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2003.4.19. 第 5 讲(之9)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17.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有何用?二、般若波罗蜜行相是什么?(续)
学佛法就是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智慧,若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则能成办一切相智。我们来看下列经文,为什么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须菩提尊者说:「是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生无成办故!」舍利子言:「何因缘故,一切法无生、无成办?」须菩提言:「色空故,色生成办不可得。受、想、行、识空故,受、想、行、识生成办不可得,…。乃至在内、在外、在两间法生成办不可得。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便近一切相智,是菩萨摩诃萨如如近一切相智。如是如是,得身清净,得语清净,得意清净,得相清净。是菩萨摩诃萨,如如得身清净,得语清净,得意清净,得相清净。如是如是,不生贪俱行心,不生瞋俱行心,不生痴俱行心,不生慢俱行心,不生谄诳俱行心,不生悭贪俱行心,不生一切见趣俱行心。是菩萨摩诃萨,由不生贪俱行心,乃至不生一切见趣俱行心故,毕竟不堕女人胎中,常受化生,亦永不生诸险恶趣,除为利乐有情因缘,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世尊,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不离佛。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得如上功德胜利,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舍离。」我们开始来说明上面这段经文。
「若菩萨摩诃萨于此中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则能成办一切相智。」:这一句话很重要了,一切相的智慧,都可以用你的心意念把它了解,甚至于四无碍解,要懂得一切,为什么菩萨的智慧那么大,同样都是一个人,为什么有的人智慧那么的磅礡?有的人智慧就差一点,或根本没智慧?我们不读佛经,不知道佛的智慧是那么浩瀚无量,以为学佛法只要把贪、瞋、痴、慢、疑断掉就ok了;要成办一切相智,谈何容易。在很多大乘的经典,如《华严经》《法华经》《大般若经》里面讲到神通变化,都要能得一切相智,不然一切神变如何获得。一切神变都有祂的智慧,是怎么形成?怎么做到?菩萨这个世界来、那个世界去,是怎么做到的?这些都是从修学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来成办一切相智的。为什么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能成办一切智?
须菩提尊者说:「是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生无成办故!」:既然一切法无生,无生就是没有生起,无生无成办一切智,有生就可以成办一切智,先学无再来化无为有,因之下面会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能把色化成空,你就没有办法从空中化成色,这两者并不是用思考的,当修证到大菩萨的境界,一定可以化一切相为空,从无之间化成有,如观世音菩萨常常化成一个真人一样,有血、有肉、有体温的人跟你在谈话,谈了半天回头不见了,这都是般若波罗 蜜多的智慧,知一切法无生无成办故!
舍利子言:「何因缘故,一切法无生、无成办?」:因缘会成一切法,怎么一切法无生、没有成就、无成办?当然经无数的磨练,知道佛法当先修习无所住,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得悟空真如性后,无因缘就无法生,有因缘就能成办一切事。
须菩萨言:「色空故,色生成办不可得。」:色不是有吗?怎么会空呢?因为菩萨已经学到一切法无生、无成办故!就可以把一切有相化成空,要怎么化?就要去观它无相、无性、无性性。色生成办不可得,是说色要能把它变成有色,色虽是一种物质形象,但其实悟菩提道者当知色生成办不可得,有没有生成?有!有生成但是不可得,因为它是幻化不实在的,世间的一切相都是这样的,包括你的肉体是四大假合的,因缘果报和合而成的一个相,这个肉体等到你的寿命尽了,四大一分离又没有了。
菩萨观一切法也是这样,法既然色空故,色生成办不可得,受、想、行、识也是空故,受、想、行、识生成办也是不可得,这些五蕴是因缘和合而成,你要认识它终究是假的,不能让你真真实实的得到什么,连色要我们认识它,好像有一个什么样子,尚且不能生成办也不可得,更何况是那种感情的作用、心念的作用、迁业流识,或者是识(心),这些都是虚幻不实在的。
既然五蕴都是空,五蕴生成办但也是不可得,同理可证,世间的一切法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无相、若有相,若无愿、若有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杂染、若清净,若生、若灭,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世间、若出世间,若属生死、若属涅盘,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善、若不善、若无记,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若可得、若不可得,诸法生成办也都不可得。先观一切都是空,所以生成办也都不可得。
