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2003.3.22. 第 5 讲(之7) 张玄祥居士 讲于 法尔讲堂(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二、般若波罗蜜行相是什么?(续)
11.真能行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
为什么菩萨摩诃萨能知、能离诸法,因菩萨摩诃萨能观一切法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无相、若有相,若无愿、若有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杂染、若清净,若生、若灭,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善、若非善,若有罪、若无罪,若世间、若出世间,若属生死、若属涅盘,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善、若不善、若无记,若欲界系、若色界系、若无色界系,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若见所断、若修所断、若非所断,若在内、若在外、若在两间,如是观时,诸法皆无所有不可得。为什么呢?因由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故一切法皆空无所有、不可得。
菩萨摩诃萨真正能够做到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是怎么样?是能够知道每一种修行的境界、方法与所得到的现象,都能够了解,了解了以后就不执着它,所以能知、能离一切法,这就是大菩萨的一种知见。我们在观人生、或者观修行的境界、观内心的现象、与内心的外在世界、或者是你在禅修之间所现的一切境界现象,这些现象有来自于你过去的潜意识、八识心田里面的种子,有今生、有现在所熏习的种子、或者是你修禅定之间所映现的一种境界,不管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者是突破色身后的四空处定,再加上八胜处、九次第定、十 徧一切处,以及空、无相、无愿三昧、陀罗尼门,等等一切的法,都能如实的知、也能如实的离一切法,这样也就是真正的在行般若波罗蜜多了。
我们通常是有所感知的时候,常常会去讲、讲给别人听、讨论也好,或者是一碰到人,将自己所看到的、所修证到的境界与别人分享,其实在这过程之间,就有一种「知而不能离」的现象,当然不懂要问那是无可厚非,有的是知了却很执着它,然后又跟别人去讨论,这样讲就有一种「法的执着」,也就不能离诸法,因此菩萨摩诃萨能够做到不住在空、有两边的哪一边上,这是很重要一个修佛法的观念。
上一次我们讲到一切法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若我、若无我,若净、若不净,若空、若不空,若无相、若有相,若无愿、若有愿,若寂静、若不寂静,若远离、若不远离,若杂染、若清净,等等的这些法,知道了以后要能离,这也就是禅宗所谓的对诸法能「不即不离」。「不即」是要知了又能不去执着它,如果你连知都不知,这就不是真正的修到那个境界了,有什么可以讨论的。
《楞严经》里面也开示了一句话,你的心,用你的分别心性去看,这个法灭掉了,你的这分别性也没有了,这个法是假的,是因缘假合的法。如果你面对一个境界、或者是一个念头,这种现象灭了、或者是还没有灭以前,还有觉知能够面对这个境界,灭以后你还有一个觉知在,这就是真心所感知的,这两者你在「明心见性」以前,就要去揣摩这些现象,哪一个是真心?哪一个是假合应缘所现的心?若不能做到这样,你会被那个假心欺骗得团团转,所以离开虚妄不实的法的时候,没有一个真正的觉知存留下来,那个境界没有了,也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前尘影事,以前所存留下来的一些影像而已,不是真的因缘法。
真正有因缘来的时候,你能够感知那个境缘,然后产生你的心念,当有法生起的时候,你能够不执取它,法灭的时候你还有一个觉知在,这过程都清清楚楚的,这样才是真心感应一切境,这种现象要明心见性就要学着去观这些性空缘起的实际体验,不要只在理论上意解。我们再继续说明法界一切对待法:
若寂静、若不寂静:要知道什么叫做寂静?知道以后,也要能离寂静,要知道什么叫做不寂静?知道以后,也要能离不寂静。寂静是我们本体、是我们本来空真如的样子,寂寂然不动是我们的体性空,我们修行会修到把妄想心(第七识)开发出来,因它很会执取第八意识法尘,故会现妄想心。
进一步地行者能把第八意识心田、心扉打开以后,我们就会看到很多的法尘飞扬在你的心中,无量无边的种子飞扬而起,这就是在翻种子。慢慢的因为当您的第七意识被控制,不去执着第八意识法尘种子的时候,种子归种子,第七意识安然能不动、不妄执,则第八意识寂寂然的体性就会现起来,您要去了知它。最怕的就是有一些人还没有进入那个八识心田里面去,认为念头没有了,我的心寂静了,就认为那是寂静之体空,那是不真实的,那只是气压到脑筋细胞,没有念头能起来罢了。或者是你心中的念头起来的时候,你很害怕它、你的心让它飘忽不定的到处去想,现在突然间把它压抑住了,不让它想了,那种境界也不是寂静的境界,而是入无想定之中,果报当然会入无想天中。
「寂静」其实讲起来是涅盘、讲起来就是空性对一切境界不会黏着,这才是真正的寂静,寂静不是没有声音、不是没有念头、不是没有一切境界,有!但是不受它们的左右,那种样子你要去如实的知。《金刚经》里面有:「如来者 ,即诸法如义」,什么是如来?如其本来会显现出它本来就有的功能、特有的境界、特有的现象,这就是如来体性。我们以如实空的体性,能够了知那种赤裸裸的、没有牵挂的,对一切法都能不黏着的那个不是东西的东西,你要去把它找出来,才算认识寂静的体性空真如。
