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055.gif (23008 bytes)膽結石的正確認知與飲食療法

版權宣示: 本單元是張老師的精心傑作,歡迎上網者載錄自用,但若要轉載刊登或出版,均需取得張老師的同意。

一、前言

台灣地區估計約有百分之十的成人罹患膽結石症,而美國亦有此數值的患者。可是其中三分之二的患者卻屬於無症狀膽結石症。這些膽結石症患者並沒有呈現任何不適症狀,而過著健康、正常的生活;類似這種情況,就稱為無症狀膽結石症。

膽結石的病因很複雜,有人說喜歡吃油膩的人,較會得膽結石,但有人說:我都避免吃油脂,也得到膽結石,是何原因?有的人說女人較易得膽結石,尤其肥胖的女人,但也有人說:我瘦瘦的為什麼也得到膽結石?有人說飲食過量,口味過濃,尤其是肉、油和蛋白質吃得太多,以致肝臟功能受損,不能將體內廢物完全排出,而積留在膽囊中所致,這種說法對嗎?有人說有膽結石時,應該保持飲食清淡,常吃含鉀量多、含鈉量少的蔬菜水果,如此有助於減輕肝臟負擔,如能在一星期只吃水果、不吃飯,並多喝水,也有防止惡化的效果?這種說法對嗎?醫生常建議:膽結石嚴重時,將膽囊割除,一勞永逸,不會再受到膽結石的危害,但這樣身體健康就無問題了嗎?如此多的意見,到底哪一個有道理,哪一個我們必需遵循?如果知道其結石的成因,當可知道我們該如何去除膽結石及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的。現把膽結石的成因列出如下:

  1. 不吃油脂或刻意吃低脂肪食物的人,造成膽囊縮收排膽汁入腸道的功能很少進行,膽汁中膽鹽(bile salt)、膽固醇、膽紅素(bilirubin)長期存在於膽囊中,其濃度越來越高,終至積聚結塊而成結石。

  2. 一個人專吃精食,不吃高維生素B群的粗穀類食物,也不補充綜合維生素B,造成膽囊排空無力,膽汁排出較少,久而久之,膽固醇、色素沉澱而引起結石。

  3. 經年吃大魚大肉的人,所攝食的膽固醇很高,且維生素E攝食不足,膽固醇累積太多,長年積存於膽囊中,終致結石而發病。

  4. 一個人缺乏維生素 E,不能防止維生素A的被破壞,或維生素A缺乏嚴重,導致膽囊壁黏膜層易受細菌侵害發炎,死亡細胞脫落成泥狀,再與膽囊中之膽固醇結成沉澱物,終成為膽結石。

  5. 一個人攝食某種藥物或化學物質,或因肝臟發炎所排出的毒素入膽囊中,均會造成膽囊壁黏膜的發炎,發炎後的膽囊黏膜死細胞剝落,再與膽固醇、膽紅素等結成石塊。

以上是膽結石的主要成因,其他尚有很多未知因子而造成的結石,係因各人而異的。

 

二、膽汁的組成份

膽汁成分有水分、卵磷質、膽固醇、礦物質、膽酸及色素等,但它們對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膽汁的組成很複雜,除水份約97%外,其他含有3%的電解質。主要電解質以鈉離子最多,約佔50%,次為氯離子,約有35%,其次為碳酸離子。其他物質約佔3%,包括膽鹽(bile salts)0.7%,無機鹽0.7%,膽色素0.2%,脂肪酸0.15%,脂肪0.1%, 卵磷質(lecithin) 0.1%,膽固醇0.06%,鹼性無機鹽少許。無機鹽中鈉、氯離子甚多,故其味帶鹹味。膽汁每天分泌約500cc,分泌出來的膽汁一部份被小腸再吸收,然後經腸肝循環中,由肝排出。

 

三、膽汁的分泌

肝臟在腹部上端,其下有一梨狀膽囊,膽汁是由肝臟細胞分泌經肝內小肝管排出,左右肝管合成總肝管;與膽囊管合為總膽管,在出口部分有括約肌阻礙膽汁流出,從膽囊流出的膽汁,在此處成為濃膽汁。膽囊內貯存膽汁,僅約50~150CC。當食物在口中時,開口的括約肌就鬆弛,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腸黏膜就釋出激膽囊素(CCK--cholecystokinin),促使膽囊收縮,膽汁就流入十二指腸中,幫助脂質的消化。膽囊雖非生命中必需的器官,但分泌的膽汁確是消化脂肪所必須,同時還能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若發生問題時,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亦會發生嚴重的問題。