「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便近一切相智。」:若能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多,就会具有一切相的智慧。你把五蕴观真,你就没有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产生不了一切相智。所以禅宗简单的直指出,对一切相「不即不离」,你就有了知一切境界的智慧,若是没有「不即不离」的修证,你会被卡住了,你认为是有形有象的境,其实它是无所有、不可得、空,你就起不了那种智慧。
「是菩萨摩诃萨如如近一切相智。」:「如如 」是我们常常在讲的,如其我们的自性面对外在似真非真、似假非假的这种境界,能够不动心就是如如。对世间相能够如如,你就有近一切相智的智慧;不能做到如如,就没有近一切相智的智慧。看到什么眼睛就跟着走了、听到什么耳朵就摄受进来了,凡事不能如如,就产生不了一切的智慧。很简单的看到一件事情,本来是没事的,有些人就认为是天大事情,为什么差别会那么大?因为你执着一切有,就没有产生一切智慧的相,所以菩萨摩诃萨能如如,也就能近一切相智。
「如是如是,得身清净,得语清净,得意清净,得相清净。」:本来相没有什么清净、不清净的,只要身、语、意三业清净,外相也就清净了,以观一切色空、五蕴空、性空、一切世间相空,一切相生成办、了不可得,这样就能够做到身、语、意三业清净,当然一切相也就清净了。
「是菩萨摩诃萨,如如得身清净,得语清净,得意清净,得相清净。」:能如如即得身、语、意三业清净,如如的话也能得到一切相的清净了,相的清净与否,是跟你的身、语、意三业是否清净有关,三业清净,自然诸相也就清净了。
「如是如是,不生贪俱行心,不生瞋俱行心,不生痴俱行心,不生慢俱行心,不生谄诳俱行心,不生悭贪俱行心,不生一切见趣俱行心。」:你要做到身、语、意三业清净,也能让诸相也清净,怎么去 做呢?下手处就是从下列诸毛病去断除,让这些毛病能不生,就能得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时,外诸相就清净。贪俱行心、瞋俱行心、痴俱行心、慢俱行心、谄诳俱行心、悭贪俱行心、一切见趣俱行心,这就是我们耳濡目染的贪、瞋、痴、慢、疑;讲一些谄媚、使人家生气、不高兴的话,是为谄诳俱行心;悭贪俱行心,是坚固的贪心,这些心也都不起;甚至于一切见趣俱行心,连一切的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觉性、心性,所有的这些心意念、一切不正常的心态,都不起这些心意识相应,就能得身清净、得语清净、得意清净,最后得外境相清净。所以又回到原始点了,贪、瞋、痴、慢、疑一切的毛病都不去犯,则身、语、意三业清净、一切相也清净。
「是菩萨摩诃萨,由不生贪俱行心,乃至不生一切见趣俱行心故,毕竟不堕女人胎中。」:由以上所言,不生贪俱行心,不生瞋俱行心,不生痴俱行心,不生慢俱行心,不生谄诳俱行心,不生悭贪俱行心,不生一切见趣俱行心,你就没有那种业缘去感召诸业,也就没有堕到女人胎中的因缘。
「常受化生」:堕到女人的胎中,当然就会去出生了,不去出生会怎么样呢?你就会得化生,欲界天神、色界天神等,都是化生的。我们人与畜牲都是胎生的,有一些是湿生的,属于蚊、虫之类的,卵生的有一些如鸡、鸦、蛇等动物是卵生。卵、胎、湿、化四生中,诸佛菩萨与天神一样都是化生的,地狱道也是化生的,鬼神道也是化生,都是用化而生。你要成菩萨也要化生,用莲花化生,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都是化生,是不经过女人胎中,因为你没有这种种诸心的毛病,就没有感召的能力,故也就常受化生。
「亦永不生诸险恶趣。」:诸险恶趣就是地狱道、畜牲道、饿鬼道这三恶道,永远不会出生到这三恶道里面去。
「除为利乐有情因缘」:当你修证到如上所说的,身、语、意三业清净,同时一切相也清净了,除为利乐有情,有了要去度一切有情众生的因缘,才再受生为人,行菩萨道。这种人来受生是愿力而来,不是心病感召而来。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不来人间度众生,此菩萨就能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因为每一世界都有每一尊佛在弘化,从一佛国至另一佛国,佛国也有很多的层次,像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清净的佛土,没有三恶道,端视该佛发愿的愿力而成。若你当菩萨,就要留下来利乐一切有情、来度众生。不然你就可到处去每一个佛国,从一佛国至另一佛国,游历诸佛国中。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世尊,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不离佛。」:你会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世尊,让一切有情众生,慢慢的也是能够学成解脱道,庄严佛净土,乃至有一天你也会成佛,也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修证到无上正等正觉,好像已经很高了,但是有时候还不是果地佛,与果地佛如释迦牟尼佛者还是有一点距离,因为果地佛是福、德两足尊,不是只有证到无上正等正觉,果地佛是福、德已经圆满俱足。而你已经修证到这无上正等正觉,虽然尚未成佛,还是要常不离佛,处处都在佛的旁边奉侍、再学习。
「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得如上功德胜利,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不应舍离。」:为什么要学习般若波罗密多?就是学习这个基本的可以观色、受、想、行、识,或者是世间一切相皆空,或者是成办一切相也皆不可得,这样就能学习到一切的相智能,身、语、意三业清净了,世间一切相自然也就清净了。你这些心的毛病都没有了,也就能常受化生,不堕到女人的胎中,十方国土来去自如。
在《华严经》或者是其它大乘的经典,释迦牟尼佛无论是在哪一天宣讲佛法,十方国土、微尘剎世界的诸菩萨摩诃萨,都会来听经闻法。若是你修证到这个境界也是一样的,哪一尊佛在哪一个世界开演什么经典,你也会去听经闻法,从一佛国至另一佛国、来去自如。所以《大般若经》的精神在告诉我们,如何修得空、有不二,要三业清净,外相自净,各种的修证之后,才能遨游十方国土、来去自如,不是只有超越解脱,解脱已经不是在《大般若经》里面的范围了。
