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琉璃王故事

與南天王增長天Virūhaka同一名的毘琉璃王故事

 

因果是律律不爽的,有要造惡者亦有其因緣,若要造惡時不能察覺,又因不具善根、又無神通知因果,所以不能修忍辱,就只有隨命運流轉。

古印度憍薩羅國(譯為無鬥戰國、工巧國)之毘琉璃王(Virūḍhaka)其名就與增長天王一樣,毘琉璃王(但當時翻譯為惡生王),是憍薩羅國(Kauśala)波斯匿王(Prasenajit)之太子。依《增一阿含經》載,波斯匿王向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國迦毘羅國求聯婚,當時憍薩羅國強盛,迦毘羅國不肯接受,自認為釋種高貴,不與憍薩羅國聯婚,後來怕戰爭,釋種都已證須陀洹果者,所以就以宰相摩訶男之婢女之女兒,假冒為釋女而與波斯匿王結婚,因此波斯匿王就迎娶摩訶男家中婢女所生之女為第一夫人,尋生一男兒,波斯匿王集諸相師欲為太子立名字,時諸相師白王,言求夫人時,諸釋種共相諍論言,或言當與釋女,或言不可與釋女結婚,彼此流離(rudhi即交惡、阻止),今當立名為毘流離(惡生),這是印度取名之習俗,觀事實而取名,此即叫毘琉璃太子(惡生)之原由。

依有部毘奈耶雜事(律典)所載,波斯匿王(勝光王)迎立摩訶男之婢所生之女勝鬘為夫人時,王之母(即母后)即預言此女必將喪我憍薩羅。後夫人生一男,從母之預言而名惡生,即是來討債的,因業力將滅我憍薩羅國。

據《增一阿含經》載,流離太子年至八歲,奉父命至迦毘羅城摩訶男之家舍學射藝技術,這時城中諸釋種新建一講堂,就想請釋迦如來及比丘僧於中供養。是時流離太子率五百童子至彼講堂,自己就昇於釋迦佛要坐的師子座上。諸釋種大臣見之,就怒斥為「婢子」(下女所生之子),隨而逐出門外,流離太子因而深深懷恨之。

父王死後,流離太子自即憍薩羅國王位,為舊恨難消,又受惡臣好苦梵志所讒言,就進兵迦毘羅衛城,鏖殺釋種九千九百九十萬人,血流成河。王又捕五百端正釋女要為妾而玩弄之,彼女等峻拒之,因認為他雖是王,乃是婢女之子,流離王瞋恚,盡斷取其手足著深坑中。不久還舍衛城,還殺祇陀太子,祇陀太子也是波斯匿王之皇太子,算是兄弟也。為王者嗜殺如命,因凡人無知,所以都依喜怒而行事,其實毘琉璃王如此作為,都是受業力所左右與影響,如其祖母所言是來滅憍薩羅國的。釋迦牟尼佛雖知過去因果,曾三次於毘琉璃王出兵途中阻檔,第一、二次毘琉璃王有班師回朝,但到第三次後即不聽勸阻,世尊也知業力使然,也就不再阻止了。

時佛陀與諸比丘至迦毘羅衛城,為被截斷手足的五百釋女說法,皆令她們得法眼淨而生天上。佛陀更往舍衛城,預記毘琉璃王及其兵眾於七日後盡當消滅。於第七日,毘琉璃王率諸兵眾及諸婇女往阿脂羅河(Aciravatῑ--印度八大河之一)娛樂,夜半起暴風疾雨,悉為水所漂沒。王死,入阿鼻地獄,其宮殿亦為天火所焚。看故事結尾如下:

《增壹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盡來往詣尼拘留園中,就座而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是尼拘留園,我昔在中與諸比丘廣說其法,如今空虛無有人民。昔日之時,數千萬眾於中得道,使法眼淨。自今以後,如來更不復至此間。」

爾時,世尊與諸比丘說法已,各從坐起而去,往舍衛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流離王及此兵眾不久在世,却後七日盡當磨滅。」

是時,流離王聞世尊所記:「流離王及諸兵眾,却後七日盡當消滅。」聞已恐怖,告群臣曰:「如來今已記之云:『流離王不久在世,却後七日及兵眾盡當沒滅。』汝等觀外境,無有盜賊、水火災變來侵國者,何以故?諸佛如來語無有二,所言終不異。」

爾時,好苦梵志白王言:「王勿恐懼,今外境無有盜賊畏難,亦無水火災變;今日大王快自娛樂。」

流離王言:「梵志當知,諸佛世尊,言無有異。」

時,流離王使人數日子,至第七日頭,大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將諸兵眾及諸婇女,往阿脂羅河側而自娛樂,即於彼宿。是時,夜半有非時雲起,暴風疾雨。是時,流離王及兵眾盡為水所漂,皆悉消滅,身壞命終,入阿鼻地獄中。復有天火燒內宮殿。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流離王及四種兵為水所漂,皆悉命終,入地獄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作惡極為甚,皆由身口行,今身亦受惱,壽命亦短促。設在家中時,為火之所燒,若其命終時,必生地獄中。」

爾時,眾中多比丘白世尊言:「流離王及四部兵,今已命絕,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流離王者,今入阿鼻地獄(無間地獄)中。」

諸比丘白世尊言:「今此諸釋種昔日作何因緣,今為流離王所害?」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日之時,此羅閱城中有捕魚村。時世極飢儉,人食草根,一升金貿一升米。時,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復饒魚。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往至池中而捕魚食之。當於爾時,水中有二種魚:一名拘璅,二名兩舌。是時,二魚各相謂言:『我等於此眾人,先無過失,我是水性之虫,不處平地,此人民之類,皆來食噉我等,設前世時,少多有福德者,其當用報怨。』

「爾時,村中有小兒年向八歲,亦不捕魚,復非害命。然復彼魚在岸上者,皆悉命終;小兒見已,極懷歡喜。

「比丘當知,汝等莫作是觀。爾時羅閱城中人民之類,豈異人乎?今釋迦種是也。爾時拘璅魚者,今流離王是也。爾時兩舌魚者,今好苦梵志是也。爾時小兒見魚在堓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爾時,釋種坐取魚食,由此因緣,無數劫中入地獄中,今受此懟。我爾時,坐見而笑之,今患頭痛。如似石壓。所以然者,如來更不受形,已捨眾行,度諸厄難。由此因緣,今受此報。諸比丘,當護身口意行,當念恭敬承事梵行人。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