 

四、膽汁的功能

所謂的膽鹽是由膽酸(bile acids)之鈉鹽或鉀鹽與甘胺酸(glycine)或氨基乙磺酸(taurine)結合而成。膽鹽有許多的功用:(1)可與脂肪結合成膠粒(micells),為一種水溶性化合物,以利脂肪之吸收,此種作用稱為趨水性作用(hydrotropic effect)。(2)膽鹽又可減少表面張力,並與脂肪酸及甘油化合物結合,乳糜化脂肪(emulsification),以備小腸之消化吸收。(3) 膽鹽與單甘油脂及脂肪酸結合成膠團後,能有效的溶解單甘油脂及游離脂肪酸,產生一清澈的水溶液,脂質類於是緊密地與黏膜細胞接觸,讓甘油脂及脂肪酸順利進入細胞內,而膽鹽則轉移入迴腸,並於該處被吸收。(4)卵磷質(lecithin) 可將脂肪糜乳化成微小顆粒,如此可被酵素包圍、消化、吸收。(5)膽酸則是脂肪、胡蘿蔔素消化前所必需。也可將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帶過小腸壁而進入血流中。

 

五、割除膽囊或膽汁流量不足的危害

若食物中蛋白質含量少,或含有大量的微細分子的碳水化合物,肝臟合成膽汁的量會大減(Whol氏)。如果膽汁不足,或膽囊不會自行排空膽汁,或肝臟沒被刺激產生膽汁時,脂肪將保持其大分子的樣子,以致於賀爾蒙無法來與脂肪分子結合,因此脂肪不可能被消化,吸收亦將明顯地減少。部份未被消化的脂肪分子,很快地與食物中的任何鈣與鐵結合,成為不溶性的皂化物質,此物質亦不會被帶入血流中。而硬的皂化物如太堅硬時,便會成為硬的大便,此將會引起便秘的情形。很多小姐怕發胖而不吃油膩,導致膽汁分泌失常,而終至發生便秘是常有的事。如果此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將導致嚴重的貧血(Potis氏),骨骼鬆散而有孔、易碎,脊椎發生大問題(Litwak氏),最後膽囊發生嚴重功能缺損而造成礦物質的大量流失。

食物中比較堅硬的脂肪,吃到體內後,在體溫的作用下,也會很快的溶解。如果沒有膽汁時,此已溶解的脂肪油,將把食物包圍起來,使酵素無法去作用在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等營養上,因而減低體內消化程度。 久而久之,全身會發生代謝、吸收等問題。例如維生素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不能被吸收,或吸收量大減,久而久之,身體易受細菌侵襲,骨骼疏鬆、細胞易老化,甚致體內抗氧化機能大減等。

 

六、低油脂食物的危險性

任何食物吃了後均要能得到健康,然而因低油脂食物的攝食,使膽囊不能正常發生排空現象是很危險的事。縱然是手術後想使膽囊的作用暫時停擺,亦是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的。縱使是治療膽管或膽囊疾病時,食物中亦需含有25%的能量是由油脂所提供才行(Hand氏)。此事實是說應該避免低脂肪或全無脂肪的食物的。當然這是牽涉到必需脂肪酸、胡蘿蔔素、維生素A、D、E、K等之吸收。若一個人得到膽結石,認為是吃油脂吃多了的關係,而對含油脂的食物產生戒心,如此將會使情形更形惡化,故要好好研究膽結石的成因是什麼,不要一味無知的害怕。

 

七、膽結石形成的因素

(一)、試驗室可人工誘發膽結石

屍體解剖顯示10%人口罹患有膽結石,而大部份是膽固醇誘發的,僅有少部份是由色素所引起的。在實驗室中,以人工誘發膽結石的方法很簡單,利用某些物質造成動物膽的結石。此等物質僅要一週的時間,即能將兔子的膽囊膜導致發炎腫脹;三週後兔子膽囊內即充滿了結石(Bevans氏)。其發生的原因是膽囊發炎時,很顯然地傷害到膽囊膜壁裡細胞黏膜,因而引起細胞剝落而與膽固醇結合而成沉澱物質,久而久之,即成為較大結石。