解脱道是要修学四圣谛、十二因缘观、卅七道品,你就可以解脱了,因为他有菩提智慧。你若开悟后修菩萨道,以六度波罗蜜多修学,就可以证到八地菩萨的不动地,那个时候也是能解脱了,同时也有点智慧力了。但是还没有完全能够证到十度波罗蜜多,后面还有四个波罗蜜,这里只讲到六度,六度波罗蜜就能有这种解脱境界。当然修证十波罗蜜多更是能成大菩萨、如来佛的境界了。十度波罗蜜是六度后面加上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圆满十度波罗蜜多就能成就菩萨道,甚至于最后成佛的境界了。
前面讲名相的解释,没有给你们交代清楚,怕你们会搞不太懂,也花了不少的时间在说明这些名相。有兴趣的可以再上网去看《大般若经》里面的名相,去抓出来看一看!这些你都懂了,学佛法就很快了,可以触类旁通,也许你现在听得有些迷糊,还是把这些名相去思考一下!《金刚经》演讲之讲义也已经上网络了,也许看了文字会比较完整,也比较有完整的概念。
18.行般若波罗蜜是以方便智去行六度
经云:「若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如何学般若波罗蜜多?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所住能住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应以无着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
行般若波罗蜜应该怎么来做?因为行者的智慧有限,虽然道理懂了,但是真正要做的时候却不能一下子就做到,所以要行般若波罗蜜多来做六度的工作,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现在都是在讲这个般若波罗蜜,要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但是这个智慧不是每一个人一下子就能够做到,所以要用方便智去做这六度波罗蜜。
方便波罗蜜是十度波罗蜜的第七个,地上菩萨才有方便智,在度众生中,在学习去掉内心的一切妄想、习气、毛病,不能一下子就断掉,所以就有渐进的用方便法门来学习到法所要做到的,亦即行般若波罗蜜,所以要达到般若波罗蜜多的真实境界,要以方便智去行六度。当然无始劫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行菩萨道,除了是再来的菩萨,随时听到、看到一句话,他就能悟道,而且能够确实的做到。而我们一般人、小菩萨是做不到,就要学习大菩萨,大菩萨是以方便智来做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欲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当学般若波罗蜜多。」: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修证到无上的正等正觉,世间上的一切法,甚至于出世间、出出世间的一切法,在修行过程之间都不去执着它,要用平等观来观一切相,要做到对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就要用般若波罗蜜多来观,要能知这个境界、也能够离这个境界,要能知、能离就要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这样就能知、能离。
菩萨摩诃萨对一切法要等觉一切相,对各种境界、方法、经历,都要用等觉的心去看,心中也就没有喜、怒、哀、乐,没有善、恶、是、非分别,没有对、错的观念、、等等,要做到这些就要学般若波罗蜜多。而如何来学般若波罗蜜多?要以方便智去学,应以无住而为方便,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用智慧度到彼岸,是为般若波罗蜜多,要安住在用智慧度到彼岸这个方便法门,也就是《金刚经》里面所开示给我们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你看到一切相,不要执着它,看到一件事、不要去执着那一件事,这样也就能超越了,也可以证到般若波罗蜜多,度到彼岸了。
要如何无住呢?一句话、一件事情永远都放不下,要方便也方便不起来,要放下也放下不了,这个时候就要观所住的境、能住的心都了不可得,所住就是你所执取的境界,修行中的种种境界、所执着的那个境界,有那个境你会住在那个境上,有一个能执着的心是为能住,可以观是主观的心跟外在所产生的那个境界,能住、所住的心都了不可得。
于一切法等觉一切相,就要以般若波罗蜜多去观它,要以无住,不要住在那个境界上,这就是方便法门,做不到就要以思考的方式,所面对的那个境界,不去执着它就没有事,只要一执着就度不过去,这就是所住,能住的是我们的心,我们执着它就住了,不执着它那个境界就不成为一个境界。所以所住、能住皆不可得,一切法无自性、皆是空,色相也是空,能够色生成办不可得,哪怕一个世间因缘撮合的法,都了不可得,要能去观一切境界,要以般若波罗蜜多去观它,要以无住,不要执着在那个境界上,一执着就不能度过那个境界,会感召到哪一天的天神而出生到那里去。《大般若经》就在告诉我们,所住、能住的心都了不可得。要以无住为方便,才能学习到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里面。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因为所有一切法,六度里面般若波罗蜜是智能,若不以智能来观其它的五度,有所为就有所执着,所以首先就讲到般若波罗蜜多,以般若智慧来观一切相,无所有、不可得。同样的道理,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舍而为方便,来圆满布施波罗蜜多,以财布施、以力布施、以无畏布施,众生有所害怕、有苦难,能够适时的给予帮助,这就是无畏施,修证越高的大菩萨,无畏施的力量就越大,众生只要心有烦恼、不能清净,只要忆念哪一位佛、菩萨,你的内心自然就会清净。
