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印心

印心一語,即指佛之心印。佛心印者即是佛心,此佛心即眾生本具之真心,為大覺之妙體─本覺之體,無相有體之自性,離無相之體即乖離本覺,是無明之窟窿,要用之則受輪迴之苦;此佛心決定應不會更改、變易,如世間之印契,故稱為印。禪宗之旨─在顯現佛之心印,開覺佛凡不二之理,故又稱佛心為宗。

禪宗之佛心論認為,依語言、文字、無法表現佛陀內自所證,如來內自所證者,始能稱為佛心。其所證悟之真理,如世間之印形決定不變,故稱為心印。不依文字,即可見性,悟自己之本性,始知無性可悟,無心可觀,將如此之法傳于後學,即稱為傳佛心印。

若是有人修禪歷經四禪、八定,再歷經聲聞、緣覺、菩薩等諸境界,過程中都能以般若智(prajñā)離四相、修六度、十度萬行,內自所證─無執無黏之自性清淨,不黏諸萬象再經大善知識加以印證,其內自所證為真實法、無為法、無相法,得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此時行者能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諸名相。有行者舉此過程─內自所證法被善知識印證,即是所謂給予印心」,這是顯教的印心法,非與密教有相同處

行者於佛心印之修證過程中,有如正法念處經》所云,此經云:「如是之人,勤心發念,修集因緣。如緣生瓶,正念觀察,如所著衣,從初次第,念念至盡。如是如是,始發善念,次第乃至一切過盡』,得見真諦,聖印印心彼過相盡。過相盡故,人則知之,是故若有欲得善者,當一切時如實正念。若眼緣色,念繩縛心,令不動轉,如調惡馬。如是善念,於先住持,過去境界,攀緣念已。如是復遮現眼境界,念九十八(結使─習氣)。云何念住謂生欲染不生,觀風不能令動,如是念住。如實思惟,此色彼色,有無量種,無量形相,觀四聖諦─苦集滅道,令彼欲染一切寂靜,或令欲染一切盡滅,或皆微薄。此是何者善法勢力所謂繫念,是其根本。一切善法,皆依念住。如是轉行,是念現在。

我們來看看近代人,所謂「印心」是什麼東西?有人說:「印心就是開啟天國之門?」有人又說:「印心是把觀音法門傳給誠心渴望真理的人?」,「印心後就可以直接與上帝溝通。」…。「印心時注意力放在哪裡?才比較容易看到上帝?」…。等等人把佛法看成是鬼神法之文章,到處充斥於網上。印心若是要看到上帝而已,那真上帝也是六地的菩薩,心不淨者可以入上帝之他化自在天之門?見此等言論,真是不得不讓人大嘆:末法時期眾生無知、無慧之可憐憫相如是乎!?

上述「印心」是要見上帝,這個野心還不夠大,還有人要在「印心」後,今生即能成佛的。看看這些人怎麼說:「佛心印是佛的證量,代表佛修行無相─大生命光、大智慧光、大圓滿光。」「誰得到傳承,誰是印心傳承弟子,當然同樣俱足佛的大證量,當下成就佛陀之果位。」佛陀的神通變化與大智慧,所有世界與眾生皆是佛心中物,此理尚不知道,還要夢想今生能成佛,而是不必經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行,而是今生印心後,就能成就佛果了。這又是末法時期,眾生「貪」要成佛之可憐憫相。

談到真正印心,是始自禪宗達摩祖師所言,以此空心無相為達磨祖師所傳之心印,即以真心無相,印無相真心,而表示禪宗祖祖相傳、以心印心之聖意,以此來別於當時教內其他諸禪。當然其他諸禪是要經四禪、八定、九次第定,步步這樣子修上來的。

古來中國之禪分類有五,稱為五味禪。五味交雜之禪,即是五味禪。又稱五禪、五類禪。此乃禪修者智慧與根基不同,入手處有別,故成五味之說。圭峰宗密禪師於禪源諸詮集都序中,分別一切禪具有五種層次與境界,故謂禪有淺深,階級殊等,其中:

(1)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稱為外道禪。

(2)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稱為凡夫禪。

(3)悟我空(人空)偏真之理而修者,稱為小乘禪。

(4)悟我、法二空所顯之真理而修者,稱為大乘禪。

(5)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原無煩惱,本自具足無漏之智性,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稱為最上乘禪,又稱如來清淨禪、一行三昧、真如三昧,為一切三昧之根本,即達磨門下展轉相傳者。

達磨祖師所傳之禪,稱為如來最上乘禪,以此簡別世間禪之四禪、八定(四禪加四空處定)大小諸禪之意。此禪之旨趣,係頓悟自心,本來清淨,無有煩惱,具足無漏之智性,且此種清淨心與佛無異,此心即佛,故宗密禪師稱之為如來清淨禪,並以之為達磨祖師門下相傳之禪。但此種禪法是非機不傳,非機傳亦無用,故不用強傳。所以達摩祖師才要花九年面壁,等待有緣的二祖惠光大師來受教。

