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如來藏法門選讀--
 
如來藏之真實境界與修證次第(1)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一、緣起

沐浴佛恩已卅幾年,有緣又能成為一初學處比丘,要五年學律,然如法如律修持,雖尚未深入毘奈耶藏(vinaya pi6aka)中,始閱毘尼未久,已體悟得末法眾生要見道、悟道,還是得依制戒或制化二教並持而成就,這是佛陀未入滅時一再強調的:「弘揚毘尼(律學),正法得久住。」值此末法時期,維護毘尼更是急切,佛弟子光嘴巴能講經說教,看來似非常華麗然而卻不實,所以有所謂悟道之士,其行為卻背離佛所制教而行。另有比丘、比丘尼中,還有似互謗大小乘、顯密教等事發生,甚至於要毀變戒律,難怪處處毘那夜迦(Vighnāyaka障礙他修行境界者)能得其利,是良有因也。

台灣學佛法者眾,諸大叢林良多,雖有所作為,似有不合佛所說法者,雖是末法時期必然之現象,但您若是真學佛者,當要知道報佛之恩。而佛弟子若欲感佛深恩者,當令佛法久住。要如何讓佛法、正法久住,這是一個大問題,值得大家來反省、反省。

如何讓佛法久住,佛陀於多處經典中都有所開示,依制教(戒律)來言,如《摩訶僧祇律》開頭即云:「若篤信善男子,欲得五事利益者,當盡受持此律。何等五?若善男子,欲建立佛法者,當盡受持此律。欲令正法久住者,當盡受持此律。…。」《四分律》開頭亦云:「稽首禮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毘尼法,令正法久住。…。不信者令信,已信者增長。斷不持戒者,令邪道入正。慚愧者安隱,佛法得久住。是以世最勝,演布禁戒經。」

佛所說化教中,不執一切法是為學佛之標的,這也就是般若智的顯示,要求無上菩提者,當知無有少法可得,依此而修即能得正覺,這是《金剛經》、《般若經》中所說。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佛告憍尸迦:「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義趣,以清淨心恭敬信解,為求無上正等菩提,至心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廣為有情宣說開示,以增上慧審諦觀察。為令正法久住世故,為令佛眼無斷壞故,為令正法不隱沒故,攝受菩薩令增長故,為令世間清淨法眼無斷壞故,…。」故學佛法者,有所體悟真佛法者,當能不執一法,這就是所謂的佛眼,這樣才不會著魔難。

雜密經典中亦有諸法,能讓佛法久住者,如《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中云:「若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一切眾生皆得安隱。大王!此大神,三世諸佛為護正法,擁護天王、人王,宜應誦持,怨賊惡難魔障正法皆悉消滅。諸佛如來為令正法久住世故,護天、人王,使其護法。」又如《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云:「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承佛教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頂禮世尊。說大明曰。…。祕密大明宣說已,能令正法久住世,三千世界悉傾搖,求人中尊願救護,大師善說真實語,普為眾會施無畏,威神建立此法門,能令正法久住世。…。」

還有末法時期,諸有德僧眾、僧尼、居士們,對於無德者可以沉默為金,但各有德僧眾、僧尼等應互相讚嘆,更要對佛陀、諸菩薩尊重供養。《別譯雜阿含經》中云:「迦葉!復有五因緣故,能令正法久住於世,不沒不退,不忘不失。何等為五?恭敬世尊、尊重於佛、供養於佛、常能至心歸依於佛。於法、於戒,及以教授、同梵行者,亦應供養、恭敬、尊重、至心向之,以此五種善因緣故,能使正法久住於世,不沒不退,不忘不失。以是義故,應當恭敬佛、法、教授、同梵行者。」(註:教授即謂教授師,於戒場,教授戒子威儀作法等之阿闍棃。)

綜觀上之所述,佛弟子要求得佛之正法久住,當依戒律而成就道果,有修持、有證知,才能讓正法綿延流長。若是依戒律而修後,仍不能得利者,當再加上《般若經》所述深理,不著一切相之道理,於禪修中悟一片天地,但要能觀一切境無所有、不可得。或者除依戒律修持外,再加上持佛、菩薩之密咒(正式儀軌當具足),由佛菩薩的垂跡加持身前來加持成道。此成道三途是世尊於制教、化教中所開示者,前者佛陀制教只要能依戒無輕重等持,則行者心即能柔軟,再達適業,然後得穩固、不動搖,如此要悟道當是水到渠成,不虛此生矣。

