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辭庫--名相篇
原始部派
──上座部與摩訶僧祇部
上座部與摩訶僧祇部是兩部原始律典,此兩部律典依《陀羅尼密藏》云,是由佛如來之應化身、法身、報身變化而出《上座部》、《一切有部》、《正量部》,也由大樂輪內證 (圓滿空有理事不二) 中化出「大眾部」。惟此四部出現時間是有先後,上座部(化身輪出)先出,「大眾部」(大樂輪出)佛滅後百又十六年時化出,此所謂「大樂輪」是離世間雜染之欲樂,清淨無為又能不離塵世,故而樂於不著空、不著有之實相觀般涅槃境界,故說是內證「空有不二」之實相,處理事不二之圓滿境界,如此始堪稱為大樂輪相(mah2 sukha cakra),大樂輪相其密義分開來解釋,mah2是以無我執為因而修入,su是to go , move,beget , bring forth,前進、引起、帶出之義,kha是空義、大圓滿解脫義,a cavity , hollow , cave , cavern , aperture,空、洞、光圈等)。內所證者其體如空,又能知自性之性用,故如「摩訶僧祇部」作是說:「自體能知自體,如燈是照性。能自照亦能照他,彼智亦爾,是智性,能自知,亦能知他。」得此境界則是菩薩,能自利又能利他,善施設言說深法、大法故。所以如盧舍那如來言:「猶我往昔,順生世間,從阿狣a 字輪出生
字(丈kha3),圓頂潔膚若苾芻相。」
字(丈kha3)是造諸菩薩清淨利眾生業而能離一切相,即是得真菩提智,所以如經文所述用几字加菩提點(丈kha3)。
如《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云:「復次,金剛藏言:於輪壇觀想道,如其出生諸佛聖賢。唯佛世尊先為我等說是戒相,佛言先於身中住阿字門金剛蓮華大印方便學處。此內外戒我今開示,以阿字理趣祕密三摩鉢底(samāpatti正受、正定),令煩惱縛外不現起,了知法報化三身輪,及大樂輪義。如是住心意喉頂,出生無量諸佛聖賢,彼化身輪依「上座部」律(Ārya- sthavira- nikāya)出變化身。法身輪者依「一切有部」律(Sarvāstivādāh佛滅後三百年之初出)宣說法故;報身輪者依「正量部」律(Sajmitīyāh佛滅後三百年出)為所受用一切飲食味故。大樂輪者依「大眾部」律住妙樂故。世尊分別四種不動果等,以勝慧業而作教誡,是法輪者如其受用,說無所動而得大果。於「妙樂輪」具大力,能有士夫用,相應出生清淨果報。是等義類,說名聖胎,為遊止處。若人心離貪等,設處胎藏,如被法服,觀所生母,即諸佛母。慈愍訓育,曲躬禮敬,如親教師。猶我往昔,順生世間,從阿字輪出生
字(丈kha3),圓頂潔膚若苾芻相。」
上述「上座部」傳入東南亞佛教團,尤其是入獅子國(錫蘭),為南傳佛教之主流。震旦中國於五世紀初,十誦律、四分律、僧祇律、五分律等次第譯出,我國戒律典籍遂大致完備。最初盛行十誦律(一切有部廣論),僧祇律(大眾部)、五分律(彌沙塞部、迦葉遺部)次第流行,至隋、唐時代,四分律始廣行於世。現在北傳法脈自道宣律師註疏後,南山律宗興起,而都以四分律修持為主。
《文殊師利問經》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入涅槃後,未來弟子,云何諸部分別?云何根本部?」佛告文殊師利:「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文殊師利!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蜜出,聲聞、緣覺、諸佛悉從般若波羅蜜出。文殊師利!如地、水、火、風、虛空,是一切眾生所住處,如是般若波羅蜜及大乘,是一切聲聞緣覺諸佛出處。」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部?」佛告文殊師利:「初二部者,一摩訶僧祇(此言大眾,老少同會共集律部也),二體毘履(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會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後一百歲,此二部當起。從摩訶僧祇出七部,於此百歲內出一部,名執一語言(所執與僧祇同,故云一也)。…。」
