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真妄之心

 

真心─真實心,或意謂心的本性之理。真心是其智慧三昧神通解脫一切德性離染,即是一切德故。不悟真心,所作菩薩六度萬行皆是魔業。如經論云:「師曰:頓悟真心,具足六度。問:如何真心具足六度?師曰:若悟真心,六度有根。若迷真心,六度如盲。何故真心為之根本?不悟真心布施,則一世受榮,後受殃債。不悟真心持戒,則上生欲界,還墮(地獄)。不悟真心忍辱,則報得端正,不證寂滅。不悟真心精進,則徒興生滅,功不趣真。不悟真心禪定,則但行色天,不復法界。不悟真心智慧,則善解語義,皆成有漏。悟斯真心,成就萬德。迷斯真心,功行設。」

如經論云,二地菩薩才有真心,連初地菩薩未離垢故,真心尚不現。所以行者如何體知真心與妄心?《大乘義章》云:「根塵有體,何者是本?真妄二心所作根塵,能為事本,是其體也。真妄分別說時,前七妄識,有根有塵。第八真識,不說根塵。前六事識,根塵可知。第七妄識,無常法故,念念生滅,生有依託,故說有根。性是分別攀緣法故,說之為塵。真識常法體無起滅,以無起故,無所依託,故不說根,性非分別攀緣法,故不說有塵。」這應是初習禪者應認知的基礎理念,在心未能悟真心前,也只能如此認知而已,難以理解真妄心之真實理。

《十住經》是說菩薩地者,於初悟知得真心時,若無十心,是無法證得離垢地菩薩。舉《十住經》云:「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語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諸菩薩摩訶薩已具足初地、欲得第二地者,當生十心。何等為十?一、柔軟心,二、調和心,三、堪受心,四、善心,五、寂滅心,六、真心七、不雜心,八、無貪心,九、快心,十、大心。若諸菩薩摩訶薩已具足初地、欲得二地者,先當生是十心。」

菩薩要能得此十心,則離不開殺、盜、淫、妄等四重業,與修十善業道。故《十住經》云:「諸佛子!菩薩欲住是離垢地,從本已來離一切殺生、捨棄刀杖、無瞋恨心、有慚有愧。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常求樂事,尚不惡心惱於眾生,何況惡?離諸劫盜,資生之物常自滿足,不壞他財。若物屬他、他所受用、他所攝者,於是物中,一草、一葉不與不取,何況過者?離於邪婬,自足妻色,不求外欲,屬他女人,尚不生心,何況從事?離於妄,常真語、實語、諦語、隨語,不作憎惡妄語;乃至夢中尚不妄語,何況故作妄語?離於兩,無破壞心,此聞不向彼說、彼聞不向此說,諍離散人中常好和合。離於惡口,所有言語、苦惡、令他瞋惱,又以瞋慢令他怖畏、惱熱、不愛、不喜,自壞其身亦壞於他,如是等語皆悉捨離。所有言語甚可喜樂、美妙悅耳、能化人心、和柔具足、多人愛念、能令他人歡喜悅樂,常出如是之語。離於綺語,常自守護,所可言說應作、不作,常知時語、實語、利益語、順法語、籌量語、不為戲樂語,乃至戲笑尚不綺語,何況故作?不貪他物若有屬他、他所貪著、他所攝用,不作是念:『我當取之。』離瞋害心、嫌恨心、迫熱心等,常於眾生求好事心、愛潤心、利益心、慈悲心。於占相,習行正見,決定深信罪福因緣,離於諂曲,誠信三寶,生決定心。」

真心─真實之心,本性之理。反之,妄心vitatha,即非理迷執之意,又稱妄識、妄念、妄執、妄情、妄分別等。故妄心即指錯誤之分別心、虛偽心,即雜染虛假,生滅轉變之心。即凡夫於現實生活中,所生起之虛妄顛倒心;也是指能生起善惡業之妄識。妄心是從惡熏習來的,在《大乘起信論》中有舉四種薰習,其中即有「妄心薰習」之說。由妄心而生之境界,稱為妄境界;蓋諸法之本體,本來無自性而不可得,然因妄緣之故,以為實有,故妄境界又稱妄法、妄境、妄有。又由虛妄之因緣所現之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乃凡夫有情之煩惱執著,稱為妄塵。此外,以妄心分別計度事物,稱為妄計。故如上全稱虛妄分別vitatha-vikalpa─即錯會事物之真相,而妄自思惟、識別(分別),稱為虛妄分別。蓋萬法唯心造,心外無別體。然愚癡凡夫起妄心亂識,生種種分別,或執心外有實法,或執實我,此實我、實法之見,即為遍計所執,不契真性,故稱虛妄分別。

聖者亦有妄識、妄心,如其變易生死之心念,此妄識係於第七識(阿陀那識)中緣照無漏法所受之果報。此聖者之變易生死之心念─妄心,可分三種:(1)初地以前菩薩所受之身,(2)初地以上所受之身,(3)八地以上所受之身。

再來談修行者如何依真妄心來修入?以心為對象之觀法通常分為真心觀、妄心觀兩種修行上可從真心觀入,亦可從妄心觀入,不過要能知自己習氣與執著性,若是習氣與執著性熾盛者,從妄心觀入易走偏峰,若是無善因緣提攜,可能入迷、入魔。觀行中,觀一心三觀、一念三千時,以心為對象之觀法通常分為真心觀、妄心觀兩種。一心,即能觀之心;三觀,即空、假、中三諦。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說,而於一心中圓修空、假、中三諦者,即稱一心三觀。

