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隨喜與隨喜功德

隨喜者梵文為anumodanaanumodana是由anu+modana連結而成,anu是前置詞,有afterwards, then,with regard to, in consequence of之意,然後,那麼,對於結果給與…。modana,gladdening , delighting , gratifying,令人滿意、愉悅的。整句anumodana者,pleasing,causing pleasure, applauding;assent,acceptance ; sympathetic joy。使人愉悅的,造成的樂趣,鼓掌;承諾,承諾;交感歡樂。隨喜可說是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因此對於別人所作善事,可以隨喜表示喜悅,甚至於口頭讚嘆,故說隨喜是喜悅、稱讚他人之善行。

若說一念隨喜時,謂聽聞佛法之時,生起信仰、歡喜之一念,然後能發起善根,開始學習佛法,斷惡修善。

《法華經》隨喜功德品載,聽聞《法華經》經典後而隨喜讚嘆,次次累積,即功德至大。隨喜功德品為《法華經》卷六第十八品之名稱。內容闡揚佛陀滅度後,聞《法華經》而隨喜者,其功德廣大。略稱隨喜品。隨喜功德者是指(1)為普賢菩薩所發十大願之一。即見他人累積功德,如同自己積德般歡喜。如對佛陀之從初發心、不惜身命、捨頭目髓腦、修諸苦行,以至成道、滅度等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聲聞辟支佛、一切菩薩等之諸善功德,我皆隨順歡喜。(2)指隨喜他人之功德,自己亦得莫大功德。法華經隨喜功德品:「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

所以《大智度論》即謂,隨喜者之功德,勝於行善者本人。據《法華玄論》載,隨喜有二種:(1)通隨喜,謂若見、若聞、若覺、若知他人造福,皆隨而歡喜。(2)別隨喜,依五十功德之說,特指聞法華經,隨而歡喜。又有謂大小二乘之隨喜意義各有不同,大乘之隨喜廣通三世十方諸佛及弟子,小乘僅局限於三世佛;大乘隨喜法身之功德,小乘僅隨喜身之功德;大乘之隨喜通於有漏、無漏,小乘之隨喜唯限有漏心。

此外,或以隨喜為隨己所喜之意,如以布施為例,富者施金帛,貧者施水草,各隨所喜,皆為布施。至於聞法之隨喜,即言如來滅後,有人偶至法會見人說法,一入耳根,毫無違逆,不生毀訾,隨順於心,能生歡喜,故名隨喜,此即名自利之隨喜。隨其所聞,喜為人說,名利他之隨喜。

隨喜迴向─隨喜與迴向之合稱,為天台宗所立五悔中之第三、第四。謂於自他一切之善根、善事,隨之歡喜踴躍,且將此諸善根功德,迴向予眾生、迴向予佛道。天台五悔是修行之方法,乃天台家依五門順序修滅罪法之行事。此五法於晝夜六時修之,稱為六時五悔。乃智顗大師依《彌勒問經》、《占察經》《普賢觀經》等而立者。即:

(1)懺悔,發露無始已來身、口、意三業所造之罪過而悔改之。

(2)勸請,勸請十方諸佛留身久住,恆轉法輪,救護眾生。

(3)隨喜,捨遣嫉妒之念,讚嘆自他一切諸善根。

(4)迴向,以所有之善根迴向菩提。

(5)發願,發四弘誓願,利導前四行。

此五種通為悔罪滅惡者,故皆名悔法。天台家以五悔為法華修行之助行。據《摩訶止觀》卷七下載,日夜六時行之,懺悔能破大惡業罪,勸請破謗法罪,隨喜破嫉妒罪,迴向則破諸有罪,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另有所謂「五十展轉隨喜」,依《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載,展轉得聞《法華經》第五十人之隨喜功德廣大無邊,遠勝於大施主八十年間施與一世界人種種娛樂之具,及說法令彼等皆得阿羅漢果功德之總合。又稱五十展轉。由此可知其前四十九人,尤以最初聞說《法華經》而隨喜者,其功德之無量無邊,即顯示五品中隨喜品之功德。

於此五十人之先後次第,就其所得功德之勝劣而言,古有南北二師之異說,南方之師於展轉立展轉勝、展轉平、展轉劣三種,以展轉劣之最後最劣者比較,而顯平勝。北方之師以十地四十心等五十位為五十人,謂第十地乃聞佛說法,故為最勝。天台智顗大師則立有二釋:

(1)橫約藏、通、別三教之四眾。如藏教立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門,各門皆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加沙彌、沙彌尼為六人,四門則有二十四人,又各有隨信行、隨法行之別,故為四十八人,加最初與最末之二人,總得五十人。通別二教亦同。

(2)直約圓教。凡數法有小七、大七,小七為單一之七,大七有七七四十九。師徒皆具有自行化他之德,最後一人僅能自解,無教他之德,合為五十人。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