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WLOTUS.JPG (4513 bytes)《金刚经》四句偈之阐述
          (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共有六处提及四句偈,但在《金刚经》全经文中,却从无出现此四句偈之文字内涵。此六处出现四句偈品目如下:

1. 依法出生分第八中云:「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2.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中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3.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中云:「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4.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5. 福智无比分第廿四中云:「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谕所不能及。」

6. 应化非真分第卅二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布施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

因《金刚经》全经文中,从无言及四句偈内涵,故甚多解经者就说:「四句偈就是指《金刚经》卅二品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有人举说,法身非相分廿六品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世尊所言四句偈。更有人不赞同以上说法,甘脆就说:「《金刚经》中任何四句,均是无上义,可都认为是四句偈。」


二、《金刚经论》中出现四句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在大正藏或卍字藏中,好像都无收藏此经论,但观其内容虽有些太简略,似不全符合世尊的见解,但大部份却能显现出其真实意,甚符合《般若经》的精神。目前流通的《金刚经论》版本,有人说,是由藏文翻译成中文的,非出自大藏经。罗浮山朝元洞有此经藏本,经名为《佛说大乘金刚经论》。罗浮山位于广东广州东方博罗县西北之罗浮山脉中,历代名僧如希迁、惟俨、大颠、行明等均曾留锡于此山中。

在此经论中,文殊师利菩萨请教世尊,何谓四句偈?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欲求解悟。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如何来印证此「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四句就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呢?在《金刚经论》中,本段讨论四句偈结尾,世尊有总结说:证得初句,得预流果(须陀洹),证得第二句,得一还果(斯陀含),证得第三句,得不来果(阿那含),证第四句,得无生果(阿罗汉)。

再回来观《金刚经》中,世尊在第八品中云:「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之后,第九品即继续讨论说:修到初、二、三、四果时,应不应有得此四果的念头?须菩提尊者均答言:不能有所执着。由此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中所言四句偈,应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也。

 

三、四句偈之阐述

11月28日法尔禅修中心高级班所讨论的四句偈,正是讲义中「发心修佛道─解脱智慧」的诠释。欲求解脱,证入清净自性,可分四阶段来修,是谓进道功程,亦即《金刚经》常提起的四句偈。《金刚经》中其实并没有列举出来,或是在其它600卷中,那一部份出现过,尚无时间探究。但是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就有列出此四句偈,从修证的过程间,如何确实及该如何知其修行的进道功程。如果能将此四句偈,解释给众生知晓,《金刚经》中谓其功德无量无边,比供养诸佛菩萨不可数的金银财宝,更殊胜、更宏大,这才是真正的法供养。

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欲求解悟。」

修行者如只为求世间禅定,就不见得会走此四个阶段,因只落在第一阶段,色身的修持而已,没有办法空掉心,只是从色身的一些灵通变化来求得一境性,如同色界天之禅定,初禅未到地禅,二禅喜俱禅,三禅乐俱禅,至四禅修得一境性之定。但此行者心无法空掉,身亦无法突破,色界无法空身,因为尚有一色身微细惑束缚着身,至无色界才能空掉此身。色界的最高境界四禅,只证到一境性,自性面对的境界,没有妄想执着,但是仍执有身,没办法突破色身。无色界破了色身,此一色身如不再继续修「空心」、「空性」、「空法」,就无法证入佛道,故修佛法就必须要突破这四个阶段。

「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进道功程,权宜设施,分为四个阶段,而达摩祖师中土传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标榜明心见性,就从「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一下子直接契入去悟道,但一般凡夫仍须分四个阶梯以达修行的境界,故号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日空性,四曰空法。」

如果身无法突破,就无法修内心,所以第一阶段须先从色身去修,色身突破后,就开始修心。修心以后,证入虚幻不实在的心灭,或对一切的执着妄想不起,心就空掉。心空掉以后,自性即显露,如不令其随缘应化,就会变成顽空。故第三阶段就必须「空性」,把自性空掉。自性本空,但能起一切法,法起却不去执着,亦即「空法」,此就是四句偈,代表修证的四个阶段。

前二句偈较浅,后二句偈较深邃,非一般修得到此的行者所能了解,但仍须深入浅出地略加解释。

 

第一句偈----空身

空身方面解释较简单,只从理念上去抛弃色身认为不干净、假合、虚幻不实在,但要藉此幻身来修空身。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

正报是身,依报是福禄寿。如果出生为人,正报是身,身是父母所生,就有父母的息气(鼻息)。身上具有九孔,是身体黏液所渗溺出的孔道,仔细检视每种分泌液,皆是不净,故说是种种不净。

「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

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缘灭,色身终归要败坏,世间的一切有相,从来都无法永住,不能永远的存在,所以寿尽,色身终须败坏。但我身有一不败坏的真我─阿赖耶识,我们要修的就是这个,不去执着一切虚幻不实在的事境。有智慧者,应观身是四大幻化假合而成,是虚幻不实的。

