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  《阿含经》选读(之1)
                               ─四念处观身受心法


《中阿含因品念处经Satipaṭṭhāna sutta》第二(第二小土城诵)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Kurūsu),在磨瑟昙(Kammassadhamma)拘楼都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a)。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如是观觉、心、法如法念处(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昂,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拼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着,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麤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小便。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所啄,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食半,骨璅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粖,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调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Upādisesa)得阿那含(Anāgamin),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念处经第二竟(三千一百三十七字)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四(八千六百九字)(第二小土城诵)

南传译本

《大念处经》(又名四念处经)

邓殿臣 赵桐 译

〔题解〕

《大念处经》是巴利三藏中经藏《长部尼伽耶》的第二十二经,又名《四念处经》。此经论述真修实证的修行法门,即以修习四念住,内观身、受、心、法,了知「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以对治净、乐、常、我等四颠倒想,修得慧观,知见苦、无常、无我之三法印,达至「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诸漏断尽,达于涅盘之境。在初期佛教经典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此经代表了佛教早期亲修实证的特色,有别于部派佛教时期偏重推理论证的特点。对于各部派的修行实践有很大影响,可以说修习四念处就是禅,就是止观;对于要用自身的体验,了悟佛法,转凡成圣,转痴成智的修习者来说,修习四念处说是依止处。

这部经在各个部派的经典中都有保存,祇是编排不一致,在汉文大藏经《长阿含》中无此经,而在《中阿含》卷二十四中收此经,名为《念处经》。

此译本《大念处经》是直接译自斯里兰卡国家佛教部监制出版之僧伽罗文巴利三藏,如与汉译《中阿含》中《念处经》相比较,可知无论在篇幅的长短、内容的详略上都有较大区别,可供对照参阅。

〔译文〕

1、我这样听说:

一时世尊在拘楼人之市场小镇剑摩毖昙,于拘楼人中,该时佛陀对诸比丘作如是言:「诸比丘。」彼等回答:「世尊。」佛陀言曰:

2、诸比丘啊!惟有一途可净化众生,脱离忧愁哀伤,消除苦楚悲痛,获得正法,体证涅盘,此途名四念处。云何四念住?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于身,时刻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淫欲、悲痛。于受,时刻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淫欲、悲痛。于心,时刻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淫欲、悲痛。于法,时刻注意观察,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淫欲、悲痛。

弁言竟

观身

3、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时刻注意观察其身?

诸比丘啊!若有比丘,步如林间,或树下,或于幽静无人处,跏趺而坐,身躯端直,专心系念,出息出息,彼作长出息时,于彼长出息,心中了了分明。彼作长出息时,于彼长入息,心中了了分明。彼作短出息时,于彼短出息,心中了了分明。彼作短入息时,于彼短入息,心中了了分明。彼须训练自己,分明觉知彼所有的出息;训练自己,分明觉知彼所有的入息。彼如是训练自己所有出息宁静有序,训练自己所有入息宁静有序。

4、诸比丘啊!犹如技高一筹之木旋工,或其学徒,于镞盘做长转时,于其所作长转,心中了了分明,于镞盘做短转时,于其所作短转,心中了了分明。诸比丘啊!如是一样,彼于长出息时,于彼所作长出息,心中了了分明,彼于长入息时,于彼所作长入息,心中了了分明,彼于短出息时,于彼所作短出息,心中了了分明,彼于短入息时,于彼所作短入息,心中了了分明。彼如是训练自己所有出息宁静有序,训练自己所有入息宁静有序。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念入出息竟

5、复次,诸比丘啊!彼于行路时,于彼行走动作,心中了了分明。彼于站立时,于彼站立动作,心中了了分明。彼于坐下时,于彼坐之动作,心中了了分明。彼于偃卧时,于彼偃卧动作,心中了了分明。无论彼身体处于何种情况,须随时于其保持心中了了分明。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念身姿节竟

6、复次,诸比丘啊!彼于进退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于瞻视凝睇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于屈伸臂腿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于穿衣持鉢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于饮食嚼尝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于大小便利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彼于行、住、睡、醒、说话、沉默之际,应以正智观之,了了分明所作何事。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明觉节竟