有的修行人在管教孩子,嘴巴骂、手要打下去,好像是真的那么一回事,但是你内在的一个真心、觉知心,却是保持一个寂寂然不动心的样子,俨然是两个人、两回事,那种境界你要去了解它,那就是你本体寂静的样子。既然懂得它,最后还是要离开它,不要守住它不放,若你守住它不放,这个佛性就会变为不灵光。
我们的佛性有两部分,一是空的体性,是寂静湛然无依的;一是不空的如来藏性,它会应一切缘,有什么因缘来时,它就会应那个缘。当你证到体性空真如了,在应缘之间却能离那个法,因此能知、能离,能知什么叫做寂静?能知什么叫做不寂静?然后能离寂静的空体,不要守住空体的寂静不应缘;也要能离不寂静的有相,若不能离就是妄执性犹在。不寂静是什么?是我们本体应缘所现的一切境界,当你在禅修之间、在日常应缘之间、在睡觉的时候都一样的,你的体性永远都能随时在应缘。这个应缘若没有因缘你去应缘,那就是你的妄想、你的第六意识在定中、在梦中,所现的一些独头意识、是不真实的境界,或者是前尘影事的事件。
这里既然讲到寂静,行者必是有一些修行的境界了,有一点心空如如的样子了,能对一切外境不黏、对一切内心所起的妄执心念,不去罣碍它,甚至没有妄执心念会现起来,这是寂静的现象,亦即是你要追求的涅盘境界。一般的世间禅定大都偏向寂静,色界天的天神,也有所谓的寂静,但是那个寂静是不究竟的,是搬石头压草似的寂静。为什么不究竟?因为没有把第八意识打开,只是修第六意识对一切境界的不执着,也能让第七意识无机会去起妄想,这样他们也就认为是寂静了。
此种种的境界没有什么对与不对,只是有的境界高、有的境界低,但是你要如实的知,已经真正证到了那个境界,如世间禅的寂静、佛禅的寂静,如实知了以后也要如实的离,不然你就会守住那个境界,就会出生到那个天界去了,或是住佛法小乘的涅盘。这是我们修佛法,一定要能认知的境界,要超出三界的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不寂静」是对寂静的对待话,就是你用寂静的体性、涅盘恒常的空性,面对一切因缘所产生有相的时候,你有没有办法能够清清楚楚的知道,若你还不能知道,表示你心的寂静没有修证到,能证到寂静,就能证到不寂静,这在修行上是很重要的。有的同学喜欢打妄想、喜欢住境生心,看到什么就喜欢讲、听到什么也喜欢讲,这样眼、耳、鼻、舌、身这五根,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你没有办法脱离它的牵扯、没有办法做到寂静、不黏。所以我们说修行,首先修外面的境界不来干扰你内心的心灵,你内心能够寂静不与它相应,这样才有初步的定力。
如此以后,初步的寂静了解它,才能够再进一步的修行,能把你的黑漆桶、脑壳子打破,打破以后我们第八意识所储存的种子,才会一直地现出来,无量的现出来。现出来的时候,就没有寂静的样子,因为里面有很多的种子,它会如同石门水库打开闸门一样,一泻千里的这种念头、影相一直出来,你要阻止它、也阻止不了,这就是在大翻种子的境界。到最后慢慢的这些法尘也都会沈寂、清净下来,清净下来以后,但那也是几年后的事了,这才是禅宗或者是大菩萨所谓的寂静、悟空的境界。
这世间禅、出世间禅的分野,就在于登地菩萨与地前菩萨的境界不一样,地前菩萨没有打开色身,所以他只能证到有余依的涅盘,因此还有余依色身。地上菩萨已经证到色身破了,才能真正来修正三三昧,此时行者五根不用,只有一个心识能知万缘,慢慢的让心能够静下来了,那时真正寂静的体才会现。课程讲的那么多了,境界要有层次的去了解,没有证到、做到没有关系,但是我所讲的您们都要去了解它。
要懂得寂静,色界天的天神也有寂静的体验,那种寂静是不真实的,为什么是不真实呢?因为那种寂静等于是世间定,世间的定是会退转的,不太喜欢有不寂静的意念,但是修佛禅、修大乘菩萨法,他不怕寂静、不寂静,他是用智慧来观寂静中起的因缘,用智慧来离一切因缘所起的法,这样虽然是在不寂静之间却很寂静、在热闹之间却很安详。
就像这几天有一些人到南部去了,到了南部难免会接触了一些无形杂乱因缘,在没有接触以前是寂静的、没有罣碍,接触了种种因缘以后就不寂静、就有障碍了。在障碍之间你能够知、然后慢慢的度过这个障碍,那就是能离。所以有时候我们心会感应有什么事情要来了,今天心不安宁,就是有事要来了,本来寂静的体,面对不安详的外境时,这种不寂静就是你在心应缘了,心有应缘要能知、也要能离,不要迷糊了,不要因为感冒了,身体不舒服、我的脑筋转不起来了,这样就是功夫还不够。功夫足够,在不如意的时候,还是能够知道是不如意、是身体被控制,是心思不灵光,是有一点障碍,要知道离,要是不能离就是功夫不够,要怎么离?气不通、身不平和都离不起,已经知道了却离不开,有的同学就打电话问:「我现在这样子怎么办?」
其实我们平常上课所讲的一些方便法,要知道能够用它,用了以后也就能够离,也不要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高深的理论可以用在讲佛法、名相。但是碰到实际状况、在短兵交接的时候,好像伊拉克的哈珊一样,平常叫嚣得很大声,现在美国打去了,在电视上露面咆叫一下,就不见人影,这样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学一套的,在不如意的时候能够无所谓,那也是一个法,默默的承受,你不承受也可以,要突破这种困境。而怎么突破困境?以前的一些方便法要会用,就可以突破困境,像我们那三条绑带把脚捆住,捆住脚气就上来了,还要什么智慧?用三条绑带把脚绑着,绑紧一点,手也能够结一个方便的、帮助气机上来的不是手印的手印,手脚的气都上来了,对一切不如意的事情也能脱离,再加上你的脑筋正念咒语,你就可以慢慢的把它离了。