我们一般修菩萨道,都是以财布施、以力布施为主,要做到无畏施的,要有相当的修证,起码要地上菩萨以上才有办法做到。既然要做到圆满布施波罗蜜多,虽然是要做到舍,但是也以无舍而为方便,为什么要舍、又不要舍了呢?舍是行舍,行舍就是布施的意思,把你的钱财、将你的力量布施出去,但是反过来讲,如果没有舍,你也不要有罪恶感,也不要认为没有做到圆满布施波罗蜜,所以要以无舍而为方便波罗蜜,该舍就舍,有时候不能舍,也没有关系、也不要耿耿于怀,认为自己修得不好,因为要超越布施波罗蜜多,故有时以不舍而为方便,这与布施波罗波罗蜜有一点不一样。
你要有智慧,有因缘来舍不得,没有舍也就算了,不要抱着一种惭愧心,认为没有完全做好,这样子你的心就会乱了。再进一步的观所有一切的财布施、力布施、无畏施,施了以后不要去执着,是为无舍,有舍等于是没有舍,有布施等于没有布施,这样子你才能够不被这些福报业缘所牵扯,不然你做了很多的布施功德,一定有果报,若是你不能以无舍为方便,下一世还得再来承受这些福报,有时候钱多了就会作怪,所以观有所布施,要以无舍而为方便波罗蜜,做就做了,做了也就算了,当成没有做,要观施者、受者、及所施物都不可得,这就是三轮体空。行施的我、与所布施的物、以及所布施的对象,这三者都不去执着它,亦即三轮体空,没有什么可以罣碍的。
这里告诉我们施者、受者、及所施物都不可得,所以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若能用无舍而为方便,那就是以般若波罗蜜来做布施波罗蜜多的工作,这是很重要的,都是要用智慧的,虽然做了很多布施的工作,而以般若波罗蜜来观破它一切无所有、不可得,没有一个可施的我、没有一个能施的物、及接受所施的对象,这三者都了不可得,这样就是在做圆满布施波罗蜜的工作。
「诸菩萨摩诃萨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修行不守戒就会堕落,因为你修成有漏的功德,但是破戒有破戒的败笔,所以就会出生做怪里怪气的妖魔鬼怪。也并非你不受戒,犯了戒就没有事,那是照样的,守戒只是告诉你,修行要注意不要去犯这个戒律,不守戒又犯了戒,那是迷糊的去受报,譬如瞋心、爱发脾气的,你有修行但是不修心、你有布施但是不修心,就会得到阿修罗的果报,阿修罗是住在须弥山的山脚下,靠近海边的一个阿修罗宫,女的长得很漂亮,男的长得很丑陋,但是忌妒心、斗争心很强。修行不守不邪淫戒、或者是不修行,杂交、乱交,这些都会出生做鸟类,空中的鸟类都是随便乱交,动不动都是杂交、乱交,这些都是不守戒律的果报。
修行的人不守戒律,虽然修行有功德,但是不守清净戒,犯了淫欲戒,大则做魔王、小的做魔众男女,这在《楞严经》里面开示的很清楚,所以修行的人最忌讳的就是犯了淫欲戒,因为修行全身都是气,气走入骨髓就会发淫欲念,不能自拔的就会犯了淫欲戒,犯了淫欲戒就成了魔王、魔众、魔女。天魔是欲界最高福报天之外有一魔宫,天魔在管理这些淫欲男女,不要他们跳出欲界,不让他们守戒清净,在他的管制之下,鼓励大家行淫、鼓励大家杂交,末法时期都是这个样子,东方文化还好,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一团糟。
但是回过来讲,既然要走入守清净戒,又没有办法一下子做到,因此要以无护而为方便,犯已经犯了,不犯是更好,你要求解脱,要观犯与不犯戒了不可得,应以无护而为方便,做不到的时候,暂时要能知但做不到,就要暂以方便智来处理。并不能每一个人都完美,但要求得智慧,破解不外乎这淫欲心;如果能够做到,根本不必去防护这些,即能圆满守这个戒律,这就是为方便。虽然在守戒没有守戒的心,自然就很清净,修得好的没有男女的分别心,那是最好的行者,有的人分别心还是很强,所以才有这个欲望的想念,看到美色就心慌意乱,看到俊男就迷了心识。
前面这些在守戒之间,你会觉得很痛苦,因为习气使然,在潜意识里面,今生所熏习的、前一生所熏习的,很难去分清楚,如果是魔界再来出生的,本身就带着淫欲心强,从小就是杂交乱来。有的以前很好,今生随着环境随波逐流,这就是被环境所淹没了;所以修学大乘菩萨法,就是要修清净行,如果是这个都做不到,还是属于欲界的众生,搞不好还要堕落到畜牲道里面去了,甚至是魔道里面去了。
以大菩萨可以用无护为方便,不必去特加以保护我要守戒,自然就有那种戒律清净心,不必像一般的凡夫面对境界,强忍着要断那个境,要阻止那个念头,因为心还不清净。既然修证到大菩萨的境界,就能够无护而为方便,圆满净戒波罗蜜多。
为什么只有讲这个淫欲呢?因为淫欲是修行最大的败笔,是让你成佛不了、却会成为魔。贪心当然也是,偷盗、杀生这些都有它的果报,犯了杀,你杀人,人家杀你,这是一报还一报倒还无所谓,犯了淫欲是成为魔王、魔众、魔女,犯了偷盗会是魑魅魍魉这些鬼神,魑魅魍魉有时候我们会分不清楚,就把它总称为是鬼神之类,受了人家的供养,因为他们以前也有修行,有一点点福报,但不是真正的修心,犯了杀、盗、淫、妄这些罪,是魑魅魍魉、妖魔鬼怪、魔王、魔众、魔女,受人家的礼拜,最后果报完了,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修行多少是有在修,但却不是很正确、犯了戒律。
这在我们上一期的网站上已经有登载了,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不懂的可以去看一看,修行常常犯戒律的,先去知道以后你大概会怎么样?打妄语的,还没有修证到什么境界,自认已经修证到了,还没有果位,自认已经有什么果位了,这些都是属于消散鬼、什么鬼之类的,还会有寄生在草木上,当什么树神、、等等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只要有一位出家众,能够守清净戒,佛法就不会灭亡,全世界只要有一位守清净戒,佛法就不会有被毁灭的一天,佛法不是在讲这些名相,这些名相只是在讲修行过程、因缘果报的转折点,其实都是在讲因果。
有一位出家众能守清净戒,佛法就不会灭亡,不是有一位会讲得天花乱坠,佛经讲得非常好,佛法就不会灭亡,不是这回事情,是守戒的问题,修行不守戒是在修魔道,气有多强没有用,那只是在造业,淫欲心特别强,不如做一位凡夫,好好的平淡过一生还不会堕落。
有个人淫欲心很重,有了太太还在外面拈花惹草,想来修心中心法,我叫他先去受戒,他认为不能去受戒,受了戒就不能乱搞了!不受戒,乱搞也是一样的,果报也是在等着你。这个人后来也不了了之,不敢去受戒,他的气功力道很强,练得很不错,没有用!气功强、淫欲心也强,修行是修心,不是在修气功,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淫欲心不断就像煮沙成饭,有可能吗?能成为菩萨吗?