7、复次,诸比丘啊!彼应观想此身,自足底而上,自头顶而下,由皮包裹种种不净充满,言曰,我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藏、大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涕、唾、滑液。诸比丘啊!犹如一只双口袋子,各种种子充满,诸如粳米、糙米、菜豆、豌豆、芝麻、精米。聪明之士于内观见分明,曰,此是粳米,此是糙米,此是菜豆,此是芝麻,此是精米。于此一样,诸比丘啊!彼观此身,自足底而上,自头顶而下,由皮包裹种种不净充满。曰,我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藏、大肠、肠膜、肺、胃、屎、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涕、唾、滑液。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厌想节竟

8、复次,诸比丘啊!彼无论所做何事,无论置身何处,应于此身依其组成分类而观。曰,此身之中有地、水、火、风等四大种。诸比丘啊!犹如熟练屠夫,或其学徒,立于十字道路口杀牛剥皮,支解成块,彼于此一样立于十字道路口,诸比丘啊!彼无论做何事,无论置身何处,应于此身从界分而观之。言曰,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等四大种。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观四大节竟

9、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见腐尸,或死一日,或死二日,或死三日,膨胀瘀黑,脓烂充满。于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质相同,于彼一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墓地观一

10、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见腐尸,为乌鸦所啄,或为秃鹫所啄,或为野犬叼食,或为狐狸咬食,或为各类昆虫所食,于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质相同,于彼一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墓地观二

11、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见腐尸,祇有骸骨、血肉、筋腱。于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质相同,于彼一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墓地观三

12、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见腐尸,祇余骸骨,皮肉尽脱,血迹斑斑,筋腱尚存,于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质相同,于彼一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墓地观四

13、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见腐尸,祇余骸骨筋腱,无血无肉。于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质相同,于彼一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墓地观五

14、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见腐尸,骸骨支解,四散分离,手骨一处,足骨一处,胫骨一处,股骨一处,臂骨一处,脊骨一处,头骨一处。于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质相同,于彼一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墓地观六

15、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见腐尸,骸骨惨白如海螺壳。于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质相同,于彼一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墓地观七

16、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见腐尸白骨各异,四散堆积,经年日久。于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质相同,于彼一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墓地观八

17、复次,诸比丘啊!彼于冢间,观见腐尸,骨殖枯腐,化为齑粉,于彼自比,言曰,肯定我此身性质相同,于彼一样,逃脱不了。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身,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身,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身,或观察身内之生起,或观察身内之坏灭,或兼察身内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其身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身。

墓地观九

十四观身竟

观受

18、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其受?

诸比丘啊!彼等感觉乐受时,自知正感觉乐受,心中了了分明。感觉苦受时,自知正感觉苦受,心中了了分明。感觉非苦非乐受时,自知正感觉非苦非乐受,心中了了分明。感觉有关利害乐受时,自知正感觉有关利害乐受,心中了了分明。感觉无关利害乐受时,自知正感觉无关利害乐受,心中了了分明。感觉有关利害非乐受时,自知正感觉有关利害非乐受,心中了了分明。感觉无关利害非乐受时,自知正感觉无关利害非乐受,心中了了分明。感觉有关利害非苦非乐受时,自知正感觉有关利害非苦非乐受,心中了了分明。感觉无关利害非苦非乐受时,自知正感觉无关利害非苦非乐受,心中了了分明。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受,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受,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受,或观察感受之生起,或观察感受之坏灭,或兼察感受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感受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感受。

观受竟

观心

19、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其心意?

诸比丘啊!彼贪欲炽盛,应了了分明彼贪欲炽盛,彼心离贪欲,应了了分明彼心离贪欲。彼瞋恚炽盛,应了了分明彼瞋恚炽盛,彼心离瞋恚,应了了分明彼心离瞋恚。彼愚痴炽盛,应了了分明彼愚痴炽盛,彼心离愚痴,应了了分明彼心离愚痴。彼心念专一,应了了分明彼心念专一,彼心念奔驰,应了了分明彼心念奔驰。彼心志高洁,应了了分明彼心志高洁,彼心志卑下,应了了分明彼心志卑下。彼心智优越,应了了分明彼心智优越,彼心智下劣,应了了分明彼心智下劣。彼心力集中,应了了分明彼心力集中,彼心力散漫,应了了分明彼心力散漫。彼心得解脱,应了了分明彼心得解脱,彼心被束缚,应了了分明彼心被束缚。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其心,彼于他人注意观察其心,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其心,或观察心意之生起,或观察心意之坏灭,或兼察心意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心意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其心意。

观心竟

观法

20、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诸法?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从妨碍梵行生活之五盖中注意观察诸法。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妨碍梵行的五盖中注意观察诸法呢?