有一些事是能知,但是离不了的,要离人家不让你离,就是有实际上的因缘障碍,要做得到也不必与他斗心法、念力,用一些方便法。我们修行只要气能通,心就能寂静,心寂静感召因缘了,就能如如、没有罣碍,若是身体被控制了,心的寂静会打折扣,处在逆境之间心就会乱,如何用气来帮助你的心定,这没有什么大道理,就是让身体的气要通。要行菩萨道,要动脑筋不是动嘴巴,脑筋一转要采取什么措施,也不必与一切障碍起争端,只要采取一些保护自己,让气能通的,这不寂静的境界就能离。讲解这些都是行菩萨道的方便法,要有这些体验,有的人色身留下的一些不健康的种子,同样地自己要想办法把它突破。
若远离、若不远离:讲到远离、不远离也可以用这种情境来说明,心与身能够远离如意、也能够不远离不如意,这两种现象要能知、也要能离,这都是心态的问题,要就接受它、容忍它,一切法无我的时候,什么都不存在,但是如何做到无我?《金刚经》所开示的:「无我得成于忍」,要修忍辱法!要忍一切境、忍一切人、忍一切众生,这样子能忍就无我。无我做不到,修佛法就没办法成就,能够做到无我,也是要远离无我相,不是一直执着无我。当然远离、不远离还包括很多的境界及事物,在此就不必再重复述说。
若生、若灭:法应缘的时候生起、缘灭法也灭了,大菩萨应该能知法的生、法的住、法的灭。譬如内心为什么会起这个心法?你要仔细去观,一个人如果常常打妄想就观不起来,常常主动的去打妄想,无事找事、想想这一位、想想那一位同学、想想自己的亲戚、朋友、父母、儿女,你内心根本就乱七八糟,这种心不能观,因为那是妄想,也因为你有那些多妄想,对于真正因缘的法之生与法之灭,你就观不起来,就像一个人蹦蹦乱跳,真的地震来了,你不知道是地震来了。
若是你不起心动念,不随外境妄缘来转的时候,你心里面起个念头,那个念头是你真心应缘所起的法,你就能够知道,好的生起也能知,要不要离?好的离不离,当然也要离,不能产生喜欢心;不好的知了也能离,不要用你的习气毛病去相应就是能离。有的习气、毛病一大堆,个性很强,要你离都离不起来,上面讲的这些法,能知、能离,这个离一定要你内心清净,若是不清净,刚刚讲了这些名相,要你做到这些方法、境界、体验,你就离不起来,善境界就执着,坏境界你就是要逃避,知道是知道了,就是离不了,这样就没办法。
你要学习平时都把心澄静下来,不要打妄想,在不动的心念之间,突然来一个念头一闪,你就知道是什么?能够知,我们常常讲的,哪一个人在想某某人,这个某某人马上警觉了:「这个家伙又想到我了!」我心里有所感知了,感知了要能离,不要与他牵扯、纠葛在一起,牵扯在一起养成习惯了,就是凡夫的心,惺忪相惜、深深相爱,永远没完没了地一直在轮回洪流中。
既然是修菩萨道,你有能力、心很敏感,心很敏感要能判别真的、假的,主要功夫就是不要打妄想,法的生起时就有把握用觉知去观,大概是什么样子,知道以后就要把它放下,放下就是离了。若是离不了,你就是还有习气在,能知不能离就会起烦恼,就不是真正在行般若波罗蜜多来破一切相,没有真正在行般若波罗蜜多,就做不到能知、能离的境界。
法生是因缘生,因缘生而法是无常,最后还是会灭的,灭就灭了,也不必去罣碍,对这件事情好像很有兴趣、或者是舍不得、、…,反正待缘灭法灭,不要再去回想,我们常常一个毛病就是念头出来,你感知了就要去追逐一下,到底是真的、假的?起了第二个念头以后,灭了以后你还在追逐、追踪真假,离不了诸法。检视一下自己还有没有这些毛病?感知一切境界,这个境界是真的,你不去执着它,最后过一天、过两天,结果与你当初所感知的现象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你是以寂静的空体,去面对不寂静的一切因缘,这样最后所出现的果会是不一样的。
若是心里面所生起的法是不好的,你不要在意、也不要心慌意乱、也不要想用一个什么方法来逃避、来躲避这一关、来处理这些事情,全都不必!依照上面所说的,若空、若无相、若无愿,住在体性空真如间,什么不如意的相,最后都会没有、自然都没有,该发生的没有发生,这就是修佛法的好处。《金刚经》里面所开示的:「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什么意思?就是无有少法可得,是为菩提心、是正等正觉,有这种心态你就能离一切心里面所生起的法,灭了就过去了,更不用去想,心的生灭要能知、能离。
若有为、若无为:唯识概论里面有六种无为: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无为法以外的现象都是有为法,有为法是有一个法可以用,无为法是不用一个法来应一切缘,不管无为、有为都是法,无为法不是什么都不做,要做的是什么?面对一切因缘的时候,以空的真如体去面对不空的真如境而不执着,这就是真如无为,真正如其本来的功能所现出来的境,但你能不去抓那个境,是住在无为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菩萨能知、能离的境界。
六种无为中真如无为才是菩萨、佛的境界。什么是真如?我们的体性,真正如其本来的功能能够应一切缘,现如其本来的一切境,这个时候能够面境无为,就是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观一切法而能不执着。你修证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境界、或者是四空处定、十八空观、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三十七道品,甚至于能够得到六神通、具足五眼,甚至于能修证到如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道相智、、…等等的这些都是有为法,所修证到的境界,能够如实的让它现出如实的境,这就是所谓的佛性真如。