「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还没死亡之前,当死一般,假借此一虚幻不实的身,学习佛陀的行谊与教化作为修行的楷模。果能如是,不溺爱色身,更能假借它来修行。如何假借身体来修行呢?因身体有气脉经络,常行打坐,能诱发丹田契机,产生真气,行于色身及脑部,以此假有的真气,来磨练吾人之心志。若能破色身束缚,即谓悟了「身空」,亦即第一句偈。

我们须认知色身它有很多的经络、气轮,虽是假体,亦可藉其成就道业,看破色身,较能有所成就。如10月22日法尔禅修中心所举办的断食,除了断去饮食的欲望以外,更假借此一色身诱发丹田气机,经络不通顺的,令其通顺;有病痛的,袪除其病原。

譬如以前大陆的来果禅师,有段时间三天没吃饭,虽托钵去化缘,竟然无人肯供养他,甚至被骂「臭和尚又要来化缘了」。他再到另一家去,亦是这种情况,到更远的一家亦是不给饭吃,如此经过几家后,心想:「为何要为此色身受屈辱」,干脆不吃就不用去化缘了。决定后,他往深山走去,到一山顶,只见一山比一山高,又再往另一山顶而去,如此一山一山地奔去,经过七天七夜,只喝水不吃东西,无形中此一因缘成熟,菩萨为他制造不得吃饭机会,培养气机形成,故当下有殊胜的证悟境界。

有很多的情况,在不吃饭时,可能进入虚幻的境界,脑筋亦会产生妄想,身与心会起很大的变化,如果身体能突破,当然最好。而此处所言,只是借此幻身,学佛修行而己。11月28日星期日高级班所讨论此部份,就涉及较多,整理出来是一篇「空掉色身」方面很好的架构,这是悟到第一句偈,能够做到这样子时,就是「空身」的境界。


第二句偈---空心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如果色身突破,就有灵通力,心本具灵通力,只是脑壳压住它,让它起不了功用,或是习气毛病障碍它,让它不能鉴照一切因缘。所以灵知灵觉无法现起。如果把身空掉,亦即色身突破,灵知灵觉的心就现起。以诸根具有六结使(毛病、结缚)言,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空身」即是破「动、静」二尘及「根」之结使。空身后,随之而起的是心的灵知灵觉,进入「觉」的结使中。以身空后起心的觉知,其灵通力仍显现在此阶段。

复观自己的心,非生非灭,此无生灭所言,是以自性体空而言;而事实现象界中,是有生灭的诸法,是现象界中的「有相」。故要这样认知:自性体空是不生灭的,观自心无所生灭;有生灭是有相法,无生灭是无相法。此两者有些差别,如突然间冒出一个念头,此一念头即是有生灭,并非你的自性生灭。自性可以感知,但没有念头,所以是「非生非灭」,即是只能体会得而无言传。譬如我们可体知:「知道这件事情该不该做,或何时要做。」若要做,时间未到也不要勉强去做,这是真心灵知灵觉的一个现象。如果对何事,有念头起,这是一个妄想,是不真实的,有时是诸佛、菩萨或护法龙天或冤亲债主给你的一个念头,非你自性所感知。故很多人被这种妄想念所迷惑,而误认为是自己的念,以为感觉是真,所想皆真,其实是外来诸缘所传递的讯息,因此还是没有体悟到自性本心。

自性本心本来不生不灭,最圣最灵,遇到境界就能感觉似有,没有境界当然无一法觉知,所以如果心无罣碍,即无所事事,心忽然有感觉,却不知为何端。所以即像遇境似有,境灭,自心又没有了。有朝一日,以体性去应缘,去度化众生时,当您感觉心不太自在,心不能安定时,或心觉别扭得不舒服,就是碰到境界了,此时更须用功念佛、打坐修法,让您的心自在,让身体的气脉通顺。气通,自性所遭遇的逆境就自在,为何?因碰到障碍,会影响色身,色身亦不痛快、畅顺,故对治方法是精进用功,有如后援部队去支持它,灵通就会显现。有此境界者,即身体突破者,都会体会到这一境界。所以不要去相信妄想、念头,如误认其为自性本心,就会有生灭,圣灵也就不灵,更而迷失佛性,遍寻无着也。

「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一定要见到自己的真心,而令悟真心有如前述。悟得真心后,常觉不昧,自性面对一切境界,要常常有觉知的觉性,不要昏昧不清。如身体的气脉不通或妄想不静,妄想心无法克服,无法静沈下来,就会随妄想流转,无法见到自性本心。故须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依真正的体性为主行。而真实成就的法,并非由心念得知。外在的人事物,或冤亲债主,制造机会成就的法,都是不如其自性的法,这些皆非真心自性,都是妄心挂帅。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有心但无境,皆以真心自性去应一切缘,做一切事,才能有最圣最灵的样子,此名为悟到「心空」。悟心空则自性就显露,以自性去应缘,不以妄心去应缘,把心空掉,自性就显露出来,是为悟得第二句偈也。

 

第三句偈----空性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于高级班讨论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来自己就清净的,无生灭的;本自具足,无动摇的,接着是神通变化,能生万法。

