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辭庫--悉曇篇


伊三點

世尊於大經中云:「圓伊三點佛性涅槃安置諸字祕密藏中。」密教而言,所有諸菩薩、佛等,於末法時期諸佛菩薩隱藏入諸字中,是為秘密藏法生起之依據。又經典上《大般涅槃經》云,世尊之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大般涅槃經》云:「諸比丘!譬如大地諸山藥草為眾生用,我法亦爾,出生妙善甘露法味,而為眾生種種煩惱病之良藥。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云:蓋天竺新伊三點,如此方草書下字,復有細畫圓連三點。故知點點皆是文字,以喻三法,法法互具皆大涅槃,三點悉備四德者。若迷三點皆是文字。安令三點悉備四德。以法身常我。般若是淨解脫是樂。既點點收二則點點成四。故知三點之法身方具四德。三點之般若。三點之解脫。方具四德。四德指如來法身所具有之四德,即:

(1)常─謂如來法身其體常住,永遠不變不遷。

(2)樂─謂如來法身永離眾苦,住於涅槃寂滅之大樂。

(3)我─謂如來法身自在無礙,為遠離有我、無我二妄執之大我。

(4)淨─謂如來法身離垢無染,湛然清淨。

伊者梵字漢譯音,伊為字體,翻譯名義集》註:章安 (即天台結集教藏第五祖師章安尊者) 疏云言伊字者,外國有新舊兩伊,舊伊斷絕相離,借此況彼。橫如烈火,如點水,各不相續,不橫不同烈火,不不同點水。應如此方草下字相細畫相連,是新伊。舊伊可譬昔教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無餘已,方是解脫,無復身智點水縱而相離。又約身、約智,分得有餘解脫。橫一時有三法各異,如橫烈火各不相關。新伊 i01.bmp者,譬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為三,三無別體,故不是橫。非前非後,故是非縱。一即三。如大點。三即一如細畫。而三而一,而一而三,不可一三說,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即非三非一,名祕密藏,如世伊字。谷響(即《谷響鈔》,釋自造楞嚴疏五卷)云:西方字有新舊,亦猶此土之篆、隷也,莫不以篆為舊,以隷為新。(註:此註有誤,所謂新伊「三點者,卻是古梵字(brahmi500B.C.以前已有此文字)為新梵字【前離車子時期pro-Lichchavi400~750A.D.】,詳鹿野苑博物館梵字演化表)。據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所載,摩醯首羅(Maheśvara)面上之三目,其狀如伊字之三點。同書並將伊字三點譬喻為涅槃之法身、般若、解脫等三德;因此三德具有相即不離之關係,由此三德而成涅槃實義,譬如伊字係由三點組成。南本《涅槃經》卷二哀歎品云:「何等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此外,亦有以之喻指三菩提(實性、實智、方便)、三佛性(正因、了因、緣因)、三寶(佛、法、僧)、三道(苦、煩惱、業)等一切之三法者。而目前悉曇所採用的伊字三點,是後離車子時期(post  Lichchavi)之演化,約出現在600~1200A.D.之時,此伊字也是傳來中國,後轉傳日本的悉曇梵字,如何解讀,可能已無人知其特殊含義了。

***


[ 地理篇 ]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