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唯識學(一)《八識規矩頌》
      --前五識頌(52)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未經同意請勿引用轉載)


一、認識五識:

頌一曰:「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頌二曰:「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頌三曰:「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二、認識本頌相關名辭

()、五識與八識:

1. 內涵

五識者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稱五識,若與八識一同論述時,又稱前五識。而八識者即是前面五識再加上第六識稱意識、第七識稱末那識、第八識稱阿賴耶識。

2. 六識與八識爭辯

相宗講心識共有八識,此是針對大乘行者講的,因大乘行者禪修後會發覺有很多個心識,而小乘行者只能認知六個意識。心識多少的認知與打坐氣旺與否有關,若氣旺者很輕易地可發覺八個意識之現象,若不打坐或打坐氣不旺者,難體會心識有八,僅能體會到心只有六個,依世尊的小乘經典說法,亦僅談到六個識心,故小乘行者對大乘行者論著所說的八個心識,一直很不以為然。但不用爭辯,打坐體會看看即知。

3. 識生起之原理

(1) 小乘認知

一般唯識學講根、塵和合生識,五根者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各別面對相對的五塵境如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而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五識。小乘行者僅依小乘經典所講,五根對五塵和合生五識。

(2) 大乘認知

然大乘行者講五根在不在、能不能用沒關係,五識照樣可產生五識認知各塵境,此係因五識是依托八識而產生見性、聞性、嗅性、味性及觸覺性等,因八識才是佛性的真實現量意識,故五識依托八識而生識。這不經見根而見者屬於神通的範疇,因佛法是要修證得佛性,若用根修只是一工具,最後還是以悟得佛性為主。故阿那律陀尊者七日夜不睡用功眼瞎後,世尊教以樂見照明三昧,而證得佛性現量的半頭天眼,此可見自性是不依根而現而是依托八識而見,如世尊說:「識之所緣,唯識之所現。」故八識即是佛性本來,它具有直接量知一切塵境的功用,故八識證得就有隔見等之能力。

 

(二)、性者

性者能起善、惡、無記等三類,而所造之業,不屬於善、惡之業者謂無記。

1.性起善業:能隨順眾生且利益此世或他世之法,均得謂善法。

2.性起不善業:對眾生造諸惡業,違損此世或他世之法,是謂不善法。

3.性起無記業:所造諸業不屬善惡,不能記為善或惡,故稱無記業,或謂不能牽引異熟果者,不能記異熟果,故曰無記,此類種子卑劣不能成果報諸緣。

 

(三)、界地者

有情眾生依其心性、戒性或修性所受感召之依報場所,而得依報所居住之場所有三界、九地者。而所謂依報是眾生的福祿壽及器世界(居所),而相對的正報是謂眾生所受報的正身,如人身、畜生身及天神個體等。

1. 三界者:

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欲界者六欲天以下諸有情眾生所居住所,色界者修梵行禪定眾生所居處所,無色界者破色身束縛,僅心識而無色相者。

2. 九地者:

即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苦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等九地。第一地屬欲界眾生住所,第二至第五地為色界四禪天眾生所住之地,第六至第九地為無色界眾生所修證之境界,但無有住所,因此界眾生無有形相故,亦無宮殿居住處所,僅心識能到之境界。

 

()唯識學識之四相分:

吾人心識的認識塵境作用分四等,是謂四分,此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等四,前二稱為對外塵二分,後二稱為內本體二分。此四分前三分為能熏種性,故能受熏習養成習性,而成一切業的種子,故行者宜深知其行相,然後始能嚴加以控制。後一為無能熏之勢用,因係本體故,不受染亦不受熏習,故經曰: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者,即在說明此本體分。

1. 相分者:

吾人心識主體所認識的對象,認知後在心識中變現出對象之相狀,若直接認識的對象為實體,則稱為影像。而影像實質所根據的或所依的自體,稱之為本質,此係內心數(所)間接認識的對象。因之相分可分為影像相分及本質相分,經云:「識之所緣,唯識之所現。」故知全是心緣心相者,直接緣者為影象相分,間接所緣者為實質相分,也就是說直接所緣的是心識的相分,間接所緣的才是真實的外塵相。