譬如体会到十八空观,就是修证到十八空的真如性,让你的体性现出十八种不同意义的空相解,就是让你的体性真正如其本来的现出其功能,能够以空真如应一切缘,这是有十八空的修证。但是修证到的是有为相,你不去执着它就是无为体,无为法是不必用一切法来脱离一切境界,因它能自己以真如体做到离一切相。《金刚经》里面有句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若你还是用有为法、或着有相,这还是地前的菩萨,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等的修证行者,或者是地上菩萨七地以前有学位的这些菩萨,都是属于偏向有为法的。若一行者能够自己真如体性现出各个境界,而能够保持一个无为境,这就是真如无为的现象,是菩萨、佛所具有的真如无为性。
若有漏、若无漏:有为、无为可以与有漏、无漏连结来讲,有漏法造成你会再轮回的一切善恶法,基本上以因果来讲是这样的,也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造的这个业会有善、恶报的,就是有漏法。善报有什么不好?善报也有烦恼,因为你来做人或升天界,享受荣华富贵。若生人间有钱就会作怪,就又会迷失掉了,有漏法就与有为法一样的,会造很多的业缘。所以要学习《金刚经》里面所说的:「无住相布施」,用忍辱波罗蜜度到彼岸,所以就要学习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这四相能够超越,要先破我相,则人相、众生相灭,就没有众生颠倒因,即能不在人间以下恶道中轮回。对于寿者相来说,第一个要先破掉我相,才不会在修行中执取修行中所出现境界,才不会感召诸天界的寿命,少者算千岁,最高可达八万大劫的天寿。世尊言寿命要之即有尽,如何能做到无寿者相?就是要能证有漏法、能离有漏法,能证无漏法,也能离无漏法,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最后就能离世界颠倒因了。
会轮回是有两种颠倒,一个是众生颠倒因,一个是世界颠倒因。众生颠倒因是与众生结善、恶因缘,结了善、恶因缘就没有办法脱离因缘的牵扯,因为你要脱离,但他就会想念你。想有正面的想与负面的想,正面的想是爱你、思恋你,负面的想是恨你、恨不得扒你的皮,哪怕是你不在他的面前,他心里面都会诅咒你,这种爱与厌恨的心,是没有时空的间隔,只要是不灭,你就没有办法逃避。你要能逃避就要修佛法,要真正的用般若波罗蜜多去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若是做不到就不能解脱,能够做到就进入无为境界,进入无为境就没有烦恼,有为、无为与有漏、无漏是有相当的意义。
修解脱道是要证无漏的智慧,没有烦恼的智慧,没有烦恼的智慧出自于你内心的习气毛病断尽,所造的业不会执着善、恶,这样你就进入无为的境界了,虽然做了很多的善事,不做善想,虽然度了很多的众生,但是没有众生可度想。《金刚经》里面所开示的:「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这种语句是要不执着空、有的相,对相要能知、能离。我们先了解这些,再来讲《金刚经》就能迎刃而解,《金刚经》在在告诉你要能知、能离一切相,要怎么做?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做不到就要慢慢的练习。
我们心里面的毛病、个性、习气,并不能一下子就去掉,没有那么快的!因为种子有深、有浅,有厚重、有轻薄,一个人怨恨得很深,生生世世也就没完没了,这一世报完了下一世再来,下一世报完了还是再来的一世,千万世心都不甘愿去除的话,永远都处在轮回的洪流中;能够修证到无漏法是很好,当面对对方所给你的一些正面的爱、或者是负面的恨,你都能做到无为境,这就是无漏智。要得无漏智是很难的,听起来好像很简单,我可以没有烦恼,也就是要对一切不执着,没有爱与不爱,问题是第三者,愿不愿意让你如此轻松自在,当他牵扯您的时候,你能感召悬绝吗?这就要事实来印证,解脱或没解脱也在此判断。
举个例子来讲,释迦牟尼佛已经修证到佛的境界了,还是受到他堂弟调达的骚扰,这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世尊已经修证到如来位,堂弟调达对祂的加害与毁谤,世尊都能够不动心、没有烦恼。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还是要受果报的影响,果报是永远不灭的,要看第三者的心有没有灭,不灭就永远要受果报,果报来时,世尊能轻松自在地去处理、面对,这就是解脱的智慧了。
没外缘的时候,我们能自在,好像住在无漏间,是身体健康、心灵安详的时候,那是没有因缘来干扰,所以有这些好现象。等到有第二者,或有冤亲债主来的时候,身体就不能作主了,头就痛了、心就烦恼,要没有烦恼也做不到了。无漏法除了内心没有烦恼以外,做了很多的事情要能知、能离,这样才能做到无漏的境界。
当梁武帝第一次接见达摩祖师时,问到:「朕建造了那么多的寺庙、尽心力护持佛法,这样子朕有多少的功德?」达摩祖师回答:「无有功德!」有漏法的功德就是有果报,建造了那么多的寺庙、护持那么多的佛法,当然就有果报,因为因果是历历不爽的。要怎么做到无漏法?应该做了很多的事情,又不去挂念它,这就是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来如实去除做善事的果报因缘。
知我应该去行布施,但要如实知离我去布施的骄傲心、想有福报的心,做到无受施的人,也无可施的业,这样就可以做到无漏了。无漏法可以说是没有生到天界的因缘,也没有生到人间的因缘,当然更不会有堕落到地狱道等的恶因缘,这样子你就自在了。