(二)、膽汁正常排空作用

膽囊中膽汁的功能主要為:食物中部份的油汁可刺激膽汁與脂肪消化脢lipase的生成,只有當脂肪進入腸道,膽囊才會做強而有力的排空,把膽汁完全分泌入十二指腸中,進行糜乳化脂肪的功能,以利細分子脂肪粒被腸道吸收。若不吃油質,顯然膽囊無法排空,膽囊中的物質更有充分的時間去結合成化合物,進而沉澱成小石頭,久而久之,會累積成較大的結石。

(三)、膽結石發生的原料

請問是什麼化學物質會在膽囊中合成膽結石,其原料是什麼?造成膽結石的物質約有膽固醇(cholesterol)、膽酸(bile acid)、磷脂質(phospholipid)、膽色素(bilirubin)、鈣鹽類等。一般而言,肝臟會自行合成部份膽固醇、膽酸與鹽類等,在量大或排流出不是很頻繁時,就有可能結成鹽類而沉澱成石頭。

1. 膽固醇物質的形態:膽固醇之結構類似其他固醇(sterol),是一脂溶性物質。膽固醇存在於體內所有細胞中,而其濃度以腎上腺(約6%)及腦部組織(約2%)較高,故怕膽固醇者不應吃腎臟及腦。膽固醇亦為腎上腺與性類固醇內泌素的前身,若缺乏時,合成會有問題。膽固醇主要在肝臟及小腸合成,而當其被氧化成膽酸後,則主要經由膽汁排泄,惟亦有少量以內泌素或其代謝物之形式隨尿液排出體外。

2. 血紅素在脾臟組織中,被瓦解形成膽色素(又稱膽紫),是一種有毒物質,其游離態屬於非水溶性。其游離態水不溶性膽紅素與白蛋白結合複合物,然後被運送至肝臟。在肝臟中,游離水不溶性膽紅素與白蛋白分離,然後再與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結合成水溶性的結合態膽紅素(conjugated bilirubin),並由肝細胞排泄入膽管及小腸中。

(四)、膽結石的型式及成因

依照結石成分的不同,膽結石可分為膽固醇系膽結石和膽紅素(bilirubin)系膽結石。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膽固醇系膽結石占膽結石症的70~80%,而且是膽囊結石中較多的一種。膽結石型式約可分為:1、膽固醇結石,2、膽色素結石,3、混合性結石。茲將可能造成膽結石的原因列出如下:

1. 不吃油或在減肥的人

Dam氏指出低油脂食物,很容易造成膽囊排空困難而得膽結石。因膽囊中膽汁沒常更新流動,愈濃愈會造成結石。女性因減肥,若不吃油份,沒刺激膽囊分泌膽汁,且膽汁合成得少,膽囊長久保持膽汁在膽囊內。此失常的狀態,將導致膽結石的形成。若繼續長久不吃油份時,膽囊終將萎縮或衰退。我們可看出,較瘦的男性也有罹患膽結石的可能,近幾年來,醫學界的研究報告顯示,從肝臟排出的膽汁,自然會結成膽石,尤其膽固醇的比例比膽汁中的膽汁酸為高者,更易形成膽結石。

2. 膽囊運動機會少者

膽紅素系膽結石的形成,則和膽管發炎有關,尤其腸內的細菌逆流到膽管內,更是造成膽紅素系膽結石的主要原因。此類易形成膽色素結石,因此與膽汁中結合性膽色素濃度增加,膽汁流動緩慢有關。或者膽囊酸度pH低,膽色素濃度高,鈣鹽增加,沉澱因而形成結石,故膽色素增加而沉澱便造成膽色素結石。

3. 攝食大量膽固醇的人或大魚大肉者,更易得膽結石

膽固醇形成的膽結石,與膽固醇濃度、膽鹽濃度及膽酸濃度有關。膽固醇與膽酸亦有密切關係,膽酸可以溶解膽固醇,使膽固醇成為溶液狀態,若膽酸少,膽固醇便會因濃度高而沉澱造成結石。假如膽固醇分泌增加而膽鹽或磷脂分泌減少,膽固醇便可能沈澱而產生膽固醇結石。最近,國人罹患此症的病例上升,最主要的原因是脂肪的攝取量增加。從各種有關資料看出,有膽固醇系膽結石的人,大多數喜歡脂肪量豐富的食物。