诸比丘啊!彼有贪欲,应了了分明彼有贪欲,彼无贪欲,应了了分明彼无贪欲。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贪欲云何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起之贪欲如何弃除,应了了分明已弃除之贪欲如何未来不生。

彼有瞋恚,应了了分明彼有瞋恚,彼无瞋恚,应了了分明彼无瞋恚,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瞋恚云何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之瞋恚如何弃除,应了了分明已弃除之瞋恚如何未来不生。

彼有昏沉,应了了分明彼有昏沉,彼无昏沉,应了了分明彼无昏沉,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昏沉云何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昏沉如何弃除,应了了分明已弃除之昏沉如何未来不生。

彼有掉悔,应了了分明彼有掉悔,彼无掉悔,应了了分明彼无掉悔,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掉悔云何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掉悔如何弃除,应了了分明已弃除之掉悔如何未来不生。

彼有多疑,应了了分明彼有多疑,彼无多疑,应了了分明彼无多疑,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多疑云何会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多疑如何弃除,应了了分明已弃除之多疑如何未来不生。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诸法,彼于他人注意观察诸法,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之生起,或观察诸法之坏灭,或兼察诸法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五盖竟

21、复次,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于五取蕴之中注意观察诸法。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于五取蕴之中注意观察诸法呢?

诸比丘啊!彼应了知色的性质,云何生起,如何消灭;受的性质,云何生起,如何消灭;想的性质,云何生起,如何消灭;行的性质,云何生起,如何消灭;识的性质,云何生起,如何消灭。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诸法,彼于他人注意观察诸法,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之生起,或观察诸法之坏灭,或兼察诸法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五取蕴竟

22、复次,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从六内处与六外处中注意观察诸法。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六内处与六外处中注意观察诸法呢?

诸比丘啊!彼应了了分明眼根,了了分明色尘,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缚,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缚云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束缚如何弃舍,了了分明已弃舍之束缚如何未来不生。

应了了分明耳根,了了分明声尘,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缚,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缚云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束缚如何弃舍,了了分明已弃舍之束缚如何未来不生。

应了了分明鼻根,了了分明香尘,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缚,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缚云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束缚如何弃舍,了了分明已弃舍之束缚如何未来不生。

应了了分明舌根,了了分明味尘,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缚,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缚云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束缚如何弃舍,了了分明已弃舍之束缚如何未来不生。

应了了分明身根,了了分明触尘,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缚,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缚云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束缚如何弃舍,了了分明已弃舍之束缚如何未来不生。

应了了分明意根,了了分明法尘,了了分明依此二者生起之束缚,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束缚云何生起,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束缚如何弃舍,了了分明已弃舍之束缚如何未来不生。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诸法,彼于他人注意观察诸法,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之生起,或观察诸法之坏灭,或兼察诸法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处节竟

23、复次,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七觉支诸法。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何注意观察七觉支诸法呢?

诸比丘啊!彼有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有念觉支;彼无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无念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念觉支如何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念觉支如何发展圆满。

彼有择法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有择法觉支;彼无择法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无择法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择法觉支如何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起之择法觉支如何发展圆满。

彼有精进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有精进觉支;彼无精进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无精进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精进觉支如何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起之精进觉支如何发展圆满。

彼有喜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有喜觉支;彼无喜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无喜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喜觉支如何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喜觉支如何发展圆满。

彼有轻安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有轻安觉支;彼无轻安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无轻安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轻安觉支如何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起之轻安觉支如何发展圆满。

彼有定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有定觉支;彼无定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无定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定觉支如何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起之定觉支如何发展圆满。

彼有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有舍觉支;彼无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彼无舍觉支;应了了分明尚未生起之舍觉支如何生起,应了了分明已生起之舍觉支如何发展圆满。

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诸法,彼于他人注意观察诸法,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之生起,或观察诸法之坏灭,或兼察诸法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觉支竟

24、复次,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从四圣谛中注意观察诸法。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从四圣谛中观察诸法呢?