然時下多士,因不能閱讀律藏,故不知修行真實,常有本末倒置,不從持律規範自身口下手,再修入於心,然後旁涉及其他化教經典。若不如此,因知見不正,就想說要成道、成聖,豈不是緣木求魚?當知要在末法時期成道談何容易,一得人身求個今生不迷失,不為魑魅、魍魎、毘那夜迦所加害者似已不可得,還有可能成道果乎?故行者當要小心翼翼、翼翼小心,不能乖離佛陀所說戒律而行道。

若有人離戒律而修大乘法,執著虛幻不實影像、幻化影,依此而嘩眾取寵,不能依《金剛經》、《般若經》所述,觀其幻化事無所有、不可得,就可能出現一些對於教內不當言辭,行為背離制教律儀。佛說此等人學大乘法,如服石蜜,本是良藥,但因不能消化故,石蜜即成為毒藥。這種人除顯示自己般若智慧不夠外,可能還有著魔難之疑,故行為始會出現了諍議。

 

二、何是如來藏?

如來藏者凹卡丫凹丫想tathāgata-garbha,先來了解悉曇字母義,您就較能理解如來藏是何真實義理了。前一句凹卡丫凹tathāgata是如來義,本句是由凹卡丫凹tathāgata丫想garbha二詞連結,第一句凹卡丫凹tathāgatata者如如義,tha者住義;狣丫凹agata者,a是無字義,ga者是去義,ta者同如前是如如義,整句是凹卉tatha連結狣丫凹agata,就成為凹卡丫凹tathqgata,也就是「一切法無所來亦無所去,如如常住於法界中」,此法界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法界,不是只有娑婆世界的十法界,這就是如來的真實境界。丫想garbha是粗顯義是藏義、胎藏義,如前ga是去義,ra是塵垢義,此處ra不讀音,是軟密隱藏有涅槃義,也隱含有遠塵離垢之義,bha者是發生義,因有ra字義在前,故此句是產生一切法(不是主動產生,是諸緣生法被動含容),但因如如不動義故,又因ra遠塵離垢義,故能無執一切法相,是為胎藏義。

所以凹卡丫凹丫想tathāgata-garbha,是指如來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如如於虛空含容一切相,諸緣產生一切法住於諸法界時,如來佛不必有來去,即能含容宇宙中諸佛剎與諸土中眾生於法身無性中,如來能不假功用依此如實映照而現,這就是所謂如來真實境界,所以《金剛經》講:「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故名如來,因祂的法性身就是虛空,虛空就是祂的法身世界,所以一切佛剎土與各佛剎中眾生,與佛法身無別,自然含容攝入於佛法身中,故說此是如來藏。

 

三、如來是已斷除諸煩惱、具大智慧、大神通者

《清淨道論》中覺音尊者言,佛是解脫究竟智業,已覺悟一切所應知的,故稱為“佛”。其次祂已破了貪、嗔、癡、顛倒作意,無慚、無愧、忿、恨、覆、惱、嫉、慳、諂(詐)、誑、強情(頑迷)、激情(急躁)、慢、過慢、驕、放逸、愛、無明、三不善根、三惡業、(愛等三)雜染、(貪等三)垢、欲等三)不正想、(欲等三)尋、(愛見慢三)戲論、(常樂我淨)四種顛倒、(欲、有、見、無明四)漏、(貪、嗔、戒禁取、見取四)系、(欲、有、見、無明四)暴流及四軛、(欲、瞋、癡、恐怖四)惡趣、(四資具的)愛取、(欲、見、戒禁、我見四)取、五種心的荒穢(疑佛、疑法、疑僧、疑學處、抱怨同梵行者)、五縛(欲縛、身縛、色縛、恣意食睡、求天界而行梵行)、五蓋、(色等五)歡喜、六種諍根、六愛身、七隨眠、八邪性(與八正道相反的)、九愛根、十不善業道、六十二見、百八愛行類、一切的不安、熱惱、百千的煩惱。

我們學佛,當於有生之年,如是學世尊斷一切煩惱,今生要究竟是不可能的,但能學多少就是多少,虛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能以得少為滿足,或是走邪了修行路。