空掉心以后,再观自性,寂寂然不为一切境界所动摇,「何其自性,本无动摇」,感而遂通,有所感应,就会发起神通灵觉。「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外来的一个念,就能去感觉,或很虔诚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当然就能感而遂通,了知您心意。除了感知以外,尚能生起神通变化,随因缘变化无穷,威灵莫测,非心意识所能推测其威力与灵感,而产生变化以后,就能有所成就。

以空性言,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认清楚法的真实。如果空心,再观自性时,用心地观自性的灵觉,就能明明了了,不是暧昧不明。心开,亮丽了,遍照十方界,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境界。但对诸外尘缘,能明明了了,自觉自知,自己能感觉亦能知道。谈自性灵灵寂寂—灵灵是它的用之动相,寂寂是它的体之静相,当它去应一切缘时,灵灵起,成就一切的法。灵灵的法是来自寂寂的体,寂寂是无为,以无为去应缘时(感而遂通就去应缘)就是常为,有事即能生起神通变化。能观自性,证到此一境界,名悟「性空」,是为三句偈也。证到体性空的人,就能感而遂通,现起威灵莫测的神通变化力。

 

第四句偈----空法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进一步来说,空性证到以后,就要去掉空性,所说一切法亦要灭除。如来所说经教佛法中,言及宗教,宗是体,教是手段。回过来观,开始修行以来,所学的佛法,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方便所说。人有何毛病,佛即说何法以对治其病,有小乘思想,就说小乘法使其遵行,如讲戒律、守戒规范等。因缘成熟后为使其转为大乘,就演说大乘法,故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法门、引导诸人进入一乘教的法门。佛法如水般,可洗尘,如病而给与药,有瞋心的毛病,就给能治去瞋心的佛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可去怨恨对方,换个角度去想:你就是他,他就是你,何怨之有。所以似病与药,病是众生的业力习气,药是释尊所说的八万四千种种方便法门,令众生能证心空法了。这些经典,如水洗尘,洗掉心里的污垢,证得身空、心空、性亦空之后,这些法亦不必要了。病既无,药亦不需而去除,法就不必用了,名悟法空。一切法就多余,不用一法守真知,果能如是,就是走到最后,悟到第四句偈也。

 

进道功程-----是此四句偈

「此四句义,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

此四句之真实义,能依之而修,就能超越凡夫的形相,证入圣人的境界。圣人是解脱者,是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境界,要超凡入圣,进道门路,都依此四句深义而进展。三世如来,十方菩萨,亦依此进道而得其功用。任何经典,皆是阐示从身、心、自性去圆融。修到以后,又有何种果位?

 

四句偈四果位

佛曰:「悟得初句,依义修行,便证预流 ─ 须陀洹果。」

预流是尚未入其圣之流,但是可视为准阿罗汉,是须陀洹果,即谓预流果。诸根对六尘已不受染着,就能得预流果,但仍得天上、人间来回七次,方能证得阿罗汉果,故身不空,无法进入修行第二阶段。故积极地突破色身,非难非易,有位同学就很容易地进去了,端视因缘,有的即使冲破头,就是进不了,缺少福德、智慧故。

「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 ─ 斯陀含果。」

如悟得第二句意,即「空心」,认识心性本无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等等,便证一来果 ─ 斯陀含果。此行者空身后,随而能起灵知灵觉的心,但观自己的心,非生非灭,悟自性体空,对生灭诸法,能不被转,清楚了知自性真心行相。悟第二句,是阿罗汉果的第二位阶,还得天上、人间来回一次,即一来果。

「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 ─阿那含果。」

悟得第三句义,即「空性」,依义修行,便证不来果,是为阿那含。可以住到色界天的第四禅天的五净居天中。色界第四禅天为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等三,再加上无想天(为外道不明心之真实而修的行者居住之所),及佛教修小乘佛法得解脱之圣众所居住的五净居天,五净居天者为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等五。故四禅总共有九天,得不来果者,即居住在五净居天中。

「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使证无生 ─ 阿罗汉果。」

悟得第四句义,即「空法」,依义修行,使证无生,即得阿罗汉果,又称为应供、无生尊者,修到此阶段,方能脱离六道轮回。阿罗汉果相当于八地不动地菩萨,八地菩萨亦即阿罗汉果。至此境界行者,舍一切法不用而能自在无碍,是谓解脱,故得无生、应供的阿罗汉果

「此四句,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阐示的四句偈,即「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之真实义,如能为他人演说,令闻者悟得佛的正知正见,依照佛的经典,依义修行,即能成佛无疑。

( 88 年 11 月 30 日 讲于 慧炬佛学社禅修班 )

 

[注一] 一境性:是四禅行者所体证到的一种无漏智,行者以三禅的有漏智,修入四禅的境界。证到一境性行者,其心性不随所映照的境去转,故心只停止在映照的相,不会有自我习气的展现,而入数种情境中,证得四禅无漏智,是谓一境性。[ 回到文中 "一境性" ]


[ 大般若经》选读 ] [ 经典选读 ] [ 首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