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正经与经筋别循行路径
- 足太阳膀胱经(七)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共六十九穴,原穴为京骨穴,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大钟穴。太阳为阳气大盛在身体之最外的意义,所以本经对外界赤刺激反应也较频繁,与各脏腑大都有腧穴关系与肾经相表里。
1.经中穴道
起自眶孔目内眦外一分之睛明穴,上经眉头陷中之攒竹穴,行至前额发际之眉冲穴,沿头中线稍外约一寸五分处,经曲差、五处穴,往头后行至承光、通天、络却,至后脑之玉枕穴。从玉枕穴挟项后大筋外廉,下行至项后发际陷中之天柱穴。由此穴而下,沿中间督脉二寸外缘下行,至第一、二椎间即大杼穴(骨会穴),至此一分为二,别脉走附分穴,本脉由风门穴而下。第二椎下凹处为风门穴(疗穴),下行至第三椎下凹处为肺俞穴,第五椎中线二寸为心俞,以下第七、九、十椎,分别为膈俞(血会穴)、肝俞、胆俞,第十一、十二、十三椎,分别为脾俞、胃俞、三焦俞,第十四、十六、十七椎,分别为肾俞、大肠俞、关元俞,第十八、十九椎分别为小肠俞、膀胱俞,以上全为疗穴,第廿椎为中膂俞穴。本经行至臀部有四孔分别为上、次、中、下等穴。从下穴行阴尾尻骨两旁五分许为会阳穴。
自大杼穴另一别脉,自肩膊内循行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各三寸半为附分穴,第三椎为魄户穴,第四椎为膏肓穴(疗穴),下经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等穴,至第十四椎去中线三寸半为志室穴(疗穴),经胞肓穴至第廿椎为秩边穴(疗穴),在此本经与别脉交会于会阳穴。
从秩边穴、会阳穴下行尻臀下,阴股上约纹中为承扶穴(疗穴),至腿后正中为殷门穴,至腿后部腘窝外侧有浮
、委阳穴,至腘窝正中为委中穴(合穴),再下二寸为合阳穴,小腿中段为承山穴(疗穴),从承山斜行足外踝后上七寸陷中为飞阳穴(疗穴),下行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间为附阳穴,下行经外踝后五分跟骨上凹陷之昆仑穴(疗穴),经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处为仆参穴,足外踝下五分陷中为申脉穴(疗穴),从申脉穴下一寸为金门穴,前行至第五跖骨中间之京骨穴(原穴),再前行经束骨(输穴)、通谷穴,止至跖骨末端之至阴穴(井穴)。2.循行路径:
(1)足太阳膀胱经部分:起自目内眦睛明穴,循行攒竹穴、曲差、五处穴,上额交颠,入承光穴,循行通天穴,至此有别支交足少阳胆经。
(2)足少阳胆经部分: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胆经。
(3)足太阳膀胱经部分:其直者从通天穴入络于大杼穴,从大杼穴循行肩髆内风门穴,再循行肺俞穴,挟脊抵腰中厥阴俞穴,再循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入循膂络肾。从肾俞穴循行气海俞,从腰中下挟脊大肠俞,再循关元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穴,别行上、次、中、下等穴。
(4)足太阳膀胱经部分:其支者从又复上肩膊内,从附分穴循行贯胛魄户穴,再循行挟脊内膏肓、神堂、噫嘻、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等穴,过枢秩边穴,再循外从后廉承扶、殷门、浮
、委阳穴,下合腘中委中穴。从委中穴循行合阳穴,下贯臑内承筋穴,再循行承山穴、飞阳、附阳等穴。从附阳循行出外踝之后昆仑穴(经穴),再循行仆参、申脉、金门等穴。再行本经之京骨穴,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指外侧之至阴穴。(5)足少阴肾经部分:足太阳膀胱经行入跖骨末端之至阴穴后,即交于足少阴肾经。
3.疾病症候
患足太阳膀胱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眼、鼻、头颈、腰背、脑病、发热症,有下列病候:癫痫、头痛、项僵、腰背疼痛、眼病、股关节屈曲不利、弯膝时腿肚疼痛、痔疮、疟疾、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目黄、鼻中流涕或血。
足太阳膀胱经经筋图
足太阳膀胱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循行路线:
起目内眦
上额交巅
下脑后
夹背
抵腰入络肾
下属膀胱
另一支循脾外
下至踝
终足小趾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