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法爾禪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張玄祥)撰 


七周行慈

小乘七方便中所說之五停心觀,是指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七周行慈是修慈悲觀的法門,是對治四悉檀之一,佛陀為破瞋恚眾生而說慈悲觀(maitrī-smṛti),五停心觀中第二為慈悲觀,用意在使多瞋眾生修慈悲以對治瞋毒。

瞋心重者要培養忍智,忍智要成就是指心能安住,堪忍侮辱惱害,稱為忍;於事理決斷了知,稱為智。此二者,小乘有部謂忍為無間道之觀智,屬因;智為解脫道之觀智,是果。成實、大乘則主張忍與智相通。以義分之,則始觀為忍,終成名智。

七周行慈─「」是法數,「」者周遍之義,乃於怨親平等,或周遍施行之義。「」者造作也,梵字saṃskāra漢音譯刪迦羅、僧娑迦羅,為造作之意。行saṃskāra─forming well,making perfect, accomplishment, embellishment adornment, purification, cleansing,形成美好、使完美、成就、點綴裝飾、淨化、清淨。「」者慈忍,慈悲與忍辱之合稱,泛指七種修慈悲觀之對境。

其所行法之境有七,三加一加三為七法數。以三樂(上樂、中樂、下樂)與之,是為七周行慈。七境即:上品之親、中品之親、下品之親、中人非冤親、下品之冤、中品之冤、上品之冤。

佛為多嗔眾生令修眾生緣慈之觀而對治之,不出七境先親而後冤者,從易而至難也。若以平等之心觀之何冤何親,於此七境,境境悉以三樂與之,使冤親無間故,先假作此觀以破嗔障,而於眾生實未得其樂也。

《大明三藏法數》註云:「多嗔者謂於違情之境多所忿恨也。眾生緣慈者謂緣念一切眾生如父母等想,慈愍愛念而與其樂也。從易至難者謂親與樂則易而冤則難也。三樂者謂佛之樂為上樂,菩薩之樂為中樂,諸天之樂為下樂也。」

【一上品親】上品親謂己之父母師長也。

【二中品親】中品親謂己之兄弟姊妹也。

【三下品親】下品親謂己之朋友知識也。

【四中人】中人謂非己之冤非己之親也。

【五下品冤】下品冤謂曾害己之朋友知識者也。

【六中品冤】中品冤謂曾害己之兄弟姊妹者也。

【七上品冤】上品冤謂曾害己之父母師長者也。

《證道歌》云:「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