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一)《八识规矩颂》
--第七意识(4之2)(本篇文章为张玄祥居士所撰,未经同意,请勿引用转载。)
一、颂文
1.原文
颂一曰:「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
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颂二曰:「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颂三曰:「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2.断句
颂一曰:「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
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颂二曰:「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颂三曰:「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二、颂二相关名相说明
1.思量
思量即意的量知,八个识中何者能思量,《成唯识论》中云:「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麤故,及言显六合为一种。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种,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
依论而言,此等八识都能变识相,但八识中唯第七意识能称得上思量意识,第八意识起心识是因等流异熟而现心识,再因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而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故第八意识会起现行心识,且是等流而现,不会思虑,如镜照境而不得言境之善恶喜怨等。第六意识祇能了知分别前境,具有漏善恶法生起相应,也不具有思量意识。前五识更不具有思量功能,仅是依托第八识相分而知显其五尘境而生五识。
2.恒审
恒者永恒,审者慎密、详细,有仔细考究分析之意。能永恒慎密思虑的功能,为第七识的特有行相,别识不具足。第八识虽亦有三世无间断、恒常相续之性质,也具有恒拥种子习气,但不得思量。第六识分别了境,亦不审思,不了境时即中断。前五识是仅面境起识,亦不思量。
3.我相
诸法现起时常觉得法中有个我在,是第七意识恒常执八识心田一切法为有我相,是修行初阶要断的我执相。我相又有人我相与法我相的分别,人我相,就是执着于有情的生命体为实我;法我相,是于世间仗因托缘生起诸法上,执为实法者。护法论师说:「五八无法亦无人,六七二识甚均平。」是指五识八识无我法二执,六识七识有我法二执,故说我法二执,平均来自六、七二识。
4.有情
有情是言有情众生,众生共有十二类,众生类分有情与无情,全依四生为一聚,三四成十二类,不出情、想、合、离,更相变易。初一聚为卵胎湿化,卵因想而生,卵生者想性轻浮,故多能飞。胎因情而有,因情性沉重,故生后不离地。湿以合而感生,乃由业力感知,合湿性而成其形。化以离而应生,但以其业力,离异脱蜕而化成。此四生以具缘多少,而次第成其类。
(1)卵生---具四缘,父缘、母缘、自己业缘与父母合,再加暖缘等四而得受生。
(2)胎生---不具暖缘,而具卵生前三缘而生。
(3)湿生二缘生,实具业缘合湿,再得阳光暖缘而生。
(4)化生只要业缘即能化成,厌故喜新之性,便得脱蜕。
次一聚为有色、无色、有想、无想,最后一聚为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灌顶》云:「有色情而合,是休咎精明;无色情而离,是空散销沉;有想想而合,是鬼神精灵;无想想而离,是土木金石;非有色情离而合,是水母等类;非无色情合而离,是咒诅厌生;非有想想离而合,是蒲卢等;非无想想合而离,是土枭破镜等。」
此将十二类众生行相及成因,依楞严经教分述如下:
(1)卵生类(想成类因)
此类众生以其虚妄不实之妄想展转不息,随成轮回种性。再以其动相而成就颠倒因,后以气和合而成其类。气刚飞扬者随成为鸟,气柔沉滞者随成为鱼类等。《增壹阿含经四谛品》曰:「彼云何名为卵生,所谓卵生者,鸡、雀、鸟鹊、孔雀、蛇、鱼、蚁子之属,皆是卵生,是谓名为卵生。」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凝滑、两精和合七日),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楞严经》曰:「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2)胎生类(情成类因)
此类众生以欲爱为其想,成杂染有情展转成轮回种性,再以色贪恋爱而成就其颠倒因,和合父精、母血而滋生其类,观其情之乱想有正、有偏,正者竖立成为人、仙,偏者横行成为龙、畜。
《增壹阿含经四谛品》曰:「彼云何名为胎生,所谓人及畜生至二足虫,是谓名为胎生。」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凝酪胞二七日),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楞严经》曰:「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生,人趣所摄。」
(3)湿生类(合成类因)
此类众生以执着成妄,趋势附利,展转成轮回种性,贪爱种种湿性而合,有合而成就颠倒因,藉由阳气而暖化成其类,趋势附利之乱想,本呈翻覆不定,所成就之果报体,显现无智无主,含蠢蠕软而动。
《增壹阿含经四谛品》曰:「彼云何名为因缘生,所谓腐肉中虫,厕中虫,如尸中虫,如是之属,皆名为因缘生。」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凝结肉团三七日),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楞严经》曰:「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4)化生类(离成类因)
此类众生以变易心成妄执,因心起心灭变易不定,展转成轮回种性再依根、尘、识和合成触,随而成就颠倒因,藉由前尘、影事之乱想,欲离其体而化成其类,诸天、地狱、鬼等众生,蚕化成蛾,均为转蜕化成,故能飞行。