4. 機械性阻礙造成

某些女性易患膽結石者,懷孕或身材肥胖的女人,若缺乏維生素E,比較容易罹患此病。而婦女較會得膽結石,或者與使用束腹有關。因此兩種狀況,均有可能阻礙膽囊的排出膽汁液。

5. 細菌感染膽道的結石

一般細菌感染而引發的膽囊發炎,只要是可體松(cortisone)的缺乏,此種患者常有混合性的結石,即膽固醇與膽色素型結石。因膽道感染,不論是細菌或寄生蟲引起膽道發炎,膽道內壁壞死細胞在膽道中形成結石的核心,再層層疊疊的形成結石。膽道阻塞不論先天結構異常或後天發炎、外傷引起膽道狹窄,膽汁流通不暢,使膽汁酸、鹼不平衡而產生結石。

6. 營養素缺乏所引起

Hamster大鼠餵於缺維生素E的飼料後,所有的大鼠均發生了膽結石,然而有攝食維生素E的大鼠卻全沒發生膽結石(Dam 氏)。一般均相信食物中含有高量的油脂或膽固醇,較會產生膽結石(Okey 氏),但縱使動物攝食高量的膽固醇、飽和、不飽和脂酸,只要給與足夠的維生素E,就不會發生膽結石(Christensen 氏)。但相反的,大鼠雖餵給無脂肪及膽固醇的飼料,因缺乏維生素E,還是都會發生膽固醇的(Dam 氏)結石的。

7. 其他因素

精神受到壓抑、食欲不振、生活不規則、飲食習慣不良、進餐時間過短等,都容易造成膽固醇結石症。若飲食不正常,或喝水份太少,均有可能會發生膽結石。

 

八、膽結石的症狀

(一)、常誤認為肝病

人一過中年,膽囊中多少有點石頭,如果結石很小,不會有特殊感覺。若肝臟有不知名的毛病或便秘或腹中易脹氣,或出現肝部位疼痛等現象時,表示已經有結石多年的情況了。

(二)、發病前症候

罹患膽結石症的人,在沒有發作之時,也經常感覺右上腹部有壓迫感、噁心、腹脹、打嗝、排便異常或便祕等胃腸症狀。

(三)、嚴重症狀

膽結石症的症狀中,以疝痛發作最具特徵。患者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突然發生劇烈的疼痛,尤其在餐後時,吃了油炸食物或鰻魚等油膩食物,經過幾個小時以後,就突然出現遽痛。這種疼痛往往波及右肩或右背部,隨時會有惡寒、發抖、噁心、打呃、胃痛、嘔心、嘔吐、輕微黃膽。

膽紅素症狀膽紅素結石積存在膽管內,隨著腹痛、高燒,呈現黃疸現象。當膽固醇結石阻塞膽管或膽管中出現膽紅素膽結石,則會有黃疸現象,有時也會發高燒。

(四)、復發的機會

如果過度操勞、暴飲暴食、興奮或不安,很可能是膽結石症復發,必須多加小心。

 

九、膽結石飲食療法

膽囊結石西醫主張開刀將結石剔除或割去膽囊,但開刀後因已無膽汁分泌幫助消化,亦會造成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困難,導致缺乏此類維生素,因而誘發其他的慢性病。我在臨床上就看過多位因割除膽囊後,胃痛難以療治的病歷,所以除非緊急關頭,不要輕易動刀切除。其實若非特急性症候,均可用飲食療法來徹底治好膽結石的毛病。

(一)、維生素E、A治療膽結石

既然學者研究後說:吃了很多膽固醇、脂肪酸,較易發生膽結石(Okey),但只要給與維生素E治療時,膽結石卻可以慢慢化小而獲得改善,就是連飼料中還無維生素E的混合,但有足夠的酵母蛋白質及天然脂質,動物僅補充吃維生素E就能使膽結石繼續消失,剩下的僅是小的結石或是膽固醇而已。此理論為何,尚無可知。但只知道維生素E缺乏時,維生素A很快地會被破壞,沒有維生素A時,膽囊壁黏膜層之數以百萬計死的細胞(dying cell),就會產生很多的小泥塊而掉入膽汁中,而此物質又會與膽汁中的有機鹽結合而成結石樣,這可說是膽囊壁死亡細胞會與黏住膽固醇等而成結石。