诸比丘啊!彼应了知苦圣谛,了知集圣谛,了知灭圣谛,了知道圣谛。

25、诸比丘啊!何谓苦圣谛呢?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绝望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凡执着于五取蕴皆是苦。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生呢?于比比众生中,有如此一名众生出生。受生、入胎、重又获出生,五蕴重受,六处重获,诸比丘啊!这就是生。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老呢?于比比众生中,有如此一名众生,衰老降身,朽弱龙钟,齿牙脱落,声音嘶哑,皮肤松皱,青春消止,机能衰退,诸比丘啊!这就是老。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死呢?于比比众生中,有如此一名众生谢世、逝去、分崩、消失、弥留、死亡、生命终止,五蕴离析,尸首掩埋,诸比丘啊!这就是死。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忧呢?无论何人遇到损失惨重,遭受不幸之击,生起忧伤、忧愁、忧心如捣,伤心、心伤肠断,诸比丘啊!这就是忧。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悲呢?无论何人,损失惨重,遭受不幸之击,难忍悲哀、悲伤、悲思、悲号、悲啼、悲哭。诸比丘啊!这就是悲。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苦呢?身上痛苦,身上不适,苦楚,以及由身体接触感受不适,诸比丘啊!这就是苦。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恼呢?心理痛苦,心理不适,苦楚,以及由心灵印象感受不适,诸比丘啊!这就是恼。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绝望呢?任何人遭逢重大损失,或遭不幸之击,决心死志,绝望,决死情态,绝望情态,诸比丘啊!这就是绝望。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怨憎会苦呢?如某人遇到他所不喜欢的,令他怨憎的形象、声音、气味、味道、感触时,或遇到令他厌恶的人时,或者这一切同时降临时,他所感受到的,便是怨憎会苦。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爱别离苦呢?如果某个人喜爱某种形象、某种声音、气味、味道、感触,或某个人,比如他的父亲、母亲、或兄弟姐妹亲友,但却不能得到,必须与他们别离。诸比丘啊!这便是爱别离苦。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求不得苦呢?诸比丘啊!受生支配之众生,愿望如是生起,但愿不受生的支配,但求生不临身,此亦非以愿望而得,这就是求不得苦一语之意。

诸比丘啊!受老、病、死、忧、悲、苦、恼、绝望支配之众生,愿望如是生起,但愿不受绝望的支配,但求绝望永不临身,此亦非以愿望而得,这就是求不得苦一语之意。

诸比丘啊!简言之,执着于五取蕴皆为苦一语又为何意?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如是,诸比丘啊!此为简言之,执着于五取蕴皆为苦一语之意。

诸比丘啊!这就是苦圣谛。

26、那么,诸比丘啊!何谓集圣谛呢?那是导致再生的欲望,它是贪欲与享乐相结合,于每一生中皆能寻到欣喜。它是寻求感官享乐的欲望,寻求永生的欲望,寻求短暂生存的欲望。

但是,诸比丘啊!此欲望由何处产生与成长?它在何处立足生根?祇要有任何令人喜悦、适意产生之地,欲望就会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令人喜悦、适意的东西,使其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呢?

眼根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眼触之受、耳触之受、鼻触之受、舌触之受、身触之受、意触之受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思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贪色、贪声、贪香、贪味、贪触、贪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论究色、论究声、论究香、论究味、论究触、论究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省察色、省察声、省察香、省察味、省察触、省察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生起成长,立足生根。

诸比丘啊!这就是集圣谛。

27、那么,诸比丘啊!何谓灭圣谛呢?它就是欲望完全的消失与止息,它就是放弃、松手、不染着。但是诸比丘啊!这欲望衰退消失于何处?它于何处离去,断灭呢?何处有令人喜悦适意之处,欲望应于此处衰退消失,于此离去、断灭?何物(处)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何处衰退消失,于何处离去、断灭呢?