由上經文知悉根本律典有二,佛告文殊師利:「初二部者,一摩訶僧祇(大眾部Mahā savghika),二體毘履(sthavira上座部)。我入涅槃後一百歲,此二部當起。」又《法華玄贊決擇記》文殊問經云:有二十部,云何分別部?云何根本部?佛言根本二部,一摩訶僧祇,老少同會,共集律故。二名體毗履部,老宿共集。此律一百年後,此二部起。於二百歲中,僧祇出七部。一名執一切語言、二出世間語言、三高物棃柯(是律主姓)、四多聞智故、五只底柯、六東山、七北山(此三所居)。此七從僧祇,展轉相生,非一時俱從僧祇出。於百歲中,從體毗履,出十一部:一一切語言、二雪山(律主居之)、三名犢子(是姓)、四名法勝、五名賢胄(此二是名)、六一切所貴(為人重故)、七芿山(是處)、八大不可棄(律主初生,母棄於井,又追尋之,雖墮不死)、九法護(名也)、十迦藥毗(姓)、十一修妬路(執此義故),此十一且展轉生。合二十部。偈云:摩訶僧祇部,分別出有七。體毗履十一,是謂二十部。十八部及本二,悉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以疏指文。殊恐不委所由,故引之爾。然《宗輪》說:「如是傳聞,佛薄伽梵,般涅槃後,百有餘年,云聖時淹,如日久沒。摩竭陀國俱蘇城,王號無憂,統攝瞻部,惑一白蓋,化給人神。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因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眾、二上座。乃至布薩時,竟夜鬪諍紛紜,城中士庶,乃至國王,來自和諍。僻用律文,行籌滅諍,用多人語。賢聖眾中,耆年雖多,與僧數少。大天明內,耆年雖少,而眾數多。遂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眾部。然初結集,界內界外,已分兩部,至此大天時,因諍而分。」
初結集經律時,是佛陀入滅後,第一個夏季,五百阿羅漢會聚於王舍城外之七葉巖,以大迦葉為上首,舉行第一次結集,由阿難誦出法(s9tra經),優婆離誦出律(vinaya),此即歷史上著名之「五百結集」。阿含經(2gama)之淵源,即導源於此時。
世尊涅槃後百年後原始佛教分裂成二,就是下兩派:一為原始上座部Ārya- sthavira- nikāya,巴Thera- Vāda。, Ārya是聖者,a respectable or honourable or faithful man,sthavira ─長老、坐前高座者,─thick, broad, firm, massy, sturdy; full-grown, old, venerable。Nikāya是會眾、部派、部、類─an assemblage , a group , class , association (esp. of persons who perform the same duties)。本部派又稱為銅鍱部。音譯為他鞞羅部、體毘履、他毘利,只就sthavira而翻音。此部派稱赤銅鍱部tāmra-śātīya,tāmra─of a coppery red colour,copper-coloured, dark-red。tāmra-śātīya,red-clothed,即稱紅衣部。銅者指色彩,鍱(ㄧㄝˋ)指用薄铁片包裹,即是指穿赤銅色袈裟之意。此派由原上座部分出,佛教傳至錫蘭,取錫蘭地名以為部名。
另一派為摩訶僧祇部,翻譯為大眾部Mahā savghika,音譯莫訶僧祇尼迦耶、摩訶僧祇部,略稱僧祇部。又稱聖大眾部。與上座部並為最初之兩大部。據《異部宗輪論》所記載,佛陀入滅百餘年,大天比丘(Mahā deva)提出五條教義後,即後稱大天五事,產生贊成之革新派比丘,與反對之保守派比丘。兩派互相抗爭,前者遂結成大眾部,後者則結成上座部。
(註:《異部宗輪論》─Samayabhedoparacanacakra。印度世友(Vasumitra,西元一、二世紀頃)撰,唐代玄奘譯。收於大正藏第四十九冊。異部,指部派各異;宗輪,指各部派宗旨互異,如輪轉不定。此係小乘佛教之作品。以說一切有部教義為基礎,並敘述小乘佛教二十部派產生之經過,及各部派教義之異同。大眾部系清辨大師(Bhavya)銅鍱部,造「異部宗精釋」一書則將本部列屬上座部中分別說部之一派。又據西藏所傳清辨大師之「教團分裂詳說」載,關於諸部之分派有三說,其中第三說指出赤衣即為銅主要傳習七部阿毘達磨。另據玄應音義卷二十三載,銅鍱部即指上座部。此為研究部派佛教史者所必讀。)
【佛教部派之分立】:
據《大毘婆沙論》、《異部宗輪論》等載,佛陀入滅後百餘年,因大天比丘高唱「大天五事」,要求教團承認,教團遂首度分裂為反對派之上座部與贊成派之大眾部。然據南傳佛教史書大史(巴 Mahāvajsa)、島史(巴 Dīpavajsa)等載,佛滅後百年,古印度東部跋耆族比丘提出十條戒律之新主張(十事),遭教團以耶舍尊者為首之諸長老比丘反對,且召集七百比丘舉行結集,宣布十事為非法;同時,主張此十事為正確之比丘亦舉行結集。佛教因而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史稱為根本分裂;此後,兩部復分裂成二十部(北傳分派說)或十八派(南傳分派說,即除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二部),稱為枝末分裂。