斷盡煩惱後,如來入如來藏性,而得個什麼道理?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云:復次,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復何名為如來心密心業清淨,寂慧,譬如無色界天眾生,生已同以一識而為所緣,住八萬四千劫,彼識亦非隨餘識轉,盡壽邊際於彼滅已,隨業成熟隨處受生,如來亦復如是,以無住識於晝夜中,菩薩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於晝夜中如來入無餘依大涅槃界,於其中間而佛如來,無心可轉無心伺察,無心不伺察,無心知解,無心思念,無心限量,無心積集,無心離散,無心動亂,無心可高,無心可下,無心防衛,無心趣向,無心勇悍,無心觀矚,無心惱害,無心流蕩,無心寂定,無心喜悅,無心逼惱,無心安處,無心遍行,無心分別,無心差別,無心遍計,無心在止,無心在觀,無心隨流於識,無自心建立,無他心觀察,無心依止於眼,無心依止耳鼻舌身意,無心依止色,無心依止聲香味觸法,無心住所緣處,無心住意處,無心住內處,無心住外處,無心依法行,無心依智行,無心觀察過去未來現在等法,寂慧,此是如來心業清淨,如來心者無少法可取,於諸法中,但以無著無礙知見而轉,如來自心既清淨已,於諸眾生不清淨心,亦復不見於彼有見,及彼無見無所分別,雖有所見,而無戲論見無所見,是名為見彼如來智,不與肉眼所見相應,不與天眼所見相應,不與慧眼所見相應,不與法眼所見相應,不與佛眼所見相應,不與天耳所聞相應,不與他心智所知相應,不與宿住隨念智所思相應,不與神通智所作相應,不與有漏智相應,於彼一切法所可相應者,謂一切法無礙之智,然佛如來而無加行,亦無發悟復無作意,善住如來智光明中,觀察一切眾生心行,了知一切法若染若淨。

 

四、從一個愚言來說如來藏

有一天,我告訴同學說,印度有一種喬木樹,常被稱為樹王,因其高可以達到數百尺,世尊說法時,有時會拿此樹來譬喻其高壯、偉大,此樹叫菴沒羅樹( āmra)又因其所結之果,非常甜美,叫菴沒羅果。如《大方等如來藏經》云:復次,善男子!譬如菴羅果內實不壞,種之於地成大樹王。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觀諸眾生,如來寶藏在無明殼,猶如果種在於核內。善男子!彼如來藏清涼無熱,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為如來應供等正覺。善男子!如來如是觀眾生已,為菩薩摩訶薩淨佛智,故顯現此義。」又因經典中常提起菴沒羅園,此園位於中印度恒河北岸吠舍釐城(Vaiśālī)附近,係菴沒羅女所獻與佛陀者,故以其名稱之菴沒羅園。《維摩詰所說經》說法處亦離此園不遠,是故更受觀注。

由這數種因緣,同學大家就非常憧憬欲見此樹,並要品嚐一下其果實之美。後來到印度後,大家就追問印度人何是菴沒羅樹,何處可買到菴沒羅果。當菴沒羅果買回來後一看,是比台灣土生芒果還小的印度未改良的菴沒羅果,大家大失所望,原來菴沒羅果就是台灣的土芒果一個樣子。

如來藏者是凡聖都具足,但如來藏是如來所證得的特有境界,吾等雖亦有如來藏,但不能顯故,被覆蓋故,有如來藏等於沒有。就如真如,是凡聖所具足,但真如亦是如來所證得的特有境界,吾等雖亦有真如,但不能顯其功用故,被覆蓋故,有真如等於沒有,因法身不清淨故,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要認真依戒而修行呀。

依「佛光大辭典」云:真如梵語 bhūta-tathatā tathatā,即指遍布於宇宙中真實之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實、法界、法性、實際、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自性清淨身、一心、不思議界。「佛光大辭典」主要是參用日本「望月大辭典」而增減的辭典。所以如來藏者是真如之異稱,是不用置疑的,故知「如來藏」並不是一個新產物,實不知何以那麼多人以為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有一個新法門可以速成佛道?不知一個人再怎麼認真修,去除皮、膚、骨等三層麤重習氣,要成佛還得要花三大阿僧祇劫呢!?不是有如來藏法門,今生就能成佛、悟道,若不依戒而修持,修什麼如來藏法門,身體發生一些異能現象時,若不能虛心以般若智化解,度過諸魔相,這樣是好是壞、是禍是福,實未知也,要有智慧去分辨事實。

