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辭庫--名山古剎篇


台中南普陀寺是男眾律宗道場

台中南普陀寺現常住眾有四十一位,是男眾律宗道場。南普陀寺位於台中市北屯區寶華山脈,初創於民國四十六年,開山住持禪德法師,披荊斬棘,費時三年完成第一階段工程,四十八年完成大殿建築物。

民國五十二年,禪德法師與廣化律師合辦南普陀佛學院,禪德法師任院長,廣化律師為教務主任,當時學僧十八人。由於廣化律師為慈航菩薩之再傳弟子,故自該年度之佛誕日始,南普陀佛學院在院長禪德法師與教務主任廣化律師帶領下,全體學僧穿著由慈航菩薩引進台島,並一脈相承,具有原始佛教持戒道風與菩薩度眾精神之黃袈裟參加浴佛節慶典,黃袈裟因而成為南普陀寺與佛學院之標誌,亦代表南普陀之精神。

依律典言,正法演變成廿部,便有袈裟五色之別,而以青色(化地部─彌沙塞部)、黃色(大眾部─摩訶僧祇部)、赤色(法藏部─曇無德部)、黑色(說一切有部─薩婆多)、木蘭色(飲光部─飲光仙人種)五種為如法色。

所以南普陀佛學院僧眾著黃色服應以摩訶僧祇律為戒行之依據才是。而穿暗紅袈裟者是依曇無德部律為主而修,據《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云:「曇無德,亦云曇摩毱多。此翻法正,亦云法護、法鏡、法密。」

又《大方等大集經》云:「我涅槃後有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解義,顛倒宣說,以倒解說,覆隱法藏,以覆法故,名曇摩毱多。」是以「曇摩毱多」為覆法之義。

南普陀寺宗興律師住持…

 

著正式的佛世袈裟有五德─釋迦如來昔為大悲菩薩時,曾於寶藏佛前,誓願於己成佛時,袈裟能成就五種功德。

(1)佛弟子雖犯種種邪見,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達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轉。

(2)天、龍、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則可於三乘解脫道上,得不退轉。

(3)若有鬼神、諸人,為饑渴、貧窮等所迫,得袈裟小塊乃至四分,即可飲食充足。

(4)若眾生共相衝突,起怨賊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

(5)若持有袈裟小塊,恭敬尊重,則一旦在兵陣,常得勝於他人。

由於南普陀佛學院草創初立,一切簡陋艱辛,可謂篳路藍縷。雖然如是,在南普陀寺常住全力支持之下,大眾誠敬和睦,砥礪三學,道風嚴謹,為教界造就許多僧材。

民國五十六年,南普陀寺之建設進入第二階段工程。經二十年之辛勤建築,至七十六年為止,計完成準提殿、三聖殿、山門、前殿內側教室、圖書館、齋堂、寮房及傳戒大樓之外觀工程等等,均係禪德法師躬親規劃,工程浩繁,平地變重樓,法師創業之精神和功績,與南普陀寺同在。

有鑑於第一屆畢業學僧多為教界棟樑,禪德法師與廣化律師商討,遂於民國六十八年續辦佛學院第二屆,冀培養僧寶護持正法,時學生人數曾多達三十餘人。民國六十九年冬,高雄龍泉寺傳三壇大戒,學僧十六人前往求戒,學院師生多人支援戒會,亦因此更深刻體認「毗尼住世,佛法永住」之理,進而將教育重心著眼於清淨比丘僧團之建立。比丘學僧除了研習戒法,亦配合半月說戒、結夏安居,日常凡事以羯磨法處理,使學僧熟悉止作二持之教與行。

廣化律師並善巧引導犯戒之人出罪懺悔,以求清淨,以利修行。由於民國六十九年後,南普陀佛學院增加多位新戒比丘僧,故於民國七十年,廣化律師特別禮聘香港道海長老蒞臨佛學院講授《隨機羯磨》,開始建立二十清淨僧之出罪羯磨,道風至今不墜。此舉之遠程目標是:有二十位清淨比丘僧住世,可傳戒、懺罪、推動僧伽教育、成立僧團之司法單位,以護僧伽之清淨幢相,令正法久住。而其近期目標則為使犯戒之人有發露懺悔之機,重得清淨。由於南普陀之學僧,從新戒到老比丘,皆養成誦戒、懺罪之習慣、故一直保有僧團之清淨,此為南普陀之精神特色。第二屆學僧龍象輩出,弘化一方,續佛燈明,實應歸功於南普陀寺常住之護持,禪德法師與廣化律師之領導有方。

民國七十六年,禪德法師回大陸復興祖庭(福建省丹汕寺)。故於民國七十七年,由大陸來函聘請廣化律師晉山為住持,其弟子宗興法師為寺院管理人。此後,南普陀寺即由廣化律師任住持兼佛學院院長。律師鑒於惟有如法清淨僧寶住世,才能令正法重現,遂於民國七十七年中秋節後,再開辦招收佛學院第三屆學僧,並接受尼僧團之依止。目前南普陀佛學院已進入第八屆之階段,其中雖由不同之副院長或教務主任如日常法師、宏原法師、會宗法師、法藏法師,本因法師等人帶領學風,然大體之修學宗旨仍是以「行遵律儀,教宗天台、唯識、修歸淨土」為主,而立學之次第,更是歸結於菩薩之三聚淨戒。冀依悲智願行,孕育出智德、戒德、福德究竟圓滿,和合清淨之菩薩比丘僧團。

民國八十四年,南普陀寺常住斥鉅資整修裝潢傳戒大樓。民國八十五年,廣化律師帶領常住眾及佛學院全體師生,進行為期半年之三壇大戒傳授戒法,為中國數百年來傳戒史上時間最長之戒會,一償律師如法傳戒、如法教戒之宿願。願滿之後,廣化律師安詳捨報、坐化往生。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宗興法師與寺院僧眾一同恭請道海長老晉山為第三任住持暨佛學院院長,繼續帶領比丘僧團如法行持。如今南普陀寺與佛學院,龍象聚集,為本省比丘學戒、修行道場重鎮之一,亦是比丘尼僧團依止、請教誡之僧伽藍,展望前程,實光明無限也。

*** 


[ 名山古剎篇 ]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