有漏、无漏法皆在于你的心,不是在于你做了什么事?有漏法是在于你做了什么事,却放不下;无漏法是除了内心没有烦恼这个讲法以外,就是你做了很多的功德,而且都能不住、不执着,不值得去执着,根本不屑一顾,这样子你就不会被因缘抓住。很多人做了很多善事、默默无闻、不会邀功,这就是在行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若是做了善事,标榜:「这是我做的!这寺庙的柱子是我出的、、…。」这就是有漏法,有漏法是有果报的,有果报就会来受生,有福报的会来享受福报,有的所做的善事表面上是无名氏,其实心里还在罣碍所做的善事;无漏法是做了什么都不去罣碍,所以有漏、无漏,以及会不会去受报,端视你的心,是不是能观无所有、不可得。
若善、若非善:善、非善依我们佛教徒修行者而言,是很难去判断,如果做一些善行,譬如布施、持戒这些可以说是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很难去判别哪一个是善?哪一个是非善?某甲杀了某乙,杀人的就是不好?当然法理上杀人是不好,其中所牵扯的恩怨,也很难去体会,除非你有宿命通,可以去了解某甲为什么会去杀某乙?是什么因缘来结怨?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我们要有智慧去超越,哪一个人与哪一个人好、哪一个人与哪一个人不好,都有他们之间的因缘果报,同时他们之间的好好坏坏,不要以善与非善的观念去看。
若是我们做了很多的善事,如度众生或者是无相布施、或者是修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法,这些看起来都是善行,但是做就做了,却是天天去罣碍,这样就不好。若有所罣碍我在修什么法、在修心中心法、要求得心灵的开悟、、…,这样也是一种能知、不能离,也会造成执着与苦恼。有一些人却可以做到,该做就去做,做了以后也不会去想会有什么结果,修就修了,并不抱着一个期望,一定会有所成就、一定要怎么样…。该怎么做就去做,这样心不会罣碍、不会压抑、也不会有一个期待,其实修行越是能够放得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中间的善与非善,很难去分辨,不管善与非善的念头起来了,要能知、还是要能离。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是厘不清楚的,不要去评断谁对、谁不对,看归看、听归听,也不要加以评断,这样是最好的,那是他们之间的事情。
若有罪、若无罪:这对我们修行是很重要的,以前造了很多的恶业,当然都是有罪的,没有罪怎么会受报?《金刚经》里面所开示的:「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福德到底有没有?福德大不大,无住相布施的福德大不大?若你住在福德境上思福德就没有功德,我虽然做了很多的福德,却不去执着它的福德与否,这个福德就非常的大,每一次读诵《金刚经》总是要有几句话,特别的凸显出来,你要记住它。
我们读诵经典不要读得太快了,不要比赛我十五分钟念了一部《金刚经》,念了一年、念了十年,都不知道里面在讲什么。你每念一次《金刚经》,有没有特别注意其中的哪一句话?特别去体会这一句话的含义?我在民国六十六年就开始读诵《金刚经》,因为那时候的身心实在是很不安稳,就开始读诵,读诵得也差不多能背诵了。
金刚禅坐课程中的诵《金刚经》,刚开始我为什么对你们所诵很不以为然,每次读了两、三句就要喘一口气,这样你永远没有办法进步,要到一个句点,一个段落,才能够换气。这样一边念经,一边就在练宝瓶气,我以前是这么读诵的,所以跟你们断句、换气的地方都不一样。有时候一口气念下来,这起码有十几秒钟再换气,这样子才能有一点色身的变化,在读经文之间还可以把你的色身调理,当你在诵读经典的时候,气也在发动。若你每次读了两、三句就要喘一口气,那个意思断断续续的、也看不懂,除此以外,你的色身也没有得到好处。
我在第一次、第二次跟你们提醒后,现在比较好了,反正这一句的意思还没有完全到句点,就不能换气。我们现在读了那么慢了,今天你到底跳出来哪几个句子出来?以前你都不会去注意那些字,今天突然跳出这一句,也就特别注意。譬如:「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有没有记住这一句话?如来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在讲诸法如其义,诸法各有其位,各安住其相位中,如是而已。这样起码你今天就学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什么是诸法如义?你修到初禅的境界,初禅是未到地禅,他的真如性现出初禅的样子,那也是如来体性所现出来的,「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你修到二禅的境界,自性会发光,是真如的自性发光。证到二禅天,他的真如性就会发光,就有如来性起,如其义的现出那个境界来,如来不是很单纯的。如来可依诸法现其各别本相,如来境界就是我们普通的凡夫眼睛所看的东西,是眼根的如来真如性所现,如其义者是可以看的这个根尘,看到外尘境,所以六根、六尘、六识都有其真如性,可以看的是见性真如,所看的是真如所变现的尘境真如,你能看的、跟你要看的这个物相,以及你的自性,都有它的真如体性。
读到这一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而今天突然明显的跳出来,就是在教导你今天要学的就是这一句,你就记起来了。当一个人修证到很厌烦了,亦即要空掉我的脑筋、一直要空掉一切法,是依此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刚开始的时候你对这一句话很有兴趣,为什么?你心里面一直在烦恼,心一直在冒念头,心里面没完没了的这种烦恼一直出来,这一句话刚好是对治它,刚好教导你这些相都是虚幻不实在的,你不要去理会它。