杀、盗、淫、妄这些是四重罪,不管你修什么道都要去遵守不犯。对于这个戒律,尤其是淫欲戒,一定要守戒清净。其它的贪、瞋、痴修得不好是你自己的事情,像这种淫欲犯戒你会有对象,不是只有你自己毁灭,还拉别人下去,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刚刚我们所说的净戒波罗蜜,犯无犯相不可得,大菩萨摩诃萨为什么犯、与不犯戒都不可得呢?既然已经做到大菩萨了,就不会去犯凡夫的这些戒律,大菩萨所犯的都是为众生而去犯的;对于这些都要把境界搞清楚、不要误解了!并非是犯了淫欲戒、或什么戒,好像都了不可得,这里所说的犯、与不犯戒,都是高层次的大菩萨摩诃萨法,不是下三界的这些众生,所犯的这些因缘果报。
「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动不动相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的忍辱法不能翻译成忍辱,要翻译成安忍,能够很安详的去忍受外在的一切逆境,不是有一个不得已、不甘愿的心去忍受外在的一切逆境。又怎么去圆满安忍波罗蜜多?应以无取而为方便,对一切境不要去取那个境,对心所起的反感、不痛快、忍耐那种心念,也不要去取,外境是外境,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不去相应就跟你没有关系,所以是能无取为方便。若是内心产生不甘愿、忍辱的心,那是你的习气,为什么我们看了就无所谓,你看了就不行?那是你心还不清净。
不管是外境、内心,你要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去观它,应以无取而为方便,不取外境、不取内心所执着的、所现起的一切不正当的心、有心的忍辱心,你就可以做到无心的忍这外境,而度到彼岸,你能够修到这样,外在的逆因缘不管重、不重,不管是骂你的心、吵你的心、冲着你来的心等等的,你都无取而为方便,自然就能够安忍度到彼岸。因为动、不动相了不可得故,外境的动、内心的动,外境是外境,本来就是动相,内心不甘愿的心起动相,这些讲起来,其实都是了不可得的。要圆满安忍波罗蜜多,不要去取内在的心动、不要取外在的境动,因为这些动、不动相皆不可得故。
「应以无勤而为方便,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身心勤怠不可得故。」:要如何做到精进波罗蜜多?应以无勤而为方便,身心勤怠不可得故,修行过程之间每每会遇到障碍、倦怠,障碍来的时候,丹田气机被控制了没有气感,大则生病,你要精进,精进不起来,脑筋空空一片空白,在这个时候你也不要烦恼,因为身心勤怠不可得,你用功也是一样,不用功、懈怠也是一样,不如就休息几天。当碰到修行障碍的时候,不行就躺在床上,安详的去承受,但是永远也不会退转,等到因缘果报过去了,三天、五天过去了,我精神又来了、又可以精进了,或者是躺在床上之间也不灰心、丧志,虽然色身很痛苦,但是心灵却很安详,在等待时机,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果报,都是无常的,三天、五天这些境界就会过去了,到时候我又是生龙活虎起来了,所以当面临懈怠也不必担心。
懈怠有懈怠的道理,在懈怠之间我可以学习安忍,我可以学习不生一法的无生法忍,也不要执着一定要精进,好像没有精进就有一点罪恶感,随时能保持一个心的平静就是精进。在二六时中、或在十二时辰之间,睡觉、清醒之间,都能管住我的心意念,不会去犯一些错,梦中与非人行淫、或者是梦中识神跑出去害人,这些都是精进,摄受不了心才会有这些现象,没有修到一个层次,才会有外缘来干扰,终归一句话,就是你内心的种子乱七八糟太多,还没有断除,才会有这些现象。既然要圆满精进波罗蜜多,要用智慧去观它,应以无勤而为方便,不一定要天天那么用功,情况好、精神好就多用功一些,障碍来了、情况不好就少用功一些,这都是方便。
修行不是一步登天,有的同学修学很快,修心中心法第一座、第二座就有很大的反应,但是要去除掉自身的习气毛病的心,就是一、二十几年都搞不好,所以我们学佛法要注意,有气感是一个手段、也是一个方法,来帮助你修行,最后总是要用它来修心,要把你的心完全能够转换过来,悟到清净的自性,没有真气根本不用打坐修行,若气进不了脑筋里怎么修行?隔靴搔痒,却搔不到痒处。
在修圆满精进波罗蜜多的时候,就要以般若智慧去观,应以无勤而为方便,有努力用功、或者不努力用功都好。当然,不能无缘无故的不努力用功,很想用功,就是提不起精神来,不是心被控制、就是色身被控制、气被控制,没有那个心修行。有的人还会搞得坐下来却坐不住,这就是遇到了障碍,平时很简单可以安心的静坐,今天却坐不住了,这都是外来的障碍。了知了以后,不用功可以吗!用「不用功」来对抗,看你对我有什么反应?因此就要观身心勤怠不可得故,不必那么罣碍,能用功就多做一些,不能用功就少做一点,甚至于不做了,这样也都很自在,菩萨要有这种智慧。
但是能不能突破这种困境,让我现在懈怠、不精进,不突破也没关系,我就顺着缘去学习安忍、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可以修入空观,不用一法守真空,来看你对我身心制造什么困恼?我都无所谓。这种大修行的功夫,只有有智慧的行者才能做到,可以直接进入空无的境界。如果你不想这样挨打、被修理,而色身被控制的大部分都是丹田,你这时也可以好好的去礼佛、拜佛、用宝瓶气法,把色身的气脉打通,外来的一切干扰也都会消逝无影,它就对你也没有办法,不与它相应。以般若波罗蜜去观,只是告诉你不要去管它,身心勤怠都无所谓、了不可得。但是你要对治这个境也可以,要破解它、顺着它都可以,最重要还是要以般若波罗蜜多,来圆满精进波罗蜜。
「应以无思而为方便,圆满静虑波罗蜜多,有味无味不可得故。」:如何圆满静虑波罗蜜多?应以无思而为方便。禅那(静虑)有分三个层次1.去恶。2.思维修。3.静虑。
第一个层次是去恶:因为内心有很多不清净、肮脏的东西的,开始修的时候心地污垢一大堆,因此要去恶,把不好的东西去掉,盘腿打坐、练气功,什么都可以应用,来去除内心的邪恶。
第二个层次是思维修:一直修到了粗的习气比较淡薄了,可以盘腿静下来了,这个时候听经闻法学习到了一些东西,在打坐之中闻思修入三摩地,上面所听闻的来加以思考,有道理吗?这样做对吗?这样做能使我的心安住、解脱吗?还没有清净的心,就要以闻思修进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定。
第三个层次是静虑:当行者心清净的时候,行者在打坐之间,就会思考问题,自心现答案,这就是静虑,静静的来思虑,哪一件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会是那样?神通、心通就是从这里面来的,能够知道事情就是从这里面来的,你看的不准确,就是心还不清净,所以起不了静虑的功夫。
但是这样永远一直静虑下去,心一直在动,动久了心会散乱,又怎么度到彼岸去呢?所以要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度到彼岸,用什么呢?应以无思而为方便,不要打妄想、不要再去静虑,以无思安祥的在那里、不去罣碍,该发生的就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你妄想也会发生。禅修是面对境界来的时候再去做事,所以平时不要胡思乱想,打坐就打坐,早知几天、早知几个月会发生什么事,有甚么用?
