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卷四
初分学观品第二之二(4)
--有关大般若法相总整理(1)
法相总整理
一、五蕴(旧译五众):色、受、想、行、识。
二、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叁、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四、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五、六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六、六缘所生:
眼触为缘所生、耳触为缘所生、鼻触为缘所生、舌触为缘所生、身触为缘所生、意触为缘所生。
七、六因:
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等(六因解释)。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等四因,行者在修行过程间都要去控制的因。在修行未有成就前,能作因是一切法起的根本,待行者修入无为境时,能作因即成为有法起而能无主,故能作因不因你修行成就果位而破灭。异熟因是一切种子的因,也是一切法的根本依缘,修行有成也不能灭它,但可练到无执,如无我、法二执,种子归种子,法起法灭,与烦恼法无关,与轮回无关。
八、四缘:
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四缘解释)。所缘缘是诸法的缘起相,等无间缘是诸法行相的真实法,两者认知後即可。顺逆增上缘是法的助相,修行中顺逆增上缘皆能所有助益。因缘是染、净诸法的根本,是阿赖耶识中圣、凡诸法的缘起因,染法之因不控制好,烦恼是不能去除的。
九、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
(一) 生死因缘法─十二因缘解释
《增一阿含经》曰:「所谓因缘法者,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不可计,如是成就五阴身,名为苦盛阴所习。」故世尊指示徒众,当知生死因缘法,以求解脱。
1. 何者名为无明?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随业流转,是名无明。
2. 何者名为行?身、口、意叁种行为,是名行。
3. 何者名为识?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名为识。
4. 何者名为名、色?思想分别名为名,四大所附名者名为色,因名与色各异异故曰名、色。
5. 何者名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能入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故名六入。
6. 何者名为触?六根触知六尘境生六识,此叁和合生识名为触。
7. 何者名为受?根、尘、识叁和合成触,而生起有乐、有苦、有喜、有忧之情境,故对境感苦痛与悦乐,谓之受。
8. 何者名为爱?起欲爱、有爱、无爱等叁而爱着其身,名为爱。
9. 何者名为取?深爱着,坚取而不放,名为取。
10.何者名为有?爱欲界之生,色界之生,无色界之生,名为有。
11.何者名为生?召感业报缘,即生五阴身,名为生。
12.何者名为老?众生身病、齿落、发白、气力劣、寿命日衰,是名为老。
13.何者名为死?一切众生,变异无常,五亲相分,五阴身命断灭,是名为死。
《十二因缘论》曰:「初无明与第八爱第九取是烦恼也,第二行第十有是业也。馀之识、名色、六处、触、受及生老死七者是苦也。由烦恼生业,因业生苦,因苦生烦恼。此烦恼与业与苦叁种互相而不住,如轮之转也。」
(二) 证悟缘觉次第
《增一阿含经》曰:「由何因缘灭生、老、病、死?我观察是时:
「生灭则老病死灭,时复生此念,由何而无生?」
(行者当初思惟吾人若不出生为人,则无老病死之事;然後当再想那我如何才不来受生为人?)
「观此生原有,灭生则生灭,复念由何而无有?」
(吾人再观此生已经来出生了,如能灭来「出生」的因,那我来受生为人的因即能灭。之後当再想我来受生的因是因为「有」执取,如何修证到无「有」执取?)
「时生此念,无受则无有,时我生此念何由灭受?」
(行者如何修证到无「有」,若对一切境不起忧喜苦乐等情受相应,则就无所谓的「有」了。)
「观察是时,爱灭则受灭,复生此念,由何而灭爱?」
(吾人再观察此生若对一切境界无「爱」欲望,则感觉的情受就灭了,之後当再想我如何来灭去此「爱」的欲望?)
「重重观察,受灭爱则灭,复思惟由何而灭受?」
(行者再依次重重观察後,确知感情的受阴如灭则爱欲心灭,对世间一切人、事、物,即能无为爱欲心左右。此後行者当再思惟,如何才能使感情的觉受灭却?)
「观察是时,触灭则受灭,复思惟触何由而灭?」
(行者再观察是时,若根尘识叁所成的「触」灭,则吾人对境所能生起的感情领纳作用即灭,对一切人事物能不以感情作用相对。如此悟知後,行者当知如何来灭此根尘识叁和合的「触」境界?)
「观察是时,六入灭则触,复观此六入,何由而灭?」
(行者再观察是时,若六根入六尘不以识心生起相应,即根尘识叁不和合成一系作用,则此「触」即灭。行者再认知此六入,如何做到根尘识叁不和合的境界?)
「当观察时,名色灭则六入灭,复观名色,何由而灭?」
(行者再继续观察,认知若面对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等无所加以起名相分别想,则六根门不入六尘境,是谓六入灭。如此行者当再观种种名相,并思惟如何来灭此对名相的方法。)
「当复观察,识灭则名色灭,复观察此识,何由而灭?」
(行者再继续观察,若面对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时,仅让前五识面境了知其境,而不以第六意识心相应,如此则世间一切名色分别相即灭。如此行者当再观察此第六分别识心,应如何来灭?)
「当复观察,行灭则识灭,复观察此行,何由而灭?」
(行者再继续观察,若面对一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时,因第六意识心取境後,留有微细影相存入脑中,当此微细影识灭时,第六意识心即能住境不取,如此则识即灭却。因此行者当再观察此行阴当如何灭?)
「当复观察,痴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
(行者再观察若对一切脑中法尘不起愚痴心相应,则行阴一切行相将灭,如此行阴灭则识阴也就灭了,此後行者去无明,不再被一切境惑,如此即证得解脱道了。)
(叁) 证得缘觉果位
《增一阿含经》曰:「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灭,老病灭则死灭,是谓名为五盛阴灭。」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