真心觀─於天台宗中,真心家主張心乃一切事物之本體,亦即真如之理心;山外派則主張「真心觀」,謂觀道之要點在依妙解而定妙行,妙解乃理解圓融三諦三千之圓理,妙行是實行圓妙之三觀;由妙解而得妙行,即無真妄之別,亦即依妙解而得實相三諦之理心,須視此一理心為觀法之直接對象,此理心(一心、一念)並非妄心妄念之一心,乃靈知自性,是不思議境。

妄心觀─謂於一心三觀、一念三千中,所觀之境若一心一念皆為凡夫心念情識上之微細剎那心,稱為妄心觀。山家派主張「妄心觀」,謂觀心目的在轉凡心而實現理心,應修圓觀之直接對象為日常起滅之剎那心,真性理心本非對象性之物,故不為觀察之對象,能成對象者只有無明妄心,即此妄心,方能觀三諦之妙理。

以上之論諍,自哲學觀點言之,可謂是「山家實相論」與「山外唯心論」之爭。若一心一念皆為實相真如之理心者,稱為真心觀。蓋知禮認為圓教之觀心,必須就凡夫之微細心念來彰顯三千三諦之圓理;亦即觀迷妄之凡心,以達實相真如之理心。此乃因圓教雖開顯諸法本真之妙解,然尚未離盡無明之妄心,為還源復本,故須達妄以顯真。蓋此妄心觀乃就初心修觀之機而言,山外派之真心觀則係就利根之機而言。

真妄心─

為真心與妄心之並稱,分別論又作真識、妄識。自性清淨而恆常不變之心,稱為真心;雜染虛假而生滅轉變之心為妄心。諸宗派於真妄二心之說不盡相同,如《大乘義章》謂,第八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心,稱為真識,前七識則總名為妄識;此係地論師所主張者。另如《中觀論疏》則謂,第九識阿摩羅為自性清淨心,稱為真心,第八以下之八識則為無明所起之妄心;此係攝論師所主張者。

此外,《楞伽經》以海水與波浪喻之,海水常住不變,是為真;波浪起滅無常,是為妄。真妄二心又可分為:

(1)唯真心,謂真生不二之一心,指諸佛如來之心。

(2)唯妄心,謂無明所起之八識心,指外道、凡夫之心。

(3)從真起妄心,謂由真如而緣起之妄心,指別教以上之心;別教以下乃至外道、凡夫則不知有此妄心。

(4)妄即真心,離真心而無妄心,謂妄心即真心,此係初地以上菩薩之心。

五八識─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與第八阿賴耶識。五八識皆屬現量,無我法二執,於證達佛果時,眼等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為利益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又稱一切種智,為如來萬德之總本。

八識astau vijñānāni瑜伽行派與法相宗五位法中之心法。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共八識。其中眼等六識隨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識即為意,依其自性而立名;阿賴耶識依攝持諸法因果之義,亦即從自性而立名。或稱眼等五識為前五識,意識為第六識,末那識為第七識,阿賴耶識為第八識。又眼至末那乃阿賴耶所生、轉易故,總稱為轉識或七轉識;對此,阿賴耶為七轉諸法之因,故稱根本識、種子識。又有分八識為三能變,阿賴耶識名為初能變,末那識為第二能變,前六識為第三能變。

若就其性而言,眼等之前六識以了別為其性,緣色等六境,通善等三性;末那識以恒審思量為其性,乃有覆無記性,唯緣阿賴耶識之見分為自之內我;阿賴耶識為無覆無記性,以微細之行相緣自所變之器界、種子及有根身。地論家以阿陀那(末那識)為妄識,阿賴耶為真識;攝論家則以阿賴耶為妄識,別立第九無垢淨識;唯識家則謂識僅限八種,且此諸識皆為依他起性,即非真常淨識。

八識心王─眼等八識各有心王與心所,識之本體為心王,與之相應而起之作意、觸、受等別作用為心所有法,略稱心所。

八識緣境廣狹─為唯識宗所立之八識,其緣境有廣、狹之別。即:

(1)眼識緣唯實唯量境,謂眼見色時,即有識生,能緣青、黃、赤、白等實有之色,稱為性境(現前所有實見之境);此識對境,稱為現量(見現前之色而能量度)。以其但能見色,未起分別,故所緣之境狹。

(2)耳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耳聞聲時,即有識生,能聞言語等實有之聲,稱為性境;此識對境,稱為現量。以其但能聞聲,未起分別,故所緣之境狹。

(3)鼻識緣唯實唯量境,謂鼻嗅香時,即有識生,能嗅好惡實有之香,稱為性境;此識對境,稱為現量。以其但能嗅香,未起分別,故所緣之境狹。

(4)舌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舌嘗味時,即有識生,能嘗鹹酸苦淡等實有之味,稱為性境;此識對境,稱為現量。以其但能嘗味,未起分別,故所緣之境狹。

(5)身識緣唯實唯量境,謂身覺觸時,即有識生,能緣細滑粗強等實有之觸,稱為性境;此識所緣,稱為現量。以其但能覺觸,未起分別,故所緣之境狹。

(6)意識遍緣一切通徹假實二量,謂此識心,遍緣現前實有之境,於實境上分別長短方圓等相,稱為假,是則此識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皆緣,三量(現量、比量、非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別假實諸境,故所緣之境廣。

(7)第七識見分唯假唯實,謂此識無別體相,依第八識為因而起,復緣第八見分而為相分,分別思量,常執第八為我,能緣之心是假,所緣之境是實。以其唯起我執,生諸氣習,不能遍緣諸境,故所緣之境最狹。

(8)第八識緣根身器界唯實唯量,根身者,即眼等諸根;器界者,以世界如器。謂此根本之識,染淨同源,一切根身器界,依之而生,而此根界,是八識相分,皆為所緣,是實有現前之量,故所緣之境最廣。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