另如眼識攀緣色境,除眼識所現之影像相分外,另有第八阿賴耶識根本種子所生之色法,此亦稱本質相分,乃為眼識所現影像所依托,稱為帶質境,此與本質相分有別;又如第六意識自浮現之空花兔角之相,唯有影像而無所依托之本質者,則稱為獨影境。

2. 見分者:

心識自體能取其塵相者謂之見,故見分有能緣、能取、能照見之義,此精神實體能見取一切塵境或法相者。而心識取意識境或取相分後,則能生起影像相分。見又分有五種,推度取義名見---第六遍計所執屬之。念解成意名見---第七識審慎思量屬之。能緣諸相名見---前五識緣諸外塵,了知其塵境。照觸諸境名見---起分別認知諸外塵境。證見本來名見---見自本性,法眼明一切境屬之

3. 自證分者:

心識自體上能證知見分的作用,亦即自體能了知自己心識活動之作用。例如禪者在禪坐中,有一覺知能見到識之起滅,所見起滅之念為相分,能見相分之覺知為見分,行者能體知此能見的覺知就為自證分。此即說第八阿賴耶識能持見分、相分,而能證得自見分緣於相分之不謬。此境界若能現出,即禪者能體會自證分的事實,則禪者似已至初禪之境界。

4. 證自證分者:

謂能證體自證分之作用者,證者即能證之體,自證為能自覺知一切法之真實,亦即阿賴耶識持自證分、見分、相分成為其本體及其功用,而阿賴耶識能親自證得自證分緣於見分之真實。行者若能悟得證自證分之體,即是見性成佛;六祖云:「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此本元清淨體,能覺知自證分、見分、相分不謬,一切法生滅澈知但無住,此法爾現象是真心所現也。再者證自證分是一空體,當初應緣時,緣起的剎那間以自證分誘起始覺相,才生起一切法爾。故前者是為本覺相者即是空,而後者是為始覺相,即是有。始覺生法入有相時即是緣起生滅法,緣滅時法亦滅,是謂生滅法者。而本覺空體當始覺相生起生滅法時,不因始覺而變異,故還是住不生滅法的另一邊,是謂真如空體。

 

()境的認知

了知四相後,再談境之三境。一般說來,境是感官與心識所認識的物件,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緣慮心後起了別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六境又稱六塵,這即是我們所認識的客觀世界。但在唯識學上,不認為此客觀世界是識心外之塵境,而是第八意識變現的相分,故內外境是一體的,應無內外之分。譬如說你修觀音法門時,心能突破色身的束縛時,外塵境不成為外塵境,而其聲塵是由內心發起,不是在外而入。證得此境,始相信外塵、內心本是一如。

唯識家以八識變現塵境性質的不同,而分為三類境,即是性境、獨影境與帶質境。「境」是能緣心王面對所緣塵境而現的一種識之「塵相」,依其性質可分上三種類,性境者「真實」之境,獨影境者「無實」之境,帶質境者為「疏所緣緣」之境,均是阿賴耶藏識所起現行者,非有實質塵境者,但卻成內心可認知的心境,故言心中一切法均是虛幻不實者。何謂「疏所緣緣」之境,是間接緣所緣的境,有如旁系親屬之間接關係。其境相略說如下:

1. 性境:

在空體之中,因有實體可緣而起自性後,此自性對塵境而起相分,故稱為性境。故性境者即是指具有真實之體與作用,由實種子所生起之境,即能緣之心對所緣之境時,唯以現量如實量知彼境之自相者,稱為性境。此性境包括第八意識之相分(種子、五根、器世間),前五識及五俱意識之相分等,第八阿賴耶識中的根本種子及五根對外塵(色、聲、香、味、觸)及阿賴耶所變現的器世界等,均得為第八識之相分,依此相而生的境,稱為性境。

例如意識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同緣五塵境時,初心(阿賴耶識)取境未有分別,五識依托八識相分,同緣此相分而生五識,此僅止於了知其塵境屬之。不加以分別其塵境,住此境能不動心意念者稱為悟第一義諦空。此境自守其性,並不隨其心,故不能有其他心念分別善惡等覺知。而不隨其心者,又分為三種,即性不隨、種不隨、繫不隨等,是謂「性境不從心」,若也隨從心意而轉,即入第二念、第三念,是謂妄想境而非原來真實境的性境,行者當好好鑑知,始能悟得四禪一境性的境界。

