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本地與垂跡

本地者是指佛菩薩之實相法身,即是對於所現之化身來講,稱能化現之本身為本地或者本地尊。本,根本也;地者,所依之義,能生、能化之本也;言實相即是法身,也是萬化之本,猶如地為萬物之所依,故稱本地。

而本地身者即作本地法身,是密教之佛身說法,乃四種法身中之自性身,即本地之身。本地身之說,乃根據《法華經》「本門」之教旨而來。《大日經疏》卷七謂,本地身乃妙法蓮華之寂深祕處,故本地身與《法華經》所說常在靈鷲山說法之「本門身」同義。妙法蓮華即是胎藏界曼荼羅,而以其中的中臺八葉院之大日如來為本地法身。

謂由佛菩薩之本體示現種種身以濟度眾生。此種思想係源於法華經之「本二門」,與大日經之「本地加持」說,如法華經壽量品大日經胎藏界四重曼陀羅所說,即為此一思想之具現。蓋佛三身中之法身、報身為本地,化身為垂。以垂而言,如大日經胎藏界第四重外金剛院所攝之印度古來諸天諸神,皆是大日如來之垂。故說垂跡為「加持身」,乃一切萬化所依之根本身,亦即毘盧遮那佛之實相法身。依密教之教義,密教教祖毘盧遮那佛之實相法身乃萬化之本,猶如大地為萬物之所依,故稱本地身;與此相對者,真言行者修三密之行,而與三密相應時,在瑜伽觀中所現出之佛身,則稱加持身。  

契經云:「然我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此是住而用本時滅度,而示滅度也。住本用者。即是本地不動而周法界。非生現生非滅現滅。常用此利潤眾生。此義據師。若據弟子者。即是法身菩薩。以不住法住於本地無謀之權。用無盡。文云。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佛散赴眾緣文小不次。今題來證義。引於壽量文盡。破顯本會顯本。別用因妙。開顯本是別論用本果妙。住本顯本是別用本國土妙。廢顯本別論是用本說法妙。住非非本別論是用本感應妙。覆顯本別論是用本神通妙。住用本別論是用本壽命妙。亦是用本眷屬妙。住本用別論是用本涅槃妙。亦是本利益妙。


  在日本,有關「本地身」與「加持身」之自體,異說甚多。例如古義真言宗係以中臺八葉院之大日如來為本地身,而以曼荼羅外三重之諸尊為加持身;此說稱為本地說、自證說。新義真言宗則就本地身而立加持身,故認為中臺八葉院之大日如來亦為加持身;此說稱為加持說。至於台密,認為本地身為能加持之理法身,加持身則為所加持之智法身。以上之異說,係起因於對大日經教主之不同見解而來。
 此外,基於大日如來乃本地身之說又產生諸尊亦有本地身之主張,例如以觀音之本地身為彌陀,日天之本地身為觀音等。而於「神佛習合」的日本佛教更進一步認為:日本人自古即尊奉之諸神,每一尊皆各有本地身,由是乃產生神佛本地垂之說,成為日本佛教重要特色之一。

 

本地

為本地與垂之併稱。又作本地垂、本。謂佛菩薩為救度眾生,由自己之實身變化諸多分身,垂世以度化眾生;實身為本地,分身為垂。地者,能生之義。為利物而自本身垂萬化,故能現之本,稱本地;所現之末,稱垂。如久遠實成之本師釋迦牟尼佛(本門),示現丈六弊垢之劣應身(門),以度化眾生。
   日本佛教特別強調此類「本地垂」之思想;蓋佛教初傳入日本時,為與日本傳統固有之神道信仰相融合,遂有行基、最澄、空海等諸高僧提倡此一思想,謂佛教之佛、菩薩乃「本地」佛,而日本神道之諸神則為「垂」佛,此即日本佛教「神佛習合」思想之濫觴。此一情形,與佛教初傳我國時相同。彼時佛教為避免受固有的儒家思想排斥,遂有部分高僧,將儒釋兩家之基本信條相融互攝,如以「五戒」配合仁義禮智信等「五常」。為本地與垂之併稱。又作本地垂、本。謂佛菩薩為救度眾生,由自己之實身變化諸多分身,垂世以度化眾生;實身為本地,分身為垂。地者,能生之義。為利物而自本身垂萬化,故能現之本,稱本地;所現之末,稱垂。如久遠實成之本師釋迦牟尼佛(本門),示現丈六弊垢之劣應身(門),以度化眾生。
 
 
  注《維摩詰經》序云:「然幽關難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非無以顯本,本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本地垂之思想蓋基於法華經之本二門、大日經之本地加持說。又如觀世音菩薩之分身攝化、地藏菩薩現比丘形、住世羅漢之應化無方等,皆為方便誘引末代凡夫,而有此類垂攝化之說。
   古印度盛行輪迴轉生之說,諸神應化之說亦不少。佛教傳入中國後,有被視為偽作之清淨法行經記載,孔子、顏回、老子三聖為菩薩、羅漢之應化。道教且有老子八十一化之說,此外,禪宗亦有寒山、拾得、布袋等為垂而來等說,凡此,皆可顯示中國亦有本地垂之說。然於日本,則專門針對傳統固有「神道」中之神而說本地垂,例如,在天台、真言等諸宗,則以佛為本,以神為,每一神均有一佛、菩薩與之搭配,其神祇皆為佛、菩薩之垂

***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