后来 《金刚经》又告诉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不要有断灭相,你回过来又要去承认「诸法如义」,以前所修证的这些境界、现象都是真的,不能否定它,为什么前后讲法不一样?因为你前面有烦恼、没办法控制它,所以告诉你一切法是假的、虚妄的。后面你已经证得没有烦恼了,所以告诉世尊再告诉你,一切现象都是真如所现的境,诸法如义,你要去承认它的存在。境界不同对你开示的就不同,但是就在同一部经典里面,你要去懂得这些,懂得这些你才知道,一切相是因缘所现的一切境,那是有!但是知了以后要能离,能离就是要以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去观它无所有、不可得。
当进入行阴区宇的时候,能够观八万劫以内众生因缘,阿赖耶识里面众生的因缘果报、包括自己的,可以知道你杀了多少人、做了多少坏事,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这五大罪你一定犯过,信不信?因为没有神通,会认为我很无辜!我为什么会作那么多的蠢事?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有幸你今天读诵到《金刚经》有很多的怨亲债主来骚扰你、来整你,有很多的这些人,长官、亲戚朋友、有关、无关的这些人都要来整你,为什么要来整你?因为你以前所造的业,今生没有读诵到《金刚经》,是要下三恶道的,而你读诵到《金刚经》,刚好今生这些人来帮你消业障,然后他们把你磨得差不多了、你《金刚经》也学会了,刚好要堕落下三恶道的业力也暂缓了。
有的人福德不够,一读诵到《金刚经》人就会发狂了,所以读《金刚经》解脱的知见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你的业力也是不可思议的,还是要去受报,受报的时候就是不信邪,一直要抱着《金刚经》,每一天都要念两部,发狂归发狂,当你有这种心,就是正、邪互相的在拉扯,你要有这种知见;很可惜的很多众生在受报的时候,他有那个心,要诵经、念佛,但是他的家人就把他当作是神经病,一定要他吃那个药下去,他整个的脑筋就呆若木鸡、两只眼睛痴呆痴呆的,这就没有办法了,业力是不可思议的,《金刚经》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现在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世尊也已经告诉我们,要怎么真正来行般若波罗蜜多?不管以前我造了多少的罪业,就是要观它无所有、不可得,已经有所作,但是现在我能离了,能离就不会受业力的牵扯,不会有罪恶感,能够这样你就能看成是无罪,无罪并不是你的种子就没有了,种子还在不可能灭掉,只是你心里面,觉得以前所造的业,当面对那个念头、影相起来的时候,没有罪恶感,就像看电影一样,情节是别人的。
这是很多人、那些外面做坏事的人,也有这种功夫,他也有另类的智慧,他杀了人、干了好事以后,他还可以抱着小孩,然后出现在现场,比手画脚与人家谈了一大堆,置身事外、俨然无事状,这是负面的无知罪业,无惭、无愧,不是有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般若波罗蜜多主要用在修行境界的执着解脱上。这种恶徒还是敌不过警察的调查、检调人员的分析,法网恢恢、最后还是被抓了,这种案例很多。
我们每个人以前造了很多的业,现在在禅修、学佛法,要从「罪性本空」这样去观,若你不能用般若波罗蜜多去观,不能超越这种罪恶感,只有用「一切法都是空」的理念来观,哪有甚么有罪、无罪的,对于做了很多的好事,都已经没有福德性了,以前做了很多的坏事,那还有什么罪?当然罪性也是空,以这样子去观,你就会有那种没有罪恶感的修证工夫。《华严经》里面也开示得很清楚:「罪性本空由心造,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刚开始教导你要忏悔,忏悔到最后告诉你:「罪性本空」,有什么罪行?不要有这种罪恶感!有罪、无罪都是在自己心地里面的认知,怎么认知?就是以般若波罗蜜多的这种能知、能离的功夫来看它有罪、无罪。如果你能够做到有罪,但是把它看成无罪,你就解脱了,因为以前所造的业仅是前尘影事,您能无执就成不了业报之实果。
但是谈到解脱是自己的修证,能知能离罪业本身。然若真的牵涉到第三者了,譬如你以前杀了这个人,这个人现在要来杀你,你说:「我没有罪!」没罪是你自己讲的,但是他不甘愿、他要来杀你,他要杀你的时候,他加诸在你的身上、或心上让你心慌意乱、让你开车心很浮躁、让你要去冲撞安全岛、或者是让你去冲撞对方来的车子,你的心能不能沈得住气?这与你的解脱认知是一回事情,你的德行、修行能不能得定,又是一回事情。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虽然告诉你、教育你,你要有能知、能离的这种心态,或者是以无所有、不可得的这种功夫去观一切法,那是在你心里面、自己感觉有罪恶感的时候,可以安抚它,这很简单骗来骗去:「没有罪了、不要紧了!」他的心就安了。
但是真的有怨亲债主来的时候,你要怎么去对付?这就是你烦恼的地方,能不能解脱是要有境界来磨,虽然你懂得般若波罗蜜多的道理,这几句话能够了解,怎么样去做也知道了,但是要有一个演练的机会,当怨亲债主来的时候,你以前杀了他,他现在要来杀你,要怎么杀你?现在最快的就是让你出车祸,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心不宁,会感觉周围好像有东西在骚扰,你会心浮急躁,刚好给对方制造了机会,你就一定会发生事情。同时这就牵涉到你基本定力的问题,定力能驾驭你的心得定,有禅定在加上能知有罪、无罪,要能离有罪、无罪心,但是这些都离不开你的定力,因此光有智慧、没有定力也没有什么用的!