《增壹阿含经四谛品》曰:「彼云何名为化生,所谓诸天,大地狱饿鬼,若人若畜生,谓名为化生。」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硬结肉团四七日),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楞严经》曰:「有阿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王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5)有色类(情合成类因)
此类众生因色有质色,但性不通明,逐成留碍,因留碍转成障碍,而成颠倒因,逐事日、月、星、火、水等,以情相合,为求光明色相,展转不息,随成轮回种性,再依种种光明相,和合染着成妄想相,成就颠倒因,藉由种种光明之妄想化成其类,如日月之精华,星辰之明耀等吉祥、不吉祥诸光明,在物可化为萤火、蚌珠。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有质相四七日后均是),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6)无色类(情离成类因)
此类众生因有色,欲成销散无形,故成无色想故,逐成迷惑轮回因,又以色身质碍,欲销形入空,逐成颠倒种性,依此妄想,晦昧幽潜神识,和合成暗,以阴暗潜隐终得无色而成其类,如四空处天,销其色身而遍缘散乱识心,或销其形而沉隐其状,诸如舜若多(虚空)神,旋风、魃鬼(旱神)等类。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既无色故以果立其名),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7)有想类(想合成类因)
此类众生因有想心,而无实色,因若有若无之罔象有想故,逐成迷惑轮回种性因,再依此影像颠倒妄想,逐成颠倒种性,和合无量无边之忆念,因合想忆念逐成幽潜结使而成其类,诸如神鬼,即岳渎、城隍、魑魅、魍魉;或如精灵,即山精、海精、风精、祠庙土地神等。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8)无想类(想离成类因)
此类众生虽有色,而欲离思想,故以无想逐成轮回因,再依其愚昧暗钝,摒弃智识,展转不息,逐成迷惑颠倒种性,随因其痴顽成性,谬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以无想为修行法门,于无知无觉处,妄生和合而成其类,其精化成土木,其神化成金石之类,所有无想报者尽摄入此类。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9)非有色类(情离而合成类因)
此类众生本非有色,藉物以成色,互相假立对待,展转不休,逐成轮回因,再以虚伪为心,假托形势,随成颠倒种性,和合一切虚伪染法,且再依其因,依其缘种种虚伪法尘,妄想而成其类,诸如水母等,以水沫成身,体如荳粉,状如裀褥,却非有色;自身无目,再假藉虾目为己目,对他有用,但不能自全,故非有色。又水母因虾而能行,虾因水母而有托,递互为因依,他如寄生之类,均为此类所摄。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10)非无色类(情合而离成类因)
此类众生本非有色,藉因声呼召,引发神识,则非无有相,引之不已,展转不休,逐成轮回因,再因以符咒调遣,迷惑自性,逐成颠倒种性,和合一切咒诅,邪召显其灵异,且再依其使咒时之呼声召请等乱想而成其类,随咒诅显灵异者,自称是仙、是道;随厌恶而生咒诅者,是妖、是怪,此类众生皆属邪物,听人驱役,报吉谈凶,诸如乩坛、樟柳鬼等是。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如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咀厌生,其类充塞。」
(11)非有想类(想离而合成类因)
此类众生非同卵生,以想中传命,乃因两妄(想、非想)相合,展转互取,逐成轮回因,再以昏昧罔象无有想(想离)而执取,迷惑自性,逐成颠倒种性,和合诸多非有想罔象,将他作自,异中取同(想合),回复乱想而成其类,如桑虫本非有想,欲成蜾嬴之相,故纳他虫于内,使其咒祝,令成我类,因其咒故,逐成其想,是为异质相成,世间谬袭他宗,纳彼从我,相承继嗣,本无有子,本无有父,竟认义子、义父,是为异中认同,此皆好为诬罔,诱取他人财物,纳为己有之报。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即蜾嬴细腰蜂)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12)非无想类(想合而离成类因)
此类众生因怀怨抱恨,图谋害命,怨结莫释,展转恨意,逐成轮回因,再以杀心不止,杀业俱生,迷惑慈悲本性,逐成颠倒种性,诸多杀怨,托生至亲(想合),成为父(母)子,而行至怨之杀害,成就诸多怪诞,出人意表之事,父母至亲,竟敢吞食(想离),诸如此和合成怪而生成此类,犹如前世受人至亲至爱,终至负恩仇害,怨对相值,报此仇恨,故有生此非无想相,例如土枭,名为食母鸟,依附土块以为儿,又如破镜兽,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其父母皆遭其吞食,此虽因果报应,但属逆罪,终落入成非无想类。
《楞严经》曰:「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5.四惑
《成唯识论》偈言:「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识缘,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故四惑即指与根本烦恼法相应者,此根本惑为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惑,我痴者即谓无明,愚于我相而迷失,故曰我痴;我见者谓我执深,于非我法,妄执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即贡高倨傲,恃才傲物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因贪而起爱欲,对我深生爱着,故名我爱。《瑜伽论》说:贪令心下,慢令心举;宁不相违,分别俱生外境内境所陵所恃粗细有殊故。
6.八大
