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七聖財

七聖財─又作七財、七德財、七法財。謂成就佛道之七種聖法。即信、戒、、愧、聞、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資助成佛,故稱為財。即對一對象,能令其心與心之作用產生清淨之精神作用,故「唯信能入」為進入佛道之初步。

《文殊師利所問》經云:「七聖財聲者,一信、二慚、三愧、四施、五戒、六聞、七慧,此謂七聖財聲。」

《大般涅槃經》云:「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開、智慧、捨離,故名聖人。」

《大乘菩薩正法經》云:「又當發起一切智心具七聖財,信為先行,一切世間之所愛敬,是故決定最先開導,而能圓滿一切佛法及諸善法。此說是為菩薩摩訶薩福行善巧。」

(1)信財śraddhā,信受正法。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從信守戒,常淨觀法,慧而利行,奉敬不忘。生有此財,不問男女,終以不貧,賢者識真。(2)戒財,持戒律。(3)財,自而不造諸惡。(4)愧財,於不善法心生羞愧。(5)聞財,能聞正教。(6)施財,捨離一切無染著。(7)定慧財,攝心不散,照了諸法。成唯識論》言:「云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

七財不能發起者,當依阿闍梨所教誨,若有菩薩發如是心,痛哉世間一切眾生,不能如理調伏心意,違背阿闍梨所有教誨,彼人不得阿闍梨財。何者名為阿闍梨財?所謂信財、戒財、聞財、捨財、慧財、慚財、愧財,如是七法名阿闍梨財。由其不得如是財故,當受貧苦逼惱其心。智者應當善調伏心,隨順阿闍梨所有教誨,習行布施作諸善行。何以故?若能善調伏心,隨順教誨,修布施行,彼人即得阿闍梨財,此復何名阿闍梨財。

論云:云何為七財者。一者信財、二者戒財、三者慚財、四者愧財、五者聞財、六者捨財、七者慧財。云何信財?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於如來所修植淨信根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信財。

云何戒財?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離斷在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是名戒財

云何慚財?答如世尊說,有具慚者,於可慚羞惡不善法,有諸雜染能感後有。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淺註》云:一信財─信即信心,謂信能決定受持正法,以為成佛之資,信為道本,故名信財。二進財─進即精進,謂未得見諦,而一心精進求出離道,以為成佛之資,故名進財。戒財-戒即戒律,謂戒為解脫之本,能防三業之非,能止三業之惡,以為成佛之資,故為戒財。四漸愧財─慚者慚天,愧者愧人,謂既能慚愧,則不造諸業,以為成佛之資,故名慚愧財。五聞財─聞為三慧之首,聞必能思,思必能修,謂若能聞佛聲教,則開發妙解,如說而行,以為成佛之資,故名聞財。六捨財─捨即捨施,謂若能運平等心無憎無愛,身命資財,隨求施與,無所惜,以為成佛之資,故名捨財。七定慧財─定慧即止觀也,定則攝心不散,止諸妄念,慧則照了諸法,破諸邪見,邪見既破,諸見不生,為成佛之資,故亦為慧財。

有極熾然苦異熟果,能引後世生老死法,深起慚羞,是名慚財。

云何愧財?答如世尊說,有住愧者,於可愧恥惡不善法,有諸雜染能感後有,有極熾然苦異熟果,能引後世生老死法,深生愧恥,是名愧財。

何聞財?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多聞聞持其聞積集,謂佛所說無上法要,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彼於如是無上法要,具足多聞能持語義,極善通利心無散亂見善通達,是名聞財。

云何捨財?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於為慳垢所纏眾中能離慳垢,雖住居家而心無著,能行惠捨能舒手施,常樂棄捨好設祠祀,惠捨具足,於行施時平等分布,是名捨財。

云何慧財?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能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是名慧財。



[ 名相篇 ][ 法爾辭庫 ]  [ 首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