(1)性不隨心:

謂能緣之見分通於三性,而所緣之相分境唯通無記性,所緣之相分境並不隨能緣之自性通於三性,三性者即於善、惡、無記(無善惡之記)等三性,於中決不與能緣之心由同一性源起故。例如前五根緣五塵境生五識時,五識之見分,雖遍通於三性,但五塵境都各守無記之自性,決不隨順五識之見分而變異於善惡無記三性中,故古德云:「萬境本閒,庸人自擾之。」庸人對境能起善惡無記念之三性,但所緣之境卻不為三性所轉,亦即境無善惡,僅是此人之好惡生心而已。

(2)種不隨心:

見分從見分種生,相分從相分種生,見分、相分各不隨能緣之種子而生,即生此境之種子,由見分以外之東西緣生起的,故不隨能緣之見分或由其同種而生。例如眼識所緣之色塵境是必有本質的(有外在實境者),可是眼識卻離開能緣之見分,而另由其他異種所生,此處異種係指阿賴耶識所現相分,此相分為眼識所托,故說由異種生,故知五識見、相分不隨自識而生心。

(3)繫不隨心:

所緣之界地繫境(三界九地),不隨能緣之心而現。即此境之界繫(欲界、色界、無色界)善能自守崗位,決不與能緣之見分同繫之意。例如色界禪修者之眼、耳識,緣欲界之境時,能緣(眼、耳識)之見分,雖然繫屬於色界,但其所緣之相分(欲界之睛)決不隨識繫屬於色界。簡而言之,色界行者以眼識來識知欲界之境時,亦不能轉欲界之境成為色界之繫屬。

2. 獨影境:

由於能緣之心(第六意識),不經緣五塵實境,而依空花、水月,妄想分別所變現之境界,稱之為獨影境。獨者因無第六意識透過前五識之所緣,故說獨,屬非本質;影者即相分(影像)。故獨影境可說依能緣之心或妄分別,而變幻起之境,實無本質,僅為虛無不實的影像。例如第六意識不與五識同緣,而獨緣法塵,即緣過去、未來所變現之法相,或緣空花、水月等虛無之相,因無五識緣塵境,故無塵境可對,故稱獨影境。

獨影境與性境之三義相反,此境有三種隨心,即性隨心、種隨心、繫隨心,是謂「獨影唯從見」。上面所述五種見中,因獨影境不依五根、五識現量而生識知,故均屬遍計所執及妄想思量之見。

(1)性隨心:

指獨影境的善、惡、無記三性,皆隨能緣之見分轉變之意。故知所現境與能緣之心,共來自同一性也。行者於定中起獨影境時,其境可隨心意轉變成善或惡,因境不真實故,所變之境亦不真實。行者當知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性,故證入真如體者,唯能見自性而不轉易於三性中,若面對獨影境起時,當能入無記性心境,不為夢中或定中所現之境來轉入善惡等情見中。

面對獨影境當能入無記性心境,不為夢中或定中所現之境來轉入善惡等情見。

(2)種隨心:

指生起此境的種子與能緣心之見分屬相同來源之意,故知其境與能緣之心同一種子而生。此處言能緣之心為第六意識,所起之境為第六意識之自種子,故言種隨心意識變化也。例如行者在禪定中,依第六識種子起一獨影境如釋迦文佛佛像者,當行者心念轉及觀世音菩薩,此佛像境立即轉成觀世音菩薩像,此即種隨心而轉境也。

(3)繫隨心:

指此獨影境的界繫,皆隨順能緣之見分界繫而轉之意。故知獨影境與能緣之心,屬同一界繫。例如入初禪界繫行者,在定中其心可見自身高大;入二禪境界,行者心可見自性光明,入三禪時,行者體知身淨無礙,故此界繫境與隨能緣此境的心相隨故。行者直入四禪境時,才能住一境性中,獨影境不再隨意生起,因行者心已能不隨意動故,入世間最殊勝禪定中,可能入定千萬年。