八大是八大随烦恼,含有不信、懈怠、惛沉、掉举、散乱、放逸、失念、不正知等八。(详前八大随烦恼法)
7.六转
谓前五识及第六意识起法行相时,均得依缘于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又缘于根本依之第八意识。第八意识中有染净诸法,始有展转生起诸法,故有六转识名。行者依教修行,转一切烦恼、所知障所依(二转依)的染种性,成就菩提法。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波罗蜜),断十种重障,证十种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果位。转依位别略有六种:一者损力益能转,谓初二菩萨位,由习胜解及惭愧心,故损本识(八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八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烦恼障亦名为转。二者通达转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第六识分别所生我法二障麤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三者修习转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我法二障麤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摄大乘论》中说通达转,在前六地有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令真现、非真不现故;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麤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四者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祇耶修,集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麤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五者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证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六者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盘俱无欣厌,具能通达我法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盘,有胜堪能,名广大转。此中意说广大转依,舍二麤重而证得故。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道,谓伏二障(烦恼、所知)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证所引未成办,故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后得不然故非断道。有义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故瑜伽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是曾习故相执引故。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谓本识(第八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有义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有义尔时犹未舍彼,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菩萨应无生死法故,此位应无所熏识故,住无间道应名佛故。后解脱道应无用故,由此应知,余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弃舍之。第八净识非彼依故,四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盘,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盘。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8.染净依
染法即烦恼污秽之义,是无明之法;净即远离烦恼,清静之义,是法性之法。《成唯识论》云:「杂染法谓苦、集谛,涅盘法者谓灭、道谛,即能证涅盘及道。」染净依者是染法、净法所依缘之识,此处唯言依缘于第七意识。然染净依缘有二者,前六转识依缘于第七意识,而第七意识依缘于根本识---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自根本识故说,但执染净诸法源自于第七意识,故第七意识不执染法时,则六转识全转为净法。染净法依止此者谓前六转识,也以根本识为共亲依。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随缘现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涛波随缘多少,此等法喻广说如经。由五转识行相麤动,所籍众缘时多不俱,故起时少不起时多。第六意识虽亦麤动,而所籍缘无时不俱,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籍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又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籍多缘。
三、颂文解释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为何众生沉沦于六道中,一直不能解脱,即是恒审思量我相随,永远审慎地去思考、细究识所起的一切法,认为一切法中有一我在,不管任何念头与影相,总是「执我」根深蒂固的观念,「我执」造成无法脱离三界,法中有一个我在,就会有我喜欢、我讨厌的习气相应,因此修证到平等法时,即没有一个「我」的观念,一切是那么平常心!