 

五、得入「如來藏」的如來之神通變化境界

若不能知道如來之德行,不知如來者是一切智人、一切慧人及無量神變者,不知佛境界就這樣光在大論「如來藏法門」,不免落入空談,若能如實知如來之境界,則末法時期眾生當知要如實地、潛默地好好修行,不落於語言、文字相上之諍議。如來者身口意三業最清淨覺者,具足廿二種功德相者,而身口意三業最清淨覺者,是為其總功德相。如來其神通能力到底如何?若不能如實了知者,您可能也會打妄想,想於今生也要成佛看看呢?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云:「爾時,寂慧菩薩摩訶薩,前白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言:大祕密主!為我略說如來祕密,此中云何,是為如來祕密之法?金剛手菩薩告寂慧菩薩言:善男子!諦聽!諦聽!我今承佛威神,為汝宣說如來祕密,有其三種,何等為三?一者身密,二者語密,三者心密。」如來身密者不能見其頂相,是為佛有無見頂相。如來語密者通達諸天、諸世界之語言,且其言聲能盡虛空遍法界,任何世界聞其聲是不減或不有變易。心密者如上()所述,如來於一切無心,無心於一切,若有一心黏境即非如來,亦能對於如來自己境界都能無所執取。所以我們懂得如來境界後,當自卑而好學字法門,不再落於所知所見,甚至於諍論不休。以下都是於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中金剛手菩薩所述。

《如來身密不思議品》云:「復次,寂慧!我不見有世間一切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而能觀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最勝頂相。所以者何?寂慧!當知我念一時世尊如來成道未久,在波羅奈國(V2r25as1)仙人墮處鹿野苑(M4gad2va)中,轉妙法輪。是時東方有佛世尊,號瞻波迦花色世界名如幻(māyā),國名調冤。彼有菩薩名曰風持,來此娑婆世界,瞻禮親近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到已頭面頂禮佛足,右遶七匝住立佛前。爾時風持菩薩(v2yudhara),承佛威神即作是念:今佛世尊身相廣大無量無邊,不能觀其頂相。我今或可於佛世尊身量邊際求以度量,風持菩薩作是念已,自見其身長六萬八千由旬,見佛身相長八百四十萬由旬(約高出124)。復作是念:我今或以自所得者遊戲神力,而可度量如來身相分量邊際邪。作是念已,即時菩薩承佛威神,以自通力乃往上方,過百俱胝殑伽沙數(百千萬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大蓮華,佛號蓮華吉祥藏王如來,現住說法教化眾生。菩薩到已審諦觀察,不能得見如來頂相,亦復不能度量佛身分量邊際。時風持菩薩,前詣世尊蓮華吉祥藏王如來所,頭面禮足右遶七匝住立佛前,白佛言:世尊!我所來此其遠近耶?彼佛告言:善男子!過百俱胝殑伽沙數等佛國土已,到此世界。風持菩薩白彼佛言:世尊!我為不能觀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頂相,亦復不能觀彼佛身分量邊際,故遠來此而伸請問。彼佛答言:善男子!假使汝今盡其神力,極盡上方一切世界,經于殑伽沙數等劫,亦復不能知彼佛身分量邊際。又善男子!假使盡諸喻法不能譬喻,彼佛如來,所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種種功德,若身、語、心,若色、若相,一切喻法,皆不能喻,以彼如來超數法故。唯除虛空而可喻之,所謂如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悉如虛空故,若身語心、若色、若相,此說一切皆如虛空。是故應知,虛空無量故,如來身相亦復無量。寂慧!彼風持菩薩於彼佛所,聞是說已,發希有心,踊躍歡喜適悅慶快,即時頭面禮彼佛足,右繞七匝承佛威神,於剎那間隱彼佛土,還復至此娑婆世界,住立世尊釋迦牟尼佛前,頂禮佛足右繞三匝。…。

《如來語密不思議品》云:復次,寂慧!六十三者,諸佛如來所有音聲,無其分量。我不見有世間一切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能知如來音聲邊際及分量者。何以故?我念一時,佛在王舍大城(R2jag4ha)(G4dhrak96a)中,諸菩薩眾而共圍繞,宣說音聲輪清淨法門,廣為眾生顯明宣示。於後一時,以慈氏菩薩摩訶薩加持力故,尊者大目乾連(Mahāmaudgalyāyana)即作是念:如來音聲淨輪分量,幾何遠耶?作是念已,乃於本座隱而不現,以自神力即往須彌山頂,聽佛如來音聲遠近,復運神力遍往三千大千世界,又過須彌山西,復過四大洲界,又過鐵圍山大鐵圍山,乃至世界邊際,還住鐵圍山頂,審聽如來音聲分量,是聲平等無所增減。