一位同学两个月前,就知道哪一个同学要发生车祸,天天提心吊胆,结果车祸还是照样发生了!还感觉他会往生呢!静虑、心通知道了又怎么用?也没有用!还是真发生了,当时昏迷,去医院后说没事,回家后身体觉得不对。我刚从南部回来之途中,同学来电叫我去看看,是伤得很严重,帮他处理后,最后也没有往生。所以禅修能知,不如不思、不知,还是要能无思、不静虑为方便,到时候发生了再来处理,所以用般若波罗蜜多,应以无思而为方便来做这个静虑。以这个静虑而言,对于工作、对于这种好奇,想知道什么事情,在你心清净之下,不要去问别人,就问你自己,心清净了,一切境都会现在你心里面,可以感知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因此,平时就不要胡思乱想,你心才会安静、才会平静。
为什么不要静虑、胡思乱想?因为有味、无味不可得故,当有一点消息、或者是没有一点消息的时候,都一样的不可得,知道的也不可得、不知道了也不可得,我干嘛要知道?知道了,我多担心两个月;不知道的,到时候我再去处理,不是很好吗?有些人禅定有一些功夫了,就喜欢拿出来讲,这种就是很不清净、没有智慧,不然就是要求得名闻利养,讲多了遇到有些真正的状况,大家相信了,这个人有神通!然后供养就来、名声大了,名声一大了你就不能修行,天天去搞那些、应付那些人都应付不了!
真正的修行人都是默默的在修行,随缘度化、哪一个有缘,就来教导他,无缘的看着他也不在意。以对禅定的经历来讲,用般若波罗蜜来方便做到,或者是应以无思而为方便来做这个静虑,无思你才能对于外面的心念与自己内心的心念,都能够清楚的了知,若你的心常常乱动、胡思乱想,外面来的心念,错当作是自己的心念。当你不胡思乱想、体性清净,与十方虚空同一体性,哪一个人的心念动了、或者是哪一个人的自性怎么样了?你都能够清楚的了知。
大菩萨不去乱动心,不乱动心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大菩萨知道但是不去执着,没有必要都不去讲,当以无思而为方便的时候,你就可以圆满静虑波罗蜜多,因为有味、无味了不可得故。
「应以无着而为方便,圆满般若波罗蜜多,诸法性相不可得故。」:最先讲到般若波罗蜜多,最后也是讲到般若波罗蜜多。这里讲到应以无着而为方便,来圆满般若波罗蜜多,无着就是不去执着的意思,以不要住在那个境上而为方便,你看了很多也不要执着在那个境界上,就如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波罗蜜里面,诸法性相了不可得故。这在上面已经讲过了,般若波罗蜜多的自性是无性,所以般若波罗蜜多也是了不可得,修六度波罗蜜多也都是了不可得,什么都不去执着,这就是你以方便的智慧做到了这六度。对于所现的一切境,用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观无所著而为方便,开始做不到你就要以方便智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因为一切法无所得,慢慢的去学习做到。
为什么行般若波罗蜜多,要以方便来学习六度波罗蜜?就是因为一下子做不到,就以方便智来辅行,方便是第七波罗蜜多。菩萨度化众生也是要用方便法门,因为众生要他这么做,一下子是做不到的,做不到就要用方便,从头开始来慢慢教导,让他学习慢慢清净。或者是教导他一些健康方法,智慧不够就要用方便法,要用变通的方法,哪一个人根机怎么样,都要用适合他根机的方法,根机锐利的讲一句话,他就懂了十句话之多,不懂的你就该好好的教导他、好好的培养他;笨手笨脚的就用笨手笨脚的方便方法,菩萨要有能力观众生的因缘根机。
19.方便智是以无所得来行般若波罗蜜多
经云:「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三十七菩提分法,因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三解脱门,三解脱门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四静虑、四无量心、四无色定,静虑无量及无色定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解脱胜处等至遍处不可得故。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有寻有伺三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是三等持不可得故。」
上面讲了很多的方便法,因为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方便法也是一样,这是一个变通的方法,最后还是要以无所有、不可得,来达到般若波罗蜜多的实行。
「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三十七菩提分法,因菩提分法不可得故。」:因为用这个无所得而为方便法门,就可以圆满一切法,修证到三十七道品,也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三十七道品是修学小乘解脱法门,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知、八正道,一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是要破掉你身、受、心、法的执着,来证到诸法无我。有了色身的执着,就不能更上前进,故第一要空掉的是我的执着,首先观破你的色身执着。
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要观身不净,我们禅修之间也是观身不净,身体本来就是不净,肉身内外污秽、七孔流屎。观身不净外,还可以观身心的变化。受念处是观受是苦,观身心的忧、喜、苦、乐觉受,打坐久了,哪里在酸痛了,是因为起了觉受;心念处是观心无常,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法念处是观法无我,因为诸法无自性,法中无我,盘腿打坐时,身体一直痛到通了、双脚一直酸到通了,最后空掉了色身,你的觉知与刚刚所说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相应,你才会根本了悟诸法无我原来是这么样子的,以前是这么执着这个身体是我的,这个念头是我的、喜欢、所爱、、、、,我们会随业流转也都是因为这些无知,以为诸法有我。(有关此部份请参阅网文---四念处禅修法要)
这个时候所修的四念处,对你是一个很好的法,尤其是放不开这个色身的、很执着这个色身肉体是我的,先修四念处才知道身是不净、受是苦、心是无常、法中无我,心是晃来晃去、变换来变换去。在这时候是修证这个法,悟了以后这又是了不可得,不能抓着这个法不放,不放就不能往前走。所以修了三十七道品时,也要用般若智慧观它无所有、不可得,把它抛弃了。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三十七菩提分法,因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三解脱门,三解脱门不可得故。」:有朝一日你能开悟后,是地上菩萨了,那时要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用在哪里呢?用在三解脱门,三解脱门是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没有修证到这三解脱门,你没有办法解脱,不管你气功有多强都没有用,要能修学到空观。