行者心可見自性光明,此界繫境與隨能緣此境的心相隨故。

3. 帶質境

境相兼帶有本質者,即主觀之心緣客觀之境時,雖有所依之本質,但此本質來自於心緣另一心相,而非有所緣彼之自相,稱為帶質境。換言之,帶質者即兼帶有本質者,即能緣之心,緣所緣之境,其相分(影像)有所依之本質或實體境,而不得其境之自相。此境係由心與境兩者合力而成,居於性境與獨影境之間。例如第六意識於五塵境上,能分別方、圓、長、短、好、壞、美、醜,以有塵相可分別,故稱帶質境。

另有一似帶質境者,係言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現之境相,為第六意識所緣,其所緣之境相其實無有真實塵境,但卻是第六意識藉以生起法相的依緣,此稱為似帶質境。

帶質境有三種通情本,即性通情本、種通情本、界通情本等。而情本者是何意?「情」者謂能緣之見分,緣一切法塵;「本」者即為本質。「情本」可說是依何種本質而生其情見者,其著境後生功用合稱為「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略說如下:

(1)性通情本:

第七意識之見分,本緣第八意識見分所生之相分(真心所映照之相),故說一半與本質同種生,另一半與本心(第七末那識)能緣之見分同種生。前者(第八意識)為無覆無記性,後者有覆無記性,故其性可謂不定。簡而言之,行者心緣無覆無記性真如自體,則是真心實境所現,此心為淨念善心遍一切境;若隨而偏緣第七末那種性起心法,並執迷造諸惡業;反之,則能悟我法二空理,斷煩惱諸業。

(2)種通情本:

謂此帶質境相分之種子,亦隨本質來源不同,與能緣之見分不同而不定。簡而言之,行者心緣第八識之根本種子,再緣前七轉識見分之自種子,若能住法不動,則是真心所現實境;若隨而偏緣前七轉識自種子起而起心法,並執迷不放,此是妄想種性,無真實可言,亦是煩惱法塵而已。

(3)界通情本:

謂此帶質境相分所顯示之界地,通於本質與能緣心見分之界繫不同而現不定相。行者入禪定中,禪心覺知歷歷而入無有相(有法無住)則證無生法忍。若行者心現三界九地諸相,則心隨各界繫而轉。因各界繫為帶有本質境,吾能緣之見分隨而通此情本,故入滅後當生入此各界繫中。菩薩悟無生法忍,住境不生心,有界繫不被縛,可謂脫離三界九地。

 

(六)、量的認知

以「心」與「心所」(或翻「心數」)緣對之「境」而分立成三種量。量者即是測量其所緣之境相,分為現量、比量、非量等三。鍄

1. 現量者:

心對境時,無任何分別推計之意,各各顯現分明、照了其境。如五識緣五塵境是。例如吾人對某一聲音、言語,聞而只知其是聲塵,而不起喜愛、厭惡情境覺知,是謂耳識的現實量知其是聲塵也。前五識雖能展示現量塵境,然其境尚有虛狂不實之時,例如眼見事情發生是其真實,但不知其背後因緣真實;又如耳聞某人聲音,其聲有時是受模仿的,何是真實?

且此五識現量,當身體死亡時已不再起功用,故行者不應追逐此五識所起的神通異能,應確實找回吾人的真心現量。真心現量者為吾人之阿賴耶識,此才是真心實識,它能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了知一切法、應一切緣,且能轉化一切境,故解脫靠它,但輪迴也是它。

2. 比量者:

由已知之境,來推測未知之事,似能確實推知過去、現在、未來之境況。例如眼見遠處有煙,當能推知彼處有火,因只知有火,但不知遠處為何有火,火又是何起、何用,故比量亦屬不真實境,不能當真執取,不然常常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為自身帶來諸多誤解、煩惱。

3. 非量者:

非正確無訛之現量、比量,可統謂之非量,或者非有可量知之境,但由心識妄起,故屬不真實之境。如吾人無事找事想,由心深處浮起一些前塵影事,住此法塵中胡思亂想,此即是非量。喜歡出神打妄想者,善用第七末那意識,均是非量之輩,雖有時能得創見,但常會得神經衰弱症。

(待續)


[ 《八識規矩頌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