末那识的体性与行相均是以思量为主,诸识本具有思虑量度的功能,惟末那识具有恒与审二义,亦即恒审思量的功能者只有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亦具有分别识知的功能,但分别识知却不恒也就常有间断。第七识总有一个人我、法我,永远地、不断地相续着,这是错误的认知,因为心在行阴区宇中,第八意识有很微细的念头与法相在起现行,而第七意识错认为内心的我所执的一切法,更永远没有间断地恒常执着法中有我。故真正的破解第七意识后,行阴区宇中微细的行相才能得到破解,对其相续不断的法流,不会再执取法中有我。
恒者不断而相续,审者计度深广、明析,一切众生本具有情爱、情见,日夜常镇住于昏迷妄执中,认假为真实,永处于六道轮回之海。三界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其实就是这两句「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众生执着一切微细的法相,永远地、不断地相续,行相不断、念头不断。
修证到行阴区宇中,法起现行时,不会黏着,才是真正的悟到空性,圆满菩提,根本没有法与微细的种子起现行受到妄执为真。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此等有情众生,日夜镇住于诸烦恼法中,惛失迷惑于四根本惑、八大随烦恼法中。主要受四大根本惑及八大随烦恼所镇住。第七识与四根本惑相应起,四根本惑者为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又与八大烦恼相应起,八大随烦恼为不信、懈怠、惛沉、掉举、散乱、放逸、失念、不正知等八。有情造业系因受末那识之影响,如果没有第七识的「我执」深,第六意识即不那么强烈地去造一切业。前六转识均以末那识为染净依缘,前六转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均必须经过熏修而后转,唯有八识(本心)不转,但还是以第七识为其所依缘而起法用。
为何第七意识为染净依缘?《成唯识论》言,前五转识各有二俱有依,即是五根与第六意识为俱有依缘;而第六转识决定恒有一俱有依,即是第七意识;若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俱起法用时,第六意识即以前五识为俱有依,举例说第六识与眼识共起分别意识认知色境时,以眼识为其所依缘。而七转识决定唯有一俱有依,此则为第八意识为俱有依。上述第八意识是无俱有依缘,因第八意识恒无转变,自能立故无俱有依。第七、八意识既恒俱转,但前说第八识以何所依而起法相,仍依第七意识起识为种而现法相。
因第七意识还受四根本惑、八大随烦恼法所左右,故与第八识种子互为起识依缘。若第七识清净无污染法,则行者所现诸法为第八识种子及大圆镜所映照之三世、十方界之法。当现起八识中种子时,泛及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事时,即是为宿命通。若映现十方界时,即是大圆镜智。
大家已知七转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本识本心,六转识是第六意识,五转识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第七意识的业用从前六转识转来,而后又是执着熏习,留存于第八意识心田中。第七意识再以妄执我法,执取八识中一切微细的法尘境为有。
染法就是不清净法,又称黑法、恶法,第七意识中亦有善法、净法,又称白业、善业。凡夫的内心善、恶具足,佛、大菩萨体性中只有净法,没有不净种子,阿罗汉、菩萨染净种子皆有,但他们对染法如何能解脱?要练到不被其染法、烦恼法所转,种子归种子是有,但能没有烦恼,即使起了邪恶念,看着它,理智强就不会被其所转。
若末那识污染法不转,则六转识即以染法造无量业,前五转识亦会有覆盖不清之相,虽不致于造业,但也会感知业障之弊。第七意识污染法控制不得而被转时,前六转识即以染法造无量无边的业。
若末那识去除了污染法,如四根本或八大随烦恼,由染法中脱困而出,则末那识清净,影响前六转识亦清净。如此六转识依染法或净法,全决定于末那识清净与否,故六转识呼叫第七末那识为染净依缘。
第六意识造业无边,渐修证到第七意识境界中时,尚有十八心所法相应随,其中五遍行、别境一慧是善法,再加上四根本烦恼、八大随烦恼,共有十八心所法相应,故修到第七意识待灭时,善恶还各有些许。第七意识不得清净,相对的第六意识亦是不得完全清净,至于十八心所法中,四根本及八大随烦恼灭除了,第七意识始得以清净,第六意识亦得以完全清净。
然行者在获得妙观察智后,极力奋进,突破对法的顺逆取舍,推翻一切法的不平等概念,认清楚所缘第八识见分的真相,不再非我计我,不在我、法上计度执着,如此欢喜地行者在此不执外境相,转入修内心自我解脱层次。外境是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对于感官(五根)的眼、耳、鼻、舌、身根所诱起诸内心的感受,能控制并即断除之,此为第一个阶段修行,而第六意识就得以清净。第七意识渐转入内心自我解脱的修证境界,渐伏且摆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根本烦恼及八大随烦恼。(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