眼根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衰退消失,于此离去、断灭。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衰退消失,于此离去、断灭。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衰退消失,于此离去、断灭。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衰退消失,于此离去、断灭。

眼触之受、耳触之受、鼻触之受、舌触之受、身触之受、意触之受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衰退消失,于此离去、断灭。

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衰退消失,于此离去、断灭。

思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衰退消失,于此离去、断灭。

贪色、贪声、贪香、贪味、贪触、贪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衰退消失,于此离去、断灭。

论究色、论究声、论究香、论究味、论究触、论究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衰退消失,于此离去、断灭。

省察色、省察声、省察香、省察味、省察触、省察法令人喜悦适意,欲望于此衰退消失,于此离去、断灭。

诸比丘啊!这就是苦灭之圣谛。

28、那么,诸比丘啊!何谓灭苦之道圣谛呢?这就是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正见?诸比丘啊!知道苦,知苦的生起,知苦的断灭,知灭苦之道。诸比丘啊!这就是正见。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正思?决心离绝欲乐,决心不于任何人心怀怨恨。立志不伤任何生灵,诸比丘啊!这就是正思惟。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正语?不打妄语,不背地诽谤,不恶声相向,不轻率戏语。诸比丘啊!这就是正语。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正业?戒杀生,戒不与取,戒邪淫,这就是正业。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正命?圣弟子弃舍不正当职业,以正当的职业而谋生,这就是正命。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正勤?诸比丘啊!彼立志、努力、奋发、精进,任持此心,令一切邪恶不善之法不得生起。立志、努力、奋发、精进,任持此心,令已生邪恶不善之法皆得丢弃。立志、努力、奋发、精进,任持此心,令尚未生起的优良品德得以生起。立志、努力、奋发、精进,任持此心,令已生起优良品德常保常存,维持成长,增进发展,以达于圆满成就。诸比丘啊!这就是正勤。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正念?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于身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除淫欲,灭苦恼。于受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除淫欲,灭苦恼。于心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除淫欲,灭苦恼。于法应常注意观察,精进不懈,了了分明,忆念不忘,除淫欲,灭苦恼。诸比丘啊!这就是正念。

那么,诸比丘啊!何谓正定?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已离欲求,已离恶习,犹有寻思、观察,入住初禅。初禅中从舍离生,而有喜乐。止理性、观察,犹有喜乐,入住二禅。二禅之中,内心清净,思想集中,喜乐渐淡,趋于冷静,忆念不忘,了了分明,身内祇余快乐感受,于此境界高人述之为冷静,忆念不忘,快乐生活,彼入住三禅。去快乐,弃苦受,先前一切苦欣皆已消失,入住无苦无乐之四禅,四禅中祇余行舍净化的念支,诸比丘啊!这就是正定。

诸比丘啊!这就是灭苦之道圣谛。

29、彼如是生活,彼于自身注意观察诸法,彼于他人注意观察诸法,彼于自身他身兼顾注意观察诸法,或观察诸法之生起,或观察诸法之坏灭,或兼察诸法之生起与坏灭。由于专心系念而认清诸法无非是如其所念,如其所知而已。如是,彼生活会无所染着,于世间一切事物也无所执取。

诸比丘啊!彼于日常生活中,应如是注意观察诸法。

30、诸比丘啊!无论何人能依法修习四念处七年,可得二果报之一,或于现世获净智,或故时五蕴尚存,得不还果。

诸比丘啊!且不谈七年问题,诸比丘啊!有人依法修习四念处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可得二果报之一,或于现世获净智,或故时五蕴尚存,得不还果。

31、诸比丘啊!且不谈一年问题,诸比丘啊!有人依法修习四念处七个月、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七天,可得二果报之一,或现世获净智,或故时五蕴尚存,得不还果。

32、因此,这就是我开宗明义第一句话之意,诸比丘啊!众生得清净,克服忧伤,除苦恼,得正果,证涅盘,惟有一途,此途名四念处。

释尊如是说法已,诸比丘欢喜信受。

大念处经终

 


[ 《阿含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