爾時世尊知其事已,即作是念:大目乾連,意欲度量我之音聲所有分量,我於今時宜攝神力。于是世尊攝神通已,大目乾連承佛威神所加持故,以自通力於此世界西之方分,過九十九殑伽沙數佛剎土已,往一世界名光明幢,彼有如來號光明王,現住說法教化眾生。是時,尊者大目乾連,到彼土已,審聽世尊釋迦牟尼如來音聲分量,譬如十肘地方分中,此聞彼人所說音聲,大目乾連在彼世界,聽佛音聲亦復如是,其聲平等無所增減。彼光明王如來,所有身量高百由旬,諸菩薩身高五十由旬,是時大目乾連,以自神力於彼諸菩薩眾所用中,循環而行。彼諸菩薩見是相已,極生輕笑,即白佛言:世尊!今云何有如沙門相小蟲,來此中循行?彼佛告言:諸善男子!汝等不應生輕慢心,所以者何?今此中行者,是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上首聲聞弟子,於大聲聞眾中神通第一。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前詣光明王如來所,頭面禮足右繞七匝住立佛前。彼佛告言:尊者大目乾連,此諸菩薩有所輕笑,汝今宜應承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加持故,以自通力現諸神變。尊者大目乾連白彼佛言:我今如佛教加趺而坐,於此寶洲作變化事。佛言:今正是時。尊者大目乾連,即時勇身空中,高七俱胝多羅樹量(多羅樹tāla,為高大之植物,極高者可達二十五公尺),作變化事,於其坐中化現百千俱胝那庾多(俱胝那庾多─千萬*百萬),真珠瓔珞廣大莊嚴,而彼瓔珞各出百千俱胝光明,一一光明門皆生蓮花,是諸蓮花臺中,皆有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形像安處其上,彼如來像皆悉宣說妙音聲輪清淨正法。大目乾連白彼佛言:世尊!我今加趺而坐,於此四大洲一切世界,亦能作諸神通變化,乃至此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悉能作諸神通變化。彼佛告言:今正是時。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如其所應現神變已,收攝神力還住佛前。時彼諸菩薩眾咸生希有之心,前白佛言:世尊!今此尊者大目乾連,其何所為到此世界?彼佛告言:諸善男子!此大目乾連為欲度量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聲輪分量故來至此。

時彼世尊光明王如來,告尊者大目乾連言:汝自今而往,勿復再起是心,欲度如來聲輪分量,謂以如來清淨音聲,無其分量不可度量故。假使以汝威勢神力,極西方分經于殑伽沙數等劫,畢竟不能得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音聲妙輪分量邊際,以佛如來音聲妙輪無分量故。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禮彼佛足作是白言:世尊!我今悔罪、我今悔罪。我於釋迦牟尼如來無量音聲清淨妙輪,輒欲度量我斯深罪。又復世尊!我所來此幾何遠耶?彼佛答言:大目乾連!汝過九十九殑伽沙數等世界已,到此剎中。大目乾連白言:我此所來而極遙遠,身力疲懈,不能還復本剎土中。彼佛告言:大目乾連!於汝意云何?汝勿起是見,謂汝以自神力能到此剎。何以故?但以釋迦牟尼如來加持力故汝能至此。汝今欲還本剎土者,應向彼佛虔伸敬禮。大目乾連!汝今當知,若以汝自通力欲還本土,縱經一劫亦不能往,或復未至彼土中間,而入涅槃。大目乾連!汝今至此東西南北,謂何方分耶?大目乾連言:我心迷昧,不知今時在何方分?彼佛告言:以是緣故,汝今當知,若以汝自通力縱經一劫,畢竟不能還彼剎土。大目乾連言: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今在何方?彼佛告言:大目乾連!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現處東方。是時尊者大目乾連,即向東方五輪著地,至誠敬禮世尊釋迦牟尼如來。說伽陀曰:

 二足聖尊攝受我,人天供養大威德;無邊智具無邊音,我今欲還於本土。

寂慧!今此王舍城鷲山中一切眾會,以釋迦牟尼如來威神力故,悉聞尊者大目乾連號哭之聲。爾時尊者阿難,前白佛言:世尊!今此所聞號哭之聲,為何相邪?佛言阿難:此是目乾連苾芻,往西方分去此佛剎,過九十九殑伽沙數等剎土,到光明幢世界世尊光明王如來剎中。現在於彼將欲還復此娑婆界故,有如是號哭之聲。阿難白佛言:世尊!尊者大目乾連,以何緣故到彼世界。佛言阿難:大目乾連將還此土,其事因緣汝自當知。

爾時鷲山中一切眾會,合掌恭敬咸白佛言:世尊!我等樂見彼光明幢世界,瞻世尊光明王如來,及欲見彼諸菩薩眾并尊者大目乾連。爾時世尊,受勸請已,即於眉間放大光明,名一切處通達,其光普照九十九殑伽沙數等佛剎,相續不斷,於彼光明幢世界廣大照曜。是時此會一切大眾,悉得見彼光明幢世界,瞻世尊光明王如來,及見彼諸菩薩。又見大目乾連五輪著地,向佛作禮發聲號哭。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告尊者大目乾連言:汝今宜應隨光所照,來復此土。爾時尊者大目乾連,承佛世尊大光明輪,於思念間即時還此娑婆世界,住立佛前向佛世尊,頭面禮足右繞七匝,重復諦誠五輪著地作是白言:世尊!我今悔罪、我今悔罪,我於世尊無量音聲清淨妙輪,輒欲度量,我斯深罪故,我遠適他界聽佛音聲,既至彼已,所聞佛聲與此無異。

佛言目乾連:如汝所說,如來音聲無有分量,猶如虛空無其分量,復無邊際不可度量。若其虛空可度量者,如來音聲亦可度量。何以故?虛空廣大故,如來音聲亦復廣大。當王舍城中,往昔說是大目乾連去來事時,有十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金剛手菩薩,告寂慧菩薩言:寂慧當知,此即是為如來語密。

《如來心密不思議品》云:(如上述,如來無心於…,後接此)所有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以如來智悉不捨離。然佛如來於是法中而無加行,亦無發悟復無作意。如來離心意識,常在三摩地中,亦不捨離一切佛事,於一切佛法無礙智中,而無所著。寂慧!譬如如來化如來像,彼所化像無心意識,無身行、語行、意行所轉,以佛加持力故,而能施作一切佛事。如來亦復如是,與所化像等無異故,見一切法皆悉如化故無分別,於身語心無所發起,而能施作一切佛事,然無加行亦無發悟,復無作意。何以故?如來了知一切法相自性如化,是故如來自覺悟已,為悲愍故方便開覺一切眾生。寂慧!當知彼如來智,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不住蘊處界,不住於內、不住於外,不住善法、不住不善法,不住世間、不住出世間,不住有罪、不住無罪,不住有漏、不住無漏,不住過去、不住未來、不住現在,不住擇滅,不住非擇滅。如是乃至不住於識,如來於一切眾生心行意樂之中,但以無著、無礙知見而轉,然無加行,亦無發悟復無作意。寂慧!此即是為如來心密不思議法,是故當知如來常在三摩呬多(samāhita,意譯為等引、勝定,指由定力所引生之身心安和平等),亦不捨離一切眾生心意表了。

         

六、如來藏非聲聞所能聞,但修入不能離聲聞法

《大寶積經》云:「如來成就過於恒沙具解脫智不思議法,說名法身。世尊!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世尊!如來藏者,即是如來空性之智。如來藏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得,唯佛了知及能作證。世尊!此如來藏空性之智,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空如來藏,所謂離於不解脫智一切煩惱。世尊!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由信能入。世尊!如是一切聲聞、獨覺空性之智,於四倒境攀緣而轉,是故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見、亦未曾證,一切苦滅唯佛現證,壞諸煩惱修苦滅道。…。世尊!此四諦中,三諦無常,一諦是常。何以故?如是三諦入有為相,有為相者,則是無常,言無常者是破壞法,破壞法者非諦、非常、非歸依處,是故三諦以第一義,非諦、非常、非歸依處。世尊!一苦滅諦離有為相,離有為相則性常住,性常住者非破壞法,非破壞者是諦、是常,是歸依處。世尊!是故苦滅聖諦以勝義故,是諦、是常、是歸依處。世尊!此苦滅諦是不思議,過諸有情心識境界,亦非一切聲聞獨覺智所能及。譬如生盲不見眾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諦者亦復如是,非諸凡夫心識所緣,亦非一切聲聞獨覺智之境界。凡夫識者,謂二邊見,一切聲聞獨覺智者,名為淨智。言邊見者,於五取蘊執著為我,生異分別。…。」