空解脱门:修到空观的人是很管用的,不用一法可以帮助众生的疾苦。我们在家菩萨戒法有一条戒律,遇到信众、亲戚、朋友有病,你就要去探病,探病就去探病,你一去探病,他的病就好了,若是你修到空观了,他的业也可以空掉了,你不要去那里作法、结手印、念咒,多轻松!过几天他出院了、病好了,要修什么法?这是无为法,但是你要亲身去证到空解脱门,能够证到空解脱门,一切业力抓不住你,爱恨情仇、恩恩怨怨、有情、无情都抓不住你,芸芸众生那么多,每一个都与你有缘、缘聚缘散,也都不被他所转。
无相解脱门:是更进一步了,就是心空能够映照一切相而能够无住,不住在那个境界上,有因而无住、有相而无住、有境界不执着,这个境界就是无相,无相并非什么形相都没有,《金刚经》所开示的:「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所有的相是无相、是非相,用实相观它空、是无相,它有没有相?是有的,但是从理地上去观,它是没有的。这样就能证得空、有不二的解脱境界。
无愿解脱门:有愿(祈望)就容易让人家乘机而入来转你的定,还没有到八地菩萨,不能够随便发愿,在修三解脱门是六地菩萨而已,六地菩萨修空观、无相观、无愿观,然后从这三观里面去证到三三昧,证到以后就进入七地菩萨位。在修三三昧的这个时候才是六地菩萨,这个时候不能发愿,有愿都是为自己能成就什么的,能有什么好处的。要到八地菩萨不动地、十地菩萨的时候,才再来发愿成佛之愿,成佛时要怎么样,很多佛在因地菩萨位时发大愿,就是在这里,如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等。这三个解脱门是很重要的,大乘菩萨的解脱道就是在这里学到的。
声闻、缘觉这些圣人的解脱,是从哪里学习到的?就是修十八空观、由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从这十八空观去理解,虽然色身没有破,还没有修到登地菩萨的境界,但是已经能够解脱了。
同样在讲空,这里为什么有空三个解脱门,前面有十八空呢?这是修行层次上的不同。当修证到这三解脱门圆满了,还是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三解脱门,三解脱门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四静虑、四无量心、四无色定,静虑无量及无色定不可得故。」:四静虑是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是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苦妙乐地、舍念清净地,加上四无色定,应再加上无想定就是九次第定;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能够修到这些禅定的境界,自然这种救度众生的悲愿就会起来,你没有修证到那个境界,这个悲愿纵使起来,你也会害怕,行菩萨道并非容易,众生的业无量无边、大大小小的,不能修到空证,一碰众生业就变成你的,你没有一套功夫,光说要行菩萨道,遇到困难一、两次,你就会退转的!若没退转,开悟的地上菩萨,不要说证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要知道什么叫作菩提?什么叫做自性?什么是外在因缘?要有能力怎么化解这些障碍,这慈、悲、喜、舍是菩萨证到这个境界自然生起的。有的人说我为什么没有这慈、悲、喜、舍之心?你没有证到地上菩萨,四无量心怎么起?要起也没有那个功夫,三脚猫的功夫是有,可以心通、可以干什么的,要化解众生的业力,他没有办法,怎能发心去为众生承担痛苦。
四无量心生起也要以般若波罗蜜多去观它,得是得了,也要观它是无所得、不可得,对一切不执着就是无所得,不去讲它就是无所得,天天在讲就是有所得,就是执着不放。若不是为了教学方便,这些文章、名相都是多余的,《大般若经》600卷,释迦牟尼佛宣讲完了,其实没有说一句,是方便讲到这个境界,修行不讲你不懂,所以方便讲。《金刚经》也开示了:「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不说众生又不懂,佛陀也就方便说。有一天你到了佛的境界,喔!原来一切这是无所说。
四静虑、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等证到后观它不可得故,一切修证到的境界,都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这才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夫。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四静虑、四无量心、四无色定,静虑无量及无色定不可得故。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解脱胜处等至遍处不可得故。」:八解脱亦即八背舍,八种不清净的烦恼把它抛弃了,就能得到八种殊胜的修行境界。九次第定是四禅八定加无想定,十遍处行者心能?满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十方虚空界等。对这些名相有兴趣的,可以回到网站上去看一看。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解脱胜处等至遍处,要能知、能离,证得后要能观无所有、不可得,才能步步高升。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有寻有伺三三摩地,无寻唯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是三等持不可得故。」:三摩地是正定,初禅境界有这三个层次,寻伺与觉观一样,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等三层次,若不能观无所有、不可得,当感召入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等三天。修行过程之间初禅有这三种境界,你修证到三摩地,应观不可得。这在说明,觉观的现象,此与四念处一样,观你身的觉受一样的,观它色身才能突破,能够突破身体的酸痛苦,全身的气脉才能通,才能舍弃这个肉体,肉身没有突破、没有舍弃,而要修什么是没有办法的。
修气功就是在执着这个色身,气有多强、有多旺,这些都没有用的。修佛法就是要修空,修气功的人只是他身体的气脉会走得很顺;修佛法打坐的行者,气走哪一条经络要搞清楚,这才是真正的在打坐修行,不然都是鬼神通,鬼神给你灌气、气很满,整个身体都是气、也可以看到什么,那都是着魔了;真正气通任督二脉可以转河车,正经十二脉也会走动,奇经八脉连结而成,这时才是开始修心的时候。
外道也是能开悟的,无色界不也是开悟的吗?只是他不去修六度波罗蜜、没有去修十度波罗蜜多,没修般若波罗蜜多智慧,故会执取其所得之境界,这是没有办法解脱业力的纠缠,其分野就在这里而已。你们也不要去分别道教、佛教、天主教、、、等等的教派,无色界天、色界天这些外道,有的到了那个境界,也会去修佛法、会去修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只是一般的外道,身心修到这个境界,认为已经是很好了,死亡的时候不是生天、就是当天神去了,福报受完了又再去轮回了,差别就在这个地方。其实没有什么内道、外道,外道就是内道、外道就是内道,境界都是一样的,外道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不同吗?只是修到四禅境界的,再加修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从心意识抽离出来,或者修三十七道品,破了我们色身的执着,再进入八菩提分,让心脱离业力的纠缠,这样就能解脱了。
