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通達位

通達位者是指通達真如之位,又作見道位、見位、見地,乃唯識宗所說悟入「唯識真如」的五種修行階位(唯識五位)之一。即菩薩證得無分別智,斷離能取與所取之一切分別心,體會平等法界之修行階位。佛弟子要悟入唯識,當經五位階:

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

如何漸次悟入唯識?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如實通達,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餘障,至究竟位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復令悟入唯識相性。

初資糧位其相云何?即於前一階位「加行位」之「世第一法」(四善根位頂、忍、世第一法之一)中,依於無間定,生起上品之如實智,印證能取、所取之空,而得「根本無分別智」,遠離「有所得」之心,了證我法「二空」所顯之真理,斷除「煩惱、所知」二障之分別隨眠,而正住於唯識之實性,稱為通達位。

依《成唯識論》卷九,此位有「真見道」、「相見道」之別。所謂「真見道」,為根本無分別智,實證唯識性之真如,斷除分別之隨眠,雖經多剎那方得究竟,然以其相相等,故總稱一心真見道;所謂「相見道」,為後得智所攝,即證唯識之相。相見道又有「行相相見道」、「九心相見道」之別。行相相見道更分三心相見道與十六心相見道。菩薩若入真、相二種見道時,即生如來之家而住於極喜地(初地)。

《唯識三十論頌》云: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者,論曰:「如是所成唯識性、相,誰依幾位?如何悟入?」謂具大乘二種種性:

一、本性種性,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二、謂習所成種性,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謂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依識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頌曰:

「26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

「27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在通達位實通達。其相云何?

「28若時於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修習位中如實見理,數數修習。其相云何?

「29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捨二重故,便證得轉依。」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出障圓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其相云何?

「30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唯識開蒙問答》談:三見道位。

問:通達名?

答:謂無漏智,體會真如,故名通達。

(註:無漏智anāsrava-jñāna指證見真理,遠離一切煩惱過非之智慧。於小乘,證見苦、集、滅、道四諦理之智,稱為無漏智。有法智、類智之分別。證得欲界四諦法理之智,稱為法智。證得色、無色等二界四諦法之智,稱為類智;蓋其境智與法智相似,故稱類智。若由境之差別則分為苦、集、滅、道等四智。於無學位又分盡智、無生智,此二智皆證見四諦之法理。小乘謂無漏智於見道始生起,而漸次修習。真如bhūta-tathatā tathatā。即指遍布於宇宙中真實之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實、法界、法性、實際、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自性清淨身、一心、不思議界。)

問:見道名?

答:初照理故,亦名見道。

(註:權智照事淺,實智照理深,即斷離空、有二邊,住於真空觀。)

問:此之見道,有差別否?

答:有真見道,相見道

問:真相見道,有差別否?

答:有。若一心真見道,三心相見道。若三心真見道,十六心相見道。

問:云何一心真見道也?

答:謂根本智,實證二空真理,實斷分別惑智二障。雖多剎那,事方究竟,總說一心。

問:三心相見道?

答: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法假緣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

問:何故此名相見道?

答:以真見道,不別緣故。今則別緣,是相見道。

問:三心真見道?

答:前三心說為真見。

問:復約何理。說為真?

答:以相見道,緣四諦故。今不緣彼,為真見道。

問:十六心相見道?

答:謂苦集滅道,四諦之下,各有四心,故成十六。

問:四心者何?

答: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餘三諦准。

問:此十六心,有差別否?

答:有二種:有能所取十六心,有上下諦境十六心。

問:能所取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緣於真如。其真如者,是智所取。類忍類智,緣智見分,其見分者,是能取智。名能所取十六心也。

問:上下諦境十六心?

答:法智法忍,緣下界如。類忍類智,緣上界如。名上下諦境十六心也。

問:何故如此?

答:下界入見,現前名法。上界名類。

問:示能所取?

答:且苦法智忍緣如,倣真見道中。無間道見分斷苦諦惑。苦法智緣真如,倣真見道中。解脫道見分證苦諦下理。苦類智忍緣前能倣之心見分,倣第一心無間道自證緣見。苦類智緣前見,倣第二心解脫道自證緣見。集滅道三,倣此作法。

問:請示上下?

答:苦法智忍緣欲界如,倣無間道見分斷欲界惑。苦法智緣欲界如,倣解脫道見分證欲界理。苦類智忍緣上二界如,倣無間道見分斷上界惑。苦類智緣上界如,倣解脫道見分證上界理。餘三諦准。

問:三心相見道?

答:內遣有情假緣智,倣無間道見分斷我執。內遣諸法假緣智,倣無間道見分斷法執。此二別緣,名之為法。遍遣有情諸法假緣智,倣解脫道二空見分證二空理。此一總緣,名之為類。

問:又如何理。此三名真?

答:若三名真,不說倣法,乃根本智別斷總證。

問:一心真見道?

答:雙空智起,無間道中,雙斷二障。解脫道時,雙證二空。

問:二種十六,皆小乘法,菩薩何作?

答:此約菩薩修作說之。

問:何故修彼?

答:降伏二乘故修,成遍知故。

問:此通達位之分齊?

答:於十地中,每地有三,謂入住出。此通達位,當其初地入心也。住出二心屬修道故。

問:何故見道,偏時促也?

答:明來暗謝,智起惑亡。一念尚無,何時促。

問:既無一心,何當入心?

答:約相見道,多時排布。事方究竟,說當入心。若真見道,豈屬三際也。

***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