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禪定瑜伽類


初禪與初禪天

初禪梵語 prathama-dhyāna,新譯作初靜慮。為四禪之一。清淨心中,諸漏不動,是為初禪。具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等五支。即得八觸、十功德,心能寂靜審慮,感受到離開欲界諸惡心所而生喜、樂,心感喜受,身感樂受,故稱「離生喜樂」,然仍有尋與伺之心理活動,稱為初禪。尋,舊譯作「覺」,為心之粗分別作用;伺,舊譯作「觀」,為心之細分別作用。以得此禪定之人仍有尋、伺作用,故又稱「有覺有觀」。若於現世成就初禪,即得生於色界初禪天之果報。又於此禪定之中,可對治貪恚害尋、苦、憂、犯戒、散亂等五種修道之障難。此外,於初禪定中,以尋、伺之心理活動,故有見、聞、觸之活動,且能起語業;二禪以上則以遠離尋伺之故,不再起語業。

初禪天─為色界四禪天之一,乃修初禪定之人命終後所生之處,或指居於此天之眾生。以此天之眾生已遠離欲界之惡法,而生起喜、樂之感受,故此天又稱為「離生喜樂地」。初靜慮地以宮殿依處,等一四洲之大。此天眾生又分為三:

(1) 大梵天(Mahā-brahman),乃初禪天之王,亦為主宰娑婆世界(Sahā-lokadhātu)之大梵王。乃廣善之因緣所生,係世界眾生最初生而最後歿者,得「中間定」,有順不苦不樂受業,因感中間天,故稱中間定業。威德殊勝。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故名為忍。又有諸佛菩薩行利樂時,堪受諸苦惱之義,表其無畏與慈悲。又譯作雜惡、雜會。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2)梵眾天(Brahma-pārisadya),乃大梵所有、所化、所領之眾。但能執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專意在此,故云但能執身等。想念俱無者,由行六行,厭下欲界。是苦麤障,忻上色界,是淨妙離,故得欲界惑伏,名愛染不生。由是命終,即生色界,故云無留欲界。此即麤苦不起,淨相現前,即是淨定。味此而生,名為梵眾。即凡夫所修,六行伏惑之所感也。用六行觀,得梵行,以有漏智次第斷除修惑之際所修厭下欣上之觀法。三界分為九地,比較上地與下地,下地為粗、苦、障,故觀而厭之;上地為靜、妙、離,故觀而欣之。依此欣上厭下之力,可次第斷除下地之惑,故又稱欣厭觀。有部主張,行者入見道之前,可以六行觀斷除修惑之一分,而入於見道。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載,於無間道時,緣自地(自己現在之境位)與次下地之諸有漏法,觀粗、苦、障等三行相之一;於解脫道中,緣次上地之諸有漏法,觀靜、妙、離等三行相之一,如是則可斷除次下地之惑。合其上下,共須觀六行相,故稱六行觀。另據《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所載,厭下地之苦、粗、障,欣上地之勝、妙、出,依此六法修行,是為六行觀,其一一之觀法為:

(a)厭粗觀,思惟欲界五塵能起眾惡,是為因粗。而此身為屎、尿等三十六種臭穢之物所成就,是為果粗。粗因粗果,皆須厭惡。

(b)厭苦觀,思惟身中所起心數緣於貪欲,不能出離,是為因苦。而欲界報身常受饑渴寒熱、病痛刀杖等種種所逼,是為果苦。苦因苦果,皆須厭惡。

(c)厭障觀,思惟煩惱障覆真性,是為因障。而此身質礙,不得自在,是為果障。因障果障,皆須厭惡。

(d)欣勝觀,厭惡欲界下劣貪欲之苦,欣喜初禪上勝禪定之樂。

(e)欣妙觀,厭惡欲界貪欲五塵之樂,心亂馳動,欣喜初禪禪定之樂,心定不動,是為因妙。厭惡欲界臭穢之身,欣喜受得初禪之身,如鏡中像,雖有形色,無有質礙,是為果妙。因妙果妙,皆可欣喜。

(f)欣出觀,厭惡欲界煩惱蓋障,欣喜初禪心得出離,是為因出。厭惡欲界之身質礙不得自在,欣喜初禪獲得五通之身自在無礙,是為果出。因出果出,皆可欣喜。

依此上下對望之欣厭力,能斷下八地之惑,不能斷第九地(有頂地)之惑。斷有頂地之惑,必依觀四諦之無漏智,因無漏智勢力強,能對治自地之惑及上地之惑。此六法入觀之順序,係隨斷惑者之意而定,不必依無間道之厭粗觀與解脫道之欣靜觀對應之順序。唯識宗認為,六行觀能伏住煩惱,不令起現行,然無法斷除煩惱之種子。

(3)梵輔天(Brahma-purohita),即於大梵天之前行列,而為其輔翼之侍衛。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已伏欲惑,故云欲習既除,得上初禪。定心顯勝,故云離欲心現,此結上也。離欲心現,初禪發也。以初禪九品,故次第發。於定共戒,愛樂隨順,梵行成就,防非不失。此則兼護律儀,淨戒成德,匡弼梵主,故名梵輔,亦翻譯云梵富樓,此云前益天,在梵前行,恒思梵天利益,亦名梵輔。 

***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