当你懂得佛法,没有什么内道、外道之分,只是以戒律来判断,哪一个修外道法,他的果报是在哪里?如果是犯戒,那是不容于佛法的,你要承认它的功德无量,修到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而不去守清净戒的,胡作非为的,贪、瞋、痴、慢、疑不断,搞一些佛经上所说明的魔相、一些色情的,这些都是着魔了。
「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三明、五眼、六神通、六波罗蜜多、陀罗尼门、三摩地门、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如是诸法不可得故。」:从这里开始所讲的境界都是佛的境界,前面是在讲菩萨的境界,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三明是外道里面没有的,修佛法也只有佛才有的。
天眼明:不受时空的限制,它可以无始劫以来,祂就可以了知众生的因缘果报,是遍满十方虚空、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都在佛的心中,不用去想、不用去动心与否,是无所不观。
宿命明:只有修证到佛境界的才有这宿命明,所有的世界,不是只有我们这个世界,十方?满三千大千世界,哪一个世界,何时生?何时灭?都清楚了知,还可以观这个世界里面有情、无情的众生,无始劫以来的因缘果报、恩恩怨怨,也都清楚了知,没有开始、没有终了。
漏尽明:烦恼真正的清净了,没有什么烦恼,一般的菩萨、或是小乘的行者,有烦恼的种子,可以不受它的左右,是为漏尽通。诸佛菩萨是没有烦恼的种子了,所以是谓漏尽明,都是清净的白业。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是佛的境界,须菩提是证到慧眼,慧眼就是证到空,空修证到了就从心空之间,产生一切智慧。法眼是观一切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什么法的来龙去脉、因缘果报,祂都清清楚楚。佛眼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有情、无情十二类众生,祂都能了知,这是佛的境界。
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波罗蜜,是地前菩萨在修的。
陀罗尼门:修证到这里以后,当今的修行者,能够从自己内心讲出陀罗尼出来,中国古代达此境界者,好像只有上普下庵禅师,他说的咒语就是普庵咒,是他自己讲出来的。有一天你能够修证到八地菩萨境界的时候,应该可与诸佛菩萨相应,你自然就能懂十方虚空世界一切陀罗尼,不是以法来学,是以咒语来学,释迦牟尼佛从祂心中所起的一切咒语,是谁教祂?没有人教祂!自然就能从祂心中流露出那个咒语来。
三摩地门:种种的正定,定有千万亿种,无量无边佛都能证得。
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佛不共法、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相微妙智:这些都是佛的智慧、佛的境界,网络上也都有登载,可以上去看一看。
无忘失法:到佛的境界,一看都不会忘记,像龙树菩萨一样,跑到龙宫去,看到《华严经》那么殊胜,就把它背起来了,《华严经》总共有上、中、下三册,下册是讲到他化自在天,从人间讲到天上,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这流传的《华严经》是下册,其中佛在六欲天中所说的法。我有一个想法,接着应该就是色界、无色界的境界,都列在龙宫中的中、上二册,因很高深,不是我们凡夫所能受持,故龙树菩萨隐而不传。
恒住舍性:这个恒是永恒,什么东西可以永恒?亦只有我们的空性,才可以永恒不灭,舍性是忧、喜、苦、乐都没有了,永恒住在一个平等性上的,这个空性就是这个样子,只有佛才能修证到这个恒住舍性的空性,可以应十方虚空所有世界的一切众生,而且不受他们的影响,佛的心空之中是可以容纳一切众生、可以容纳一切世界。
佛陀为什么会懂得那么多?就是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来慢慢的成就一切智,一切相所产生的那种智慧,有的看了就知道了,有的看了却不知道,智慧从哪里来?都是从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得来的。
一切相微妙智:譬如《华严经》每提到一个名词,可以用十个举例来说明它,各个十个之间的名相,亦可以再用十个举例来解释它,各个之间可以层次无尽的解释下去,这种微细更微细的智慧,只有佛才具足的,是我们不能想象的智慧。有时候我们说明一件事情,能够讲出三个、四个原因就觉得已经不错了。一切相微妙智这种智慧,不是我们人、菩萨所能够得到的,只有修证到佛境界的,才能有这种智慧。
「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圆满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及余无量无边佛法。如是诸法不可得故。」:上面这些佛的境界,一切诸法现出来的时候,是有那个境却都不可得,诸菩萨摩诃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要得到什么?不得到什么?这种方便智,如是诸法不可得故,应圆满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及余无量无边佛法,外道法也是佛法,是因为修了不正确的法,有时候用了就要舍弃。佛法者即非佛法,有些不是佛法的佛法,用完了以后就要放,不要抱着不放,如是诸法不可得故。
修行有那么多的境界,四禅八定是我们比较了解的,修来修去,到最后不要黏在哪个境界上,可以体会身心的变化,但是不要执着,体会到哪一个层次的境界。至于修证也是一样,如果修到三解脱门,为什么空观要这么修?修空观是不执着一切相、是空一切相,有所体会也不去执着,体会到哪一个层次的境界,看了、懂了,知道有这一回事情就好了,就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样才能一直走上去。若在中间体会了,却又执着在那里,就会被它所卡着,没有办法突破。因此,除了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这样一直度过去,经历了千万种事情、境界,好像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谈。如果不是上课,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以谈的,为了上课可加深你们的印象,提了一些讲起来是怪力乱神的事情,其实,对自己来讲,都是当下空掉一切相,就是以般若波罗蜜的方便智度到彼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