要瞭解引、滿業,先知道何為總報(果)、別報(果)兩種業報。由惑、業所招感的果報,分為總報和別報等兩種,總報即是由前業引起的第八阿賴耶識的果體,是為第八識所變現的三界五趣的果報。此類的因果種子因有多類,故其果亦有多類。但其性質同為無記性,不能賦與善、惡的差別,此即是所謂的:「因有善惡,果為無記。」別報是指真異熟所生的前六識的果報,即由六識所緣的三界五趣的果報。故可說是第八識之果稱為總報,前六識之果稱為別報,兩者合稱總別二果。
因第八識之引業力能牽引而生感得五趣、四生等異熟之總果報體,稱為總報,又可稱為正報。另前六識之滿業力所感受之異熟生各不相同,例如肢體、諸根等各有別,稱為別報,又可稱為依報。譬如說人類之同生為人身,其果報即稱為總報(正報),而人類有諸多不同的,千差萬別,貧富、美醜、智愚、福祿壽等不同,即稱為別報(依報)。
故引業者能令總報業感招總報之果,同時又能扶其餘劣之業,使其亦能感招別業。當第六識之別業現起,圓滿第八識的總報之果體,即稱為滿業。我們當知能引業者為果體的第八阿賴耶識,總報之果起時,其果能為增上緣,引生其餘別報之果,此稱為引業。次則別報之果能使總報之果圓滿成就,即稱為滿業。再以《俱舍論》中說,業能引眾同分(果報體,如人身、天身)等為引業,圓滿莊嚴其同分者為滿業。
三、頌文解釋
頌二曰:「性、界、受三恆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性、界、受三恆轉易。」
三性是為善、惡、無記,三界包括九地:(1).欲界--五趣雜居地。(2).色界--離生喜樂地、離苦妙樂地、定生喜樂地、捨念清淨地。(3).無色界--四空處地為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等三界九地。五受為憂、喜、苦、樂、捨等感情領納作用。
第六意識在人間眾生恆轉易於三性(善、惡、無記)中,依其心地之善惡緣,而轉易於三性中,善心人起善念多,惡心人起惡念多,善惡臨時依境況而分別來配與。若此人有修禪定時,其心地即能隨其境界而轉易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中,進入四禪及四空處定的心量證處。若人處在不修行凡夫境地時,心隨外塵境起憂、喜、苦、樂之四受中,遍易不定。行者能因其禪修的境界不同,其心的覺受亦變化不定,若能入二禪則喜心覺受生起,若能入三禪則身樂覺受心生起,若能入四禪或四空處定時,五受(憂、喜、苦、樂、捨)中僅餘有捨受心所相應。故第六意識能隨各人的有修行、無修行等不同,而變易於三性、三界及五受之中。
「根、隨、信等總相連。」
行者禪修時好壞心所變得快,境界也轉得快;譬如在定中本來很安祥,一個妄想、幻境出現,即為其所轉,因此隨時都在變化,修行者必須引以為戒。希能控制第六意識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執著,不要轉易在無境界的煩惱法中,時時與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及如信心所等十一個善心法,總是相連結在一起著。
六根本煩惱為:貪、瞋、癡、慢、疑、惡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見取見)。二十隨煩惱為:十小(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二中(無慚、無愧)、八大(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十一個善心法(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在未修行者心所法中善惡具足,心所法總共有五十一,五遍行(觸、作意、受、想、思)是諸識的根本功能,怎麼修行此五遍行是不滅去的,還是永遠具有其功用。五別境(欲、勝解、念、定、慧)會因行者有修行而漸漸現其行相,當第六意識心控制後,僅餘慧心所相應,尤其是修菩薩道行者慧力具足。善法十一,在第六識滅第七識現起時,都不再受善法之左右,即是不會做惡事,亦不想做善事,故無有善法可言。
「動身、發語獨為最。」
談到諸識造業力的強弱,以第六意識造業力最強,就以動身造業或發語造業,均是以第六意識為最強的。起始造業由阿賴耶識成引業,使第六意識相應造善、惡業後,薰成善惡業種子,含藏於阿賴耶識中能招引業力,依六識而滿其業相於六道中,成就一期的苦樂總果報體。
行者雖然處妄想中,但是卻能不去相應、不去動身發語,第六意識即不能發揮功能,然而只要一採取行動,則第六意識心獨為最強,是第七意識所不及。修行者修証到一個境界時,愈來愈沒有行動,好事不想做,壞事更不會做,因為第六意識被控制住了,不會很積極地去做很多事,而體性本是如此,沒有善、惡。修行到某一個階段,甚至會懶得做善事、懶得動。
佛性的體性本是空,譬如念佛念到了一個境界,超越第六意識的心與體性分離時,會不想動嘴唇、不想唸佛號,慢慢地會發現第六意識控制不住嘴,本來是第六意識控制嘴的動與唸,當嘴不想動、心不想唸時,用耳朵去聽心在念佛、念咒,這是心念心聞的層次,是第七意識執取第八識唸佛種子在唸佛號,覺知的真心有觀照其執取佛號的執藏功能。
故我們要知道身體的指揮是受制於第六意識,動身、發語以第六意識獨為最。當要做善、做惡時,都是第六意識的主意。譬如說初基念佛者,是以第六意識在念佛,若念佛念不到心坎裡,即51心所法無法去掉一些,永遠受第六意識所控制,行為善惡都有之,不像有境界的行者,僅有五遍行、慧及捨心所相應。
「引、滿能招業力牽。」
引者引業,滿者滿業,第八識之引業力能牽引眾生心而感生五趣(天、人、畜生、餓鬼、地獄)、四生(卵、胎、溼、化)等中,此異熟總果報體能引牽業緣成正報之身,生人人身,生天天身,畜生是畜生身,餓鬼是鬼身,地獄則地獄身等,此總稱為總報或正報身。另依六識圓滿成就各不相同之別業相,如人有千差萬別相,貧富、美醜、智愚、福祿壽等,均是不同,此即成就滿業。
不管是引業或滿業,都要由其業緣來牽引、成辦的。有阿賴耶識的果報體,其中有熏習果報的種子,才能發起引業之力,當因緣成熟此引業即能招感而發,再由第六意識來圓滿其果相,第六意識要圓滿其果報的差別諸相,也是受業力的招感而成就的。
當第六意識煩惱、造業最多,儲存於藏識(八識)中,引滿能招業力牽,所造的業慢慢的會牽引成為一個果報體,而第六意識如果不透過第七意識來觀種子的業,或與外在眾生的因緣連結在一起,果報現不出一連貫的功能的。
障礙來時如如不動,不受業的牽引,如同被設下陷阱卻不陷入,即是能控制第六意識不與其相應。有時業力很強,很難輕言控制與否,但是仍須警覺,果報現,業來時,控制情緒不讓第六意識滿招其業力。然而雞毛蒜皮的果報,天天都在報,因為人們沒有智慧去體認,還以為事事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行者當仔細的去觀時,其實很多都是因緣果報。而今生有修行,有修福德、有修智慧的,會得到善總果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