 

七、佛陀提出如來藏法門之經典

《大方廣如來藏經》雖是大乘經典,是婆伽梵住靈鷲山寶蓋鹿母宅,於栴檀藏大樓閣中成等正覺,十年之後所說,可以說是佛陀尚未制戒教之前或同時所說,經中云,諸佛現諸眾生皆有與如來一樣如來藏,但卻是臭穢不堪一睹的,因被一切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等所覆。請大家看此經論所述。

《大方廣如來藏經》提及修如來藏要點:

(1) 認知眾生都有如來藏性,惟被諸垢所縛,如來、應、正等覺,以佛自己智慧光明,眼見一切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彼善男子、善女人,為於煩惱之所凌沒,於胎藏中有俱胝百千諸佛,悉皆如我。

(2) 欲見如來,應須除去臭穢惡業,為令顯於佛形相故。如來以佛眼,觀察一切有情如來藏,令彼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藏,悉除遣故而為說法;由聞法故則正修行,即得清淨如來實體。善男子!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界一切有情,如來藏常恒不變。

(3) 一切有情猶如蜜房,為俱胝百千煩惱、隨煩惱之所藏護,以佛智見能知此已,則成正覺。如是蜜房,智者丈夫既知其蜜,亦復了知於俱胝百千眾煩惱蜂之所守護;如是一切有情,以如來智見知已成佛,於彼為俱胝百千煩惱、隨煩惱之所遮覆。如來以巧方便力,為害蜂者教諸有情逐欲、瞋、癡、慢、憍、覆、忿、怒、嫉、慳、煩惱、隨煩惱故,如是說法,令諸有情不為煩惱之所染污,無復逼惱亦不附近。

(4) 譬如稻、麥、粟、豆,所有精實為糠所裹,若不去糠不堪食用。求食之人,若男若女,以其杵臼舂去其糠而充於食。如來.應供.正遍知以如來眼觀見一切有情具如來體,為煩惱皮之所苞裹,若能悟解則成正覺,堅固安住自然之智。何時有情脫去一切煩惱藏皮,得成如來出現於世?

(5) 臭穢積聚者,是名種種煩惱及隨煩惱;彼金磚者,是名不壞法;有天眼者,則是如來.應.正遍知。善男子!一切有情如來法性真實勝寶,沒於煩惱臭穢之中,是故如來.應.正等覺,為於有情除諸煩惱臭穢不淨,而說妙法當令成佛,出現世間而作佛事。

(6) 一切有情住於執取作意舍中,而有如來智慧、力、無所畏諸佛法藏,於色、聲、香、味、觸耽著受苦;由此不聞大法寶藏,況有所獲,若滅彼五欲則得清淨。

(7) 如來以如來眼,見一切有情欲、瞋、癡、貪、無明、煩惱乃至皮膚邊際,彼欲、瞋、癡、無明、煩惱藏中有如來藏性,以此名為有性;若能止息名為清涼,則名涅槃。若能淨除無明煩惱,是有情界是則名為大智聚體,彼之有情名大智聚。

(8) 如來.應.正等覺,見一切有情如來藏,為無邊俱胝煩惱藏中之所沈沒,為彼有情破煩惱藏,於佛智見安立無上正等菩提。

(9) 金剛慧!彼佛世時,其四菩薩不取菩提者,所謂:曼殊室利菩薩、得大勢菩薩、觀自在菩薩,則汝金剛慧是為第四。金剛慧!如是大利益如來藏法要,菩薩摩訶薩,由聞此故佛智成就。

(10) 若善男子、善女人,被於業障之所纏縛,得聞此《如來藏經》,受持讀誦,為他敷演;由彼聞此經典,讀誦受持、諷誦敷演、書寫經卷,以小勤勞業障銷滅佛法現前。

(《大方廣如來藏經》,可自行去閱讀全文,已上法爾網站)

 (待續)

 


[ 《如來藏法門》選讀 ] [ 經典選讀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