所謂大天五事─印度部派佛教大眾部之祖大天(Mahādeva,年代約於佛入滅後百年)嘗編作一偈,以宣揚其所提倡之五項教義:「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其時,上座部(或有部)持相反論點,而被視其所倡之五事為非法,當時稱為五事妄語、妄言、邪說、惡見等。
有部 Sarvāsti-vādin,原上座部─全稱聖根本說一切有部。音譯作薩婆阿私底婆地、薩婆帝婆、薩婆多。意譯作一切有、一切語言。又作有部宗、有宗。屬上座部之一派。主張三世一切法皆為實有,故稱有部。大多分布於古印度西北迦溼彌羅、犍陀羅等地,曾盛極一時。主要以《阿毘達磨》諸論書為依據。
【大天五事】即指:
(1)餘所誘─阿羅漢雖已無婬欲煩惱,然有漏失不淨(遺精、便利、涕唾等)者,乃因惡魔憎嫉佛法,遂對修善者誘惑破壞所致。
(2)無知─阿羅漢雖依無漏道而修,斷盡三界之見思煩惱,然因無知有染污及不染污二種,阿羅漢僅斷染污無知,尚未斷盡不染污之無知,則尚有疑惑存在。
(3)猶豫─疑有「隨眠之疑」與「處非處之疑」二種,阿羅漢尚未斷盡後者,則雖為獨覺聖者,每每仍有其惑。
(4)他令入─阿羅漢須依他人之記莂,方知自己為羅漢,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智慧、神通第一之人,亦須依佛陀之授記,始自知已解脫。
(5)道因聲故起─阿羅漢雖已有解脫之樂,然至誠唱念「苦哉」,聖道始可現起;此係因四聖諦之觀苦、空、無常、無我等,即是聖道。此係大天對五事之闡釋。由以上五事觀點之歧異,遂導致其後上座部與大眾部分裂之勢。
本派主張:佛身無漏、色身無邊、佛壽無量,並認為生死或涅槃皆為假名(現象),人之心性本來清淨,然由於動搖之故而受污染,此即後世大乘佛教思想之先驅。此外又主張「現在實有、過未無體」(僅有現在為真正之存在),此係對立於上座部之「三世實有、法體恒有」之說。又其所傳之經典,除一般小乘三藏之外,亦包括華嚴、涅槃、勝鬘、維摩、金光明、般若等諸大乘經。於三藏之中,以經、律二藏為隨機、隨方、隨時而說,故特重論藏,以精研正智、窮究深旨為疾斷煩惱、速證菩提之要法。
另據《大唐西域記》卷九摩伽陀國條、《三論玄義》、《宗輪論述記》卷上等所載,於第一次經典結集時,即有窟內、窟外兩處結集之別,初時兩處之人,無有異諍,法亦無異說,窟內多耆年比丘,窟外則多少壯。至大天比丘(出自窟外)提出五條教義後,兩派乃起乖諍。本派以央崛多羅國為本處而向四方傳佈,初時尚且一味和合,然至後世,則漸分裂,先後衍出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合其本部,共為九部派。
綜上觀之,依顯教律典與密教經論來看,始知《摩訶僧祇律》是原偏屬於化度眾生之自他利益行法,也可以說本是大乘菩薩法。而其他「上座部」所化出者如法藏部(Dharmaguptāh曇無德部,四分律法),是從「上座部」分化出來的大乘法,可從漢譯之「四分律」知悉此律有經、律、對法(阿毘達磨)、明咒、菩薩本行事等五藏之說,特重明咒藏及菩薩藏。「上座部」與「大眾部」,原始佛教之間錯綜複雜的交葛,我們可以從《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得知,兩者都是源自於如來慈悲之四智所化。此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相當於《上座部》、《一切有部》、《正量部》、《大眾部》。惟此四部出現時間是有先後,彼變化身從化身輪出「上座部」律,從大樂輪化出「大眾部」(於佛滅度後百又十六年時化出)。而佛滅度後約二百年後,再依法身輪化出「一切有部」,在約同時間不久,報身輪又出「正量部」律,如佛言:「此部部律為所受用一切飲食味故。」
所以據此北傳之「四分律法」是源自於「上座部」,故不能自外於南傳之「上座部法」。而本於「上座部」同源的「大眾部」,如從《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得知,本來就是圓滿不二的大乘法,因為此本是從如來「大樂輪相」所化出者。佛說:法無二法,若有二法,即非佛法。故佛說二部及末後共廿部律,皆可成就大涅槃法界。所以法法皆可成就,就是看您修持不修持而已,若是今生修持有成,當不忘如來所說五藏(律、經、論、般若、陀羅尼等五)共弘化,依《四分律》修如是,依《僧祇律》、《上座部》修亦本就該如是,菩薩當如是知、如是信解,是為正知、是為正見。(完結)