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p055.gif (23008 bytes) 阴阳经脉之意义 与
           
色身经络循行路径


贰、阴阳经脉之意义

第一节 阴阳脉之意义

正经十二经脉含叁阳、叁阴脉,手、足具足合共十二经脉。故脏腑、阴阳经脉具有表里相互配对者。在阴阳经中除其脏腑名外,有其代表气势的经名,兹将其说明如下:

一、阳经

太阳经:指阳气旺盛之意义,因为其位於吾人身体的最表层,感受外邪後,亦最先发病之经脉。

少阳经:有阳气减弱之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於太阳与阳明之间,故为太阳与阳明两经之枢纽。。

阳明经:是阳气发展之最後阶段,亦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之基础上,继续发展之意义,故阳明者为两阳合明之简称,其位置在太阳与少阳之里面,故有阳明为合之称。

二、阴经

太阴经:有阴气旺盛之意义,因为其位於叁阴经之最表层,故有太阴为开之称。

少阴经:有阴气减弱之意义,其位置在太阴与厥阴之中间,故有少阴为枢之称,亦即本经在两阴经之间,起着枢纽之作用。

厥阴经:是阴气发展之最後阶段,开始重新向阳之方面转化过程,亦即是在太阴和少阴两经阴气交尽之际,其位置在太阴与少阴之里面,故有厥阴为合之称。。

 

第二节 阴阳经脉之配对

在中医学上五脏属阴属里故为内,六腑属阳属表故为外,有相互表里配偶之意,而阴经属阴、属内,阳经属阳、属外相对,所以阴经和阳经同脏腑表里关系一样,配成一对一对,其配对情形如下:

手太阴肺经(里) 配对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配对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配对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配对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配对 手少阳叁焦经(表)
足少阳胆经(表) 配对 足厥阴肝经(里)

 

参、色身经络循行路径

在谈经脉循行时,均会用到一些名词如起、止、上、下、出、入等,均有其特定的意义。凡经络的开始叫「起」,经络的终止叫「止」,从下向上行的叫「上」,从上向下行的叫「下」,由外到里的「入」,由深而浅的叫「出」,直走的叫「直」,平行的叫「横」,半横的叫「斜」,交叉而过的叫「交」,进而又退的叫「却」,和本脏腑相连的叫「属」,相表里关联的脏腑叫「络」,沿着走的叫「循」,去而复回的叫「还」,彼此和某组织并行的叫「挟」,由此而直达另一处的叫「抵」,通过某一组织的叫「贯」,走过其他经周围的叫「行」,经过某一组织旁边的叫「过」,环绕在某组织四周的叫「环」,两支相并的叫「合」,另出分支的叫「别」。

 

第一节 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循行路径

吾人的色身十二经脉循行有两种层次,一为十二经筋,行走体表肌肉系统之穴道,主要分布在四肢,其次在躯干及头部,经筋发病主要为 病之症,身体肢节失去感觉,活动功能,肌肉拘急、不收等症。另十二经别,为十二经脉另行分出之一种循行身体较深部之经脉干线,全身半侧共十二条,其循行方式,主要自正经经脉分出後,经过躯干、脏腑、头顶等处,,最後仍流回到正经经脉中去,在循行过程中,除六阳经之经别,均流回原来之阳经外,六阴经之经别,也流入与其相表 之阳经去。故十二经之主要作用,非仅为正经经脉循行之补充径路,同时亦加强沟通互为表里之阴经络与阳经络的联系功能。

一、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循行次第

灵枢逆顺肥瘦篇亦云:「手之叁阴,从脏走手;手之叁阳,从手走头。足之叁阳,从头走足。足之叁阴,从足走腹。」故知阴阳经络的走向是全身经络连结的路途,吾人全身经络的走向如下:手叁阴经络由胸腹走向手掌端後,连接手叁阳经络起自手指端走向头部,再连结足叁阳经络由头部走向脚掌端,最後由足叁阴经络的脚趾端走向腹胸部位。

第一轮为肺(里)、大肠(表)、胃(表)、脾(里)四经脉轮序:先从手太阴肺经(里)由胸腹走向大拇指端,交食指起的手阳明大肠经(表),由手指端走向头;再由足阳明胃经(表)从头部走向脚趾掌端,最後连结足太阴脾经(里),由脚趾掌端走向腹胸部。

第二轮为心(里)、小肠(表)、膀胱(表)、肾(里)四经脉轮序:先从手少阴心经(里)起自胸腋窝处走向手小指端内侧之少冲穴,连结小指端外侧的少泽穴属於手太阳小肠经脉(表),由手指端走向头部,在头部连结足太阳膀胱经(表)走向脚掌小趾端,再由脚掌心中的涌泉穴起经足少阴肾经(里),由脚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二轮结束。

