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菩提

菩提者梵語為bodhi,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而要得此菩提,當依佛福田中得,如《大悲經》云:「如是田中種少善根福德種子,於餘田中不生長者,於三種菩提能作種子。若無上菩提,若緣覺菩提,若聲聞菩提,彼諸善根終不差失,以是布施心生敬信增上因緣,得趣善道及清淨法必入涅槃。

有關佛之菩提修證約分五階段,據《大智度論》載,菩提有五種:

(1)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又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此因中說果。然發菩提心願,當知依正法而學。《大寶積經》云:「發心菩提者,誰不隨而學,堅住於正法,得如是功德。是故求道者,常應勤求法,以法求自利,增益於菩提。

(2)伏心菩提─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又謂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又說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淨,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4)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又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繫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

(5)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

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準《智度論》說,從因至果有五種菩提。一、發心菩提,即十信是。二、伏心菩提,即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明心菩提,即初地至七地是。四、出到菩提,八九十地是。五、無上菩提,即如來地是。

 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大乘義章》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淨菩提兩種。

法身菩提─入如來法身菩提法藏中,菩薩將自心眼反照見用,自心智眼內觀澄寂,智眼照見五蘊性空,智眼寂靜寂智同體,觀見意淨靜照無見名見肉眼。觀用心眼智見相應,用照寂體心眼無礙,智眼明淨名見天眼。諦觀識用了別體靜,識用智明慧觀照性,了見法性名見慧眼。諦觀法智所知了見法義無邊,聖性能見自性慧體,名見法眼。觀照寂滅覺了寂靜,性同法界法性無體,覺即真淨無覺實際,了了見性名見佛眼。

報身菩提─入者令證不退轉地故,即是因義。為證初地已上為菩提涅槃因故,就修行次第前明法身,法身即是自性住佛性故,根本有佛性,所以第一前明法身以有佛性故行因滿足,佛性顯現稱曰報身菩提

化身菩提─自德既成,次明化物故有化身菩提。今明說門次第釋迦八相成道示現於菩提伽耶得佛,故知化身菩提,此之化身由報身故。

此外,三菩提亦為天台宗之十種三法之一,即:

(1)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

(2)實智菩提,又作清淨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3)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淨土論》載,遠離:

(1)執著自我,

(2)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

(3)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

同書又列舉三清淨心:

(1)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淨心),

(2)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淨心),

(3)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淨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最重要者還是依戒修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現在十方諸善逝,具修三聚淨戒因,永斷生死苦輪迴,得證三身菩提果。超越生死深大海,菩薩淨戒為船筏;永斷貪瞋癡繫縛,菩薩淨戒為利劍;生死嶮道諸怖畏,菩薩淨戒為舍宅。

 ***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