当有怨亲债主来的时候,身心会有两种现象,你以前欺负了人家的心,今生你就要还他的心,就会在心方面让你发精神上的疾病,造成神经虚弱、能让你发神经病、让你精神六神无主、让你有一些异能。你又不是真的修行人,没有能力去对付这些,造成你的慌乱、神经错乱,这个神鬼会给你灌气,当气很旺你就不能睡觉,不能睡觉,精神虚耗灵通就来了,你也许就可以看到什么、可以听到什么,六根开始发通,那不是真正的神通,那是神格之众生类,要你也受此等果报。这种人如果有善因缘,刚好发生的时候,马上有善知识指导他,一、两个月就可以恢复原状,否则时间一久,三年、五年后,这一生就报废了,天天这么神经兮兮的,忧郁症、躁郁症没完没了的。平时还是要多做善事、多种善因缘,因缘牵扯到时,在有事的时候就有贵人相助。如果是身体上面有疾病的,那是鬼类的在做怪,因为你以前欺侮它,让它身体生病、破坏他的色身、或者是杀了他,他现在也让你生病、痛苦、死亡。你把果报的真实状况搞清楚,离不开身心这两方面了,若你受病,你就知道你以前所得罪的是哪一些人,你就可以稍微的分析一下。
阿罗汉是有定力,他的心可以平静的去处理这些障碍,但低阶菩萨若是光有点智慧没有定力,要你能知、能离,不即不离,观无所有、不可得,讲了半天,就是做不到,那就是有慧没有定。定要怎么修?双腿一盘,在座上修,修那个定,智慧是从受戒里面来,能够不执着哪一个法的时候,你就比较有智慧的。就像你学《大般若经》,经文告诉你能知、能离,告诉你般若波罗蜜多就是无所有、不可得,学会了要怎么用?小事来的时候还可以化解,大事来的时候就乱七八糟了,搞得天翻地覆,这就是定力还不够。
定力与你色身的气初步时是有关连的,你的气被封死了,丹田的气给抽掉了,感冒丹田的气就没有了,心慌意乱了,安详不起来了。你要练习到这身体的气有没有都无所谓,一切逆境都能不受它的影响,这才是真正的禅定。有时可以用一些方便法,绑腿绑一绑、要运动、要拜佛,一天五百拜、一千拜,天天这么拜,气通了定力又回来了。这样它就没有你的办法了,一个月过去、一年过去,这个业是无常的,最后它没有你的办法,就是不甘愿要报仇也过去了,不甘愿以后再来。我们也都是这么过日子的,活在这种恩恩怨怨、杀来杀去、报来报去之人生中。
若是你没有这些现象,那是很好!但是你可能还没有碰上,因为你心还没有打开,有时候感召的力量没有那么强,好像无业障。当心扉打开的时候,十方虚空这些鬼神都知道的,曾经结的善、恶缘,也就一直接踵而来。同时也正是在考验你,是不是真的定、有慧,是不是真的能处理事情而心不烦。此时行者能不害怕、也不紧张、不烦恼,这样子定就有了,处理事情的智慧也有了。
所有的一切境界,其实都离不开定与慧的修证,慧是《大般若经》里面会教导你;定是要靠你打坐修行,一点一滴的去培养出来的,你有智慧要让他有定力,有定力的要让他打开智慧,年龄在卅六岁是修行的一个重要关卡,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在36-40岁之间会有所改变,这也是看你自己本身的宿世因缘。
若世间、若出世间:我们处在世间有世间法,你不能排斥世间里面人情世故的事情,虽然要求解脱能出世间,用般若的智慧来度到彼岸,就是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但是回过头来,我们仍然生活在这世界上、生活在人群之中,要度众生就要与人群和合在一起,对于人情世故不能豁免,知了!该做的仍然要去做,所做的也不能太离谱。「心中心相貌」里面也开示得很清楚,当你修行有成就了,不要去依附权贵,看到有权有势的达官显要就去依附,在我们修行上,要求自己能解脱,就不要去巴结有权有势的高官达贵。
但知道我们是处在世间,但也不能离的太离谱,除非你是修小乘解脱的,什么都可不管,你既然是修菩萨道,菩萨道是不能离开人群成就的,一定要在人群里面周旋。但是在人群里面周旋,你不能迷失了,也不能处在世间一切随世间,沾染不好的习气。处在世间知道我该做什么,但是可以离;我不该做什么,对于世间的人情世故没有忘掉、也没有迷失掉、沉沦下去,也不能犯下彼此之间的不解因缘,以及对于牵扯的念头要加以警觉。
虽然所做的是世间事,但是要以超世间的心去看它,要怎么去看?譬如爱情,恩爱之情如何与慈悲心来分别?恩爱是世间的想、情,慈悲是让他能离苦得乐的之见,以这种心去看待他、去帮助他,这就是菩萨。譬如爱你的父母,不是只有吃、住、穿好的就是爱他们,应该尽力开导父母,好好为下一生到底要去哪里早做安排,这才是最大的孝顺。我们虽然处在世间,但是要有出世间的智慧,来安排世间的这些人,亲戚、朋友、父母、长辈、、…。很多人就是很会做这些事情,安排、拉拢人家去听经闻法,慢慢的因缘成熟,就会走上这一条修行路。
要报答父母恩,让他们也能学佛法,没有因缘就制造因缘,或者是有法会出钱替他们多种善因缘,这么累积下来,一直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哪一个人你度不了他的,就要别人来度他了,那一个人的一句话,他们的观念也许就转了。就像我妈妈,有一天上恒下霖法师由美回台湾,到过我家一趟,很自然的跟我妈妈谈了一阵,她离开以后,过几天我妈妈就开始吃素了,恒霖法师也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她就这么接受了。
这个道理就是你处在世间,要有出世间的观念,人情世故也要照顾,但是不要迷失掉了,要能知哪一个该做、哪一个不该做,守了戒就尽量不要去犯。在修行不守戒,不是就没有事,果报是照样的,因为你修行有功德,但是犯戒有犯戒的戒性,果报还是照样的。这一类的都是鬼神、魑魅魍魉、妖精鬼怪,这是在《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里面讲的,这一部经论是《大藏经》里面没有的,很多《金刚经》里面所提到的名句,意义不懂、不清楚的,都在这一部经典里面解释,譬如《金刚经》里面一再提到的四句偈。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若是你能够读诵《金刚经》,或者是能够为别人讲四句偈者,你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这四句偈在经典里面出现了好几次,但并不知道四句偈所指为何?
