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41ani_sun.gif (7967 bytes) 法爾辭庫--名相篇


無明與根本無明

無明梵語 avidyā,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為十二因緣之一。又作無明支。俱舍宗、唯識宗立無明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稱作癡(moha)。   

明梵語 vidyā,音譯作費陀、苾馱,即灼照透視,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慧。用在人的智慧講是無明。無明梵語 avidyā,為煩惱之別稱。不如實知見之意;即闇昧事物,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癡為其自相。所以無明泛指無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即稱作癡(moha)。

根本無明 梵語 mūlāvidyā,又作根本不覺、無始無明、元品無明。相對於「枝末無明」。即諸煩惱之根本,不覺迷妄之心。於真如之海中,起動最初之一念者,即此根本煩惱。《勝鬘經一乘章》云:「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此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惡魔波旬於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恆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

五住地惑五種住地之惑。又作五住地煩惱。即見、思、無明之煩惱有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無明住地等五種區別,稱為五住地惑。出於勝鬘經。此五種惑為一切煩惱之所依所住,又能生煩惱,故稱住地。大乘義章卷五本釋之:(1)見一處住地,即身見等三界之見惑,入見道時,併斷於一處。(2)欲愛住地,即欲界煩惱中,除見、無明,而著於外之五欲(色、聲、香、味、觸)之煩惱。(3)色愛住地,即色界之煩惱中,除見、無明,捨外之五欲而著於一己色身之煩惱。(4)有愛住地,即無色界之煩惱中,除見、無明,捨離色貪而愛著己身之煩惱。(5)無明住地,即三界一切之無明。無明為癡闇之心,其體無慧明,是為一切煩惱之根本。

五住地惑中,唯識家主張前四種住地惑為煩惱障之種子,後一種為所知障之種子。天台宗則以見一處住地為見惑,第二、三、四為三界之思惑,總稱為界內見思之惑,二乘人斷之而出三界。第五之無明住地即界外之惑,就此立四十二品之別,經四十二位斷盡之,離二種生死,得證大涅槃。

***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