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rūpaj śūnyatā 或 yad rūpaj sā śūnyatā。本句出自玄奘大師所譯之《般若心經》。為「空即是色」之對句。色,廣義言之,乃物質之總稱。謂一切現象皆為空幻,無有實體。小乘以人為五蘊之假和合,無獨立自存之實體,故說「人無我」;大乘不但認為人無我,且以為五蘊自身亦虛假不實,而說「法無我」,總稱五蘊非我。所謂五蘊皆空,意謂不論物質現象(相當於色)或精神現象(受、想、行、識)均屬因緣所生法,是無常法,是無固定不變之自性;若以其為實有自性,則是虛妄分別,故色之本質為空,這是從理地去意解。
色rūpa,rūpa 係又自 rūp(造形)之動詞語根變化而來,故含有「有形狀」之意。any outward appearance or phenomenon or colour, form , shape , figure。to assume a form ; having the form or appearance or colour of ,formed or composed of , consisting of ; sometimes used after an adj. or p.p. to emphasize its meaning or almost redundantly。
色者是色相,即是指形質相狀,為宇宙間一切色法的本質之一。無論有情生命或器世間,均有其形質相狀。色相又指色身之相貌,現於外而可見者。如諸佛菩薩為方便攝化眾生,而權假顯現色身相貌。即《華嚴經》所載:「無邊色相,圓滿光明。」
色是無常法,故色即將歸空。故色 rūpa 是由 rū(壞)之動詞語根轉變而來,有變壞、變化之意to break , shatter,cutting , dividing。廣義之色,為物質存在之總稱。狹義之色,專指眼根所取之境。玆就廣狹二義分述之:
(一)色為物質存在之總稱。即五蘊中之色蘊,五位中之色法(與心法相對)。乃質礙(佔有一定空間),且會變壞者。經論中對於色有諸種分法,據俱舍論卷一載,色包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聲香味觸)、無表色等十一種。唯識宗分色為五根、五境、法處所攝色等十一種。其中,法處所攝色是意識之對境,包括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等。
於此諸色法中,又可依其一一法之性而歸納成下列數種分類:
(1)內色(五根)與外色(五境)。
(2)細色(無表色,或指色界之色)與粗色(由極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
(3)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與業果色(由業所造之色)。
(4)可見有對色(指狹義之色,即色境)、不可見有對色(指聲、香、味、觸、五根)與不可見無對色(指無表色)等三種。
(二)眼根所取之境。對於聲、香等而言,色乃專指眼根所識別之對象,如青、黃等質礙之境。五境之一,六境之一,十二處之一,十八界之一。又作色境、色處、色界。據瑜伽師地論卷一載,色大別有三類:
(1)形色,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等八種。
(2)顯色,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明、闇等十二種。
(3) 瑜伽師地論加以表色,凡吾人行、住、坐、臥、取、捨、屈、伸等,種種動作形態,顯然可表示於外,而令人目見者。蓋此皆於五根、五境等色蘊中,特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稱為色。
《楞嚴經》:「色相既無,誰明空質?」《大乘起信論》云:問曰:「若諸佛法身離於色相者,云何能現色相?」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於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大乘起信論》云:「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者,一切眾生若見其身、若覩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云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大乘起信論》云:「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空即是色】
空即是色śūnyatā va rūpam,是指人間之物質、身體本係空無實體,而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故稱空即是色;四大若離散,則復歸空無,故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並非析色見空,而係體達色之當體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斷滅,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為有,故必不異於有,以空即是有,而說空即是色。《般若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空但有其名】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光有其名,如此悟者,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云: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應行般若波羅蜜多?」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觀:『實有菩薩不見有菩薩,不見菩薩名,不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般若波羅蜜多名,不見行,不見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薩自性空,菩薩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識空非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離空,空不離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何以故?舍利子!此但有名謂為菩提,此但有名謂為薩埵,此但有名謂為菩提薩埵,此但有名謂之為空,此但有名謂之為色、受、想、行、識。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菩薩摩訶薩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不見生、不見滅、不見染、不見淨。何以故?但假立客名,別別於法而起分別;假立客名,隨起言說如如言說,如是如是生起執著。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如是等一切不見,由不見故不生執著。」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空即是色」於修行上講,可以用《金剛經》一句話來解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金剛般若經》中之名句。又稱無住心、非心,與《般若心經》中「空即是色」義同。意即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我國禪宗六祖慧能於未出家前,於市中販柴為生,偶經一客舍,聞誦金剛經,至此語,心即開悟,頓萌出家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