有的认为是:《金刚经》里面,所有任何四句,都把它当作四句偈,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只要去做就对了。
有的认为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有的认为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你要懂得这四句偈,就要进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去看,在网络上我就把这一篇文章登载上去。四句偈是什么?在《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里面所阐释的是:「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四句偈」。
空身:空掉你的色身,去掉我相,就有初果须陀洹的果位。须陀洹的境界是不入流,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不入色、声、香、味、触的尘境,没有烦恼,但天上、人间要来回七次才能证得解脱。
空心:把你胡思乱想、执着的心空掉了,就有二果斯陀含的果位。斯陀含是为一还果,天上、人间还要来回一次,上去天上以后寿命尽了,再来人间,来人间的那一世就会悟到阿罗汉的果位。
空性:眼、耳、鼻、舌、身都有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觉性,你都能把它空掉不去相应、不去觉知一切境,能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味而不知酸甜苦辣、触而不觉软硬坚实,也都能不起意念与之相应,就悟到真的空了。如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的,所以《大般若经》是以他为主角,与世尊在对话,只有他才有资格与世尊谈空理。证到空性的时候,是三果阿那含的境界,阿那含是不还果,不再来人间了,直接在天上,听经闻法就能证到阿罗汉的果位。
空法:把一切法空掉、无执,就有四果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相当于八地菩萨的位阶,两者是相同的位阶,阿罗汉的定力比七地以前的菩萨要强,七地以前的菩萨没有菩提智慧的定力,有智慧没有定力。
修行说要定慧等持,不要偏重于定,若偏于定会进入世间禅定的这种定;若是偏重于慧,虽然是偏重于菩萨各个位阶的智慧,但是却没有定力,讲得头头是道,教化众生,就是做不到自由自在。所以有的人佛法讲得很好、讲得很多,但是贪、瞋、痴、慢、疑断了没有?无论是照本宣科、所体验的、、…,讲的天花乱坠,行为却不怎么对,行为不对就是没有定、也没有慧了。因此我们佛法的修行就是要讲求定慧等持。这个定慧等持不是世间的定,是用般若的智慧来得到的定,那种定就一定有智慧也有定力,总而言之,还是要修学《大般若波罗蜜经》以及《金刚经》。
谈到这四句偈,我在高中的时候,从中央日报的副刊看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很喜欢这一句话,就把它剪下来收藏,同时就以它作为打坐的指标,我高中就自己在打坐,我那时打坐是没有人教导的,只要念头一起来就观它:「妄想!」而我骂它妄想,它就不想了,所以我可以在一炷香里面,四十、五十分钟只有一个、两个念头,最多三个念头而已,而且是一、两个字起来我就警觉,我一骂它、它就没有了,这好像天生下来就是会的样子。有的生下来就会音乐,三岁的小孩就会弹钢琴了,这都是上一世所熏习的。
禅宗六祖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了,这些都是前一世就种了很多这些东西,是八识心田里面所种的种子,所以你潜意识里面藏着什么东西?它是会现起的,所现的最好时间是十二岁以前,你要训练小孩子能够修行、能够做什么,若他是这种料子的,要把潜意识的东西开发出来,年纪上是越早越快,问题是小孩子的心灵上不成熟,还搞不懂这些。虽然是再现起来那种事端他很熟悉,但是难免他会心慌意乱,有时候看到什么,你不跟他讲开,他还无所谓,讲开了他可能就会害怕,所以这个是很难讲的。再来的修行人都是要走修行的路的,上一世修到哪里?这一世就要接着继续修下去。
住在世间上要能知、能离,而出世间是你已经修证到空的样子、无相的样子,这就能解脱了,一切业力黏不上你了,眼、耳、鼻、舌、身面对外境你都能自在了,看这个不会不顺眼、听这一句话不会不舒服,都没有这些现象,那是对外境已经解脱了。
第二步对内心里面所起的这些影相、念头、潜意识里面这些害怕的心、或者是境界上好的、坏的都有,都能够很坦然的去面对它的时候,你就有证到空的样子,寂静的体性已经现出来了,或现出来以后,你就有出世间的智慧。出世间是讲空性,这个在《大般若经》里面,或者是在大乘佛法修证来讲,你已经修证到菩萨解脱的境界、或者是阿罗汉果的境界,就是空、无相、无愿这三三昧修证到了,你就有出世间的智慧。出世间的智慧要能知,能知也不要一直去执着它,要能离,不能一直空到底,反正是什么都没有,不是的!回过来看看你心里面因缘所感召的那些事情,都是有其必然的因缘的,你才知道从心里面可以读到很多的东西,那不是神通吗?
以前你很害怕、烦恼很多,知道事情越多烦恼越多,现在你已经证到空了、证到无相了,无相就是无住。当有相时你可以坦然的面对它,可以读它、不怕它,这就是无相的境界。这个时候也不要永远住在空里了,你要离,离了后就可以从你内心里面去读很多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心通,但是知道了以后也不要去执着它,不要懂了一件事情,就这边讲、那边讲的,那又没有离了,我们外面修行的人大概都是这样子,有境界没有办法离开那个境界,就会卡死在那个境界上。
《大般若经》或《金刚经》所阐释的,在修行过程之间,心不定而已经得到定了、已经证到空了,在空之间你会感召很多的因缘,你的心也一定会有所反应。以前你修空的时候,一直压抑着不让它有所反应,所以才有解脱的能力,那个时候你什么都不知道。现在你已经修到空了,要进入出出世间的时候,你就要离这个出世间,不要不离,要让这个出世间出离,出离就是要让你的心能够知道很多的事,因为你已经有定力了,可以看得开了,所以你就会对诸法无所谓了。
若世间、若出世间,你能知也要能离,那就是真正在行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夫。这一部分的境界,你们大概还没有证到这里,你现在要的就是能够对一切事情看得开、让我们的体性空显露出来、能够让你那无碍的心现起来、让一切的因缘果报抓不到你,要慢慢的去培养这种力量,在培养这种力量之间,得到了!就是有出世间的这种智慧了。得到了以后,你不能抓住它永远不放,你还是要离,就是出出世间,从出世间里面跳出来,那时候你的心可以感知很多的事,但是可以没有罣碍。
虽然现在是在解释这相对待的「空、有」不二境界,修菩萨道的人,要能知也要能离的。要怎么做到知而能离呢?就是要观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精神、般若波罗蜜多的方法。今天就讲到若世间、若出世间,一边解释名词、一边说明修行境界,以及如何来应用这些法,希望您们能懂能用。(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