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法喜、禪悅、解脫三食

食有長養資益之義,世間有四食,世間四食者揣、觸、思、識四食,出世間五食,禪悅食、法喜食、願食、念食、解脫食。合稱九食。九食即: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禪悅食、法喜食、願食、念食、解脫食。前四食為世間之食,能長養生死之色身;後五食為出世間之食,能資益法身之慧命。

修行人有法喜食與禪悅食,是以法與禪定皆為精神食糧,能資益人身。(1)聞法歡喜,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如世間之食,能養諸根,支持其命,稱為法喜食。(2)入於禪定,得安靜之悅樂,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稱為禪悅食。

出世五食指資益出世間法身之慧命者。出家行人由解脫惑業之繫縛,增長一切菩提善根,資益慧命,猶如世間之食資養諸根,故稱解脫為食。

佛說出世五食,一禪悅,二願,三念,四解脫,五法喜。(1)謂禪定資神,輕安適悅,即為食義。(2)願力持法,法身增長,即為食義。(3)念力明記,聖道現前,即為食義。(4)解脫除障,居然資益,即為食義。(5)法喜內充,極喜樂故,即為食義。

出家人有足食戒,菩薩於六齋日亦當學。凡食以充軀為用,過則長貪,少復不足,事須節量。但四大身力,報有強弱。致聖將補,有四種之差。始於一揣,終至作餘食法。亦有五種位異說,一四分之一、二一摶、三一坐食、四受小食、五作餘食法,通須裁節,過則有損。咸是節量,隨根之法,令第四人,不作殘法。再食五正,屬於五種正食者,即飯、麥豆飯、麵、肉、餅。食此五種,稱為足食。長貪妨道,違教愆深,故所以制。

比丘有六種食法,即:(1)乞食,謂人中之上品,不以邪命而得食,亦不受食赴請,唯行乞食,省事修道,而使他人得施與之福利。(2)次第乞食,謂上行之人不計揀貧富,平等慈愛眾生,次第乞食。(3)不作餘食法,謂不於求處數數正食,不貯存餘食。(4)一坐食,謂午前唯受一坐食,不數數食,亦不更作小食。(5)一揣食,又作節量食。謂一受即止,節量少食,以利修道。(6)不中後飲漿,謂節量飲食,並於午後不飲漿果、漿蜜等物,以避免邪命廢道。

依佛制,出家之人但於日中一食,若於晨時食,稱為小食;於午後食,稱為後食,皆不合制。或謂晨朝之食稱為輕食;於晨朝與正午之間進食,則稱小食。不中後飲漿,謂節量飲食。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