第叁轮为心包络(里)、叁焦(表)、胆(表)、肝(里)四经脉轮序:先从手厥阴心包络经(里)起自胸处走向手中指端之中冲穴,转连结无名指端之关冲穴属於手少阳叁焦经脉(表),从手指端走向头部,在头部转连结足少阳胆经(表)走向脚掌无名趾端外侧,再由脚大趾的大敦穴起经足厥阴肝经(里),由脚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叁轮结束。

下表中经络名称前的数字,即是全身正经十二脉的连结次序:

阳             经

阴             经

 

 

 2.手阳明大肠经

 

 

 1.手太阴肺经(金)

10.手少阳叁焦经

 9.手厥阴心包经

 6.手太阳小肠经

 5.手少阴心经(火)

 

 

 3.足阳明胃经

 

 

 4.足太阴脾经(土)

11.足少阳胆经

12.足厥阴肝经(木)

 7.足太阳膀胱经

 8.足少阴肾经(水)

 

二、特别功能经穴说明

某些经穴具有某种功用,特依其功用给予名称,先说明其意义如下,行者当自体会各功穴之作用,以作为调身之参考。 原穴者:指经脉流注时,有如水渠之流水,源源不断地流过似地。

输穴者:输穴意即水流逐渐输注到更大之水渠样,而原穴与输穴者有异曲同功之效,某些原穴被当做输穴者。

经穴者:指位於腕、关节或踝关节附近,其经脉流注好像较大之河水迅速流向似地。

合穴者:指经脉流注时,有如各处江河会合流入大海者,均位於肘关节或膝关节之部位位所入为合,或指手脚叁阳经之合穴。

功穴者:系指行者调身时,必需会用到之经穴,亦即胸腹部体表和脏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之经穴,也是脏腑经气聚集部位。本名叫募穴,行者欲通某一功穴,可意守此穴,气具足时即可贯通此穴。

井穴者:均位於手指或足趾之末端,指在经脉流注时,有如水流开始之泉源者。

疗穴者:系指色身有病时,可以按摩或针灸此经穴,而得治疗者。修行者在打坐中可意想疗穴处,可自然打通其穴,使血气畅顺达治病之目的。

会穴者:即指腑、脏、髓、筋、血、骨、脉、气等八种色身生理机能,各有会聚之穴。又称八会穴,六腑取禀於胃,腑会太仓(任脉中脘),脏会季协(足厥阴肝经章门穴),髓会绝骨(足少阳胆经,又名悬锺穴),筋会於阳陵泉(足少阳胆经),血会於膈俞(足太阳膀胱经),骨会於大杼(足太阳膀胱经),脉会於太渊(手太阴肺经),气会於叁焦外一筋直两乳内(膻中穴)。

腑会於太仓穴,是任脉经的穴,位於中脘胃部,六腑都取禀於胃,所以腑会於太仓。故太仓中脘穴能治一切腑病,尤对胃腑的各种疾病均能治疗,灸中脘穴治慢性胃肠炎。

脏会於季胁,季胁是厥阴肝经的章门穴,章门是脾募五脏都取禀於脾,所以脏会季胁。故本穴主治脏病,灸章门穴尤有疏肝行气的特效。

髓会绝骨穴(又名悬锺),属足少阳胆经,主骨而诸髓都属於骨,所以髓会於绝骨。故本穴主治一切髓病,能治骨髓炎。

筋会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肝与胆合,肝主筋,所以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穴能统治一切筋病。所谓筋者即关节软骨,故本穴是关节病的特效穴。

血会膈俞穴,项下第七椎脊旁一寸五分,位於心俞之下,肝俞之上。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血会膈俞。凡是血病,均应取治本穴,如吐血、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脏毒便血不止,都宜治灸膈俞穴。

骨会大杼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冲脉之俞,冲脉与肾之大络,起於肾下,盖肾主骨,膀胱与肾合,故为骨会,凡骨病应取治於本穴。

脉会太渊穴,属手太阴肺经,在掌後陷中寸口部位,因为肺朝百脉,故脉会太渊。脉搏有变异时,可取本穴。

气会於膻中穴(叁焦外一筋直两乳间),是上焦之所治,号称气海,叁焦又是原气的别使,所以气会於膻中。呼吸性疾病,如气逆、喘息,可取本穴治之。


[ 经络穴道介绍 ] [ 健康教室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