理可頓悟,事還是要漸修,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悟後,還要遁入獵人隊中修十五、六年,養此聖胎、聖性、聖靈,然後才出來弘法。我們不要一看到如來禪這般殊勝微妙,即一廂情願地說要學「如來清淨禪」,要看看自己到底是何根基與根器。《楞伽經》四卷是達摩祖師交待下來,要讓後學「印心」之用的。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先佛所說微妙第一真實了義(空無、不住一法),故謂之佛語心品。祖師達磨以付二祖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惟《楞伽》四卷可以。」祖祖相授,以為心法。如醫之《難經》,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後世達者神而明之,如盤走珠、如珠走盤,無不可者。若出新意,而棄舊學以為無用,非愚無知,則狂而已。近者各宗其師,務從簡便,得一句一偈,自謂子證,至使婦人孺子抵掌嬉笑爭談禪悅。高者為名,下者為利,餘波末流無所不至,而佛法微矣。譬如俚俗醫師,不由經論直授方藥以之療病,非不或中;至於遇病,輒應懸斷死生,則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功,或捷於古人,因謂《難經》不學而可,豈不誤哉!」

要學「如來清淨禪」,到底要如何起修?如《楞伽經:「如所著衣,從初次第,念念至盡。如是如是,始發善念,次第乃至一切過盡(無有貪瞋癡慢疑邪見等過失),得見真諦、聖印、。彼過相盡,過相盡故,人則知之。是故若有欲得善者,當一切時如實正念。若眼緣色,念繩縛心,令不動轉,如調惡馬。如是善念,於先住持,過去境界。攀緣念已,如是復遮現眼境界,念九十(結使─習氣)。云何念住?謂生欲染,不生觀風,不能令動,如是念住。如實思惟,此色彼色,有無量種,無量形相。觀四聖諦─苦集滅道,令彼欲染,一切寂靜。或令欲染,一切盡滅,或皆微薄。此是何者善法勢力?所謂繫念是其根本,一切善法,皆依念住。如是轉行,是念現在。

上述所說真諦者即是四真諦又作四聖諦。即苦、集、滅、道等四聖諦。其理真實無二,故稱真諦;為聖者之所見,故稱聖諦。釋尊於鹿野苑初轉法輪時說四諦真理,闡明迷、悟兩界之因果,成為佛教之根本義理。聖印者小乘之三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為樂。大乘一法印─實相觀。印心者─指不執著於任何事、理之心。悟入到究竟解脫成覺者之法門:「不住一切處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脫心,亦名菩提心,亦名無生心。」

初悟無心法之時,才能得徹底解脫諸黏,如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舍利子如來始於初夜分中,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於中夜分入大涅盤,於其中間而不壞滅三摩地法。如來在定無心可轉,無心所行,無心伺察,無心遍行,無心可增,無心可減,無心散亂,無心可高,無心可下,無心攝護,無心隱密,無心隨順,無心違背,無心沈下,無心動轉,無心喜悅,無心愛箸,無心分別,無心離分別,無心計度,無心隨識流轉,無心依止眼耳鼻舌身意,無心依止色聲香味觸法,彼法中行,彼智中行,彼過去觀察,彼未來觀察,彼現在觀察,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如是安住三摩地中,心無少法而可生起,然於一切法中,以無礙知見,而常隨轉都無發悟,如來離心意識,於定分位亦不減失,復常施作一切佛事,然無發悟。

至如此境界是謂,法無有無之相,故無數於外。聖無有無之智,故內。於外無數於內無心,彼已寂滅,乃名涅槃。但如此豈是真諦?故如佛陀至此境界,悟的是解脫正理,此後還得要證入空有不二的要理,得入菩薩道、如來行處。

行者要斷諸結使,當得修入無此心、無妄習相應,有如十住斷結經》所云:「心本空,亦非本非不本,亦非心非不心。空心定菩薩,若不自見心,己心本無,外亦本無,一而不二,而無若干差別之名。心非我心心,我心非心、無我於我,色非我色、無色於色,我非色我、無我於我,我心我色,非我心我色,色我心我、非色我心我。至聲、香、味、細滑、意法,非我意我法,亦非意我法我也。何以故心本空外亦空,以知外空達了諸法亦復如空,一而不二無若干相像。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不見本有今無,亦復不見今有本無,無亦不無、有亦不有,有不知所以有,無不知所以無,無無恒自無,有有恒自有,有不出於有,無不出於無,無無不自無,有有不自有,有不知無無不知有,一切音聲皆空非真,是謂菩薩心為清淨。其心淨者,不可染污三十六湮,心本塵垢永無所著。復以善權方便達本自淨,亦不於淨起于想著,菩薩摩訶薩以了本末淨空,定意自在三昧者,便能屈還周旋生死,往來五道植眾德本。彼德本者,知心意識無心意識。復以本心愍及一切,識了眾生空無所有,我人壽命本末清淨。復以德本普及一切,令眾生類進修於道,眾生及道平等無二。觀如是者,斯謂本末清淨。復以此淨等淫怒癡,癡等道等,道則是慾怒癡,癡則是道,道淨癡淨,一無有二,亦不若干,菩薩觀察本末自淨不著諸穢。爾時世尊告最勝曰身行清淨而不作惡,口言清淨恒歸至誠,意念清淨慈悲一切,眾行具足乃稱菩薩。爾時世尊說此本無清淨品時,五千菩薩皆得一生補處,無數千人皆發無上平等道意。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