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不還果聲聞三果

論云:「云何不還果?謂不還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所言有為不還果者,謂彼果得,及彼得得。有學根力(五根、五力),有學尸羅(śīla),有學善根,八有學(八正道),及彼種類諸有學法,是名有為不還果。所言無為不還果者,謂於此中,五順下分結(身見、禁戒取見、疑、貪、瞋)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即是九十二諸隨眠永斷,及彼種類結法永斷,是名無為不還果。

行者修道時所滅之根本煩惱有十種,即在欲界有貪、瞋、癡、慢四種;在色、無色界不行瞋恚,各有貪、癡、慢三種。

《彰所知論》(佛智大師沙羅巴譯)卷下道法品:「修道所斷俱生煩惱、得、相、無記、有漏善等,欲界之中,貪、瞋、癡(慢)、無明四,各具九品,9X4共三十六;色界之中,第一靜慮除瞋,餘三各各九品,3X9成二十七,如是二、三、四靜慮亦爾。色界總有一百八數,無色界亦然。如是三界修道所斷,總有二百五十二數。」所以行無他,不用談什麼怪力亂神之事,好好把見思惑斷盡始得清淨,不然都沒有真正成就可言,於此末法時期,要證得阿那含果已不可能,世尊言只能證個愛斷()羅漢而已,所以五通不起,連三達智(知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依《金剛經論》云,得「心明見性」者即得阿那含果。

不還者(anāgāmin)音譯為阿那含,簡稱為那含。境界分為不還向、不還果二種:

(1)不還向(anāgāmi-pratipannaka),即指已證得一來果之聖者,將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貪、癡、慢三種),而即將證入不還果之階位;以其趣向於第三果,故稱不還向。不還向之中,若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餘一品或二品者,須於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稱為一間;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間隔一生而證果之義;亦稱一種子,或稱一種。

(2)不還果(anāgāmi-phala),即第三果,指已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貪、癡、慢三種),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階位。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故稱為不還。

不還果又可分為五種,稱為五種不還,又作五種阿那含、五不還果、五種般,般者指涅槃,簡稱般()。即:

1.中般指不還果之聖者死於欲界而生色界時,於色界之「中有」位而入般涅槃者。

2.生般聖者既生於色界,未久即能起道聖,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3.有行般生於色界,經過長時之加行勤修而入般涅槃者。

4.無行般生於色界,但未加行勤修,任運經久,方才斷除無色界之惑而入般涅槃者。

5.上流般先生於色界之初禪,漸次上生於色界餘天之中,最後至色究竟天或有頂天而入般涅槃者。

上流般可分為樂慧、樂定二種。此二種之上流般又分全超般、半超般、遍沒般三種。

a.    全超般指生於色界最下層之梵眾天,越過中間之十四天,而生於色界或無色界之最上天者。

b.    半超般指超越中間之一天乃至十三天者。

c.    遍沒般指不超過一天而遍受生於諸天者。

上述之五種不還,再加上現般、無色般二種,則成為七種不還。此外,將中般別立三種,即速般、非速般、經久,加上生般、有行般、無行般,及上流般別立之全超般、半超般、遍沒般等,則成為九種不還。

若僅別立上流般為三種,則合前四般而稱七善士趣。復次,入滅盡定,證得如涅槃寂靜樂之不還果者,稱為身證或身證不還。而斷除欲界九品修惑,獲不還果之聖者,再生起欲界之煩惱,而自不還果退墮者,則稱為離欲退(離欲後再退轉)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