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無覆與有覆無記

藏識有能藏、所藏,藏者本無善惡之別,惟以人的道德性質為準則可來加以簡擇,一切諸法可大別為善、惡、無記等三大類。其中,無記係指非善非不善,不能記為善業或惡業之法,又可分為有覆與無覆兩種。

首先來談無記,無記法為有覆、無覆二種,其中無覆無記又分異熟、威儀、工巧、通過、自性、勝義等六種,與有覆無記合稱七無記。何謂無記?答曰:善者記於善,不善者記於不善,此無記者不記善,亦不記不善,是為無記。或曰:善者二事故記性及果,不善亦二事故記性及果。此無記雖性記,非果記,以是故無記。或曰:善者生善趣,不善者生惡趣,此無記者不生善趣,亦不生惡趣。或曰:善者受善報,不善者受不善報,此無記者不受善報,亦不受不善報,以是故說無記。又所謂無記根者以善、惡、無記(非善非惡)三性來分別二十二根(詳二十二根名相),其中,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男、女根及命根,其性質非善非惡,故稱無記根。

無覆無記,即指不覆障聖道的非善非惡之法。無覆無記anivrtāvyākrtaVrta─覆,concealed , screened , hidden , enveloped , surrounded by,covered withAvyākrta為無記、不能發展,undeveloped, unexpounded。無覆無記又簡作無覆、淨無記。

據《俱舍論》卷七、《俱舍論光記》卷七、《法宗源》卷本等所載,無覆無記可分為有為與無為兩類:

()有為無記,即由因緣造作所生之無記法,更分為五種,即:

(1)異熟無記,又作異熟生,為由過去善、不善之因所生之異熟果體;以其不覆障聖道,故為無覆無記。

(2)威儀無記,又作威儀路心,指行、住、坐、臥等四威儀;因其以色、香、味、觸等四處為體,故其性無記。

(3)工巧無記,又作工巧處心,有身工巧、語工巧二種。刻鏤等之身工巧,以色、香、味、觸等四處為體;歌詠等之語工巧,以色、聲、香、味、觸等五處為體,其性皆為無記。

(4)通果無記,又作變化無記,指天眼、天耳二種神通自在及其變化;以色、香、味、觸等四處為體,其性亦為無記。

(5)自性無記,即前四種以外其餘一切記性有為法皆稱為自性無記。

()無為無記,即非由因緣造作所生之無記法,亦稱勝義無記,例如三無為中之非擇滅無為及虛空等,皆屬於無為無記。

《俱舍論光記》卷二,就「十八界」所包含之法,加以分別。其中之無覆無記法:

(1)先就無記之眼等五根及香、味、觸等共計八界而言,異熟無記遍通於此八界。故此八界有時稱為八無礙,係指十八界中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與六根中之意根、六境中之法界等。其中,前七者稱為七心界。以上八法皆為無障礙之法,故謂無礙。

(2)威儀、工巧、通果等三種無記通於香、味、觸等三界。

(3)自性無記通於長養之五根及內外之香、味、觸等八界。

復就色、聲二界而言,異熟無記僅通於色界,威儀、工巧、通果、自性等四無記通於色、聲二界。

又就眼識等「七心界」而言,異熟、威儀、工巧等三無記遍通於七心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再加上六根之意根。),通果無記通於眼識、耳識、意界、意識界。且於此六種無記中,勝義無記為無為法,自性無記為長養之五根及得與非得等法,皆不通於七心界,故若就「唯心」與否而區別此六種無記法,則僅有異熟、威儀、工巧、通果等四項屬之,稱為「四無記心」。

長養者aupacayika。略稱為養。乃生長、養育之意。據雜阿含經卷十五載,即依摶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等四食,令諸根及心、心法等相續長養。瑜伽師地論卷三、俱舍論卷二等則以飯食、資助、睡眠、等持、梵行等諸勝緣,以資養身心。又能受飯食、資助、梵行等養育者,稱為所長養。於欲、色、無色等三界中,欲界之無覆無記具有四無記心,色界具有除工巧無記以外之其餘三項,無色界則僅有異熟無記一種。又於四無記心中,異熟無記能攀緣六根、六境等十二處而起作用,威儀、工巧、通果等三無記能攀緣色、香、味、觸等四處而起作用,而工巧無記中之語工巧無記及通果無記亦能攀緣聲處而起作用,故亦遍通於色、聲、香、味、觸等五境。

有覆無記nivrtāvyākrta。又作有覆心、有覆。Anivrtanot turning back or away , steadfast , improper to be abandoned , right。為無記之一種。其性染污,覆障聖道,又能蔽心,使心不淨,故稱有覆;然因其勢用薄弱、昧略,不能引生異熟果,故稱為有覆無記。至於不善等法,雖亦能障蔽聖道,然以其勢用強,可招感異熟果,故不稱為有覆無記。

若法一切有覆無記心中可得,名大有覆無記地法,謂若欲界薩迦耶見、邊執見相應心。若色、無色界一切煩惱相應心,若在意地,若五識身,一切有覆無記心中皆可得故,名大有覆無記地法。應知此中無別心所,唯是有覆無記性攝,唯有無明、惛沈、掉舉是煩惱纏,障止觀勝或是隨眠遍在一切有覆無記心中可得故,立有覆無記地中。若法一切無覆無記心中可得,名大無覆無記地法,謂若欲界繫、若色界繫、若無色界繫在意地,若五識身,若異熟生,若威儀路,若工巧處,若通果心,皆可得故,名大無覆無記地法。應知此中無別心所,唯是無覆無記性攝,即受等十遍在一切無覆無記心中可得故,立無覆無記地中。 

***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