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变为不喜说话是何因?
胸闷闷不乐时要如何化解?
六、参问:大德善知识,末学有一小问题,想请教大德,但不知於此留言是否能得解答。
1. 末学近来越来越不喜欢说话,然而处在世事工作场所中,如此似乎又不恰当,然末学觉得即使开口,所言非自己真心所欲言,故还是宁愿不语。但不知这样的情形代表的意羲为何?
2. 近来己身遭遇许多事倩,都让末学心中难受,有的在内心充满疑惑,常常有身心不安之感,且胸中常常闷闷不乐,请求大德开示指点末学,如何能走出眼前困顿呢?阿弥陀佛!
(Judy所提问题,同意上网周知)
师答:
阿弥陀佛!对於您的e-mail至今才迟迟回信,感到万分的抱歉!因Y2K及道场共修故,至今才有时间来谈谈您的问题,也很高兴您能信任我们而提出您心中的困扰点,当然有问必答,希望您能从回答中,好好理解所提的问题重点及处理的方法。
不喜欢说话有五种情况,有的是被动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如下列情况所说:(1)自从生下来後,就喜欢听人讲而自己不喜欢说话,且表现出心平气和的心境,聆听别人说话,此现象是与前生修行有关,因前世修行的因缘,致使今生不善於言谈,常保持心的宁静而聆听他人述说。(2)今生不是沉默寡言者,但突然间变为不喜欢说话,此有可能是对外在环境调适不佳,致使心性慢慢在改变,此等人应多加小心,不然心情被压抑,长久以往会生出心病的,也就是精神会不健康。(3) 阅读修心养性的书籍,自己因灵修故,灵性提高,与周遭人产生心境落差,兴趣无从搭调,只能以早安、问候语维持礼貌性的和谐关系,因不能深谈,谈也不能剖心故,与人相处,只能渐渐沉默寡言。(4)因与修行有关系,长期念佛、禅修,慢慢改变自己心性而让自性显露,回归自性清净体,当然自性无执、无烦恼故,对一切事事物物,认为是因果的现象而已,没有什麽可说的,当然不喜多言费舌。(5)禅修有成,以真心观照一切境,了知一切状况,有些不可说、不能说的事物,不能随兴而说。也有因为要去除法执故,不执一法,更无言说。此等行者更不落於语言文字,常以自性体知一切境,生活在心知先觉中。
从您所提的第1点来看,您觉得处在工作场所中,与同事间终日所言,言不及义,或心境层次不同,所言不能贴心,也不能讲出真心话,故越来越不想说话。我们相信您是有灵修的人,正在改变您的习气,不喜欢随世俗事同流,这种状况是回归到本来清净自性的一种必然过程,也就是禅宗祖师大德常讲:「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的话语,此心能死而不妄动,才能显出示自性的境界。
现在的问题是:您对目前所现的境况还放不开,怕同事见怪您不说话,不喜社交;您不喜拍马屁,有碍前途。您也警觉如此并不恰当,才会造成您 徨不安。但古僧大德言:「人情不亲,道情亲。」超越世俗,当然人缘会变差,但内心的境界却能安然自在,即所谓安贫乐道、知足常乐。您也许对道情尚无深远的体知,才会感觉得迷惘而不知所措。有朝一日,当您体会吾心的宓静解脱,胜过为众人而活时,您自然就会怡然自得的。
关於所提第2点,未述明境况、事例,只能勉以试答。若有不契合您本意,当再来言,举例说明清楚,当更能提出解决之道。
(一)、周遭发生许多事情,且让您难受?家里或同事间所发生事?若是偶发事件,不管多严重,都是自心的执境不放,才会越想越放不开,造成负面的影响。把心境转後,自然没事。如何转,设想一最坏的境况,然後承认它真的现出来时,我要坦然去接受它(当然不见得会真出现)。不要避重就轻,心常存一丝希望:不会这样、不会那样。譬如,这件事发生後,会造成我失去我的爱人,那顶多失去他,有什麽会比这个更严重?若真的他离我而去,那也是我们无缘,怎能常相 守?如此一想,不是很坦然?注意不要钻牛角尖,当知:「万境本 ,庸人自扰之。」
(二)常会心感不安,胸部会闷闷不乐,这问题就比较麻烦。此又可从两方面来说:(1)若是工作压力造成,主要原因还是营养不平衡,不能抵抗工作压力故。(2)若是流年不利,有冤亲债主来纠缠,所发生事当然事出其因(冤家纠葛),事情发生过後,深感不安的情形一再出现,当然是它在搞鬼、影响您心意念。若久不处理,久而久之,会造成经神衰弱的。
解决办法
(一)、解决办法一:(1)摄食抗压力食疗食品,如能入《食疗同源》中去找而後用之。(2)每日早上一颗维生素、矿物质营养补充剂如"善存",然後下午再吃一颗维生素B群。(3)马上摄食单味的维生素B12、B1、B6、叶酸(folic acid)、泛酸(pantothenic acid)、菸硷酸(niacin)等维生素,吃一周後即停止。而後维持每日只吃"善存"、维生素B群各一颗。若是吃常素,单味维生素B12不能断,一定要每日一颗。此些维生素是稳定您的情绪所必要用的,请务必要买到而後按时按量吃,慎记!慎记!(若单味维生素自行购买不方便,可再进一步连系本中心,本中心有附设健康教室。)
(二)、解决办法二:除上述吃的以外,要多念佛号,并至佛寺去点"光明灯",去参加消灾法会,回向冤亲债主,让它们能离苦得乐。功德圆满,业自消灭,也可得一心安宓静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