(二)、黃豆粉及其他穀類可預防膽結石

Christensen指出酵母、黃豆粉,加入誘生膽結石的飼料中,餵給動物後,可預防膽結石的發生。另在食物中,添加天然穀類(不精製)、花生、礦物質等食物,可減少膽結石約半的量。此理論主要是黃豆中有很多卵磷質(lecithin),此物質可刺激膽固醇或脂質的糜乳化而被消化吸收,故較不會發生膽固醇性的結石。而酵母、全穀類等食物,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群及脂肪酸,可幫助膽囊的有力排空作用。

(三)、膽固醇處理及預防

小的結石會由膽管排出,若較大的膽結石不能進入膽管,而半大不小的中結石最難處理,亦是常常引起疼痛的禍源。當中等大的膽結石要通過膽管時,某些營養確可解除其疼痛,醫生亦常會給一些止痛藥來止痛。若能預防結石或已結石能使其溶解,可不必受醫生的一刀之痛。(急性的巨大疼痛,其療法請參閱食療同源篇中之急性膽結石疼痛療法)

  1. 3.5g 花生脂酸(arachidonic acid,C20:4)或者亞麻仁酸(linoleic acid,C18:2)配上100mg維生素B6,如此可提高膽固醇容納量約一倍。在亞麻仁酸要轉化成花生脂酸時,亦需要維生素B6的催化。

  2. 直接補充卵磷質(蛋黃素,lecithin),卵磷質是糜乳化脂肪分子的必需物質,可保持膽固醇的懸浮。體內亦可合成卵磷質,其所需營養素為甲硫胺酸、葉酸、維生素B12、B6,前述營養可合成膽鹼(choline)。膽鹼再加上肌醇(inositol)、甲硫胺酸、鎂、維生素B12、B6等可合成卵磷質。

  3. 體內飽和脂肪酸應降低到最低水平,而會轉化成飽和脂肪的氫化脂肪及多餘的碳水化合物應盡量避免。

(四)、膽囊發炎的營養食療法

若已得膽囊炎或膽管發炎,可以下列方式治療:每三小時攝食1000mg維生素C及200mg維生素E。另在用個蛋黃加入冷水中攪拌後,在一天中分數次引用完畢。

(五)、茶葉粉治療膽結石法

茶是日常飲料之一,普遍受到人們的喜愛,它的性味苦甘微寒、無毒,主要成分有咖啡鹼(Caffeine)鞣酸(Tannic acid),維他命C及芸香甘(Rutin),它在醫療上效用很多,有清熱、降火、消食、醒睡,可用作興奮神經藥,又為利尿藥,可強化血管、保護肝臟,也可治疲勞性精神衰弱症。茲將茶葉的食療效果介紹如下:調配方法如下:除紅茶及泡過的茶葉不行外,其他各種茶葉不論新舊都可以等量混合,研成細粉末,每天服六次,每次服用量大約三公克。固定在每日睡前服用一次,翌日清晨在早餐前服用一次,其餘四次大約每隔三小時服用一次。

(六)、吃蘋果治膽結石法

簡單有效的蘋果治療法,如果您已經確知有膽結石,則可喝蘋果汁加瀉鹽加以排除,其方法請參閱食療同源篇中之膽結石蘋果汁療法

 

十、結語

膽結石大部份人多少均有之,若未發病或已發病,先行蘋果汁去除膽結石。往後就要注意正確的飲食方法,不要忌吃脂肪或大吃特吃多膽固醇食物,或吃大魚大肉,又造成油脂過多,增加膽結石機會。另外不要專吃精食,要吃高維生素B群的粗穀類食物,或補充綜合維生素B,再天天要攝食維生素E、A,使其量足夠,那發生膽結石的機會就會大減的。最後若非萬不得已,千萬不要去割除膽囊,以免造成割除後的慢性疾病的發生。


[ 慢性病認識與治療 ] [ 健康教室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